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0年03月号(总第22期) 信条、圣经与教会——对认信(Creedal and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的一点思考

信条、圣经与教会——对认信(Creedal and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的一点思考

文/禾壮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要信条的时代。总体而言,保守的基督教世界轻视信条,许多无信条的基督徒非但忽视信条的重要性,甚至积极反对信条。一本强力抨击信条主义的书宣称:“要达至真理,我们必须从心里和头脑里除去宗教偏见。我们必须让上帝自己来讲话。让上帝成为真实,就当让上帝自己来说什么是使人自由的真理。这意味着把他的话即圣经当作真理接受。要获得真理我们单单诉诸圣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信条被一脚踢开,因为它是“人造的传统”、“人的教导”、“带有人的偏见”、“文字版的教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只列举有限的几个原因如下:只注重眼前的相对主义和存在主义继续不断增强其在教会中的渗透与影响;对教会历史的重要性的漠视;提倡民主式的,非强迫性的,个人主义的,自由式的信仰;信仰肤浅化的倾向日趋严重。信条与以上的诸原因的格格不入在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关于现代意识对信条的排斥,请参考Jaroslav Pelikan, Credo,(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88-97。根据Pelikan的介绍,现代主义从三方面(信仰,历史和伦理)全面反对信条。自由派神学的宗师级人物(Schleiermacher, Harnack, Schweitzer, Rauschenbusch)莫不染指于其中。

 

以上的情绪在反对信条者中,尤其是在基要主义者当中非常有代表性。基要主义者对信条的态度值得关注,因为他们一方面是(美国)基督教一支主要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与改革宗基督徒有属灵血缘关系的姐妹。华人教会受基要主义影响甚巨,改革宗传统在中国教会仍算薄弱,对信条的了解和接纳有限,排斥者也不在少数。在逐渐走向建制型教会的过程中,中国教会亟需在这方面予以加强。因此,作为华人改革宗基督徒的一员,笔者认为我们有责任更多明白信条的本质与功能,进而在华人教会中介绍甚至在必要时有效护卫这一信仰。以下简要介绍一下信条与圣经的关系和信条的功能。

 

二、信条与圣经的关系

 

首先必须明白,圣经是永生上帝所默示的话语,是无误、可靠、全备的,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准则,是真理的唯一来源,拥有最终、最高的权柄。

 

明白信条一词的含义也许可以帮助反对信条者消除某些误解。英文creed(信条)一词是从拉丁文credo演变过来的,原意是“我信”。“我信上帝”和“我信基督复活”都是信条,只不过简短罢了。而confession(信仰告白)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我公开宣告”,表达对信仰更详细的解释和陈述。任何人,只要他对上帝有某种看法,这种看法就是他关乎上帝的信条。任何一个基督徒都有他关于信仰的一套看法,这些看法的综合就是他的信条,无论是否将它写成文字。也就是说,没有哪个基督徒是没有信条的,无论他承认与否。

 

为方便起见,本文将改革宗传统所接受的历史性的“信经”和“信仰告白”统称为信条,它包括: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他那修信经、迦克敦信经、比利时信仰告白、海德堡要理问答、多特信条、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及其大小要理问答。

 

我们所说的信条是源自圣经且服从于圣经的,是非启示性的,它并不是在圣经真理之外添加出来的独立的真理表达。因此我们无法证明它必然削弱圣经的中心性、基本性和权威性。如果有人坚持认为,“信条会减弱圣经的权威性,因为这意味着圣经不充分,需要信条来补充”,我们是否可以同样认为,传道人对圣经的解释(讲道)意味着基督的话语还不够充分,需要传道人的解释?这个简单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以上命题的荒谬。

 

勿庸讳言,信条拥有权柄,这是来自圣经的权柄,是从属、相对的权柄,因为信条是对圣经真理的正确表述。事实上,以下关于信条的功能的讨论是建立在信条的权柄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信条没有权柄,它所有的功能便失去正当性。但我们必须了解,信条的权柄绝非要削弱,取代和反对圣经的权柄,恰恰相反,圣经的权柄因着信条的权柄得以真正体现和落实,捍卫和高举。

 

那些反对威斯敏斯特信条的人也许不了解,该信条是完全从圣经中衍生出来的,又自觉地服从于圣经。在第一章里它就充分显示并严格持守它对圣经的完全依靠,而且它本身就要求人们诉诸圣经而非信条本身作为最高的权威。第一章第四和第十节说道:“应当受信服的圣经权威,不在乎任何人或教会的见证,乃完全在乎上帝(他是真理的本身)是圣经的著者。因为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所以当为我们接受”(WCF1.4);“决定宗教上的一切争论,审查教会会议的一切决议,古代著者的意见,世人的教训和私人的灵感,都当以在圣经中说话的圣灵为最高裁判者,而且对其裁判拳拳服膺”(WCF1.10)。而且教会一切的行为,包括制定撰写信条,都必须与神的话相符,才拥有相对的权柄(WCF31.2)。可见,威斯敏斯特信条非但没有轻忽圣经的权威,反而竭力推崇圣经的最高权威。事实上,其它的改革宗信条也都持类似的看法。

 

圣经固然没有直接命令“你当制定信条”,但是信条的生命力和必须性来自对圣经正当和必然的推理(good and necessary inferences deduced from Scripture)。这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说明,兹仅举三例以说明。

 

首先,圣经要求公开确认我们的信仰,这是制定信条的主要动力。见证基督是基督徒责任的本质(徒1:8,10:42;太28:19-20),而这一责任要求公开而明确地描述出他所见证的那位的身份。诚然,圣经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才是对基督耶稣的身份最权威、完整、准确的见证,但显然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的见证机会当中都重述整本圣经。更何况一个人内心真实的信仰除上帝之外无人真正知道(撒上16:7;路16:15);为了让别人知道他信仰的内容,有必要将它形成文字。“心里相信(believe)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confess)就必得救”(罗10:10)。总之,为了叙述信仰的内容,制定信条是必须的。

 

其次,使徒时代的基督信仰内容本身,以许多微型信条的方式,在圣经中记载并保存下来。使得信条后来得以茁壮成长的种子,以简明的信仰告白的方式,广泛播种在使徒时代肥沃的土壤里。无疑,在所有这些最初的信条中,反复出现并最为大家熟悉的是:“耶稣是主”(罗10:9;林前12:3;腓2:11)。这一无比重要的阐述,就采用了信条化的方式,来表达对耶稣基督的一个特定的看法。“我信耶稣是主”这对每个基督徒都是最基本最必要持守的信条。我们见证基督的责任要求我们有信条,而我们的信心也在寻求信条来表达。

 

再次,圣经明确记载了早期教会曾召开过大公会议,把一些已经广为人知的(旧约)圣经真理,在新的处境之下重新做一番表述,以保证这些真理能够被准确地保持和传递给后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使徒行传15章。在那里,教会被召集重新阐述“因信称义”的真理,以纠正法利赛基督徒要求外邦基督徒行割礼的错误(徒15:1)。请注意,在这里,教义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它用新的文字以教会正式文件的方式,分发给教会,造就并坚固教会。这是在圣灵尚未完成它直接启示的时代发生的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为产生信条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榜样,开了先例。当圣经关乎某个真理本身的文字和形式受到误解,产生了混乱时,教会有责任向当时和以后的时代呈交一个对该真理的准确解释,以明确真理,纠正错误,保护教会,防备异端。

 

由上述可见,信条的概念出自圣经,信条本身也合乎圣经,它既不隐含,也不鼓励,更不构成对圣经充分性和权威性的威胁,反而使圣经作为神的话语发出应有的更大的能力!

 

三、信条的功能

 

以上的讨论已经包含了信条的许多功能。以下列举并解释信条的六点重要功能,均与教会直接相关。而信条的社会文化功能超出本文范围,在此不予考虑。

 

第一、信条是教会团契和事奉的基础,是信仰合一的保护者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摩3:3)“凡一国自相分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分争,必站立不住。”(太12:25)教会作为神国度的拓展者存在于地上(太28:16-20;可16:15;路24:45-49;约20:21-23;徒1:8),教会的纯洁与和平是神国度扩张的必须。没有合一、和平与纯洁,陷入不断的内部纷争,教会就无法有效从事传播福音和关怀社区的事工。而且在信仰团体中的事奉,是彼此互为肢体的事奉,若没有核心信仰的合一作基础,事奉的一贯性和持久性无法想象。而这些核心信仰的内容需要明确的书面表达,好让教会在最根本的信仰内容上保持一致,这正是信条要做的事。

 

不要信条的基要主义,在理论上不合逻辑,在实践上危害教会。在理论上,“只要圣经,不要信条”本身就是一个信条,意思是“我的信条是没有信条”,这本身就不符合圣经的宣告,受了现代思潮影响而不自知。当一个人说“除了基督以外我没有任何信条”时,他事实上已经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没有绝对真理的陷阱当中。他的基督是他自己解释出来的基督。当一个人说“除了圣经以外我没有任何信条”时,他同样也已经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没有绝对真理的陷阱当中。他的所谓圣经,是按他自己认为正确的意思解释出来的。在实践上,不要信条也是经不起考验,名不副实的。事实上,最著名的反对信条的教会(比如the Churches of Christ)也对他们的教会领袖有某种程度的信条要求。在他们的教会中绝对不会有婴儿洗礼的事工或加尔文主义者。

 

从原则上看,非信条主义带着与生俱来的无可避免的危险性,因为这一立场本身几乎是敞开大门,任凭不同的教义、教条、神学和信条堂而皇之地进入教会。“只要圣经,不要信条” 的口号虽然听起来非常敬虔悦耳,且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事实上,这句话也出现在耶和华见证人的出版物Let God Be True中(该书从1946-1968年间总共印了近1925万册,被翻译成54种语言)。尽管认信一样的原则(无信条),一样的权威(圣经),但正统教会肯定无法接纳耶和华见证人。很显然,对正统教会而言,宣称“只要圣经,不要信条”是远远不够的。

 

一百多年前,南方长老会的神学家R. L. Dabney就曾精辟地评论道:“因为人的心思意念非常容易犯错误,所以那些自称为持守圣经的基督徒,他们彼此对圣经的理解也非常不同,所以,必须建立某种平台以保证合一和合作,只有那些真正彼此同意的人才可能共同站在这个平台上,一同工作。”教会需要这样一个正式的、公开的关乎信仰的确认,这样她现有的会员和可能成为会员者才可能明确知道他们所站的位置。这正是信条所起的作用。

 

现今世界中教会宗派林立,四分五裂,这不是因为各有自己的信条的缘故,而是因为没有真正认同相信合乎圣经的信条的缘故。没有信条的教会的分裂比有信条的更加严重。华人教会看到西方教会宗派林立,便以为拒绝宗派,抛弃教义,不讲神学,只要圣经,这样就可以促进合一,这其实是非常天真的一厢情愿。宗派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满足于自己对真理的不完全了解,而不肯真正谦卑地学习更合乎圣经真理的教导。如果勇敢放下自己的成见,深入了解更加合乎圣经的历史性信条,不但不会造成更多的分裂,反而会促进教会的合一,减轻宗派主义的弊端。华人教会应当从“人治”向信条性“法治”方向发展,让教会的健康和成长可长可久。

 

第二、信条是教导基督教真理的得力工具

 

教导圣经就需要对圣经加以解释。当教会鼓励公开教导圣经,或发表对圣经的解释时,她已经在事实上产生信条了。很显然,无论是旧约中摩西的“听训”(shema,申6:4-25),还是新约中基督的大使命(太28:19-20)以及保罗的劝勉(提后2:2,4:2),都要求教会把圣经的真理教导给其他人。但是,圣经的篇幅之冗长(1189章,77万3千字),内容之丰富,使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和把握,即便是有超然恩赐者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所以,教导圣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必须优先处理最基本的真理;而编列在信条中的就是这等真理的大纲。

 

对圣经真理的理解的增加也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要经历许多步骤,包括反复阅读、系统消化、深入研究(包括谦卑地聆听她被其他人详细解释)、实际应用等步骤。长老会神学家A. A. Hodge在为信条辩护时曾说:“虽然圣经是神的恩赐,但对圣经的理解却是人的责任。人必须按着最大的能力来分别解释圣经的每一部分,然后把针对某个主题的所有的圣经教导全部组合起来,形成彼此一致而且和谐的系统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同意,圣经的真理可以用总结性和解释性的简洁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信条的合法性就在于它正是要达成这一功能。简言之,信条是经过教会历世历代对圣经反复研究,在圣灵的光照下,对圣经的真理所作的系统化解释的结晶。圣经当中最重要的主题在信条中都有总结性的阐述,这对教导和学习相关真理有莫大的好处。如此看来,信条与教义性的讲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精确,经过更多人更长时间的总结和整理。

 

正因为信条的系统性和大纲性,它也自然成为圣经真理的一个架构性表达。缺乏这一架构,正是不要信条的结果。这个架构不是要限制圣经的真理,而是要保证圣经真理的正确表述。有了这个架构,我们对圣经的了解就不会偏离太多,不会对真理作天马行空式的解释。有牧者把对无架构理解圣经的方式称为“孤魂野鬼”式,因为没有前后一致的标准,参杂太多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第三、信条为教会的纪律提供了一个客观而具体的标准

 

如上所述,任何教会都必须要求他们的牧职和教师接受教会的信仰标准(换句话说,没有信条的教会是不存在的,差别在于信条的好坏不同而已)。“没有信条,只有圣经”的立场并不能给任何教会提供这个标准。但邪教人员被禁止在正统教会中服事,正说明某种程度的信条是存在的。

 

如果一间教会对圣经的某一部分教导有自己所坚持的解释,并要求她的教牧人员认可,即便没有形诸文字,这个解释就是该教会事实上的信条。但是没有成文的信条在有需要的情形下被当作教会纪律的标准是不健康、不诚实的,也是危险的。如果信条是用清晰的文字形式固定下来,诚实地,公开地作为信仰的准则,那么它就可以用来避免不适当的人员进入和参与教会事奉,可以依此断定他们是否偏离了信条的原则,是否已经沦为异端,是否需要强制解除他们的教牧职务或会员资格。

 

《今日基督教》杂志1980年11月21日刊登了一篇新闻报道,从某个角度而言它记录了没有信条的惩戒所带来的危险。据报道,某间教会所属的大学遇到严重的困扰,因为它的一位教师在教授人类性关系课程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报道很有见地地指出:“主要是因为历来对信条主义的反对,教授们无需签署任何教义性文件(就可以成为该校的教授)。”缺乏对任何信条的认信增加了裁决争议的复杂性。自愿地承认和相信信条标准,是教会纪律有效的工具之一,因为它保持了教义的纯洁度,相对就减少了在最根本的信仰问题上的模棱两可。信条作为教会纪律的最后手段,仲裁的结论更容易被理解,被惩戒者更容易口服心服。

 

值得注意的是,执行教会纪律是当今世代最不受欢迎的作法之一,许多教会事实上没有惩戒。没有了信条,教会也就失去了惩戒的标准与合法性。事实上,作为教会三大标志之一的教会纪律一旦松弛,其余的两项标志——神的道被适当地传讲和圣礼被正确地执行——也随之失去了保障,进而造成了教会整体性的衰落,主的群羊不能被有效保护和喂养,形成恶性循环,令人痛心疾首。

 

第四、在不断变化的教会历史中,信条起到持守正统基督教信仰的作用

 

保罗在犹大书第三节提醒基督徒:“亲爱的弟兄啊,我想尽心写信给你们,论我们同得救恩的时候,就不得不写信劝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

 

被隐含在圣经之中,被活化在主耶稣基督身上,被使徒们最后完整启示出来的信仰系统,是一次性地完全托付给教会的。这个信仰系统是不变的,也是不可变异的。正是这个信仰的不可变异性,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地竭力保守。而忠于圣经的信条正是扮演这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信仰承传的链结作用,把基督教信仰中最核心的真理一代代地保留下来,把历代信徒在一组最根基性的真理上连接起来。

 

圣经非常认真地教导教会要保守信仰。希伯来书13:9警告:“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保罗对初代教会的领袖也有类似的教导。他对提摩太写道:“你从我听的那纯正话语的规模,要用在耶稣基督里的信心和爱心,常常守着。”(提后1:13)保罗还提醒提多要留意察看教会的监督是否“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就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辩的人驳倒了。”(多1:9)

 

尽管神特殊、直接的启示已经停止了,圣经的主体部分也在第一世纪末就完成且定型了,但对这一完整启示的解释和应用却成为当时和后来教会的必须。人需要对神的话作解释,不是因为神的话本身有缺陷,而是因为神的话要求人明白、接受和回应。解释和应用圣经是一个过程,而非一次性的行动。它要求许多世代的人的深切关注与委身,把圣经中最根本的真理系统化,编辑整理和传播。信条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客观的圣经真理不能靠个人化解释。没有任何一个圣经的解释者是独立工作的。所有的解释都必须建立在敬虔的前辈们辛勤工作的基础之上。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的,不是那些认同历史性的和正统性的解释者,他们事实上属于基督教思想的主流。真正需要我们格外留心的,反而是那些新的,偏离历史性基督教的解释者。

 

保罗担心在哥林多教会里有些人会被诱惑,偏离对主单纯仰望的心。这同样的担心也应当激发我们在今天的教会当中保守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真理不被扭曲。所以,A. A. Hodge在论到信条在这方面的功能时说: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在神的话和人的信条之间的张力,而是在经过千锤百炼被上帝的子民们一代又一代反反复复集体性地证实了的信仰,和那些反对信条者个人的无助的判断与智慧之间的张力。”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时代,它在基督教圈子内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只要我和我的圣经就够了”;在读经、解经方面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但“唯独圣经”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任何帮助来明白圣经。不可忘记,神按照他无穷的智慧在地上设立了教会,又在教会中膏立了牧师和教师,在教会历史的每个阶段把他的话分析解释给教会听,从而产生了信条。信条的功能之一,就是限制我们在阅读和解释圣经时的个人主义,把我们的心思意念与教会传统相结合。信条是我们信仰的祖先把他们领受的,最为重要和基本的信仰传承给后代,是教会过去的声音。不要信条者宁肯只相信上帝对他们的直接光照,而刻意忽略上帝在历史长河中对圣徒先贤的带领和光照所产生的宝贵传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轻狂地认为,今天的教会有必要切断与过去的纽带,因为它有能力比古老的智慧和传统提供更切合今日实际需要(relevant)[1]的教导;过去只不过是已经死去的巨人,是无益甚至有害的,唯有不断地更新才是正确途径。这种反对传统,反对真理的绝对性、不变性的思潮,是教会真正的威胁,是对“唯独圣经”这一改教原则的严重歪曲。

 

第五、信条给教会之外的人提供了一个真理的见证

 

教会是世界的光(太5:14)的含义很广;教会把真理之光带给这世界的方法也很多。好的信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基本上,外人对教会的问题是:“你们信什么?”无信条的教会回答:“我们信圣经!”有信条的教会回答:“我们信圣经,而且我们已经把圣经教导我们要信的内容准确地写下来了,那就是……”。在主要问题“你信什么”(答案是圣经)之后,一定会跟着另一个更敏锐、深邃的问题:“你信圣经的教导是什么?”

 

对于不在盟约团体之内的人,信条能够在以下方面为真理作见证:明确界定并阐述基督教信仰的根基性内容,慎重、严肃地提醒和警告那些不信之人的危险,严格保护真理不致被世界的思潮所同化和腐蚀,见证基督教信仰体系的完整、统一和有序,显示有悠久历史的基督教信仰的连续性和不变性,表明基督教信仰的内容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以消除把基督教当成神秘、盲目的信心跳跃的误解),等等。

 

福音派受复兴运动的影响,在向不信者作见证方面出了纰漏。在传福音时诉诸人的情感的回应,注重主观经历,忽视全备的福音,助长了“丰富福音,成功神学”的流行。信条中许多见证真理的根基性内容在传福音过程当中没有涉及到,许多(在华人教会)受洗者对最基本的使徒信经内容都是陌生的。以致许多人在“决志”信主之后,门徒训练倍感吃力,生命成长非常缓慢,需要教会花费大量的精力跟进。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回到信条中见证的真理。信条是传福音的重要工具。

 

第六、信条提供了一个标准,用来鉴别从教会中产生出来的新的教导

 

虽然在上述几点中已经有所表达,但身处当今这个异教丛生的时代,信条的这一功能变得格外重要,需要特别强调。身披“基督教”外衣的异教格外危险,因为他们也号称高举圣经,实际上却离经叛道。信条明确提供了对最重要的真理的正确解释,所以它天然具有保护能力,抵抗异教对真理的歪曲。真理被表达得越清晰,越系统,越简洁,人们就越不容易陷入异端的迷雾中被欺骗。

 

使徒们为我们在教会中持守真理的标准立下效法的榜样。“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壹4:1)紧接着约翰给出了试验和判断的标准(信条):“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神。”该信条正是针对当时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对教会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的基督“幻影论”。在新约中还有许多类似模式的信条实例,如加1:8-9、约贰10、启2:2等等。

 

教会在每个世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需要解决。当今的教会在圣经的权威,圣灵的工作,教会的宣教,教会的性质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前辈们未曾遇到过的。无疑,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完全仰赖圣灵的光照和引领来认真思想神的话,寻求他的旨意,解决这些问题。与前辈一样,我们也有责任把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积累的,神赐的智慧和亮光承传给我们的后代。但是,如果对业已经过世代检验而存留下来的真理没有给予应得的珍视,我们真能从圣经中获得“新的智慧与亮光”去解决那些问题吗?历史证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盲点,容易犯某些特定的错误;即便是立意最善良的好基督徒也难免在神启示的全部真理中失去平衡。如果教会过去的见证被清晰地听见,被认真地保守,就可以帮助当今的教会克服盲点,避免犯错,保持平衡。所以C. S. Lewis才提醒我们,回到古书当中去,纠正我们时代特有的错误。

 

因为来自外部对教会的无情骚扰和来自内部的打击,信条成为关键的防卫武器。十九世纪苏格兰长老会的神学家James Bannerman 说得好:“如果采用信条和信仰告白不是教会出于对自己成员的考虑而设立的责任,那么为了教会之外她的敌人的缘故,对信条和信仰告白的认信也应当成为摆在教会面前的必须负起的责任。”

 

总之,信条主义有很强的圣经支持。信条是基督教真理教导的无价之宝,是教会纪律的重要工具,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会降低圣经的权威性。信条主义在保守的基督教圈内的衰落不只是文字的和历史的失落,更是属灵的悲剧。改革宗基督徒需要在信条上装备自己,在各个层面上加强对信条的学习(如个人灵修、家庭崇拜、儿童和成人主日学、团契查经、扫盲班、主日崇拜系列讲道、神学院的课程,等等),这样才能在相对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神学和异端邪说大肆横行的今天,仍能够放胆宣扬历史性的基督信仰,为基督作荣耀的见证。

 

四、认同和相信信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几点提醒

 

1、改革宗教会应当爱神的真理但更爱真理的神。尽心、尽性、尽意爱神是基督给门徒的第一条大诫命(太22:37)。因为爱神的缘故,我们爱神的真理。神是真理的本体,不认识真理就不可能真正认识神。如果不爱神的真理,那么对神的爱就不完全甚至虚假。神的真理帮助我们爱真理的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颠倒。我们认信信条,因为它是关于神的真理的准确表达。我们深深感谢神,改革宗在所有的基督教传统中拥有最完整和准确的神真理的教导(具体体现在信条中),总是拥有而且非常重视神学的敏锐和犀利。但任何时候,一旦对真理的爱超过对真理之神的爱,我们都可能陷入法利赛人的错误中。他们出于非常好的动机,试图在外邦文化环伺之下竭力维护信仰的纯洁,但结果,他们不但扭曲了神的真理,而且也失去了对真神的认识;真理之神成了他们教义中的宣告而已。这对改革宗教会是一个极大的提醒,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本末倒置,爱真理超过爱神。

 

2、改革宗教会是神在地上设立的合一、圣洁、大公、使徒性(One, Holy, Catholic, Apostolic)教会的一部分,并非唯一的真正的教会。一个人只有成为基督徒,而不是成为改革宗的信徒,才能上天堂。虽然改革宗的前辈同意B. B. Warfield所言:“加尔文主义是对合乎圣经的基督信仰的最前后一致(consistent)的表达,”但他们不是狭隘的宗派主义者,从来不认为其它宗派的教会不属于普世基督教会。改革宗的伟大之处在于“不断改革”(semper reformanda quia reformata)的精神。所以,认信信条不是出于孤芳自赏,划地自限的心态,反而愿意与其它宗派的弟兄姐妹基于圣经的教导真诚团契,彼此建造。

 

3、基于教会的需要和信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改革宗教会要求教牧人员认同信条。但如果这些信条(a)只被当作含有重要信息的历史文件对待;或(b)当作神学的自助餐厅,在其中按自己的喜好任加取舍;或(c)仅仅出于情感上的不舍而盲目认同,那么认信的意义将荡然无存,教会的纯洁性仍将难以维持,合一也同样没有保证。对所有认信者,有责任帮助他们亲自认识到信条是对圣经的忠实表达。出于任何其它原因的认信均无意义。

 

4、在处理诸如逐字认信(Strict Subscription)与系统认信(Systematic Subscription)等争论时,需要彼此充分信任和理解,合一不是绝对的统一。比如,教会应否在崇拜中单单使用诗篇所谱写的诗歌,这等辩论应在合乎圣经的原则下展开,不应当导致分裂。虽然基督徒某种程度的自由和良心自由是必要的,但不应当因此就产生纷争结党。认信的具体操作应当鼓励教牧人员在对信条有充分的理解之后,诚实诚恳、公开直接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这是关乎诚信的问题,需慎重行事。

 

对信条的认信是教会的一件根基性的大事,唯愿真理的神借着认信的操作彰显他的荣耀,成为他教会的祝福!

 

参考文献

Beeke, Joel R. & Ferguson, Sinclair B. (eds), Reformed Confessions Harmonized, (Grand Rapids, MI: Baker, 1999)

Cartwright, Hugh M.,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Milestone, Millstone or Manifesto? (Gwynedd, UK: The James Begg Society, 2001)

Clark, R. Scott, Recovering the Reformed Confession, (Phillipsburg, NJ: P&R, 2008)

Duncan, Ligon (ed),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vol. 1, (Mentor, 2003)

Duncan, Ligon (ed),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vol. 2, (Mentor, 2004)

Godfrey, W. Robert, Reformation Sketches, (Phillipsburg, NJ: P&R, 2003)

Hall, David W.(ed), The Practice of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5)

Hart, D. G., Dictionary of the Presbyterian & Reformed Tradition in America, (Phillipsburg, NJ: P&R, 2005)

Heron, Alasdair I.C. (ed),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in the Church Today, (Edinburgh: The Saint Andrew Press, 1982)

Hodge, A. A.,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An Commentary, (Carlisle, PA: Banner of Truth, 2002)

Hyde, Daniel R., The Good Confess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Christian Faith, (Eugene, Oregon: Wipf & Stock, 2006)

Leith, John H. (ed), Creeds of the Churches, (Garden City, NY: Anchor Books, 1963)

Lillback, Peter A. (ed), The Practical Calvinist, (Mentor, 2002),

Pelikan, Jaroslav, Credo: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Guide to Creeds and Confessions of Faith i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2003)

Schaff, Philip, The Creeds of Christendom, (Grand Rapids, MI: Baker, 1983)

Skilton, John H. (ed), Scripture and Confession, (Phillipsburg, NJ: P&R, 1973)

Van Dyken, Donald, Rediscovering Catechism, (Phillipsburg, NJ: P&R, 2000)

Warfield, Benjamin B., The Westminster Assembly and Its Work,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Glasgow: Free Presbyterian Publications, 1994)

 

 

[1] 关于教会对于这个世界的“适切性”(relevance)问题,参看:王文基,《“以客为本型教会”的研究与批判》,本期15页。——编者注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