首页 期刊栏目 | 神学探讨 | Anfechtung:上帝的拥抱——路德的试探观

Anfechtung:上帝的拥抱——路德的试探观

文/柯哲辉

 

 

路德从来没有系统性地谈论信仰生活所面对的Anfechtung(试探)。但若是仔细翻阅路德著作,不难发觉试探时常被提及、讨论。原因是路德认为试探与信徒的信仰关系非常密切,简直可说是阴魂不散地缠绕在信徒的左右。路德一生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试探,他可说是对试探了解最透彻的人。研究路德的学者勒芬黎赫(Walther von Loewenich)甚至说,路德在修道院所经历的试探启发了他对宗教改革的洞察力,任何对路德性格的研究必须认真考虑试探的层面。

 

路德本身也曾宣称,真正的神学的建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信仰中的试探。他的一句名言是: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神学家,是因为他曾面对生、死、咒骂,而不是因为他能理解、阅读和默想。”

 

可见,路德的神学并不是单以圣经,在空中楼阁建构起来的。而是在经历了凄风苦雨——在各样的试探、挣扎中建构起来的。到底路德对试探有何看法?这些看法的基础建立在哪里?对于现代信徒来说,路德对试探的理解有何意义可言?这将是本文将要探讨的。

 

何谓Anfechtung(试探)?

 

Anfechtung是非常不容易翻译的德文,培登(Roland H.Bainton)形容它为“上帝对人的考验,也可能是魔鬼对人的攻击,其中包括了怀疑、混乱、痛苦、激动、骇惧、失望、孤单和绝望;这一切一同起来侵袭人的心魂。”

 

Anfechtung是信徒内心的挣扎,是受外在的某些因素冲击而引起的挣扎;更要命的是思想上的挣扎,在挣扎中看不到出路、听不见任何指引的声音、也没有什么安慰和帮助。

 

Anfechtung曾经让路德深感惧怕。他曾经如此自述:“……常常遭受这些痛苦,而且事实上仅仅发生在短时间之内。这些痛苦沉重有如地狱,言语难以表明,笔墨难以形容,是未身历其境者无法相信的。只要这些痛苦长达半小时,甚至只要六分钟,那人必全然毁灭,其骨头将化为灰烬……”为什么路德会有这样的经历?若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路德的内心世界以及中古世纪的世界观。

 

路德的心灵世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指出,青年路德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激烈的成长过程。甚至说路德“一切他所属于的,以及一切他拥有的,都被毁灭、重生。”青年路德是在一种冲突、危机的状况底下成长,对宗教常有着病态式的关心,甚至令朋友们以为路德被魔鬼附身。埃里克森认为这是一种宗教与精神病之间的边缘病症,这种病症是在青年时期恶化的认同危机。埃里克森认为路德加入修道院其实是为了解决这个危机。那为什么路德会患上这种病症呢?另一心理学家史密斯证明,由于路德的父亲过于严厉,导致路德有个不愉快的青年时期,影响了其宗教观念,认为上帝就如父亲一样,是那么严厉的。埃里克森也认同这种看法。

 

若称路德长期处于精神病状态之下实在是有点夸张。路德一直是大学的圣经教授,留下来的讲义繁多。只要肯花一点时间阅读,就会发现他并不像尼采般疯疯癫癫,反而是冷静思考型的人。无可否定,路德的辩论性文章情绪异常高昂,火药味蛮重的。但当时的辩论性文章都是这种形式,不足为奇。无论如何,埃里克森的研究至少反映了路德对宗教体验的极度敏感。哈佛大学荣誉教授马里乌斯(Richard C‧Marius)认为,路德所面对的关键问题是死亡,他怀疑上帝是否有能力让死人从死里复活。路德虽然最痛恨怀疑,但他就是常在怀疑的挣扎中求存。可以说路德是一位诞生在生活、死亡与惩罚中,而不是阅读、思想和默想中的神学家。这样的宗教情操必然使之对试探存有超凡的体认。

 

中世纪的群魔乱舞

 

另一方面,中古世纪的世界观多多少少也影响了路德对试探的了解。研究路德的著名学者欧伯曼(Heiko A‧Oberman)提醒我们,路德是一位生活在中世纪末期的神学家,肯定受当时的世界观所影响。欧伯曼形容路德为一位介于上帝与魔鬼之间的人。在此要澄清的是,这并不是说路德对魔鬼的理解完全受民间的迷信或遗传所影响,乃是说路德具有非常真实面对魔鬼挑战的经历。路德认为,人若不是顺从上帝,就有陷入魔鬼挑战的危机。有关路德对鬼魔的理解,保罗·阿尔托依兹这样澄清:“虽然路德神学这一部分的某些具体细节受到关于魔鬼和鬼魔的传统信念的限定,但绝不能简单地推论它是中世纪的遗传。”理由很简单,路德有关魔鬼的教义是以圣经的权威为依据的,是对教会传统的继承。

 

早期路德以苦修的方式对抗魔鬼的试探。以严峻苦修的戒律,弄致衰老不堪,弃绝一己的私念,日间做工不息,彻夜无眠祷告,费尽一切力量攻克己身。这都是中古世纪修士面对试探的方法。对于路德来说,最难以忍受的试探是来自思想的怀疑。路德在修道院的生活充满了怀疑,怀疑自己所做的是否足够,是否可以讨上帝的喜悦。虽然他专心一意地实践成圣的工夫,也曾禁食三天三夜,除掉毛毯,在冬天操练自己,常为自己的圣洁而骄傲,并且会说:“今天我可没犯错。”但是怀疑依然不放过他,常会冒出来:“你是否禁食足够?是否彻底贫穷?”甚至,当路德的父亲以“当孝敬父母”的理由极力反对路德进修道院时,路德也在怀疑本身的选择到底是出于上帝的异象,抑或是出于撒旦的试探?飘浮不定的怀疑使路德的成圣生活非常痛苦,到底圣徒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稳定基础,如何去面对接踵而来、持续不断的试探?

 

不过,当路德对旧约和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有了崭新的理解后,对试探的看法就有所改变。或者这样说,十字架神学和旧约讲义是路德理解试探的两大支柱。

 

旧约与试探

 

旧约圣经在路德神学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许多学者认为,路德的改教思想孕育于诗篇的讲义,那是在1513-1515年期间。路德在旧约讲义中常提到试探的诱惑或攻击,尤其是诗篇的内容,更反映了诗人在试探中的挣扎求存;以致路德做了这样的结论:“旧约许多伟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试探。”诗人遇到试探虽是深感悲痛,不过诗篇也让我们看到诗人在试探中所得到的安慰。路德在诗篇讲义已经将焦点从试探的消极面转移至积极面,那就是试探的造就性。在解释诗篇的一处经文“在试探中您(神)实在给我出路”(诗4:1,德文意译)时,路德指出试探的造就性有三,那就是:教导、能力及圣灵里的喜乐和安慰。

 

中世纪的人相信,魔鬼很真实地透过某些事物来攻击人,威胁人的生命,试探往往是肉身上受到的诱惑或攻击。不过从挪亚的经历,路德看见试探不单是肉体或世界的诱惑,最可怕的倒是思想的攻击。挪亚建造方舟,所面对的是思想型态的试探,完全与人的理解对立的试探。试想一下,挪亚造方舟在山上,相信海水会淹及全地,这完全与人的理解相冲突。挪亚如何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面对他人的眼光和讥笑,让自己的理性降服在信心之下?路德认为挪亚是最伟大的先知,因为他所面对的试探是绝对孤单的试探;没有任何的支持点,更没有前人的榜样可以效法;挪亚肯定面对过如此的思想攻击:“你认为只有你才是义人吗?只有你才是讨上帝喜悦的吗?只有你才是正确的吗?而其它人都错了吗?”这种攻击实在非常痛苦,挪亚竟然没有被打倒,而是一生忠实传讲义道(彼后2:5)。路德认为若换成是他,早就疯了!

 

是什么力量使挪亚能够面对如此艰难的思想攻击?理由很简单,挪亚顺从上帝的话,始终相信上帝的应许。挪亚即使孤单地面对多人的讥笑和对抗,即使思想上面对许多攻击,他依然坚定地相信神的话语。从挪亚的处境,路德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发觉自己所面对的试探与挪亚非常相似,从中也更加肯定,克服试探的主要关键,不在乎成圣或行为上的操练,而是信心。年青路德就是担心上帝对不圣洁与罪恶的愤怒,往往容易跌入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所作所为是否得上帝的喜悦,怀疑自己是否被拣选。路德一直要尽力操练自己,使自己能蒙上帝的喜悦,但是内心深处却换来不确定的怀疑。因此,人所遇见最根本的试探就是不信,怀疑上帝的话语。路德说:“基督把不信称作唯一的罪。”

 

可以看见,试探和信心有密切的关系。最根本的试探是对信心的试探攻击,即怀疑上帝怎么可能对人施与恩典。这个发现在中世纪可说是相当有突破性,因为中世纪的人往往将试探看为成圣的工夫所将面对的问题,与信心毫无关系。路德却认为,试探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成圣,而是信心。欧伯曼指出,神的话语常常与我们的理性与价值观冲突,给我们带来诱惑和恐惧,这就是路德所面对,从魔鬼而来的试探了。魔鬼要做的,就是把基督徒赶到启示的边缘地带,试探他们去怀疑、探究在启示以外的神的本质,然后让他们坠落在虚无之中,不能再依靠上帝及他的话。也因此,完全信靠上帝的话语才是向试探夸胜的良药。这个发现与路德对十字架神学的理解相当有关。

 

试探与十字架神学

 

奥古斯丁修会为了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在海德堡举行了一场神学辩论。路德提呈论文,陈述其神学思想,就是有名的《海德堡论辩》,是十字架神学最早具体成形之处。十字架神学是一种辨证思考方式的神学,强调人在犯罪后,已无法与上帝直接面对面,只能在表面看不见上帝之处寻找上帝。也就是说,人必须在上帝所藏匿之处寻找上帝,因为上帝隐藏在他自己的启示里面。

 

那么,上帝以什么来隐藏自己?十字架。上帝用十字架把自己隐藏起来,结束了人自以为是的理性对上帝的所有思辨。十字架是上帝所拣选,让人认识他的唯一方式。在十字架上,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不是荣耀,不是尊贵,不是欢乐。不!在十字架上,除了贫穷、羞耻、死亡,我们没什么可以看见的了。

 

“因为人们误用了通过上帝的事工来认识上帝,于是上帝希望人们能够在苦难中认识他。……在荣耀与威严中认识上帝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够的,也没什么益处,除非他在十字架的谦卑和羞辱中去认识上帝。”

 

路德发现人犯罪之后,只能在十字架的谦卑、羞辱中认识上帝。因此,如保罗·阿尔托依兹所言,十字架神学让路德对所谓的“现实”产生了新的理解。真正的实在不是世界和理性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其对立面。上帝及其拯救的现实是“似非而是”的,它藏在它的对立面里。信仰的本质和现实生活及理性和经验都是相冲突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信徒常遇到试探。所谓试探是信仰与理性、经验的冲突。在这样的冲突里,十字架神学再次提醒我们,上帝的“是”隐藏在严肃的“不”之中。试探就是在贫穷、羞辱和受苦之中。试探的来临是现实的对立面,在其中,人才能真正地认识上帝;信仰就是在这种情况底下去理解上帝。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时,十字架下的人以为上帝已经离弃了耶稣,但是钉在十字架的就是上帝本身!从十字架神学来看,当人感到被神离弃的时候,是神最靠近那人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或了解这样的情况呢?既然我们无法靠理性或体验去理解,那到底是靠着什么去“理解”呢?唯有通过信心,通过坚定地相信上帝之道而紧紧地抓住隐藏在“不”之下深而不见的“是”。

 

这样,信心与隐藏的神有密切的关系了。什么是信心?根据来11:1,信心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所谓未见之事,岂不是隐藏之事吗?根据十字架神学,最糟糕的试探是没有任何试探,因为试探使信心在运作。信心的运作,就是要使人们通过隐藏的上帝去理解启示的上帝,而试探的到来,就是这个过程面对阻隔,在突破中充满挣扎的时候了。这是成长和得福气的契机,是对上帝深一层了解的机会。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在完全没有试探的时候,就是其信心完全没有运作的时候,像死海般的安静,没有长进。路德的十字架神学为试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甚至勒芬黎赫这样宣称:“十字架神学就是试探神学。”

 

试探的造就

 

路德对旧约及十字架神学的了解,使我们重新认识试探。首先,没有什么解药可以解除试探。第二,试探并不是一种疾病。从挪亚与亚伯拉罕的一生,路德看见神的儿女将持续不断地在试探的战斗中,无人可以幸免。相反,没有试探才是最大的试探。当信徒以为一切都顺利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刻。它使人忘记神,松懈下来,放松自己享受罪中之乐。路德曾言:“我不祈求免于所有的试探——那比十个试探更加可怕,恰当的试探是必要的,只祈求不跌倒而得罪我的邻舍与神。”

 

既然试探是信仰生活不可避免的一环,那么信徒就不必为自己设下完全成圣的标准,幻想自己成为完全人。不然,信徒将落入无谓的痛苦与挣扎中。不过,这也不是说圣徒就被动式地去面对试探,或置之不理。路德所强调的是,既然圣徒不可避免试探的来临,就必须坦然接受;另一方面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试探,将之看为信仰成长的契机。

 

所以,路德说了一句非常奇妙,中世纪的人不敢说的话:

 

试探是上帝的拥抱。

 

在试探中,一个人可以学习许多未曾了解之事。无可否认,理论上我们似乎明白许多事理,但是往往透过试探或经历,我们才会进入真实的了解。试探教导圣徒在书本上永远都学习不到的功课。譬如,路德认为若圣徒要求永远不遇见试探,这是难以置信的,更是骄傲者的要求,以为自己可以做完全人。其实这是心里没有神之人的要求。换句话说,试探一直在教导人谦卑的功课。

 

 

结论

 

对试探的理解更加确定了路德的成圣观积极的一面,充满了动力。路德和今天的信徒对试探的看法往往不同:

 

1) 我们认为:属灵人是常在顺境中生活,属灵人是不会遭遇试探的。一个人若常在试探中,显示其灵命在低潮中。——路德却从旧约圣经中看见,属灵人所面对的试探是更加剧烈的。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由信徒遭遇试探的多或少,来衡量一个人的灵命深度。

 

2) 我们认为:试探是不好的,只有消极的一面,期望过一种完全没有试探的生活。——路德认为,信徒根本不可能在没有试探的情况下生活。没有试探是最大的试探;它使人骄傲,以为可以靠自己的义生活。试探有积极的一面,使信徒的信心不断地在运作,挑战信徒从贫穷、苦难、羞辱中去认识上帝。唯有如此才能认识圣经的上帝。

 

3) 我们认为:试探与行为有关,与成圣有关。——路德让我们看见,最大的试探是思想的攻击。试探的根源不在于行为,而是在于思想上是否要相信上帝的应许的挣扎。信徒能够在试探中抓紧上帝的应许,在现实的“不”中坚持相信上帝的“是”,才是正确的途径。

 

现今教会必须从路德对试探的了解,重新检讨试探的意义。

 

 

 

本文转载自《文桥》杂志第88 -89期,有删节。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