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栏目 | 当代评论 | 世界的神和通过基督进入世界的神——从影片《密阳》再思我们所传的福音

世界的神和通过基督进入世界的神——从影片《密阳》再思我们所传的福音

文/陆昆

 

《密阳》是一部07年的韩国电影,因为其中的反基督教色彩,迄今仍在基督徒圈子中引起关注和讨论。我问过一位韩国的牧师,他如何看待这部影片,他说,韩国的教会很欢迎这部影片,因为教会期待社会的批评。然而,我觉得《密阳》对教会的价值远大于“社会的批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文本。

 

一、从天空到大地——一个关于人类的孤独、绝望和医治的故事

 

这个片子是以一个相当质朴和精确的片段进入的,很像一个生活场景直接截下来的感觉。从车前窗中向上展现一片空洞乏味、显得很没有意味的天空,在令人厌烦的汽车尾灯闪烁的嘀嗒声中停在那儿,阳光强烈,回应着密阳这个片名。然后出现一个妈妈把孩子抱起来,因为车出故障了,所以他们在路上停下来。

 

导演在这个故事里直接把故事会有的寓意、象征,诸如此类的东西弱化了。让人感到他往下要讲的是生活本身,不是信念,不是哲理,甚至也不是深刻人生感悟的展现,而是你每天可能会遇到的事情。

 

一个名叫李申爱的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带着幼小的叫做June(俊儿)的儿子,从大都市首尔来到丈夫的故乡,南部小镇密阳,准备开一个钢琴学院(课外学习班),在这个无人认识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她一来就因这汽车故障,认识了修车店的老板单身汉金宗赞,这人立即成了申爱极不相称的追求者。当宗赞问她,“来旅游的吗?”她说“不是,我是要到这里来生活的,”申爱解释密阳这个地名,“密阳”——秘密的阳光。

 

申爱逐渐结识了服装店的女老板、富有魅力的小学校长、她家对面街上药店的药师——一个基督徒,是教会的执事。这个女执事恳切地送给她圣经,申爱说她不信这个。药师说:“所以说你只相信亲眼见到的东西,没有亲眼见到的你就不相信是吗?”申爱说:“不是,就是亲眼见到的我都不信呢。”这已经是很明确的拒绝了,但药师接着说,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看不见的,只要我们相信上帝,就可以看到那些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所以,这个世界真是可以让你感到开心,让你知道感谢,让你的内心得到安慰。而且像你这样艰难不幸的人更需要上帝赐予的爱。申爱说,不是,我过得挺好,挺幸福的。然后很礼貌地离开了。这是我们看到的她第一次被“传福音”。

 

申爱对邻居们说,她是因为喜欢密阳才来,因为这里是丈夫的故乡,是丈夫喜欢的地方。但这个女子的话并不可信,渐渐地,我们了解到申爱与她丈夫浪漫哀伤的爱情原来是她编织的一个谎言,她丈夫有外遇,是背叛过她的,她和父母亲人的关系也不好。这个女子一直不接受生活的真实,而她跟这个世界唯一真实的联系就是她的这个有点乖僻迟钝的俊儿。但是这个爱跟妈妈玩捉迷藏的儿子,会让人感到,就连这个唯一的联系也是不可靠的。

 

出于虚荣心,申爱声称自己有一笔钱,要投资房地产,这便为她惹下大祸,她的儿子被绑架。在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孤单、无助、冷漠之后,最终她在冰冷的河水中发现了儿子的尸体,而凶手竟然是她曾经信任并产生过暧昧情感的儿子学校的校长。她去辨认孩子尸体的时候,在车里坐着,车里一点没有阳光。

 

在儿子的葬礼中,她一滴眼泪都没有掉,令人揪心。后来,她因为生理痛神色恍惚地到药店来买药,药师再一次给她传福音,并邀请申爱参加教会的一个“医治心灵伤痛者的祷告会”。此时,申爱强烈地质问:“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如果上帝的爱真的那么了不起,为什么看到我的俊儿死得那么惨都不救救他呢?孩子那么小,有什么罪呢?”药师沉吟一下,说:“每件事情,上帝都有他的旨意在里面……哎呦,该怎么对你说呢,你看那一缕阳光里,都深藏着上帝的意思。”申爱走到墙角的阳光里,说:“这是什么,这有什么?阳光,就是阳光而已,还有什么?”

 

如果阳光仅仅是阳光而已,阳光也就没有秘密。如果阳光里没有秘密,生活就只有感受到的东西,而已经感受到的那些不是建立人生,而是毁坏人生。这是她第二次被“传福音”。

 

然而,在办完儿子的死亡手续之后,她看到药师告诉她的那个布道会的宣传横幅,神思恍惚地进入会场,在牧师深慰人心的祷告引导和音乐的感染下,终于,这个女子大声地嚎哭出来。于是牧师来为她按手,帮助她。牧师收服了一个破碎的灵魂。

 

她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在一个查经小组上,完全变了,满面的笑容。她开始体验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声称确实有我们看不见的事情,有上帝非常大的安慰。于是查经小组的小组长说:“我们的申爱姊妹遇见了上帝,接受了圣灵,是我们伟大的主赐予了这个恩惠,救助了陷在痛苦中的她。”紧接着,我们看到申爱开始传福音。即使那些人以非常鄙视的态度对待她的信仰,她逢人就说:上帝有伟大的爱,就像是恋爱一样,一直爱护你、看顾你、替你着想。上帝爱我的这种感觉,我每时每刻都可以体验到,有这种感觉真的好幸福。

 

迄今为止,这非常像一个基督徒的重生故事。一个相当虚荣、敏感和孤僻的女人,大受创伤后在神色恍惚中,遇见了上帝,于是彻底换了一个人,变得满有爱心、满有喜乐。但这样的喜乐马上受到挑战,她遇见那个凶手的孩子被一群流氓欺负,而她犹豫了一下,没有下车去拦阻。通过这件事她意识到自己的恨还在,于是决定要按照上帝的命令去爱仇敌,去饶恕那个杀人犯。

 

申爱以极大的意志力来到监狱,在路上还为谋杀她儿子的凶手摘了一把花,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凶手出来的时候并不如她想象中那样神情憔悴、充满歉疚,他容光焕发。申爱跟他说:“我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传达上帝的爱与恩惠。之前我因为看不到上帝,所以不信,但经过俊儿的事,我懂得了上帝的爱,从而有了内心的平和,很幸福,所以我来到这里,要传递给你。”

 

不想这个人满怀深情、非常真挚和坦荡地说:“真的谢谢你,可以从俊儿妈妈口中听到我们上帝的故事是多么感恩,自从进了这个教导所,我也开始信上帝了,是上帝向这罪恶多端的我伸出了手,我用眼泪来悔改并且得到了饶恕。上帝饶恕了我,从此我心里得到平安。我每时每刻都祈祷,每天都很感谢上帝,也在为你祈祷。”

 

申爱极受刺激,出来之后就昏过去了,此后谁也不见。稍微好点后,她来到教会,当时只有几个人在祷告,她使劲地敲座椅扰乱教堂。她和前来探望她的牧师和信徒说,我怎么能够去饶恕已经被饶恕了的人?上帝怎么可以在我之前就饶恕他呢?——这个不是一般的不信,这个观念来源于她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非常强烈的实在感。她认为这个声称爱她的上帝背叛了她,最爱我的人怎么可能在我以先去爱对我伤害最深的人?而且我还在痛苦中的时候,那个人却宣称得到了饶恕。这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背叛。

 

于是她开始用尽一切办法报复上帝。在一个野外的营会上,牧师讲道的时候,她溜进音响控制室,播放了一盘她偷来的CD,CD唱着放荡不羁的流行歌谣:“都是假的,爱也是假的,笑容也是假的”。她诱惑药师的丈夫——一位长老,和他奸淫。她将石头投向药师家的窗户,而里面为她祷告的聚会正在进行。她每做完一件事都举目望天,对上帝说:“看见了吧?”她说:“我决不把自己给你。”非常惊人的是这个“上帝”一直给她相当强的实在感。然后这个女子自杀,割腕的时候也跟上帝说:“看到了吧?”

 

但她没有直接就死,她害怕了。她在恐惧中冲到街上,她向人求救,不是向神,在街上踉踉跄跄地伸出手来想抓住人,这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事。她出院了,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她的还是那个平庸的显得浑浑噩噩的宗赞。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因为申爱信教而跟着去教会,但在申爱恨上帝时却留在了教会,不为别的,是去惯了,不去心里不舒坦。

 

申爱在宗赞的陪伴下去修剪头发,却意外地发现美发师是仇人的女儿,申爱意识到是上帝在纠缠她,就愤而出来,气愤平息后与过去不欢迎她的邻居们和解,也接受宗赞帮她剪发。故事结束在申爱家的后院里,几缕头发飘落地上,被风吹到杂乱的墙角,一缕阳光大有深意地照在地面上。

 

我看过一些基督徒对这部影片的影评,我稍稍有一些不安的地方,他们认为故事的关键之处在于那个凶手轻飘飘地悔改,或是这个女子的自义。但是故事里没有这种暗示,导演的目的是要和我们讲述他所认识的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个故事其实很有存在哲学的气息。一个女子,在她自己的任何情境中,无论是她需要、渴望或者有意疏远,实际无法有效地进入任何一个关系里面,真正和她有关联的人物是一个绑架者。这是孤独,人类深刻的、无法解脱的孤独。她在实际的遭遇中完全破损,只有通过想象,维持一个体面的假象,却不得不向绑架自己儿子的凶手袒露真相。那么在这个失败中有什么能够真正地承载她,使她经受一个不完整的毁坏了的生命?或者是什么能把这个不完整的毁坏了的生命改换成完整的被重建的生命?

 

对导演来说申爱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接受宗赞,宗赞代表了一个极为平庸但非常实在的生活,而其中竟然有忠诚,而无论她对别人还是别人对她,她在这之外的生活里都没有这种忠诚。所以宗赞代表了另外一个态度,申爱唯一的出路就是这个,生活中本来没有意义,在最没有意义的地方你安安稳稳地生活就行了——我因为不能接受我自己的人生而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我从这种反叛改为逆来顺受,矛盾是通过顺从命运来解决的,而这既是解脱也是和解,和她的现实真正的和解。

 

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试图再现我们生活中真实的样式,每个人会处在他的位置上看到那个真实。我们在《密阳》中看到一个女子对她确信为真实的上帝宣战,这种对讲述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尝试是在基督徒的创作中都很难看到的。我们的创作大多还是从个人的信仰状态入手,讲述人在“信仰”中的改变、挣扎、努力坚持,完成这个“信仰”对他的要求,而不是一个得救的人与救他的上帝之间的关系,所体现出的仍然是这个得救的人的“人性”,而不是救他的上帝的“神性”。因此,在《密阳》中最令我关注的,正是密阳中的“上帝”。

 

二、世界中的神还是世界外的神?

 

《密阳》中其实有两个上帝,一个是教会所宣称、所代理的上帝,另一个是导演试图表现的他所认识的“真正的上帝”。

 

教会所宣称的上帝是通过传福音、教会活动体现出来的,我们按时间顺序观察申爱两次“被传福音”和她自己“传福音”,以及她所参与的一些教会活动,会发现这位上帝的一些特质:

 

第一,这位上帝是看不见的,但真实存在,赐予真理,写在圣经中,也赐予爱。只要你相信这位上帝,就可以体验到一些看不见的、但真实存在的事物,于是你就可以开心、感恩,内心得以平和。

 

第二,如果发生了一些你无法理解的事,如果你遭遇了深重的苦难,不要质疑上帝,因为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他的旨意和安排,甚至一缕阳光中都有上帝的旨意。上帝是莫测的。

 

第三,上帝有伟大的爱,和他在一起就像是谈恋爱,他会一直爱护你、看顾你、替你着想,你每时每刻都可以体验到这种被爱的感觉,很幸福。你的人生不再是残破的、无意义的,因为有一位上帝如此爱着你,你可以在他面前痛哭、发泄,他会真实地安慰、医治、救助陷在痛苦中的你。

 

第四,上帝要求他的信徒饶恕仇敌。

 

第五,多么罪恶多端的人,只要向上帝悔改就能得到饶恕,从此心里得到平安。

 

这位上帝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爱,使任何事情在他那里能够得到化解,忧伤的心灵可以得到医治;非常实在,虽然看不见,但你只要相信就能感受到他;你若问那为何生活中还充斥着苦难和罪恶?那是因为一切都有他美好的计划和安排,而这安排是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教会正在宣告一个人足以用来投射自己欲望和需要的上帝,正如药房提供药物、学校提供教育一样,教会在提供人们需要的服务,就是关于神的设想和描绘,甚至制作对于神的惊人的经验。

 

另一个上帝是“密阳”,导演心目中更高级的神。这个上帝无处不在,从头到尾用若隐若现的阳光作为比喻承载他的意义。正如神秘的阳光有时祥和有时邪恶,这个上帝有时与人为敌有时与人为友,他超越人,你控制不了他。他有时像“绑架者”,正如这个绑架者很像爱人,这个上帝可以爱人,但他也可以用电话控制你,你看不见他,但是他可以控制你的一切,你充满怨恨也没有用。这个上帝本身无善恶,他显现在一切中,又超越一切,如果你接受这临到你的一切,多少能够发现某些神秘的真实的意义,换言之,如果密阳就是生命的“神秘” “神秘”就在人看不见的地方。故事最后,密阳在哪里?密阳在墙角的地面上。导演就是要告诉你,你的视线应当从天空转向地面,他以这个上帝来攻击故事中教会所宣称的上帝。

 

《密阳》中的两个上帝无论表面上多么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这个世界中的神,就是内在于人类自己的欲求和体验的神。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看,整个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圣经所启示的真上帝。无论在教会的宣告中,在申爱的传道告白中,还是在申爱的反叛中,这个真正的上帝没有出现过。真正的上帝是圣经里面的神,他跟这个故事中的两种上帝有什么不同?真正的上帝就其自身而言是不可见的神,是在这个世界以外进入这个世界的神。这里所说的在世界以外是从交往的角度说的,也就是说,这位上帝就其自身而言,是超越于人类任何已有的经验和欲望,人不曾感知,也无法影响。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他是创造主,他以不可知的能力掌管这个世界,这个力量是谁也参不透的。但是这一切通过一个非常具体的也是唯一的方式,就是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进入这个世界。神的儿子,为罪人死为罪人复活。唯独通过救主耶稣,神才能被人理解把握,最终以交往的方式亲近神。无论是电影自身要讲述的故事,还是人物自身的故事,或者故事的暗示中都没有这位上帝。我也设想对导演来说,他无论怎样观察基督教的文化,他也不会认出这位上帝,因为一旦认出,他就有可能成为真基督徒。他虽然很逼真地表现教会生活的某些层面,但里面出现的无论牧师、长老,还是执事和带领圣经学习的女传道,都缺乏对这位十字架上基督的认信和理解。他们不乏严肃的道德感,比如那个受诱惑的长老竟然因为觉得神在看着就无法继续做爱,但这跟真信心毫无关系。他们有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基于心理需要的对上帝的期待,他们把这个期待当作事实去宣告了。

 

中国的基督徒很多时候也在宣告这样一位上帝,密阳中的布道、聚会、所传的“福音”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熟悉。而往往我们传福音的时候所呈现的是一个基督教的世界观,我们在试图告诉一个人,他所在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在这个世界中的真实处境是怎样的。若是这样,我们必须从圣经中所启示的、真正的上帝再思我们的世界观。

 

三、基督徒的世界观

 

基督教的世界观基本上是由三个主题规定的:

 

1、创造:这个世界不是生成的,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被造物。所有的被造物都有个特点,就是体现甚至实现创造主的意图。当我们说这世界是被创造时,我们是说,这世界是承载神意的。

 

神掌管这个被造世界,也按着他的旨意推动这个被造世界。但当我们说这个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时候也容易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神在哪里?这牵涉到另一个主题,就是审判。

 

2、审判:这个世界是神造的,但因着堕落遭遇神的审判,这个审判在罗马书里面意味着某种弃绝。神在哪里?神不在这个世界中;神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在哪里?行动就在于他不再直接的行动;那么现在这个世界为什么不直接承载神意?它不再承载神意,和它从来就没有承载神意,是不一样的。神以不在的方式在——不跟它在一起,不认同它。

 

这代表一种判断,罗马书中讲到两点:这个世界本来应该认识神,它却不认识,结果神的愤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在人故意不认识上帝的情况下,上帝就以三次任凭来回应。任凭是指有一种恶的倾向发生,但上帝任由它发生,并且毁坏它自己的世界。这不是不管,而是审判,这个世界是一个因堕落而遭受神审判的世界。

 

从创造来说,这个世界是美好、和谐、高贵、极有价值的;现在堕落了,被弃绝了,如同一片绝无仅有的碎珍瓷,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心疼,它本来极有价值,如今却毁坏了。

 

3、拯救:神怎么拯救?换句话说,上帝怎样在这个世界中?通过翻腾的大海显明上帝?通过翻腾的大海中一个落难的人抓住一块木板活下来显明上帝拯救了他?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在说“我是基督徒”、“我要以基督徒的眼光看世界”的时候,他缺乏一个概念——上帝是以怎样的方式在这个世界?虽然对基督徒来说这可以是唯一的核心问题。

 

这个毁坏的世界带着创造的意义,碎掉了的珍瓷是珍瓷,堕落了的罪人希特勒本来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人,他是按照神的样式造的,是一个毁坏了的神的形像。创造者以他的创造在世界中,创造者以他的掌管在世界中,但最根本的,创造者以十字架在世界中。

 

神的愤怒显明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是神对罪恶的审判,但是这个审判没有落在我们身上,而是落在一位替代者身上。因为神审判,所以他是公义的;但是这个审判落在了替代者身上,对我来说这就是拯救。

 

通常我们说神进入这个世界,就是以这种方式。世上的一切都是十字架。我在圣经里看到一个原理,父通过子来显明自己。

 

因此,圣经所告诉我们的基督教世界观的一个基本的模型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是被造的、堕落的、将要遭受永远审判的、需要拯救的世界。

 

那么,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人如何与上帝相遇?以另外一个角度来阐释这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四、在世界以外通过基督进入这个世界的神

 

我们从圣经的角度来回答:

 

“人子啊,你要对以色列家说,你们常说:‘我们的过犯罪恶在我们身上,我们必因此消灭,怎能存活呢?’你对他们说,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人子啊,你要对本国的子民说:义人的义,在犯罪之日不能救他;至于恶人的恶,在他转离恶行之日也不能使他倾倒;义人在犯罪之日也不能因他的义存活。”(结33:10-12)

 

这段经文揭示出一个问题:受过上帝话语教训的以色列人,他意识到自己有一个重大的危机就是——我必灭亡不得存活!《密阳》里的申爱必灭亡不得存活,她的儿子必灭亡不得存活,那个杀人犯必灭亡不得存活,所有的人都需要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你必灭亡不得存活”!对这个危机的描述可能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说,我渐渐地感受到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消减了;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中与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关联都断绝了,我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哲学家会说,人在有限中终会沉沦归于虚无,这是我们的本质,这是无论你信不信耶稣都知道的事实。意义要消解掉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问题是什么消解了它?是罪,罪要消解它。罪是一种致死的毒药吗?不是,但你若吃了这药,会激怒不许你犯罪的上帝,他会让你死。这是人生面对的问题,死亡本身是消解价值的。为什么我们必要死亡呢?因为我的过犯罪孽在我身上;为什么我的过犯罪孽会使我消灭呢?因为它惹神的愤怒!

 

在这个真相中有我们今天在世界中的一切体验,有人会失去儿子,夫妻间会处不好,婆媳之间会处不好,五年苦恋结婚的人三年离婚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生命已经离开了源头。

 

但是非常惊人的是,在这个事实中,先知得到命令,上帝要求他去告诉这些将要灭亡的百姓,神对他们的旨意不是喜悦他们灭亡,而是喜悦他们转离所行的恶道而活。这个命令实际包含着一个应许,活着的允许。但这个应许如何实现?我怎么可能转离所行的道而活呢?因为我不仅仅是犯罪,而且我有犯罪的意愿和倾向,这是我的本性,我怎么可能脱离这样的本性呢?即便我想要不再犯罪我也不能,即便我真的做到了,我也照样恨神。真正发生的是我和上帝之间的隔绝,任何情况下人直接面对上帝,只有一件事情会发生,就是灭亡。

 

《密阳》中的申爱一直让我非常惊讶,这个女子就是对抗上帝的时候,往天上看的表情也特别妩媚,有点像被背叛了的怨妇的撒娇。这种和上帝交往中的实在感,在教会的真信徒中都很少,但因此她的信心就真实吗?

 

我们的人格是有限的人格,有限的人格如果产生人格相交的实在感的话,基本上对方也是有限的人格。如果真实地与无限者交往,所产生的不会是有限者彼此交往所产生的实在感,这是我们在祷告中能够感受到的。作为位格性存在的人,申爱多么需要实在的位格交往,她在她的需要和体验中认识和期待这样的一位,后来在艰难的时候伸手抓住了他。申爱的实在感产生于她是在与一个和她一样有限的存在相交,虽然这个存在比她强大,但从一开始就是她欲望和需要的产物,所以后来她可以把所有比自己强大的力量都投放在他身上。她跟上帝叫板的时候,在街上叫骂的时候,嘟嘟囔囔抱怨的是她父母、她的丈夫,一直压在她里面的失望和怨恨都显出来了。

 

《密阳》这个故事里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女子没有和解的心,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恨神的,她也没有经历过神本来应该恨她却饶恕了她。她一直在与神的隔绝中生活,后来虽然进到教会,但她和神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她和神没有仇怨,她没有被饶恕,她也不需要,她只是原来可怜地在爱以外,如今在爱里面。因此她遇见的不是真神,她在教会里遇到的以及与神交往的一切,仍然是和神隔绝的世界本身所具有和提供的内容。世界中的上帝仍然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她的假想和幻觉。这样一个没有和解经验的人想要凭着命令去和解,怎么可能呢?

 

没有被爱却有爱的义务。为什么我有爱的义务?因为我有了被爱的体验,我觉得神时时刻刻都在看顾我。但是神比爱我更先爱我的仇敌,而且在我的伤痛还没有解决的时候神已经释放了他。在这样爱的关系里他被释放了,但我却更加被捆绑。我要报复,不单单是为了失去孩子而报复,不单单是为那个凶手的罪得赦免而报复,而是把自己已经失去的那个丈夫所造成的伤害都向神报复……所有的一切伤害和怨恨都归算到神那里去向他报复,这是这个故事基本的走向。其中缺什么?缺基督的十字架,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东西无论里面讲了多少跟基督教相关的元素,如果里面讲的不是基督的十字架,他就是非基督教。你说那个故事在讲信心,那是个异教的故事;你说这个故事在讲爱和饶恕,那是个反基督教的故事。

 

耶稣说,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要饶恕七十个七次,因为你所欠一千万两银子的巨债,神给你免了,难道你不应该免十两吗?这个女子自己其实是欠债的,一千万两银子,她没有觉察,因此她也不可能有任何的被豁免了的知觉。因为在她的生活中,在牧师、执事给她讲的道中都没有基督的十字架。人如何与上帝相遇?在《密阳》里他们没有答案,真正的答案在约翰福音14:6里,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如何转离自己的道路而活?通过耶稣的道转移!请看: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来10:19-20)

 

若是没有耶稣基督,这条路不能打开;若没有耶稣基督,人和神没有交往;若没有耶稣基督,所体验到的神是这个世界的神,那是魔鬼的另外一个名称。所以唯一的神、进入到这个世界的神,是从世界以外通过耶稣基督进入世界,而我们也是通过耶稣基督进入到与他的交往中——唯独在这里。为什么?在这里有对罪的觉察,有有效的代赎,耶稣替我们承担了我们的死,因此在这里也才有饶恕。离开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任何宗教宣称都不可能是真实的,相反,正如《密阳》的导演所描绘的,它必定是错谬的,并且是伪善的。离开十字架说自己被神接受了,这是《密阳》故事里的模式,而这个失落了十字架、人却认识到神进入到他们中间、觉得神时时刻刻都在看顾、并因为有了被爱的体验愿意履行爱的义务的模式,是今天包括中国在内的基督教世界中最普遍的信仰模式。这个模式在实际的情形中更为复杂,因为当一个没有真信仰的人获得了这个假信仰,他就断绝了去追求真信仰的可能性。

 

真正在世界上曾经失去儿子的那位神,本来应该真正地成为一个失去儿子的女人的神,而能够让那个失去儿子的女人和那个失去儿子的神建立关系的唯一通道,正是这位神为她舍弃的自己的独生儿子。这个儿子是所有的人,无论导演、剧中角色还是我们都需要面对的。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