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4年03月号(总第97期) 末世的教会,爱的团契

末世的教会,爱的团契

文/周功和、周一心

 

基督徒的个人成长与教会整体的成长不能分割。耶稣来是要建立教会,而教会本来的意思就是“会众”。除非教会得到建立,否则神的旨意不得成就;除非教会健全,否则基督徒许多个别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因此,讨论基督教伦理时,除了不可忽略圣经的人性论以外,也不可忽略圣经对教会建立的教训。个人成圣的过程是爱的增长;教会整体成长的过程也是爱的增长。教会应是爱的团契。爱是实践团体伦理的动机。

 

我们先从以弗所书看教会的本质,然后针对一些具体问题,从彼得前书找相关的教导。

 

一、尊耶稣基督为首

 

保罗在以弗所书1:10讲论神永恒旨意的奥秘,说那奥秘就是神“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基督复活以来,已是“日期满足的时候”,也就是“末世”。在末世,神已使基督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万物在基督里“同归于一”,意思不是道家那种本体上的合一,乃是万物同归于基督的统治之下。以弗所书1:20-22明确地教导,万物在主的统治之下合一,而不在本体上合一(参西1:18-19)。这几节经文说,基督已超过一切今世与来世的权势,万有都服在祂的脚下;因神已使祂作教会的元首,成为教会服从与事奉的对象。“超过”、“服在”、“使……作万有之首”,都指向统治的意义。

 

教会必须清楚地认识荣耀的基督,才能有正确的事奉动机(参诗110:1-3)。若信徒不认识高升的基督,只认识一位卑微、受苦的基督,他们的事奉就会缺乏能力。耶稣来到世界时,祂先是卑微的基督,藉顺服与受苦为祂的百姓成全救恩;后来从死里复活,被神高举,领受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祂已高升,永远不再卑微。卑微的基督顺服圣灵的带领;高升的基督领受权柄差遣圣灵。

 

以耶稣的神性来讲,祂是永恒的圣子,永不改变,所以谈不上卑微或高升;以耶稣的人性来讲,祂从天父领受“基督”的职分,而这职分先是卑微的,后是高升的。耶稣的神性与人性是合一的,所以每当我们思想卑微的基督时,我们应想到祂的神性;每当我们思想高升的基督时,我们也应想到耶稣这个“人”已被高举。系统神学如此归纳圣经的教训:基督有两个本性,一个位格,直到永远。有些教会只讲卑微的基督,很少宣扬高升的基督,在信息上失去平衡。

 

以弗所书1:22说,基督“为教会作万有之首”。在神的永恒旨意中,基督要掌权,但基督是为了叫教会得益处而掌权。在万有中,教会最蒙受恩宠。保罗把夫妻的关系与基督和教会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5:25-27)

 

既然神定意要恩宠教会,教会必定会蒙恩,成为荣耀的教会。教会必定战胜一切仇敌,包括死亡的权势(参太16:18)。这世界将要过去,而教会却要存到永远。教会是信徒最宝贵的产业,且是永恒的产业。因此,信徒要爱教会,并且要知道,一切服事教会的劳苦,只要合乎神旨,都有永恒的价值。我们所爱的教会,不是一栋建筑,乃是主的“会众”,就是弟兄姐妹们。

 

每位信徒都是教会的一份子,所以都是蒙爱的人。这点该引发我们的赞美。以弗所书1章有三次说到,神的作为是要“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6节、12节、14节)。我们在基督里得了儿子的名分,有了盼望,并领受了圣灵作为得基业的凭据,因此我们不得不赞美神的慈爱。主的教会是歌唱的会众;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若教会停止赞美,就失去了见证。若我们真的领受圣灵,有了复活的盼望,知道我们要见主面,要活到永远,并且一切都是白白的恩典,怎能不赞美?我们若不赞美,石头也要开口了!不赞美的教会不是教会。

 

保罗祷告求神让信徒知道,祂向我们“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1:19)。这就是说,住在基督徒里面的圣灵是大有能力的。祂使耶稣从死里复活,也使信徒成圣与胜过死亡。在末世,圣灵已浇灌下来,所以教会可以经历到圣灵的大能。“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如此说来,我们不能以教会的现状为满足,我们不应认为教会长期性的软弱是不能更改的事实。主爱教会,现在已为教会的缘故作了万有的元首。基督的能力是无穷的;圣灵的大能是我们现在就可以支取的。教会现在就可以在争战中向仇敌夸胜,因为教会是蒙爱的。每一位基督徒现在就可以经历复活的大能,因为我们是蒙恩的。

 

二、彰显基督的丰盛

 

以弗所书1:23说:“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的丰盛。”(作者译)复活的基督藉圣灵已充满万有,而教会是那充满万有者的丰盛。这就是说,基督的荣耀主要是藉教会而彰显(参弗3:10、21)。当保罗想到基督已得荣耀,并且祂的荣耀是藉教会彰显时,他就情不自禁地跪下来为教会的弟兄姐妹祷告,求神使他们心中的力量刚强起来,得以认识基督的丰盛,因此叫神得荣耀(参弗3:14-21)。我们也应该经常效法保罗作这样的祷告。

 

教会如何彰显基督的丰盛呢?以弗所书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教训,“合一”是这些教训的共同主旨之一。

 

以弗所书前三章,还有一点是保罗非常强调的,即外邦人(指非犹太人)在末世也得以蒙恩归向基督(参弗2:11-22)。在末世,基督的奥秘已启示给使徒与先知们(参弗3:4-5),“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3:6)末世的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现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3:10)。神智慧的彰显,即是奥秘的启示。那么,所彰显的智慧或所启示的奥秘是什么?就是神在末世使万有在基督里同归于一。末世的教会彰显这事实,因为我们看见万民,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在教会里同归于一位元首。

 

以弗所书4-6章,具体地教导信徒如何建立末世的教会,以彰显基督的丰盛,包括:保守合一的心、按恩赐事奉、建立“新社会”、进行属灵战争等。以下我们逐一来归纳保罗的教训,并基于这些原则,来分析一些教会中实际存在的现象,以帮助大家看到,建造末世的教会是重要且必须的。

 

1、保守合一的心(弗4:1-6)

 

保罗非常强调教会的合一性:一个身体、一个圣灵、一个指望、一位主、一个信仰、一个洗礼、一位神。既然如此,基督徒应“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3节)。而同心的方法,就是谦虚、温柔、忍耐和彼此相爱。当一个基督徒认为别人若按照他的见解做事,会更有效率或果效更好时,若他的坚持会损害主内合一的话,倒不如谦卑地顺从别人的意见。假如因坚持己见而使弟兄姐妹失去合一的心,再好的工作方法也不会蒙神赐福。这不是说,要接受不合圣经的的方法或意见,乃是在不违背圣经的原则下彼此谦让。教会的合一是基督统治万有的证据。

 

2、按恩赐事奉(弗4:7-16)

 

在以弗所书4:8,保罗引用诗篇68:18说:“祂登上高处,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作者译)这是一幅荣耀的图画,描述基督掳掠了仇敌,坐战车登上神的圣山,把战利品当礼物分给祂的百姓。这是讲到基督从死里复活以后,藉圣灵把恩赐赏给基督徒。恩赐是什么?恩赐类似但不等于一般人所谓的才能。天赋才能人人都有,而恩赐只是基督徒才有。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天赋很高,但重生得救前没有恩赐,因恩赐是基督赐给祂儿女的礼物。恩赐是用来建立教会的才干,所以与信心有密切的关系。保罗劝勉罗马的信徒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罗12:3)这里所讲的“信心”,不是指叫人得救的信心,乃是指应用恩赐的信心(参罗12:6)。信徒不应争取自己所不能承担的职分。例如,一个人没有讲道的恩赐,他讲道时便不会有信心,因此他就不应争取传道人的职分。综合以上所说,恩赐是基督所赐、与信心配合、用来建立教会的才干。很多时候,恩赐是原有的天赋加上信心与事奉的动机。

 

以弗所书4:11-16说,神赐下恩赐使某些人成为传道人,但传道人的责任不是一手包办教会所有的事工,乃是要成全信徒,使众人都按恩赐来事奉。如此,教会就好比一个身体,众信徒好比这个身体上不同的肢体。各肢体按照自己的功用(恩赐),“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16节)。每一位基督徒都有义务在教会里与其他信徒配搭,寻找与培养自己的恩赐,然后按着恩赐来事奉。肢体不能没有身体;身体不能没有肢体。不同的肢体要彼此配搭,彼此帮助,教会才像基督的新妇,基督才因教会得荣耀。

 

3、建立“新社会”(弗4:17-6:9)

 

斯托得(John R.W.Stott)说,以弗所书是关乎教会的福音,宣扬神永恒的计划,就是藉基督从黑暗世界中创造光明的“新社会”。[2]从社会学的角度,教会是社会里面的一个团体。这团体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有他的角色,因每一个基督徒都有恩赐(当然教会里也有非基督徒,以及不遵行圣经教训的基督徒)。信徒不只是有新的角色,还要成为“新人”。他要“脱下旧人,穿上新人”,这两样是同时进行的。除非有新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否则不能根除旧的习惯与生活方式。由“新人”所组成的团体是“新社会”。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包含健全的家庭,教会也不例外。

 

保罗在以弗所书里用了不少篇幅,教导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妻子如何对待丈夫(参弗5:22-33);父母如何对待儿女,儿女如何对待父母(参弗6:1-4)。今日的教会有没有像保罗一样,注重这些教训?在社会里,我们看见丈夫不爱妻子,妻子不顺服丈夫,儿女不孝敬父母,父母不教养儿女。教会若有许多正常的基督化家庭,就能向社会作见证,基督就能因此得荣耀。保罗还教导仆人与主人的关系,以此说明教会应该影响社会上经济与权力的架构(参弗6:5-9)。好的会友同时是好公民,兴旺的教会使国家蒙福。

 

4、进行属灵战争(弗6:10-20)

 

以弗所书的结语,呼吁基督徒依靠主的大能作刚强的人,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与魔鬼争战。我们进入荣耀的国度以前,必须要为这个国度受苦。基督徒的人生是打一场仗,跑一段路。我们在带领人信主时应说明这一点,叫人先计算代价,然后再决志,免得人决志以后有“误上贼船”的感觉。除了藉真理、公义、福音、信心等武器打仗以外,另外一项不可少的就是祷告。保罗劝勉以弗所的信徒说:“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警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弗6:18-19)所以,祷告也是我们要打的仗。为众圣徒祈求与为传道人祈求,都是我们在盟约中的责任。若我们背约,不打这场仗,教会就失去能力,福音就不能传开,基督的丰盛也不得彰显。

 

5、建造“末世教会”的必要性

 

1993年,在一门基督教伦理学的课上,二十多位学生中有好几位提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有两位从事科学研究的弟兄说,他们的教授向国家科学会申请研究经费时不诚实,常常把已做完并得到结果的研究,当作下年度要做的研究计划来申请经费。这样做可保证一年后有实际成果可报告,以至下次再申请经费时有把握再通过。那位教授要把他们的名字也加在不诚实的申请书里,若不合作可能会失去职位。他们应该怎么办?

 

有一位姐妹说,她认识一位慕道友,不敢不参与家人的祭祖,不然父母可能会把她赶出家门,所以她不得不妥协,一直没有接受洗礼。教会如何帮助这位慕道友?

 

另有两位姐妹说,她们的父亲做生意用不诚实的手段,而她们有时候要帮父亲处理公司的业务,这样是否算为在他人的恶行上有份?一位弟兄在他亲戚开的公司里做事,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还有一位姐妹曾在她哥哥的公司做事,欠哥哥许多人情。虽然现在已离开,但她哥哥仍然要求用她的身份证来办一些手续。她若不合作,不但哥哥会大怒,若她父亲知道以后,可能全家都会闹得天翻地覆,而她也显得忘恩负义。她应该怎么办?有两位学生在其他场合也与笔者谈过类似的问题。

 

在当下的教会里,有多少基督徒被类似的伦理问题所困扰,得不到解答?有多少基督徒因为妥协了而良心不安?若是这样,教会怎能兴旺,怎能在社会里有影响力呢?教会必须帮助信徒解决伦理上的问题,否则基督教在社会里不能生根。

 

耶稣一定不同意罗马帝国的一切政策,但祂还是认为应纳税给凯撒(参太22:15-22),虽然祂知道凯撒得到以色列人的税金后,可能会做更多不合神旨意的事。然而,因为当时的罗马帝国已有罚恶赏善的制度,所以,税金也用来维持治安。纳税给凯撒,是让当时的政府能继续维持治安。虽然这会使政府多行一些不合神心意的事,但纳税的行为与政府所行的恶有一段距离,因此纳税不算在恶行上有份。天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神若不赐给恶人阳光和雨水,他们必无能力行恶。这样,难道神在他们的恶行上有份吗?答案是否定的。神施恩惠的行为与人作恶的行为有一段距离,所以神没有参与行恶。

 

若某位基督徒的父亲做生意报假帐,祂当然不能替他父亲作会计,直接参与欺骗的行为。可是他替父亲打扫办公室可不可以?笔者认为可以,因这与欺骗的行为是有距离的。此原则是,行为与恶行之间有足够的距离,就不算在恶行上有份,虽然可能对恶行有间接的帮助。如何判断这个距离是否足够?恐怕没有一套规则足以应付所有的场合。基督徒唯有倚赖圣灵的带领,依个案处理。若有疑问,即良心不安,就不要行(参罗14:23;约一3:21-22)。上面提的基督徒不肯替父亲做假帐,虽然会被骂不孝,可是良心却对得起主。基督徒主要的责任是满足神的准则,这意味着有时不能同时满足神与人的要求。当世人的要求与神的准则冲突时,基督徒务必顺从神而不顺从人(参徒5:29),因人的权威是从神而来,不是绝对的;唯有神的权威是绝对的。

 

单晓得以上原则还不够。有一位姐妹的母亲去世了,她因迫于亲属的压力而同意采用佛教的葬礼,而且还要求她信主的女儿也参与,并说:“你若不参与,我就死给你看。”实际上,这位姐妹需要归属感,她需要得到一个群体的接纳。倘若她在葬礼上不随从她所属的族群的风俗,就等于让她与她所属的社会疏离,活在真空里。她认为这种精神上的压力无法忍受,所以不得不参与佛教的仪式。由此可见,教会应是一个“新社会”,要让信徒有归属感,要帮助信徒在伦理问题上不妥协。当然,圣灵能够使人有力量独自面对逼迫,但基督徒往往是软弱的,在神面前没有纯一的动机,也不能支取圣灵的大能。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说,基督徒在任何场合中都没有妥协的借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教会的不健全是信徒妥协的根本原因之一。教会如何才能给人归属感,使人加入这个“新社会”以后,不仅能够尽量保持与“旧社会”的关系,也能够在伦理上面不妥协?

 

前面还提到一位慕道友不敢受洗,因怕被家人赶出家门。是因为这位慕道友觉得,教会的青年团契算不得一个家,而是像一个社团。团契给她的归属感,远比不上她住了二十多年的家。她一旦被赶出家门,要到哪里去住?谁照顾她?经济问题怎样解决?青年团契能负起这一切的责任吗?就算这一任的同工愿意负责,下几任的同工会不会把她忘掉?况且下几任的同工是谁,也没有人晓得。当然主有能力使她站立得住,但对于一个从未经历过主大能的慕道友,她怎能面对这一切呢?团契讲爱的福音,这福音很吸引她,但这爱的福音能否配合爱的行动呢?若不能,对一个慕道友来说,这不就是唱高调吗?今日的教会难道只能带领某一类拥有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的人信主,而不传福音给其余大多数的老百姓吗?教会若真这样下去,恐怕不是“软弱”;软弱只是借口而已。在圣灵的大能之下,教会没有软弱的借口。那么,不是软弱是什么呢?是背约!若不悔改,背约的咒诅将临到教会(参启2:4-5、16、21-23,3:3、14-19)。教会应是一个“新社会”,给人归属感,照顾人物质上、精神上、人际关系上以及信仰上各方面的需要。教会没有借口不是一个“新社会”。

 

如何建立“新社会”?首先当然是省察与悔改,然后采取行动。怎样的行动?不是在教会里“兴风作浪”式地搞运动,乃是凭爱心,一步一步来。要先从自己开始,然后影响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不必好高骛远,形成教会的爱心行动和爱的文化,进而结出果实。

 

三、防范变态的“新社会”

 

第一种错误的“新社会”观念,是把教会与社会混合在一起。但教会应是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与大社会有别,因基督的国度不属这世界(参约18:36)。保罗·亨利(Paul B. Henry)在《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里有一篇文章提到这个问题。他的观点系针对美国的情形,但其中的原则也可应用在别的社会里(以下几段由笔者译出):

 

美国的国民信仰(civil religion)相当依赖基督教的术语,因此福音派的基督徒常被迷惑,把国民信仰当作基督教本身。犹太基督教的传统时常唤醒民众的政治良心,因此有些人根据这种现象,就把美国当作一个基督教国家。“神掌管万民”的真理,被歪曲成了美国有一个“天定命运”[3](manifest destiny)的坚定信念,而这“天定命运”之理念使很多人以为,美国的民族野心都有神的赞助。

 

某种右翼基督教基要派与某种右翼政治狂热派的联盟,时常最明显地显出这种国民信仰与历史性基督教的混合,虽然类似的情况也在天主教和犹太教的锡安主义(Zionism)[4]中出现。启示录13章的“敌基督”曾被不加辨析、含混笼统地等同于天主教、犹太民族、欧洲共同市场和民主党的左翼。那些自以为是、不肯事奉那“兽”的“余民”,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因此与敌人争战时不接受任何约束。对他们来说,得救与不得救者的分别是由政治立场来决定的,而且在政治立场上不允许任何妥协,不允许对问题进行细心的裁断,也不允许任何伦理上的含糊。这种教会外围的偏激份子对世界有一种偏执狂般的信念,认为一切的政权都有阴谋。

 

在福音派大本营中,新福音派分子、主流福音派分子和基要派分子彼此之间的神学争论,也经常反映这种固执己见和非黑即白的心理。这种在对待异端时不辨巨细、非黑即白的态度,会产生一种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被转移到政治的范畴,成为极端政治观念生长的沃土。[5]

 

保罗·亨利接着说,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福音派再次受到尊敬。不过,这产生了另一种问题。福音派除了倾向于把信仰与少数极端右翼份子的思想连接在一起以外,又加添了另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把信仰与主流中产阶级文化连接在一起。

 

“新社会”是世上的盐和光,但却不属于这个世界。信徒们在世界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参彼前1:17,2:11,4:2)。我们的归属之处不在这个世界。当基督再次显现时,我们要承受那“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的基业(参彼前1:4)。当教会持定这荣耀的盼望时,就不会与社会混合。

 

另一种错误的、需要防范的“新社会”观念,是与大众社会脱离的“新社会”。1978年11月,发生一起震惊世界的新闻——“琼斯镇惨案”。一间由加州迁去南美洲圭亚那(Guyana)森林垦荒的“教会”,其会员集体自杀,九百多人中只有几位存活。这间“教会”的领袖是吉姆·琼斯(Jim Jones)[6]。根据1978年12月4日的《时代周刊》报导,琼斯本来是一位相当受人尊重的人道主义者,但后来愈来愈走向极端。最后,他不只自称是耶稣的化身,还自称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神。他愈来愈不能容忍他的会员背叛他,所以当美国国会众议员瑞安(Leo Joseph Ryan, Jr.)先生带了一小队人员(包括记者),到圭亚那调查他们在丛林中所建立的公社时,琼斯就紧张起来。当琼斯的十四位会员要跟随瑞安回美国时,琼斯不能忍受,因他认为离去的人必会用舆论攻击“人民圣殿教”,否定他一切的努力;所以,琼斯派人在瑞安登机时,把瑞安与部分随行的人射杀。事后,琼斯宣称“人民圣殿教”的末期已到,下令所有信徒服毒自杀。

 

同一期的《时代周刊》有一篇短文,是关于对类似“人民圣殿教”那种与大众社会脱节、过分极端的教派的分析。其中几段由笔者译出:

 

为什么有人会加入类似“人民圣殿教”这样的组织?为什么他们要留在里头?在美国有数以千计的膜拜团体(cult)[7],但很少会像末期的“人民圣殿教”那么残暴。不过,它们都共有一些不寻常的特征。研究过这些团体的社会学家都同意,大部分膜拜团体的会员在加入那些团体以前,精神上就有一点问题。伯克利(Berkeley)的一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塞勒·辛格(Margaret Thaler Singer)博士说:“(参加这些膜拜团体的人)大概三分之一是心理上有许多问题的人。另外的三分之二是比较正常的人,但正处在沮丧和情绪低潮的时期,生活不在正常的轨道上。这些人很容易被计划周密的会员招募方法所吸引,其中包括热情洋溢的关怀——一位心理学家称之为‘爱的轰炸’。一旦这些慕道者开始参加聚会,他们会多次地经历到重复性的疲劳轰炸,直到他们身体和精神都疲倦不堪,进入一种催眠状态。”

 

当一个慕道友与家庭和朋友隔离,又一遍遍地听那教派的教义时,那个孤单、害怕和乱了方寸的慕道友往往会经历一种宗教性的人格改变……

 

到了这个地步,那位会员的生活不再属于自己。本来他拥有很活泼、很复杂的正常人格,却变成一个只会重复教条的机器。正常生活所要面对的问题已消失,他开始过一种小孩子式的生活。教派与教派的领袖们供给他所有的人生准则和一切问题的答案。艾里希·弗洛姆(Eric Fromm)所写的那本分析纳粹主义兴起的名著[8]称这种过程为“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乔治敦(Georgetown)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副教授斯特凡·帕斯特纳克(Stefan Pasternack)说:“(膜拜团体)大部分的会员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内在的价值观。他们期望隶属于一个有意义的团体。一旦参加,他们个人的判断力就退化和松弛到一个地步,而被团体的原始感觉所代替。若领袖有精神病,这些原始的感觉会变得更强烈和更恶化。会员与领袖完全认同,以致会员也感染上领袖的病。”

 

正如(人民圣殿教的)会员把自己献给团体,他们的领袖也完全与团体认同。

 

领袖与跟从者都认为,保存团体的“生命”与“健康”比一切更重要。异议者常会受到严厉的处分。由于要加强会员的向心力,因此外面的世界常被形容为罪恶的和具有威胁性的。回去正常世界变得愈来愈艰难,甚至变得非常恐怖。[9]

 

笔者每每想到,有些比较极端的教会也显现出某些以上的特征时,心里就觉不安。当我们筹划一个福音性夏令营时,是否想用疲劳轰炸和煽动情感的方法来领慕道友信主?当然,信耶稣时往往会有情感冲动[10],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可是,我们是用人为操纵的方法来煽动慕道友的情感,还是让圣灵藉福音的信息和基督徒日常生活的见证来感动人?我们领人信主时有没有鼓励人思考圣经的真理?我们要用诚恳与忍耐的心来劝他,为他流泪祷告,也要等待圣灵在他心中动工,不能用人为操纵的方法使他接受。

 

耶稣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3:8)这就是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属圣灵的,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我们一方面要祷告求圣灵动工,另一方面要顺服,相信主权在神手中,不在我们手中,也不在慕道友手中。除非看清楚这一点,否则就会有以不正当的手段来骗人入教的危险。

 

四、保持敬畏的心

 

彼得前书3:14-15描述了一些领人信主的原则,这些原则往往是现代基督徒所忽略的,因而值得我们重视。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的威吓”或作“所怕的”),也不要惊慌,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4-15)

 

1、勇敢

 

彼得说:“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的威吓”或作“所怕的”),也不要惊慌。”括号内的翻译更贴近这节经文本来的意思——“不要怕人所怕的”。彼得在这里引用的是以赛亚书8:11-13:

 

耶和华……对我这样说:“……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也不要畏惧。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祂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

 

世人怕的是什么?当时住在犹大的人,深怕由北方入侵的军队。他们怕战争,怕家破人亡,怕倾家荡产。神警告先知以赛亚说,对神忠心的人不可以如同世人一样惧怕。同样,使徒彼得在这里劝勉我们:基督徒要勇敢,受逼迫时不要惊慌。世人所惧怕的事,基督徒不要怕。因为我们“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

 

2、敬虔

 

如何拥有彼得所说的那种超然的勇气?以赛亚说:“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祂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彼得说:“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若敬畏主,尊主为圣,就不会畏惧其他的人或事。敬畏主是基督徒勇气的来源,也是为义受苦时得力的秘诀。

 

3、温柔

 

彼得说:“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当世人看见基督徒能处变不惊,能为义受苦,就会诧异、羡慕和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你们宁愿被开除,也不肯欺骗?为什么你们宁愿生意失败,也不肯做假帐?为什么你们宁愿不升职,也不肯送红包?为什么你们不怕吃亏?为什么你们在苦难中仍然感恩和喜乐?”那时,我们说出我们心中的盼望,世人就会听进去:“因基督已胜过死亡,所以我们能为义受苦。因我们有荣耀的盼望,所以不稀罕罪中之乐。因我们有复活的盼望,所以赞美不停。”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基督徒要“常作准备”。每一个基督徒都要常准备好说什么话。我们应提前对圣经作研究,并多下一点工夫来了解自己的信仰,然后才能很清楚、很有系统地向别人作见证;并且作见证时要谦卑、要有爱心。若状态不对,作见证的果效就会很差,甚至会有反效果,因传福音者的生命样式与福音的内容应该一致。我们作见证的时候,要“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以上所描述的领人归主方法,一点也没有骗人入教的弊病。有时,基督徒的好行为会使非基督徒主动地找上门来。我们盼望能更多看到这一类的现象。当然,我们还应该继续举办布道会、夏令营、冬令营等,请布道家来讲解福音;但是,每一位基督徒也应按以上的原则,先过信、望、爱的生活,使世人稀奇,然后把握机会很自然地向慕道友述说自己心中的盼望。

 

4、教会领袖应当避免专制

 

上文提到的《时代周刊》那篇分析膜拜团体心理的文章还指出,那些团体的领袖们通常是专制的,迫使会员们失去分辨和思考的能力。圣经告诉我们,教会的领袖们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领导会众。彼得前书5:1-4教导长老们如何牧养教会的群羊:

 

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

 

教会的“群羊”应该自己有判断力,知道如何按规范、处境与动机的“三视角”来作伦理抉择。传道人的责任包括造就圣徒,让他们能“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4:13-15)。这样的信徒与那些在膜拜团体中思考能力退化、像小孩子一样的会员完全相反。我们要对主有一颗单纯信靠和顺服的心,如同小孩子的信心;但对人的一切诡计,却要有成人的智慧,不被人欺骗。在教会中作领袖的,记得要在主面前作小孩子,所以在人面前就不能高抬自己,乃是把一切的荣耀归于基督。他要知道每一位信徒都有圣灵直接教导;他也要知道自己会犯错,所以不可变成教会的独裁者,乃是谦卑地作众人的榜样,知道有一天要向“牧长”交帐。

 

五、建造末世的教会

 

上文反思了两种错误的“新社会”的观念,并依据圣经提出反驳的教训。以下要通过彼得前书4:7-19,来思考怎样建造“新社会”,即末世的教会。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事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祂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若是义人仅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将有何地可站呢?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彼前4:7-19)

 

1、末世的团契

 

在这段经文的开始,彼得吩咐信徒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彼此切实相爱,并按恩赐事奉(7-11节)。他所提供的理由是:“万物的结局近了。”(7节)因如今已是末世,所以基督徒要特别留意实践这几件事。

 

彼得的书信传到今日,差不多已有两千年了,怎么他那时就说“结局近了”呢?他在彼得后书给出答案:神“看千年如一日”(彼后3:8)。神的时间观念与人不一样。人虽然等得很苦,但神并不觉得时间太长(参诗90)。再者,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罗马军队所毁,也可算是“末日”,因为按照旧约的世界观,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参赛2:1-4)。中心若被毁,世界的结构就荡然无存(参太24:1-3;林前7:31)。而彼得前书的写作日期离耶路撒冷被毁的日子很近了。如今,神也藉着这段经文在提醒我们,基督再来的日子近了。因此在这末世,基督徒应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就是“这世界快要过去了”。虽然不知还要等多久,但那日子随时可能临到,而且必然临到。教会是末世的团契,并不会永远留在这世界里。[11]

 

2、受苦的团契

 

为什么万物的结局近了,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警醒、祷告、相爱和使用恩赐?旧约中那些信靠神的人不也是应该如此行吗?为什么结局临近是执行这一切的理由?接下来的经文给了我们答案:末世的教会预定要受苦。“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12节)基督徒受苦是正常的,“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彼前2:21)“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彼前4:1)教会要效法基督,重演基督的历史。信徒要先为义受苦,然后才进入荣耀。当然,唯有基督的受苦替我们赎罪;我们的受苦没有赎罪的功效。但我们若为义受苦,就是荣耀神,也是定撒但的罪。这里所讲的受苦,不是因行恶而受苦(参15节),乃是为义而受苦,是为基督的名而受苦,即无辜的受苦。这种受苦是证明给魔鬼看,我们蒙恩的人愿意存感恩的心为神的国度受苦,并在无辜的受苦中仍然对神忠心(参帖后1:5)。“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16节)

 

17-18节更进一步地解释受苦的性质。这两节经文常被误解。彼得说:“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这里的“时候到了”,是说我们如今活在末世。“神的家”是教会。“审判”是指最后的审判。最后的审判预先临到十架上的基督。现在教会重演基督的人生过程,所以教会也正在经历审判。不是因为教会犯了什么罪,而是无辜地受苦。信徒虽然在神面前已因信称义,但在今世仍然要受“审判”。教会步基督的后尘,是“跟随祂的脚踪行”(彼前2:21)。在末世,神的审判预先临到教会,所以末世的教会必须为神的荣耀而受苦。“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17节)答案是:可怕的结局。“若是义人仅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将有何地可站呢?”(18节)答案是:无地可站。“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19节)

 

3、爱的团契

 

万物的结局近了,信徒要受苦,所以我们要留意谨守遵从圣经的教训。我们要谨慎自守,不要作糊涂人,浪费光阴。我们要警醒祷告,为众弟兄姐妹恳切代求,因他们都要受苦;求主坚定他们,让他们在受磨难时能站立得住,不妥协,不丧失信心。我们要彼此相爱,这是“最要紧的”,因为爱能避免或防范许多的罪(参箴10:12;雅5:20)。

 

而且,爱要“切实”,就是要有具体的行动。比如,有一位姐妹当会计,因不肯妥协做假帐,所以一连三次被开除。在她换工作的期间,弟兄姐妹们给她鼓励,而且在经济上支持她。又比如,一位弟兄患精神分裂症而住院,弟兄姐妹们轮流去看他,带录音给他听,拿杂志给他看。出院后他继续享受爱的团契,所以旧病没有复发,并且找到一份工作,且能持久地胜任。

 

笔者记得,四十几年前,美国费城一间教会曾具体地帮助了一位年轻女子,有切实相爱的见证。那位女子长相丑陋,没有人爱,却被诱奸。她有了身孕后被人撇弃,在街上绝望地徘徊。那间教会的会友发现了,就接待她,传福音给她,也按圣经的教训劝她不要堕胎。生下来的孩子怎么办呢?正好教会有一对刚要结婚的青年男女,他们决定提早结婚,领养那孩子。可见,这间教会反堕胎不是在唱高调,而是在“切实”的行动。

 

有时候,要帮助一位在苦难中的人,必须教会总动员,信徒各按自己的恩赐事奉,并拿出神所赐予的资财。教会要学习关心弟兄姐妹生活上实际的需要,并且要花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帮助他们。不要花全部的时间与精力来维持形式化的聚会,以致没有时间、没有人去实际地帮助人。信徒聚集在一起是美事,但除了要维持正常的聚会以外,也要顾及到个人的需要。比如,几位同工可以决定在一年之内,每礼拜花一个晚上来帮助一个人或一家人。

 

基督徒在末世必要受苦,但不要惧怕,因为有美好的应许:“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14节)每当我们心中因圣灵感动而充满爱与平安时,就当明白追求神的国比一切名誉地位、金银财富都好。当那位姐妹告诉她不信主的哥哥说,因她是基督徒,所以不能在一件欺骗的事上与他合作时,她虽是为基督的名受辱骂(被骂“忘恩负义”),但荣耀的灵因此住在她身上。主是信实的。对主忠心的人要受苦,但受苦时会被圣灵感动,被主爱所充满。若众弟兄姐妹都这样行,爱的团契就会实现,教会也成为世人所羡慕的“新社会”。

 

最后,我们要用保罗的话与弟兄姐妹们共勉:“……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帖前5:8-9)阿们!

 

 

作者简介

 

周功和,天普大学传播学博士(Temple University, Ph.D.);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护教学神学硕士与道学硕士(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Th.M. & M.Div.);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机械工程学士。曾任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与系统神学教授,现任美国费城三一华人基督教会牧师。著有:《信、望、爱:圣经伦理学导论》、《基督教科学观》、《荣耀光中活水泉:论救恩与灵恩》、《正反不合:现代、后现代、圣灵的时代》等著作。

 

周一心,美国宾州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D.);生物物理学硕士(M.S.);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士。曾任:台湾大学医学院生化研究所副教授、中华福音神学院研究中心生命伦理研究员。

 

 

[1] 本文转载自《信望爱——圣经伦理学导论》11章。周功和、周一心,《信望爱——圣经伦理学导论》(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14),301-28。转载时略有编辑。承蒙作者、出版社授权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斯托得,《以弗所书》,陈恩明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24-27。

[3] 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又译天命昭彰、显明天命,是一个美国的惯用措词。最初为19世纪时的政治标语,后来成为标准的历史名词。指的是19世纪美国定居者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他们认为美国被上帝赋予了向西扩张至横跨北美洲大陆的天命,通常等于美国领土扩张横贯北美洲,直达太平洋。 ——编者注

[4] 锡安主义(Zionism),又译犹太复国主义,是犹太人发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政治运动和犹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认同以色列地重建“犹太家园”的行为,也是基于犹太人在宗教思想与传统上对以色列土地之联系的一种意识形态。——编者注

[5] Paul B. Henry, “Fundamentalism in a Pin-Stripe Suit?” ChristianityToday (Oct. 6,1978), 12–13.Reprinted by permission from Christianity Today. Copyright Christianity Today, 1978.

[6] 吉姆·琼斯(1931年5月13日—1978年11月18日)是美国“人民圣殿教”的创始人、领袖。1978年11月18日,在圭亚那琼斯镇以武力威逼900多名信徒集体自杀,本人也一同自杀。——编者注

[7] “膜拜团体”(cult)是具有新的信念,和在实践上脱离常轨的宗教组织,重视超自然力量或个人体验,信念来源不限于基督教,往往具有强烈的敌对社会的情绪。——编者注

[8] 本书的中文版: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刘林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编者注

[9] “Why People Join,” Time (Dec. 4, 1978)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from TIME, The Weekly Newsmagazine; Copyright Time Inc. 1978.

[10] 参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宗教情操真伪辨》,神学翻译团契译(台北:改革宗翻译社,1994)。爱德华滋强调重生是圣灵直接的工作,不是人工可制造的。

[11] 参陈济民,〈希伯来书的信息:凭信走天路进圣所〉,《新约神学精要》(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6),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