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4年03月号(总第46期) 恩典教义的辨析及教牧应用

恩典教义的辨析及教牧应用

文/杖恩

 

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来13:9)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12:24-26)

 

无论是基督徒个人的生命,还是教会中的服事,最根本上所依赖的,是恩典。因为我们知道:人,无论什么人,都是极为无能和软弱的,而神却是唯一刚强的。圣经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唯独恩典”的原则。

 

在罪人得救恩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圣经是如何多次、彻底地证明它是本乎恩的;不但如此,在许多圣徒手所做的工——特别是在拯救和牧养灵魂、建立教会的事工上——同样是唯独靠神的恩典,正如尼希米向神所发的感恩所说:“因我神施恩的手帮助我”(尼2:8)。诚然,若非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只能是枉然劳力(参诗127:1)。

 

而本文所论及的“恩典”,既论及罪人的救恩(而且这是核心),也同时涉及在基督徒属灵生命和在教会服事中“神施恩的手”。

 

然而,对于恩典的理解,就我所能观察到的,在神的百姓中却是各有不同。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正渐渐充斥教会。甚至有时候,一些为主发热心的好人也出于误解而彼此不相合。在这种让人担忧的混乱当中,魔鬼自然得到许多可乘之机。

 

本文不试图建构某种宏大的理论系统,只盼望通过对一些最基本、最简明道理的梳理,使每位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看见恩典的原则应当如何落实在生命和牧养的各层面,并且能够排除一些误区。

 

一、基本原理

 

何谓“恩典”?最简单的定义是:自上而下的白白礼物。它与一般的礼物有共同之处:得到的人不需要付出价值,因为是送给他的;但也有不同:它是自上而下的。从圣经中我们看到,万王之王首先向卑微不配的罪人发出极大的爱与宏恩,这是恩典。在古代,皇家的东西通常都是赠送而不是出售的。例如罪人得救即是这样:不是通过自己的善行、功德、虔诚去“购买”永生。不!这极为不可思议的永生之福,唯独是我们主耶稣的恩赐。

 

在这背后,圣经有两个基本的前设:

 

1)所有人都是罪人,都是全然败坏及无能的。

2)神是至高而完全的神,是大君王、独行奇事的神。在他,一切都是完全而彻底的。

 

这两点因为是改革宗基本教义,所以在此不赘述,但我们需要特别留心思想。

 

下面我们来详细归纳恩典的特征:

 

1、位格性

 

这是最明显,但却是人常常忽略的一点!人们在说到恩典时,常常不自觉地忽略它具有位格性特征。我们知道:在恩典的实现当中,必须首先有一位施恩者,然后要有一位受恩者。施恩者是主动者,而受恩者是相对意义上的被动者。

 

二者在一个位格际的互动当中发生关系,使恩典从主动者发出,成就在被动者身上。反过来说,如果恩典的位格性特征被取消,那么它就会立刻变成一种律法!无论其表述是如何符合圣经中所说的关于“恩典”的一切。

 

2、实在性

 

本来,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一点:恩典不是空头支票,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际可依靠的对象。如果恩典不具备实在性,那么就不是恩典,只能称之为“幻想”、“心理安慰”、“心灵寄托”之类的东西。然而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是因为人有时会有将恩典虚化、使之变得空而虚的倾向。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具体来看:

 

1)恩典要求施恩者付出所有必要的代价——这是前提。因为恩典具有实在性,因此它就其本身而言,绝对不是“无需任何代价”的。反之,它要求足够的代价。它本身的价值有多高,所要付出的价值就有多高。我们得救,是因为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流血,为我们的罪付出了足够的代价,这是我们所知道的。

 

2)自然,这也要求这作为恩典、作为礼物的,是已经“成了”的工作。主耶稣已经复活、升天,坐在父的右边,他已经完成了人类救赎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成了”对于受恩者而言至关重要。否则,恩典就不是恩典,只不过是“半成品”。这将意味着:人必须加入自己的那一部分努力,才能最终成功。这就是伯拉纠主义的错谬。

 

3)在圣经中,神向人施恩还有一个媒介,就是“应许”。应许本质是承诺。如果没有应许,恩典固然本身是实在的,也对受恩者无益。这就好比君王有一件极贵重之物,但他没有答应送给他的某位子民,那么这个人也不应该认为自己就能拥有。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许多应许会落空,因为承诺者不守信。但神自己是“无谎言”的神,因此他的承诺可以等同于他实际的恩典。在一个人面对神的时候,他不可能直接地去抓到神,只能间接地、通过神绝不说谎的应许来抓到神。但这也同样是实在的。

 

3、免费性

 

上面已经说到,恩典最大的特点就是免费,是白白的礼物。但我们在这一点上最需要留心。首先,这个特点仅仅针对受恩者而言是真的。对于施恩者而言,他需要付出足够的代价,这样,才使受恩者有白白得到的可能性。第二,恩典的这个特性,指的是:对于受恩者而言,他不需要为得到恩典付出任何主动性的代价。

 

这里,我特别使用了“主动性”一词。换句话说,他不需要去购买,去争取,去赚得,一切都是从施恩者那里发出而临到他的。他甚至连“路费”也不需要出——不需要为了得到这个免费的礼物而费别的周折。这正是保罗所说的:这道离你不远,无需你上天寻、入地求。(参罗10:6-8)

 

但这仅仅意味着,受恩者不需要主动性的代价,而绝不意味着,他可以什么都不做。

 

1)首先,受恩者需要信心。圣经里分明说道:“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3:18)脱离对信心的要求,而直接向一个罪人宣告“你的罪赦了”,在神面前是非法的。[1]

 

2)什么是信心?如果我们从恩典本身的角度理解,信心的定义会非常简单:与施恩者处于实际有效的关联中。圣经里面提到信心的时候,有时候描述为“归于主耶稣的名”,这显然是指罪人与基督的实际有效关联。

 

3)在这里,我必须指出的是:就得救意义而言的“悔改”,严格地说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指一个过去与神背离的人,如今向神认罪,并且使生命整体性地转向神。认罪的目的,是承认自己过去整个人生应当被否定,就像在十架上得救的强盗一样,承认自己所受的死亡与过去的罪恶人生相称,承认自己是该死的。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有信心,却从不认为自己因罪该死,这信心就值得严重地怀疑。而认罪的结果,是他开始以在基督里的人生为真正值得肯定的生命,他的心转归了神。——这是得救意义上的悔改。而道德上的改变,都是在这之后的事情。因此,悔改并不是得救当中人所付出的一部分功德。

 

如果我们对这二者的意义混淆,则可能使一个本来该马上得救的罪人,却长期被排除在救恩的大门以外。或者是产生另外一种恶果:把一个看起来有许多道德意义上的“悔改”,但实际在生命方向上没有转变、顽固坚守自己的义的罪人,当成得救(甚至是“得救”得挺好、挺长进)的人来看待。

 

4)由此我们进一步说:这个与施恩者的“关联”本身也是恩典的一部分,也具有“恩典”的属性。司布真曾经感叹说有许多人把“信心”这件事搞得太过复杂了[2]。的确如此,我甚至不得不说,连许多敬虔、伟大的圣徒,对这个问题也弄得太过复杂,反给人加上不小的重担。

 

这当中,可能有一个很大的试探。其实,对于信心本身的原理,以及为何因信称义的道理是神救罪人灵魂的唯一方法,可以有许多讨论和探究,其中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伟大的宗教改革当中,我们的先辈们已经为此竭力地争辩,并为我们确立了这宝贵的教义。但要注意:这是原理。但这原理当中的核心:信,就其本身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正如保罗所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10:9-10)

 

两者的混淆对于我们来说常常成为一种试探。因此,我在这里要大胆说一句话:照圣经来看,一个人得救,不一定[3]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因信称义的教义(他只需要真实有效的信!);但一个人要成为成熟、坚固的基督徒,就必须知道,而且清楚明确、带有区别力地知道关于因信称义的教义。不然,实际就不是“因信(耶稣)称义”,而是“因信‘因信称义’而称义”。

 

5)我们之前说到,恩典具有位格性特征。这也就意味着,这种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关联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一方面受恩者需要藉着信心仰望施恩者;但另一方面,即使在受恩者这一方面出了问题时,这个关联并不因此就一定会解散——它仍然可能继续存在。保罗对这一点有最好的说明:“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后2:12b-13)

 

6)我们上面说到,恩典的免费性意味着受恩者不需要付出主动性的代价。但同时,他必须付出“被动性的代价”。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么,什么叫“被动性”的代价呢?这是指:他因为处在与施恩者实际有效的关联中,这个关联本身给他持续带来的损失。

 

例如,我们本来是属世界的,而主耶稣是不属这世界的,而世界也恨主。但有一天,我们悔改信主了,成为属主的人,这时世界就要来恨我们,逼迫我们(参约17:14)。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因为“属于主”而付出代价,而且这代价有可能到最高的地步,那就是为主而死。

 

请注意:这个代价不是主动性的。我们不能理解为:人必须要为主而死,他才能得救。不是。而是说:人因为得了白白的恩典,成为主的人,与主关联,因此,耶稣所受的痛苦也自然要“沾上”基督徒。当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他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与恩典的道理并不矛盾。而且我们注意:第一,耶稣所说的范围是所有基督徒(若有“人”,而不是若有“属灵伟人”);第二,这个代价不是一般程度上的代价,而是“十字架”——在当时其实就是“去死亡”的代名词。

 

当然除此以外,与福音“相称”的圣洁也可算在被动性的代价之内。因为无论是圣洁,是奉献,都是基于神的恩典而产生的“理所当然”的事情(罗12:1)。只是与得救无关。

 

4、安息性

 

这和第三点是类似的。因为恩典是白白的,所以对于受恩者而言足以得到安息。即使他仍然面对着被动性的代价!但因为是在与主的关联中发生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他的轭是容易的,他的心里大有安息。

 

5、牧者:尴尬的位置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处理,是关于牧者的。事实上,在一个人得救和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基本上都不只是神和他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三角的关系:“神、牧者、人”。我们的主定意要使用牧者来喂养他的小羊,这是明显的。

 

而对于牧者而言,他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上。作为个人在神面前,他是受恩者,也是主耶稣众小羊中的一只;但在神的百姓面前,他却代表神在一定程度上做了施恩者。

 

1)这意味着,对于羊,他有付出主动性的代价的需要!在进入实际牧养现场的时候,他不再有权利一直主张“唯独恩典”——当然,是为他自己;他需要主动地付出。因为羊真正得生命是靠恩典,所以牧者不能仅仅让羊主动,而逃避自己的主动。他也不能一味主张自己得“安息”,因为他一味地“安息”(其实是懒惰!),羊群最终就要被掳。

 

2)但这并不是说,作为牧者就没有安息。在神面前他还有“羊”的地位,这使得服事者仍然可以有某种的安息。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靠服事和牧养来换取自己的得救(事实上,他绝对不能靠救别人来救自己!),无论如何,主都已经使他得了永恒的福分。但是,这样的安息更多是在盼望中确认的:当圣经中说“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启14:13),是指在将来的时候,而不是现在。最终的安息只能在将来!现在有的是不住地争战、劳苦……即使略微得到一些休息(这当然是可以的),也不能丢弃灵里的警醒,因为那位随时想要吞吃牧者和羊群的恶者,也是“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

 

3)但当我们说到这一点时,必须同时记得:基督自己才是终极意义上的“主动施恩者”,因此无论如何,牧者的舍己和劳苦都必须是“与主同死”。牧者并不是羊的救主,耶稣才是,但主既要牧者与他同工,牧者身上也要带着主的特征。更进一步说,他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他是主伸出去救人的手和脚,他是主所用的器皿,也要在他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这才是“死在我们身上发动”的真正含义。

 

4)因此,牧者的主动性绝对不能建立在律法性的根基上,而必须是在对自己蒙恩的确信中顺服圣灵。而顺服圣灵,既是“做圣灵所要求的”,更是“住在圣灵里”:你确信你是作为基督的肢体、器皿在服事吗?

 

二、实践

 

在原理部分,我们已经把一些基本点理清。其实,这些都是非常浅显、明晰的。现在,我要根据这些基本的原理来讲一些在生命和教牧实践当中的应用。这些应用既包括可能有的误区,也包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1. 首先有的误区是:认为既然是恩典,基督徒就不需要做什么。这话也对,也不对。但我观察到,很多人在这样主张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把恩典非位格化了。他们会谈论“你什么也不需要做”,但却不谈其前提是施恩者付了极重的代价,而且更是忽略受恩者与神之间的关联——事实上,这种关联把罪人直接带到神的面前,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当严肃的事情。约翰福音里说,许多人不肯到神面前来,是怕黑暗见光受责备(参约3:19-20);对恩典教义的误用,可以同样起到这个作用:不到神的面前,却仍可谈论恩典,说它具有“你不需要做什么”的特征,试图消除自己的罪与神之间的张力。

 

  1. 与之相关的,是淡化重生和信心的绝对必要性。我感到这在一些泛福音派的教导中很常见。他们会教导说:上帝爱你,你是靠恩典得救而不是靠行为,凭信心不凭感觉……这些如果单独挑出来,本身都没有什么错。但问题在于:一个人如果不经过重生,没有真实信靠主耶稣基督,对他来说这一切不但是全无功效,他也不能免于神永恒的忿怒——这样的关键教导在整个体系中却是缺失的。我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教导只是“像”福音,而不“是”福音。

 

  1. 缺乏对恩典教义的关注和准确理解,也会使人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度追求舍己和敬虔。但在实际中我们似乎能够觉察,有着这般追求的人,往往会慢慢陷入自义当中,而且发现即使是自己尽了诸般努力得来的,不过是破布和污秽的衣裳!不但如此,在他的生命中也失去了新鲜与活力,事工也变得毫无力量——上帝似乎并不因为他的敬虔就与他同在。坦率地讲,这样的结果确实是中了律法主义的毒素,因此可能也比较隐秘。

 

  1.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个同样隐秘的毒素:变了质的“喜乐主义”。今天许多人看重“喜乐”比看重神的旨意还要加倍,把喜乐当成了新的偶像。无论是在个人生命,还是牧养服事中,为了使自己“喜乐”而忽视相应的“劳苦”,一味追求“得释放”,拒绝一切加在自己和自己所看重之人身上的“捆绑”。

 

对于这件事,我们需要多一些的分辨。圣经里面无数次地提到“喜乐”,这是事实。基督白白的恩典足以让我们获得“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但圣经同样强调:“为罪忧伤”乃是与神同心。因为自己和别人没能照神的话语(注意:标准是神的话语而不是人的发明)生活而产生的忧伤,同样也是基督徒生命中必有的要素。对教牧工人来说更是如此。没有流泪、流汗,没有生命的丧失、子粒的埋葬,就不可能“结出许多的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这节经文耶稣虽然是直接针对自己讲的,但从上下文来看显然包含着对跟从他和服事他的人走同样道路的要求。

 

真正的喜乐,是果子;真正的生命养育,也是果子。要结果子,就需要劳苦、忍耐、付出、等候。许多人之所以想要“得释放、脱离捆绑”,无非是他们容不得自己在当下的失败和被否定!想要不走挣扎叹息的路,而得到立即的丰收(无论是生命还是服事的果效)。

 

更有甚者,在实际中许多人的情形是:他们先主动选择偏向世界,追求世界的虚浮和荣华,然后抱怨跟从主所要付的代价、压力过大,教会和牧者要求太严格、太律法,让自己变得不快乐、不释放……但这等人首先需要反思的是自己和主之间的关联。

 

  1. 恩典的落实,主要在乎两个要素:1)主动施恩者“已经完成”的工作,2)主动施恩者的应许。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两个前提都满足,那么,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光景下,人投靠恩典都是可以的,而且应当坚定地相信这是绝对行得通的!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得救:因为主耶稣已经完成了救赎的工作,所以任何时候一个人去投靠这恩典都必定得救。又如在我们信主以后,无论我们多么软弱、失败,多么严重地跌倒过,甚至无论我们多么频繁地跌倒过,但因为主的宝血的功效永远不变,他成就的是“一次永远”的献祭(参来10:14),所以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以悔改的心重新回到主的面前,他就仍蒙悦纳。主必洁净他,而且充满他!

 

很多时候,人得救时心里单纯,但后来失败跌倒了却变得复杂,仿佛许多次的跌倒已经使他与主彻底隔绝,他不再相信凭耶稣宝血能够重新回到父的面前蒙爱!这是何等可怜的光景。

 

其实,神最大的心愿并不是让我们做敬虔、得胜的人,而是让我们做儿子。神最喜悦的是那些仰望他怜悯的人。“他不喜悦马的力大,不喜爱人的腿快。耶和华喜爱敬畏他和盼望他慈爱的人。”(诗147:10-11)但正如路德所言,人心里最根深蒂固的,是依靠自己的心,是律法主义的心。我们要理解神的心是何等的难啊!所以,神让我们经历许多的软弱、失败、跌倒,为的是什么呢?是要叫我们看见自己的本相是败坏无可救药的,如此我们的心才肯谦卑下来,做儿子,像路加福音15章里面那个小儿子一样,一旦回到父家,末后的光景胜于先。所以,当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投靠恩典都是稳固的。

 

当然,这是以救恩为例来说的。其实在任何情况下,包括牧养工作中,只要有神的应许,放胆依靠就必见神的可靠和荣耀。当保罗在哥林多传道遇到阻拦时,主向他显现,应许他说,这城里有许多他预定的选民,保罗就信靠这应许放胆传道,哥林多教会因此被建立(参徒18章)。但同一位保罗,面对出现在雅典的艰难,所结的福音果子却稀少(参徒17章)。这个例子并不是证明保罗在雅典“失败”了,而是证明了神所应许之恩的能力。

 

第二,在这两个前提未能满足的情况下(显然,一般不会出现有一个满足而另一个没有满足的情况),人无论走什么路都是行不通的!我想这一点更值得我们注意:没有完成的工作、没有发出的应许,人就无路可走。

 

试想,如果主耶稣没有完成救恩的工作(我们感谢神,因为主一次成全了永远的赎罪工作!这里仅仅是作一个“试想”),或者说神并没有赐下关于得救的应许,那么对于罪人而言是何等可悲!他能怎么办呢?是随波逐流、放纵自己吗?那只会加速他向地狱奔走的速度。是反过来,攻克己身,竭力行义吗?仍是无用,因为罪无法借此除去。这真是入地又胆怯、上天又无门的绝境!

 

当我们思想这样一种可能性的时候,只能使我们的心更加感谢主的宏恩。我们上面讲过,这是恩典的实在性。其实,教会历史中不乏有圣徒,在他们认识神的白白恩典之前,就是这样努力过的!他们尝试了无数的方法,但最终宣告失败。他们得救后常能向神发出极大的感恩。

 

在教会事工中,情形同样如此。没有神的工作和应许,牧者和工人也是无路可走。先知书里,以色列的光景常是因为背道而荒凉,那些仍然热心的人一边追想神往日赐福的光景,一边在急切中渴望神赐下大复兴(复兴,难道不是现今这时代中国教会最需要的吗?!),但他们面对的现实是:以色列百姓充满罪恶,麻木——神的应许是他们悔改而蒙拯救,可是似乎连悔改也离他们遥远了;而另一些看似更为虔诚的人,他们虽然在众民的败坏中仿佛暗中的微光,然而在神的眼中,他们所行的义仍不蒙神悦纳,带着玷污的圣洁不算作圣洁(参赛64章)。

 

若神不做复兴的工作来恩待衰败的教会,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是徒然。在圣经中,神忠心仆人的答案通常是:等候和仰望。请注意:在这里,先知的答案不是要他们“知道恩典,学会安息”,而是“奋力抓住神,不要让他休息”!(参赛62、64章)——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恩典可以依靠,神也没有应许他们有任何复兴(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复兴的应许所要求的条件[例如历代志下7:14],在以色列百姓当中似乎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只能是竭力求神单方面再次降下恩典,做奇妙的工作。

 

我们要留心:在有恩典的情况下,努力挣扎的人算为有罪;但在没有已成之工和应许的情况下,休息、不奋力抓住神的人算为不义。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何要竭力为教会祷告的原因之一。不是别的,只是因为看见了神让我们看见的严肃的真相。[4]

 

  1. 与此相关的,是我们对应许的理解。神向人发出的应许,有一部分是无条件的,有一部分是有条件的,应许也有使用范围的区分。当我们谈到救恩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神绝对的应许:信的人就有永生。但论及另一些事,情况就有所不同。例如“与神同行”,或是“见主”等等,则对圣洁有相应的要求。

 

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中国教会的前辈们,他们为何如此追求圣洁和敬虔?有一部分原因不是关于自己的救恩的。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宋尚节博士,他追求圣洁有一部分是为着爱慕圣洁,另一部分是为着“讲道的能力”(他说:“我若未得着非常的能力,是因为未能圣洁”)。他讲道中大力攻击罪讲悔改,主要目的不是让人去多么努力,而是让人知罪而投靠救恩。等等。其他许多人也是这个道理,在这里不多列举。

 

然而在现今的时代,我们所能看到的现象是:许多人攻击前辈们的信仰方式,但却不知道攻击的是什么;又有许多人试图效法他们的方式,却不知道为什么效法[5]。而人心中的动机有时非常复杂,不容易分清楚。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彼此攻击,去增加更多的混乱,而是单纯回到神的面前。简单清楚地理解他的恩典和应许具体、准确的内容。如此,凭信心必能看见神的荣耀。

 

  1. 在教会的牧养中,恩典是首要的因素。在牧养当中必须充满恩典,教会中的人才能真正有灵里的、质的成长。这对牧者而言,是真实的挑战。许多时候,当牧者看到羊的亏欠时,本能地想要用律法性的方式去约束他们,也不太能容忍自己带领的羊竟然还有“软弱”!而如果变成组长、同工了,出现“软弱失败”更是视如洪水猛兽。但这样一来,纪律是有了,生命活力却失去了。作为牧者,最要紧的事情是把羊带到与主的关联当中,同时必须让他们学会靠恩典站立。过度要求他们有敬虔和属灵的表现会产生副作用。

 

教会牧养中最常见到的问题是“缺乏恩典”,但这“缺乏”除了上述的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牧者缺乏舍己的主动性。这是因为牧者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教师,却不明白自己更重要的身份是基督的肢体!不明白舍己是生命的法则!在我的观察中,包括我自己内心深处也常常容易出现这样的倾向:好比面对一个落水的人,岸上的人不是去努力拉他上来,而是告诉他一套“脱离凶险的正确的、绝对行得通的经典方法”——可那对正在水中挣扎和绝望的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组长在牧养中关切组员重生问题的必要性”。但我有一种担心是里面的内容被牧者误用,把它变成“组长要组员关注自己重生的必要性”,甚至变成“组长让组员自己重生自己”!——虽然说组长提醒组员对自己的生命根本问题有此关心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更重要的是:这首先是组长的责任,而不是组员的责任。

 

  1. 与之相关的是另一件事情:牧者的隐退。正如前面所说,虽然牧者必须要代表神,在施恩中采取主动,但毕竟,牧者不是神,也不是救主。他在神与人之间处境尴尬。因此,牧者需要尽的责任中,比舍己的主动服事更为关键的,是舍己的背后祷告。在牧养现场,羊的悖逆、不顺从、跌倒……是再正常不过了。面对人的跌倒,牧者必须讲出真理来,不能以“恩典”为借口而不讲所谓的“律法”(其实是神的旨意、圣灵的意思),告诉他们什么是错误的路,什么是正确的路。然而事实上,就连这样的传讲也通常受到抵挡。这时,牧者最重要的事情是隐退:回到神的面前代祷,寻求他恩典的帮助,求神将现在还没有的恩典赐下来,改变羊的状况。

 

这样的隐退是更大的舍己,这时的牧者如同主耶稣一样陷入了无助的状态。他不能依靠自己,但同时要为着前面的亏损承担痛苦和代价。圣经中的圣徒们不都是如此吗?众先知不是如此吗?主耶稣不是如此吗?众圣徒一直走的路,就是与主同死的路。有时候牧者过强,反而会阻拦神的一些工作,使羊群里面的灵性成长受阻。但里面的舍己,比外面的舍己更难,即使二者都是绝对必要的。

 

结语

 

写到这里,我想要就此结束本文。在结束之前最后有话要说:圣经告诉我们“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这话值得我们深深地重视。如果在此偏离,自然会产生“诸般怪异的教训”,貌似真理,实际却绊倒人。

 

成熟的基督徒,必须首先是深深扎根于恩典的基督徒,而不是敬虔的基督徒;但这必须也意味着与神非常活泼的关系与圣灵的果子。恩典的结果是顺服圣灵。而成熟的牧者,在讲恩典和讲代价方面,都必须非常彻底!——可叹许多人似乎讲恩典,但讲得仿佛还缺点什么;讲代价,却不讲要彻底背负十架。如果是那样,所谓的“背负十架”当然只能变成一种道德或属灵方面的功德了。

 

对于这一切,我们都必须完全遵照主的话语。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必须合宜。

 

然而,这事谁能做到呢?仿佛这样一篇文章,貌似把许多问题理清,但实际把人心带到更为复杂难把握的地步?哦,我想答案是在于圣灵:主的灵要亲自引导他的百姓,使他们在应用一切真理的事情上有熟练通达的智慧。在圣灵的带领下,我们能够学会交托给神得安息,学会仰望神得安息。本文更多的是在指出一些基本的原则,愿主使用,亲自使他的百姓能够脱离许多误区,并且更加在恩典与真理里扎根和长进。

 

末了,我盼望所有读这篇文章的人,都首先关注自己,而不是别人,免得本文成为另外一篇“律法主义的捆绑人式的教训”。

 

 

 

[1] 不能以圣经中类似约翰福音第八章(行淫妇人)的经文推翻这一结论。因为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那个女人当时心里的想法。而同时,耶稣并没有向法利赛人作出如此的宣告。在别的经文中(如可2:5),也明确说到是因为“看见他们的信心”才作出如此宣告。

[2] 参见《都是恩典》一书。

[3] 但也不能反过来说,变成“一定不”。读者要稍仔细。

[4] 关于祷告与应许的关系,与主题略远,在此不作讨论。

[5] 试举一例:倪柝声所论及的“属灵人”,事实上是指基督徒的“正常状态”,而不是某种“高超的属灵境界”,但今天有人用这个词却是指“不得了的基督徒”,这样的误解倒确实会“捆绑人”。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