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栏目 | 当代评论 |

| 当代评论 |

中国教会要把什么传给万民?

中国教会正在预备向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福音未及之民进行跨文化宣教,如果我们自己对上帝及其旨意的理解(这比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挑战更为重要)都是错误的或不平衡的话,那我们就是在给那些仍在黑暗中的人们帮倒忙。如果我们对现今所受到的教导和影响不慎思明辨的话,人们从我们身上会认知到什么样的“上帝”?我们会使万民成为什么样的“门徒”?我们会建立起什么样的“教会”?再重复一次,我们是要为中国基督徒所带给万民的信息在上帝面前交账的!

阅读更多 »

悲惨世界的救赎之路

文/天鹏   《悲惨世界》不是一部福音影片,写这篇影评也并非是在高举影片本身所传达讯息的属灵意义。由于笔者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关注点与本影片作为一个商业制作的关注点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文章中多有笔者对于人物心理和行动的发挥解读。虽是发挥,也并非没有根据,其根据就是影片和原著小说里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以及圣经正确的教义和基督徒所共有的信仰历程。   作为一篇赏析,本文也多有遗憾之处,诸如对于音乐剧极为精致的戏剧结构和音乐的鉴赏,对于除冉阿让之外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沙威、芳汀、爱潘宁、小伽弗洛什、安灼拉、马吕斯、德纳第夫妇)的分析等,因为本文主题和篇幅的限制,而无法全然呈现,请谅解,愿有机会与同趣者交通。但更愿的是:在舍弃这一切之后,单纯的在福音上的关注,能讨神喜悦,也与你一同 …

阅读更多 »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信仰

文/恩雨   “这是一个能令你产生信仰的故事。”电影《少年 Pi的奇幻漂流》(英文名为《Life of Pi》,以下简称《少年Pi》)的原著小说在亚马逊销售的时候,就是以这句话作为宣传的口号。所以,当它改编的电影在国内引起热议时,吸引我去观看的,并非是“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名导李安”、“国内斩获5.7亿票房”等因素,而是“这个故事里的信仰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影片所讲述的故事。   《少年Pi》的剧情   影片是以成年Pi回忆自己少年经历的倒叙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为了便于理解,我按时间顺序概述这个故事:一个加拿大的青年作家才思枯竭,便来到印度寻找灵感,他在印度南部的一个小酒吧中遇到了一位老人(即主人公Pi的叔叔玛玛吉),老 …

阅读更多 »

不再新的“新纪元运动”

文/张逸萍   十几二十年前,当我开始留意新纪元运动的时候,我曾为它这样下定义:“新纪元运动可说是将东方宗教、西方玄学和各种邪术,重新包装,以迎合现代社会人士。”因为“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和传统异端大有分别,它没有信条和组织,而且自称不是宗教,所以它能渗透很多阶层,包括心理学、商业训练、医药、甚至教会,是故,不留意的话就会上当了。”   今天,我仍然会这样讲。但是,“新纪元”不再“新”了,已经变成“正常”了!请看这些例子:   2009年,《新闻周刊》(Newsweek)报道说:美国人的思想已经比较接近印度教,少像基督教——65%美国人和37%的福音派基督徒,相信所有宗教殊途同归;24%美国人相信轮回;30%说自己“注重灵性事情,不笃信 …

阅读更多 »

教会三种的走向

文/东北尼希米   耶罗波安在以法莲山地建筑示剑,就住在其中。又从示剑出去,建筑毗努伊勒。耶罗波安心里说,恐怕这国仍归大卫家。这民若上耶路撒冷去,在耶和华的殿里献祭,他们的心必归向他们的主犹大王罗波安,就把我杀了,仍归犹大王罗波安。耶罗波安王就筹划定妥,铸造了两个金牛犊,对众民说:“以色列人哪,你们上耶路撒冷去实在是难,这就是领你们出埃及地的神。”他就把牛犊一只安在伯特利,一只安在但。这事叫百姓陷在罪里,因为他们往但去拜那牛犊。耶罗波安在丘坛那里建殿,将那不属利未人的凡民立为祭司。   耶罗波安定八月十五日为节期,像在犹大的节期一样,自己上坛献祭。他在伯特利也这样向他所铸的牛犊献祭,又将立为丘坛的祭司安置在伯特利。他在八月十五日,就是他私自所定的月日,为以色列人立作节期的 …

阅读更多 »

宗教改革“五个唯独”简释

文/阿盟   “五个唯独”(Five Solas)作为宗教改革精神的总结,是在改教家与罗马教会的争辩中产生出来的,因而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内容。要准确把握这组概念的含义,需要进入到历史处境中,不能绝对化地理解。当改教家们说“唯独XX”的时候,不意味着当时的罗马教会就是简单的“反唯独XX”。此外,五个唯独所指向的神学观念,往往也并非改教家们的独创,而是对中世纪教会某些神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五个唯独”所代表的,不是中世纪末期基督教会内一个分离教派的发明,而是蒙呼召的圣徒回归大公教会正统信仰的努力。   一、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   1)含义:唯独圣经的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形式原则”(Formal Principle)。这其中“唯独”的意思不是“只 …

阅读更多 »

世界的神和通过基督进入世界的神——从影片《密阳》再思我们所传的福音

文/陆昆   《密阳》是一部07年的韩国电影,因为其中的反基督教色彩,迄今仍在基督徒圈子中引起关注和讨论。我问过一位韩国的牧师,他如何看待这部影片,他说,韩国的教会很欢迎这部影片,因为教会期待社会的批评。然而,我觉得《密阳》对教会的价值远大于“社会的批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文本。   一、从天空到大地——一个关于人类的孤独、绝望和医治的故事   这个片子是以一个相当质朴和精确的片段进入的,很像一个生活场景直接截下来的感觉。从车前窗中向上展现一片空洞乏味、显得很没有意味的天空,在令人厌烦的汽车尾灯闪烁的嘀嗒声中停在那儿,阳光强烈,回应着密阳这个片名。然后出现一个妈妈把孩子抱起来,因为车出故障了,所以他们在路上停下来。   导演在这个故事里直 …

阅读更多 »

家庭教会公开化的内部要素

文/刘同苏   “公开化”已经成为与城市家庭教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家庭教会的公开化不仅由城市家庭教会最先提出,而且迄今为止一直由城市家庭教会所主导。“公开化”不是一种策略,一个口号,甚至也不是一场局部或片面的教会运动。“公开化”是家庭教会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之下生命形态的整体更新。所谓“新的社会文化条件”就是家庭教会可以进入的主流社会。在后-共产主义时期,公民社会正在中国孕育,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得家庭教会可能走出被挤压的社会边缘状态,进入社会文化的主流。“公开”就是走出“地下”,“地下”就是不为众人所知,就是隐蔽于主流社会的秘密状态;“公开化”就是在主流社会里面堂堂正正地显明自己。“生命形态的整体更新”意味着从里到外的全面转变。“公开化”听起来好像仅仅涉及家庭教会生存的外部关系, …

阅读更多 »

再思当代牧职[注1]

文/刘清虔   我为什么要到一间吵闹的教会,听一个肤浅的牧师讲幼稚的道? 我们牧师叫我和女朋友分手,因为她不是上帝为我预备的,如果不这么做,就是不顺服上帝! 我们牧师说,要每天宣告,事情就会成就! 我对牧师的说法有意见,牧师竟然说要找人为我赶鬼! 我现在真的是混乱了,我想介绍我的朋友去教会,但实在不知道该到哪一间教会,我很怕他一进去,就被教坏了! 我觉得好饥渴,都快要burn out了,我需要被牧养,但是主日讲台与小组聚会都无法满足我的需要!   缘起   我现在是一间大学的专任教师,没有固定牧养教会,每周都受邀到不同的教会讲道,也到东南亚的教会事奉,接触了各路教会的信徒,也接到各种疑难杂症的电话。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慨,想起圣经中保罗为了众教会而挂心,我也开始有了 …

阅读更多 »

教会、信徒与消费主义时代

文/老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餐馆和各种娱乐场所,当结帐的时候,服务员会说:“先生,您今天消费了多少多少钱……”(以前说:“您一共花了多少钱”)我觉得“消费”是特别奇妙的一个词,好像一下子把简单的吃饭变得神圣了,立刻让人觉得我不再仅仅是个人吃饭而已,而是参与到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洪流之中,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力量,成为GDP的一份子。   我们今天实在处在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教会应该如何看待消费主义及其带来的信徒心态的问题。   一、消费主义是教会要真正面对的“根本文化现象”之一   今天的教会疲于应付社会上各样的文化现象。一部电影流行了,信徒都在津津乐道,比如《阿凡达》、《2012》、《盗梦空间》,教会就要给出“官方意见”,本着圣 …

阅读更多 »

中国城市教会中性别失衡的问题

文/陆昆   一、难题   今天中国教会中的男女比例常常是2女1男,甚至是3-5女1男,这悬殊的比例和整个社会基本平衡的性别构成形成强烈反差。   虽然在国外教会中,包括在与大陆在文化上十分相近的海外华人教会和韩国教会中也有同样的问题,但不像大陆这样严重。海外教会有这样的情形,在于发达社会中,多为男子工作养家,女子在家中照顾孩子并操持家务。相对而言,男子在职场和社会中更加活跃而且繁忙,女子则有较多的闲暇,教会中的生活和事奉,为她们补偿所缺乏的社会生活及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机会。与此对应的是,大陆社会中虽然也不乏性别歧视,但社会结构和收入模式都使夫妇二人同时参加工作成为基本的情形。女子在没有减轻家务负担的同时,在社会上和职场中的压力和活跃程度,与男子相差无几。中国教 …

阅读更多 »

清教徒教育理念与今天的我们

文/小约翰   2010年高考结束,今年报考人数比去年减少了74万,比前年减少上百万。有些人报考了,但没去考,或考试成绩过线干脆不去报到,而是选择出国读大学。一些海外大学干脆到中国来现场招生,选择去海外留学的大陆学生越来越多,去香港、台湾的也不少。有一次我在去美国的飞机上,旁边坐的便是一位高中刚毕业就去美国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大陆学生,他在中国也参加了高考,过线了,但没上,而是选择去了美国,每年学费和生活费在20万以上也在所不惜。今年年初我去香港大学开讲座,发现在那边的大陆学生越来越多,港大甚至专门设立了机构,负责向大陆招生的工作。   近来抽空看了一下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发现出得实在不怎么样,尤其安徽省出了一首古诗,听说一些学生楞没看懂啥意思;四川省出的作文题中有这样的 …

阅读更多 »

如今在哪里为基督受苦?

文/一乐   “弟兄,最近读圣经有什么亮光?跟随主有什么体会?”在教会经历最严酷逼迫的文革年代,两个基督徒相见、交通时最平常,也是最经常提到的这两个问题,深深印在我童年的脑海中。对于祖辈与父辈的基督徒们,能够有机会在家里分享读经的体会与生命的经历,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我每每见到他们交通完后脸上流淌着的眼泪。那时,舍己背十字架跟随主,向自己死,经历基督,是信徒生命的范式。虽然神学知识有缺欠,教会组织形式很简单,但对基督的依靠、跟随与为主受苦是每一个基督徒生命的印记。   1992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几周前,我还在北京一个只有9个人的小教会里,与弟兄姐妹们低声地,用连隔壁邻居都几乎听不到的方式唱诗敬拜。当我第一次参加美国教会的主日崇拜,与全场三百多人站在神面前,高 …

阅读更多 »

我为什么要读神学著作

文/竹梅   “读读《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吧,橡树的新书。”“好!支持橡树。”拿来一看,橡树一贯的作风——沉闷。哎,沉闷代表着高深啊!为了脱离幼稚,还是读吧。还没翻完导论,眼睛已睁不开了。算了,幼稚点也没关系,不要自讨苦吃,和自己过不去。从此,那本向许弟兄借来的书一直放了半年,心里惦记着方便时还回去。“我们下一本书读《改教家的神学思想》。”读书小组终于开始属灵阅读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还是要读宗教改革,要读神学思想啊。当初兴致勃勃期待图书馆的读书小组早日成立,然而一看小组成员心里就犯怵了——一位出书的,一位卖书的,两位写书的,后来又加入一哲学博士。主啊,怎么会这样啊!既然这样,怎么我也得参加了啊!不会大家觉得不好意思拒绝一直嚷嚷要读书的我吧!主啊,玩笑开大了,我还是自己乖乖地想 …

阅读更多 »

从误解到欣赏:改革宗信仰对中国教会的宝贵价值[注1]

文/林慈信      译/诚之     校/何当   笔者是一位华人福音派信徒,居住北美42年,生长在基要派、敬虔派、卫斯理派、凯锡克派和时代论的圈子中。35年来,我不断公开认信改革宗的圣经教义。那么,我是谁呢?华人教会中的怪人,不合群的独行侠,在21世纪的今天传讲过时信息的“老古董”,亦或是自绝于教会现实,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学究?我的立场真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太狭窄”了吗?抑或改革宗信仰的确有些可以贡献给华人教会的宝藏?   今天,改革宗信仰(或称加尔文主义、归正神学)在教会中的影响力日增,令人注目,在非改革宗人士中更是如此。有时候,改革宗人士被称为“超加尔文主义者”(hyper-Calvinists,意即极端加尔文主义者);被认为是不相信上帝爱我们的、不传福音的信徒。改革 …

阅读更多 »

《2012》与基督徒亲子教育

文/亦文   由于近代传教运动的渊源,华人教会受敬虔主义影响颇深,不仅体现在灵修方式上,也体现在生活方式上。“敬虔爱主”固然是每个基督徒应当追求的目标,但当“敬虔”成为一种主义后,往往会使福音变味。曾几何时,看电影、读小说在教会中被视为“不敬虔”的表现,教牧同工若被人在影剧院门口看到,似乎是一件不名誉的事,流行小说也不应该出现在“基督化家庭”的书架上。今天,教会对流行文化的态度已经柔和很多,但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我们仍不自觉地沿袭着同样的教牧方法。“圣俗两极”的世界观和“分别为圣”的教会观,也容易促使教会在现代化所带来的世俗化冲击下,更保守地退回教堂四壁之内。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对与基督教信仰相冲突的大众文艺的态度是不了解、不观看,当然更不会让孩子们去接触。电影《 …

阅读更多 »

地铁里的价值观

文/老漫   (一)   前几天坐地铁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广告视频:一个办公室里,忽然有褐色的喷泉一样的东西从各个写字隔间里喷出来,这时,有两个穿着时尚的漂亮女白领各从兜里掏出一块巧克力,作陶醉状地品尝起来,满脸幸福的样子。显然,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零食广告,平时看到,我也不会多想。可是这一次我仔细地琢磨了一下,无意识地,这个广告至少在我们心中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个,爱你自己很重要,满足你自己的口腹和欲望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神圣的事情(从这两位女士吃巧克力时幸福得就好像在婚礼上与新郎交换戒指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来);第二个,你看,这是两位白领,又时尚、又漂亮,如果你不跟着做,那你就太不合时宜了,太老土了!   市场学(marketing)里有两种作市场的原理,一种叫基于本 …

阅读更多 »

圣灵保惠师的同在与充满

文/越寒   一、圣灵奉差而同在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 (约14:16-17)   圣灵降临来作保惠师,是父应耶稣基督的请求所赐给、所差来的,“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约14:26)。也是因基督的差遣而来,“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约15:26)。同等、同尊、同荣的三一真神同心合意为成就父救赎的旨意之事“差”遣。父差子道成肉身成为人,父与子差圣灵来作保惠师;耶稣基督以“差”表达出代表性与使者性来。他告诉我们,子是父的代表与使者,圣灵是父与子的 …

阅读更多 »

守望中国城市教会的未来

文/路百加   从使徒时代至今,福音经过罗马帝国、欧洲大陆、美洲、非洲,直到现在的韩国和中国,神一波一波地兴起福音的浪潮,使一个个民族归向神。   令人心痛的是,很多国家在经历了属灵的大复兴之后,却渐渐离弃神,例如欧美,教会开始僵化,福音的纯洁性正在渐渐丧失。当全世界基督徒将期待的眼光,定睛在新兴的韩国教会的时候,一些深具属灵洞察力的韩国牧者,却已发现韩国教会的各样问题,并警醒祷告。   如今,中国教会虽然还没有迎来最激动人心的属灵大复兴,但中国教会各样的问题却已浮出水面。如果不及早注意,用祷告与委身来堵住破口,恐怕也会走上令人心痛之路!   一、中国城市教会面临的试炼   (一)世俗化的诱惑   《雅各书》警告我们:与世俗为友的就 …

阅读更多 »

持守与超越 [注1]——从抗震救灾到基督徒社会使命

文/赵晓   当前,全球正在发生一场比5·12大地震还要大的经济地震。经济学界称之为地球上活着的人从未见过的大危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说:这次危机百年不遇。2008年[2]全美的失业人数高达260万人,创下二战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2009年最悲观的预计美国会有1000万人丢失工作。中国经济也正在遭受一场大地震。从2008上半年到下半年,全国最少有10万多家工厂关闭,30万家中小企业则面临停产或半停产,2000万农民工下岗。   这场危机不可小觑。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对于在灾区服事的志愿者来说,我们要感谢神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恩典,即我们永远不会担心失业,没有事做。我们的工作,传福音,作志愿者,是一直持续的、富有永恒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约翰福音13章1节说: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