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8年03月号(总第70期) 我们同为传道人

我们同为传道人

文/本刊编辑部

 

在一次有众多传道人和教会主要同工参加的退修会上,一位被邀请作见证的同工如此讲述自己服事中的经历和体验:孤单、寒冷、对人失望、被弟兄姊妹误解,唯独耶稣基督的宝血宏恩是安慰与动力,然而,自己虽有主可指望却仍常感孤立无援……虽然讲述者理智、冷静且竭力克制情感,但在二十分钟的见证过程中,这位勇士仍旧几次因哽咽而无法说话。与会者中,好多人忍不住流下既委屈又被理解的泪水。

 

中国家庭教会的传道人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可以说是拥有最多相同经验的一群战友。他们都经历过并正经历着主的爱,都基于此信、此爱、此望而蒙召,都挂心且牧养着主所托付的羊群;他们都是挣扎的——一边思想主的心意而忠心跟随,一边面对着文化潮流中的诱惑而需要警醒;他们几乎都面对着不信世界的压力或逼迫,也几乎都经历过亲离、友远、众叛;都在或显或隐的试探中深感自身的失败与无能,都踉踉跄跄又蒙主保守地背着十架走着窄路。向来是有共同经历、体验及情感的人容易成为挚友。就实质而言,传道弟兄间的共情之深,胜过兄弟手足。

 

如何能看穿“一同‘孤单’”,而认出“‘一同’孤单”?

 

就这一主题,我们主要采访了在事奉中接触和服事过众多传道人的王一乐牧师,并邀请了几位服事十年以上、较具代表性的传道人就自己蒙召的经历以及多年服事的体会写事奉感言。基于这些材料,本刊试着客观地梳理:传道人们究竟在单枪匹马地面对着什么共同问题,又彼此心照不宣地与怎样的试探争战?本文也尝试归纳:传道人们究竟正在以何种方式、与谁一起“同”为传道人。最后,也提出对于建造传道人共同体具体的呼吁和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一同“孤军奋战”

 

1、传道人各自面对的共同问题

 

1)教会是什么?

 

王一乐牧师介绍,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他接触了中国城市家庭教会众多的传道人。这些传道人基本上是在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服事。他感受到,传道人正在经历着的最重大的也常因未能自觉而总被忽略的变化,应该是对“教会是什么”的关注和神学反思,以及对教会有意识的建造。

 

“这十年其实是各种不同的教会模式和形态摸索的过程,”王一乐牧师表示,“教会观方面,从比较单一的传福音领人信主、单纯朴素地爱主的救恩论,更进深地转变为救恩论与人论、在基督里的新造、末世论、教会论的整体性思考,同时关涉教会的本质、教会的形态、教会的事工等诸多方面。简而言之,这十年是在围绕着神学性的教会论和治理性、事工性的教会论方面进行探索和反思。从神学和教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国教会最大的一个危机。对关涉教会论的救恩论的整体性神学反思,影响着整个传道人群体的改变。”

 

教会观决定着传道人的关注点,会影响他做怎样的选择。显而易见的是,若没有更深地去认识到底什么是神的教会,而是单单停留在个体性的信主上,传道人容易失去方向并陷入迷茫。

 

“当我说教会观的时候,我是指教会是什么,”王一乐牧师解释,“如果传道人相信教会是神的家,神在基督里召聚一群子民,建立他们,使他们敬拜主,一起建立一个归属神的生命共同体,把人从死和灭亡当中救出来,并邀请他们与自己一同活出一个一生在基督里、敬拜神、效法基督的生活,以至于最后把这一切都归荣耀给基督。若这一整体是教会的自我认识和使命,那教会就不只是传福音,她会注重门徒的栽培、基督徒个人的成圣、生命共同体的敬拜与相交,甚至有教会纪律惩戒。整体的教会将得以建造,还会有教会的工人、领袖不断地出现。”

 

城市家庭教会的传道人们习惯于从教会在地上暂时的功能和形态上来理解教会。而如今,需要从更本质的角度、基于解经来思考教会是什么。

 

2)“成功神学”的问题

 

王一乐牧师也谈到,他观察到在教会观的反思和形成中,最危险的诱惑或许是“成功神学”。教会将实际成为世俗化的基督教。这个世俗化的基督教,是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事件及门徒跟随主的十字架的道路相反的。世俗化的基督教,是荣耀神学的。

 

世俗化的基督教,往往会跟某种灵恩运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灵恩运动。但是,也有一些灵恩派是比较敬虔、愿意跟随主走十字架道路的,甚至还有“改革宗灵恩派”的提法。所以,世俗化基督教的骨子里面并非灵恩运动,而是“成功神学”。

 

各种各样的成功神学是基督教会最大的仇敌。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站队是无效的。因为,甚至会有改革宗式的成功神学。

 

3)牧会中的张力

 

徐州的方晓军牧师诚恳地说:“牧会中的张力,可能来自同工间意见不同、人际关系的摩擦,或自身的不足。会友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这期间其对牧者忠告的不解,甚至误会所产生的张力,是传道人必须承受的。随着自身生命的成长,会友后来会明白牧者的用心良苦。但对牧者来说,可能早已伤痕累累。牧养中包含着关怀、鼓励,也包含着警戒,持续与不同的人相对峙的压力,也会成为传道人的负担。”

 

4)生存环境给传道人的压力

 

王一乐牧师在服事中接触到的传道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传统家庭教会背景的,另一类是城市新兴家庭教会的带领人。后一类的传道人们基本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信主,或者在本世纪初信主。这些传道人,年龄以35-50岁为主体,60%-70%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全职服事的时间大致都在五年以上,其中十年以上者的比例也很高。

 

这一批传道人蒙召之时,是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社会环境下,服事主的心志也单纯。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不断分出不同的阶层。这对传道人们构成了挑战。

 

长春的吴轶奇牧师说:“我是一名70后传道人,我发现中国城市家庭教会中的很多传道人也是70后。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文革末期,长在改革开放前夕,经历八十年代末的风波,赶上市场经济与出国大潮,又遇见海归时代。我们是在剧烈的城市化变革与社会转型中服事着中国的家庭教会。”

 

中国的城市化是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开始的,原本古老的中国城市,现在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商业化,给人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此外,科技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习惯于喧闹而丢失了安静。在外在生活品质及自我实现上,人们的期待和迷茫都在增强。人们既努力地寻找着自身以外的传统、权威和价值,又轻易地质疑和试图超越。

 

“在这样的处境中,面对外面诸多诱惑、压力,面对城市生活的艰难,我们是否能够认准服事主、服事神的教会是我们一生的呼召,是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呼召?并且,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清晰的信仰,没有跟神之间生命的、位格性的、关系性的连结的话,传道人在服事的过程中就常常会陷入内在的危机。因为外面的压力大,若里面没有力量的话,会常常问自己:‘我是不是做错决定了?’”王一乐牧师如此感慨。

 

2、传道人们皆面对的个人试探

 

1)传道人的品格成长和权力诱惑

 

这里所说的“品格”,不是指个人性或者修养性的品格;而是指圣灵的果子,是生命的内在品质。它由对神的信靠、对教会的爱、对自己肉体深深的不信任而产生,体现为:对自己警觉,对别人恩慈,以牧养的期待看待跟别人的关系;说话算话,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恩赐能力是用来服事别人而不是服事自己。此外,家庭关系是传道人品格很重要的试金石。一个不断悔改的生命,在岁月流逝中确实是会改变而成为见证的。

 

传道人作为一个群体,在金钱和性方面,一定会有试探。但是,这些很容易暴露出来。作为传道人,最容易隐藏的罪,就是权力欲、贪婪、野心。“这可能会被包装在敬虔、有果效的服事之下,但关键是传道人作决定时的动机是什么,”王一乐牧师说,“比如,传道人应当时常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我有没有经常去跟别的传道人比较,或者跟别的教会比较,心里面暗暗在这个过程中批判别人、抬高自己?在自己的同工当中,我是不是对别人的才能有嫉妒,我是否有意提拔甚或招募那些更有才干的同工来代替我?对于年轻人而言,是更以某一个传道人为自己羡慕、追求的目标,还是更羡慕、追求基督?”

 

方晓军牧师在二十多年的牧会生涯中特别感受到:“在服事中,有时我们首先关注的并不是自己是否被福音建立了,而是总想从会友的口中得到肯定、认同。这样,担当、爱心、舍己越多,心中的偶像就被喂养得越大。我们可能给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但内心却没有安息。关心会友是牧者的本分,可是仔细反省,我们关心的动机常常是因为他们支持自己。传道人有时必须客观地指正别人的缺点与错误,但我们如此指正,常常是因为我们对那人早已心存成见。”

 

2)传道人的家庭危机

 

家庭是我们安息的地方。若非如此,设想一下一位传道人在外面有繁忙的服事,而在家里也没有安息,传道人一定会十分艰难。

 

但传道人对家庭的服事却常有亏欠,使家庭没能成为传道人安息的地方。这里面或许会有深层的文化诱因。“我有时会担心我们所处的中国传统里面,有一种刻意要忽视家庭的文化。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义灭亲等等,牺牲家庭意味着理想的品格,”王一乐牧师说,“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潜移默化地给传道人带来文化性影响。”

 

但在实际事工的过程中,传道人的确时常会面临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就是在“神的家”和“我的家”之间的张力的问题。

 

这就需要传道人不单是知道、而是深信:基于圣经,我们是神所赐家庭的管家。其次,他不应该形成某种机械的规条,而是要进入到深层的内心动机中去反思:在张力中,自己是否已经通过思考而认定了一种平衡,还是一贯忽略家庭?若一贯地忽略家庭,是否是因为在家庭以外的满足感比在家里更大?或者,情况恰恰相反,传道人总是把家庭的需要摆在第一位,在教会有需要的时候却不去看顾。传道人们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深层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在驱使我们行动?无论如何,我们是要向神交帐的。

 

二、会心知心的“神秘甜蜜团契”

 

上文是对传道人们各自面对的共同问题和个人试探方面的速写。这些问题和试探,使传道人深感孤独。方晓军牧师感慨道:“对牧者来说,牧会中的张力是无法避免的。牧会二十多年来,没有牧者带领,我一路摸索、失败、受挫、痛哭、退缩……感悟良多。有时我真想哭一场、醉一回,但神是那么的信实和慈爱。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么多年的感受:不是我牧养了教会,而是神藉此牧养了我。”

 

赞美诗《教会根基歌》中有这样的两段诗句:

 

虽从万邦选出来,信徒却成一体;

教会救恩的凭证,一主一信一洗。

同尊唯一的圣名,同餐唯一天粮,

同怀唯一的希望,同蒙恩爱久长。

 

她虽在地却联合 真神三位一体,

已享安息圣众的 神秘甜蜜团契。

恳求救主使我们 能像快乐圣众,

同样温柔又谦虚 永在主前供奉!

 

即使孤单,“同为传道人”也并非是同病相怜般的安慰,而是在基督里的事实。这事实首先体现于在蒙召传道时,传道人在基督里蒙爱的经历和使命的托付;也体现于联合于三位一体的真神,并联合于圣徒共同体。

 

1、共同的呼召

 

方晓军牧师认为:“长期牧会中的各种压力,对传道人而言,真是煎熬。那么,传道人的动力来自哪里?只能来自对福音的委身和对呼召的忠诚。”

 

北京的金天明牧师说:“过去,不少神学院开学典礼都邀请我作为教会的牧者来勉励神学生。我讲的第一点总是神的呼召,我以此劝勉刚入学的每一位神学生,通过几年的神学学习,特别是透过神话语的深入学习,再次确认神对他们的呼召。因为带领我们走向事奉之路的是神的呼召,让我们能够在漫长而艰难的事奉中坚持下去的也是神的呼召,在面对事奉中各样的难处、挑战和苦痛之时,最终让我们得胜的也是神的呼召,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毅力、信心或追求。如果在这过程中神使用了我们的信心和追求,归根结底那也是源于神的呼召。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的事奉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是神的呼召。这也是我蒙召服事二十八年来所经历的恩典。”

 

在上海服事的方老师已传道三十年,他深切感受到:“传道人一定要有相同的来自宝座的呼召,并真正地委身于基督。因为若不是为了基督和他的国度,我们所有的服事、所有的事工其实都是枉然。”

 

1)“传道人的呼召”伴随着起初蒙爱、献身的体验

 

“我高三时有机会去苏联留学。可是当时的苏联已经不是原来的‘老大哥’,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亲身见证了苏维埃共和国崩溃带来的社会动荡。可也就是因为这样激烈的动荡,我才有机会第一次听到了和平的福音,并经历了福音的大能,使我这个骄傲的无神论者、迷茫的大学生找到了人生方向。我的生命迅速就被福音更新与驱动,”吴轶奇牧师清晰地记着起初蒙召时生命被翻转的体验与传福音的热心,“于是,我就在寝室周围给同学传福音,似乎神要为我证明他自己一样,我周围的华人邻居中很多人就信了耶稣,加入了教会。”

 

“我曾经是一个浪子,”方晓军牧师谈到自己的蒙召时说,“14岁时,因为哥哥骨癌被奇妙地医治,我开始去教会。但到了中学时代,我开始崇拜暴力,打架斗殴、称霸一方。21岁那年,我因为打架、涉嫌抢劫被刑事拘留,面临重判。在牢里我想起了神,离开教会多年后第一次开始向神祷告:‘神啊,救救我!’结果,因为证据不足我被释放了。之后我渐渐感觉空虚烦躁,开始厌恶过这种生活,并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就是打打杀杀一辈子吗?终于,1989年5月的一天,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牵拉着23岁的我,又好像有个声音对我说:‘孩子,回家吧,回家吧……’就这样,一个迷失的浪子,重新又回到了天父的身旁。从那时起,我向神有一个祷告:‘我的生命是你给的,如此不堪竟蒙父神抬举,我立志把自己奉献给神。’于是我从1990年蒙召开始事奉直到如今。”

 

2)“传道人的呼召”带来勇气、恩赐、自由和智慧

 

金天明牧师对自己多年事奉的总结就是“呼召的得胜”。他说:“神的呼召使我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地走向了事奉之路。神的呼召使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成为了一个传道人。没过两年,我便在家中建立了教会,开始了作为牧者的事奉生涯。在我之前的成长环境中,我不认识一个基督徒,更没有教会,但神的呼召却使我作为牧者开拓教会并牧养弟兄姊妹,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但当时,在神的呼召下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验,也没有在家中承担过什么责任的人,竟然作为牧者承担起带领教会的重任,而且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神的爱甘心地承担,我知道原因只有一个——神的呼召。”

 

“神的呼召还给了我事奉的恩赐,”金天明牧师补充到,“这包括尊重和爱生命的心,他的呼召也带来了事奉的果效。神的呼召竟然使一个从小极其胆小、极端怕死的人与教会一同站在风雪中敬拜神。在教会经历严厉打压、似乎毫无出路的那段时日,还是神的呼召托住了我,帮助我走出了软弱的谷底,又使我在他的恩典中度过被限制在家的七年时光。我相信无人能拦阻神的呼召和他呼召的得胜。这段时日,我特别期待:有朝一日,我可以顺服神的呼召,全身心地投入到宣教事工之中。回想过去二十五年的牧会生涯,我可以见证说,那完全是神的恩典,是从神的呼召中得来的恩典,神就是用这样的恩典托住了我,并且带领我直到今日。因此,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回应自己蒙召和事奉的经历,我会说——传道人事奉的生命,在于忠于神的呼召!”

 

成都的彭强牧师曾有过一段时间在机构服事,他对比了带职服事和全职服事的不同:“带职服事的时候,你做多做少,做到什么程度,自己随意选择。做得好吧,同工们和弟兄姊妹说‘你工作那么忙,还服事这么多,真是太难得了’;做得不到位吧,一句‘不好意思,最近太忙了’就混过去了,其他人也不好多说。等到全职服事,很快发现不一样了,做得好都是理所当然的;做得不好,各种说法就出来了。”

 

怎么调整呢?彭强牧师的经验是:“有两个功课很重要,我直到今天还在学习过程中。第一是不断聚焦神的呼召和神的肯定,就如《亲爱的,别把上帝缩小了》这本书所写的,学习在敬畏中得自由,这样就可以把人群中的各种说法放到合适的位置。第二,我们也谦卑承认,我们需要在牧养、治理的专业上不断长进。虽然就如派博牧师所说的,我们要小心自己的心态,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不过做任何事情,其中都有标准和规律,牧养教会也不例外,怎么做既合乎真道,又恰到好处,不仅做得对,而且做得美,这种不断走向成熟的道路,我们需要常常反思。”

 

2、和神相交中得安息

 

传道人内心是深深渴望安息的。在许多外在看得见的忙碌的状态下,他的心灵常常是能够停下来安息的。这个安息是一种对神的等候,一种和神的相交,一种向神的回转。

 

但这实际上也需要有时间上的、具体的规划和设置。传道人们的灵修祷告,跟神的相交是最重要的,我们透过话语,透过团契,透过祷告来跟神的生命相交,所有的一切到永远都是指向和神的生命里的相交。王一乐牧师说:“我们是不是有祷告生活,是不是每天读圣经?每天在神的话语里面得力量,不仅喂养自己,也成为喂养别人的来源。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毫无良善,我们的源头是神对我们的恩情,那是恩典的根基,但是那样的恩情,即神深深的爱,会以具体可见的方式进入到我生命之中,这就是蒙恩之道。在我个人走过艰难阶段的过程中,我知道其实我里面最想听的还是神的话。所以,若有人经历灰心,到我面前寻求帮助时,我会做的基本上是鼓励他转向十字架和救恩,转向最终的盼望。当你看到他在那么大的艰难当中,却生出来这种艰难当中一般不会有的生命的形态——对神的倚靠、向神的转向时,你会看到神的荣耀,会看到神的荣耀大过人的艰难。”

 

传道人需要不断地在主里面,靠主喜乐,以主为乐。没有这一点的话,最后就是把自己掏空了。因为,在此以外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人并不能从中得到满足。所以,个人和神的相交是最重要的。

 

3、联合于圣徒的甜蜜团契

 

1)藉共同体得安息

 

在和神相交中得安息,也常藉着其他方式来实现,包括:各种各样的属灵阅读,跟一些很亲密的弟兄姊妹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焦虑。“其实,这些都是安息的一部分,是一个从神里面得供应和力量的过程。学会怎么从神、从神的教会、从神放在我们身边的关系中得供应,这本身就是安息,”王一乐牧师说,“不仅是禁食,我们可以是禁微信、禁手机。这从消极而言是‘禁’,从积极而言是为神留空间。传道人应该是学会安息而且会主动安息的人。包括在身体上的锻炼、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身体的安息。很重要的是睡觉,我记得林慈信牧师曾说‘传道人睡觉,而且睡够觉是很属灵的。’当时我听着觉得新鲜,后来想想是挺对的,我们要活在有限当中,确实是很多时候需要身体的休息,才能够有灵里面的力量。”

 

方晓军牧师在最痛苦的时候,经历了教会共同体的陪伴。他说:“我曾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但最小的孩子在出生17天后就被主接走了。2007年,我的妻子意外怀孕,在例行的检查中孩子被确诊为畸形。医生告知必须打掉,即使生下来也不能存活。天像是塌了!难以形容我们夫妻当时痛苦的心情,除了一些弟兄姊妹的安慰,许多亲友还是劝我们把孩子打掉。我们选择尊重神的主权,把孩子生下来,不管健康还是畸形。艰难的九个月后,孩子出生了。正如检查时医生诊断的一样,神赐给我们的是一个畸形孩子——唇腭裂,食道闭锁。没有欢喜只有泪水,难以感恩只有伤痛。手术,治疗,最后,如生产前医生的告诫一样,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孩子还是走了。我们夫妻并不后悔,只有深深地伤感。痛苦中,教会的弟兄们带给我们安慰,他们说:‘无论是金钱还是道德压力,我们都一同陪伴你们。’17个白天黑夜,他们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神藉着他们给了我们夫妇深深的安慰。”

 

2)服事中得安慰

 

彭强牧师分享到:“我在机构服事了多年,后来进入全职牧会。有一天,一个交往多年的朋友跟我说:‘彭强,我发现你变化很大。’我问他什么变化。他说:‘过去每次见你,感觉你没有安息,不仅外面有忙不完的事,心里也很累。现在你轻松了很多,和你一起也很放松。’经他一说,我才发现似乎的确有这种变化。做机构的时候,那时比较聚焦在业绩、考评,有无数的清单、截止日期,琢磨如何整合资源等等,任务导向的倾向在所难免。我这样说,不是说在机构服事的人不关注灵魂,而是机构的任务导向对效率有更迫切的要求。而对牧养教会来说,不是说没有压力、没有考评,也不是说日程不紧张,而是心里的负担不一样了,更多关注他人的灵魂的状态。而一旦关注他人的灵魂状态,就不能不关注自己灵魂的状态。

 

“牧师牧养会众,而神也藉着会众中的一些人特别牧养牧师。这成为我服事中最喜乐的事情。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有两种会友特别让我喜乐,让我知道服事神和他的教会是何等的荣耀和蒙福。一种是忠心为牧师祷告的会友。在我们教会有一些会友忠心地为我守望祷告。好几次我特别艰难的时候,都有这些会友对我说,牧师,我们在为你祷告。他们有时也会主动问我,有什么需要代祷的事项。还有一种是特别渴慕真道的会友。教会有一个老人家,患癌症后还不断追求真道。我在他去世前一天去医院看他,他的身体疼痛很厉害,我们都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我单独给他有些临终关怀、劝勉、确认信仰,最后他说,牧师,再给我读段圣经吧。于是我给他读了诗篇中的一篇,他说:‘多给我解释一下吧。’于是我给他有些解经和讲解。走前我好奇地问他说:‘你很快要与主面对面,为何还对多认识圣经如此有渴慕?’他的回答让我动容:‘我希望在见他之前,对他的认识更多一些,更多一些。’出来后,我心中充满蒙召服事的荣耀感:‘主啊,蒙召来帮助人认识你,更深认识你,是何等的特权!’

 

“服事越久,我越发现‘欲速则不达’在教会服事中的真确性。越关注福音中的生命,‘成全圣徒’,事工的发展就越稳固;反之,传道人越急切地想推动某种事工,最后牧养、事工、关系越容易一团糟。打个比方,机构很像街上的餐厅,特色越鲜明、上菜越快,口碑就越好,成效可在短时间看到;而地方教会就如妈妈厨房,怎么文火煲好汤、注重营养均衡就很重要,是金银宝石还是草木禾秸的果效要一代人才看得出来。”

 

3)从相望到相聚:传道人的生命共同体

 

之于传道人们,同为传道人是在基督里的事实。对这事实的觉察,会使传道人们如“相望于江湖”的侠士一般,记起某位同样服事的伙伴就会心一笑。但同时,传道人也可以为自己联络形成能够相聚的生命共同体。对此,王一乐牧师以“四个同心圆”来加以说明:

 

“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神造人,是照着自己的形像样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被造的夫妻,二人成为一体;而且神对人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所以,在神的心意当中,人不是个体的,而是共同体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些你可以生命相交的人。尤其是你自己的太太或先生,你跟他来分享你人性当中最深的软弱,这是非常重要的。

 

“若夫妻是传道人生命共同体的‘同心圆的最内环’,第二个环就是可以交付自己生命的弟兄。这样的共同体意味着你们在信仰、神学上有共同的根基。这样一群人,不用多,三个到五个就非常好了,你的困惑、你的挣扎、很多的诱惑都可以跟他们讲。大家对罪和软弱的态度,一方面正直、认真,但另一方面又不是道德和律法性的,都是仰望恩典,都知道自己是罪人。

 

“第三个环是比较广泛的事工性的共同体,大家在事工上彼此支撑,人品上彼此信任。

 

“第四个环是那些你可以服事到的人,你愿意主动跟他们保持关系,服事他们。基本上我觉得如果有这几个同心圆就比较完整了。”

三、对“同为传道人而相交”的一些建议

 

教会和传道人个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试炼,使得传道人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各种各样的连结,互相扶持、共同成长。除了神学、见识方面的同侪伙伴,传道人们还需要不同层次的生命共同体。在具体的落实方面,有如下建议:

 

1、在教会内同为传道人

 

若有年轻的弟兄预备开始事奉,最为重要的仍旧是为他确认呼召,且是多次多方地确认呼召。尤其是现在,传道呼召的确认跟是否有教会的差派是密不可分的。预备传道事奉者是否在一个群体当中有多年的服事、见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就单间教会的教牧团队的建造而言,对教会观的神学反思,认识教会的本质,并基于此形成教会的异象,仍旧是最重要的。教会有三个面向。向上是敬拜的群体,向内是圣徒彼此成全的群体,向外是不断祝福邻舍的群体。祝福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属灵的祝福,一个是服事他们的祝福。这样,对教会的本质、功能、形态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思想清楚,这样,教会的身份意识是清楚的,也会有持续的方向。这间教会不是忙于事工,而是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方向和目的,事工围绕着清晰的方向和目的推进。

 

此外,主任牧师需要有意识地建立教牧同工团队,而且是从神学、生命、眼光、见识上去建立这样一个教牧同工团队。实际,这也是在门训过程中不断产生教会领袖和工人。门训的形式不一定是很正式的门训课程,重要的是同工在成长的过程中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些人给他什么影响,这些人本身的生命带给他什么信息。

 

上海的方老师说:“传承不仅要有承而且也要有传,这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年长的而言,要谦卑,要有信心,要懂得鼓励、栽培后生,要有放权放手的度量和智慧;就年轻一代而言,也要谦卑有信心,珍惜长辈的祝福,珍视历史的财富,愿意为主献上,愿意接棒担当。我们也曾年轻过,我们就是这样在传承接力中,蒙受恩典,被主使用。巴不得下一代的年轻人快快起来,巴不得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地感动以利沙。使二三十岁的、三四十岁的青年同工与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同工一起见证神,一起委身基督、传承使命。”

 

2、在国度里同为传道人

 

1)与神学立场不同的传道人的相交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会还没有形成宗派。某种程度而言,如果真的形成了不同宗派,传道人的相交与界限反倒容易谈。

 

但现在,不是宗派的问题,而是在不同的神学立场下,大家怎样合一相交,界限在哪?王一乐牧师认为:“就是回到福音的核心。就神学的立场而言,我们可能有改革宗的、有时代论的、有保守福音派的等等。我觉得可能需要回到福音的核心,在福音的核心上有相交。界限就是以教会为界限,大家都在牧养自己的教会,在教会外的范围内彼此尊重。例如一位弟兄如果是改革宗的信仰,在他服事的教会当中讲五要义,你就不需要去批评他,因为那是他在自己受托付的教会中忠心建造。另外的人在讲时代论,如果是在他服事的教会里,你就尊重他的信仰。”

 

2)与家庭教会的属灵前辈的相交

 

方老师说:“2007年,我们夫妇在记念新教来华两百周年时回想,以十年为阶,1997,1987,1977,1967,1957,1947……中国的家庭教会有许多的故事,许多的委身者、传承者的见证。这共同演绎了诗篇145:4的诗句——‘这代要对那代颂赞你的作为,也要传扬你的大能。’主耶稣基督为救我们,道成肉身,来到这黑暗破碎扭曲的世间,亲历人间最深的痛苦,最终走向各各他,被挂在十字架上,成为被宰杀的赎罪羔羊。‘主啊,你为我做这些,我为你做什么?’这是少年亲岑道夫被圣灵感动而向主发出的回应,这也是历世历代神的仆人对基督十架的回应。缅想当年,我们有幸亲历如云的见证人环绕:王明道、李天恩、曾约安、谢模善、林献羔、杨心斐、林景、郑惠端、汪纯懿、张同昶、张恩杖、于力工、王永信、边云波……这些前辈如希伯来书所说,他们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但他们是存着信心,就是对基督的信心,不仅是信心,而且还有因信心而来的委身,因此他们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就是这些前辈把他们向基督的委身,他们为主而活、为主而死的生命活生生地显给我们看。我们从他们那里承接了神的使命,也承接了委身基督的心志。‘委身基督、传承使命’的领受和执着常常成为我们服事的动力和自我约束的提醒。”

 

王一乐牧师感慨道:“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家庭教会的老一辈传道人,都是被神历练过存留下来的。所以,在神留下的很宝贵的老传道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主爱神。这表现为他们爱圣经、爱祷告、爱弟兄、爱交通,而且愿意为神舍己,走十字架道路,很轻看世界上一切的荣耀,不会走荣耀神学家的道路。他们跟神有很真实的生命的关系,在讲道的时候,他与神,神与他,神对他的引导和带领等等,很真实。我们听起来像是听神话似的,但是那是他们真实的经历,是他们和神真实的关系。他们爱神,这是最宝贵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神在每一个时代作工的外在形式会有不同,我们需要在领受了神的恩典后,更自觉地回到圣经中,在圣经里经过解经、神学反思,上升到超越个人经验的规范性原则,不局限于自己的时代和经验。

 

3)城市家庭教会和农村家庭教会的相交

 

据王一乐牧师了解,中国农村家庭教会的几大团队,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主动的事工开拓而部分转型为城市家庭教会。城乡结合部也开始有了外来务工者的移民教会。但是,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教会会去职场青年、学生中开拓,但是对城乡结合部教会、农村教会有些冷漠。

 

其实,职场事工和学生事工中布道、牧养的对象,其中很多人的父母就是属于农民工群体。王一乐牧师说:“这些群体和教会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本身是不是一种荣耀神学呢?真盼望有更多的城市教会能够自觉地说:‘我们今天得了皇后的位置,焉知不是为了他们呢?’

 

“美国的教会从某种程度可以给我们启发,她会强调多种族教会,或者是多社会阶层教会,认为这是一个真的有福音的教会。在中国我们没有种族问题,但是我们要问的是,我们的教会是不是一个有意识地向上、向下纳入多阶层的教会?这可能是对我们是否‘真有福音’的测试了。”

 

结语

 

家庭教会的传道人们面对着公共的和个人的各样问题,教会内与教会外传道人们切实的相爱、相交或许还任重而道远。但是,传道人身感孤单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同为传道人”也有着超越于眼见的属灵奥秘——与基督联合。

 

耶稣所背负的是“神人共愤”的十字架:因为要背负世人的罪恶,耶稣作为百姓的代表而被神刑罚;因为对世人尤其是对自以为义的精英团体之“敬虔”的否定和拆毁,耶稣被世人所恨恶。跟随主且被差遣的传道人们,绝不可能高过自己的老师。传道人们被主耶稣托付了灵魂和使命,便一定会因为主的缘故,在世上舍己受苦,被人亏负,被人恨恶。“孤”军奋战,是传道人与基督耶稣联合、相交、同工的必然命运。

 

孤单,也成为了传道人的资源。身为儿女更多体验蒙爱,成为工人往往多受苦痛。但藉此,传道人得以成为主的朋友。不单是因为主托付了心事,更是因为传道人们用脚板体验了主所走的十架路的坎坷。随主而孤,能使人认识客西马尼园只身祷告、流汗如血的主耶稣更真、更深、更亲。

 

“我们同为传道人”,是传道人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恩典与事实,也会成为传道人们的爽朗与豪迈:“来啊,让我们‘一同’‘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