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2年11月号(总第38期) 改革宗视野下的成人信仰教育

改革宗视野下的成人信仰教育

文/彭强

 

引言

 

改革宗信仰对福音的认识是整全性的,我们深信大使命(太28:18-20)所讲述的,不是简单的领人决志,而是靠着圣灵,引导人向福音回转,并在福音中被更新、装备,长大成人,满有基督的身量,并能事奉和建立教会(弗4:12-16),也在人生的各个层面为基督而活,因此这种装备是需要整全性的。

本文拟对成人信仰教育的圣经和神学基础做一点简单的梳理,并尝试制定一个成人教育事工的规划案。鉴于这个题目很宏大,本文为传达主旨,难免在细节上流于粗疏,请各位谅解,并期望将来有更细的工作。

 

一、成人信仰教育的圣经和历史性基础

 

旧约很强调成人信仰教育的重要性。申命记把信仰教育作为整个社群信仰传承的焦点,可以说,以色列民在一开始就是一个学习型的群体,而且这种学习是全民性的,包括成人和孩子。对孩子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申6:6-9)展开的,而成人的教育在被掳之前是通过三大节期(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来开展的。这三大节期既是庆典,也是重要的教育场合。以色列民聚集,思想耶和华上帝在历史中的拯救和奇妙作为,也在一起宣读律法。而从先知书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民在被掳之前,圣殿的聚集中圣道的宣讲越来越偏离真道,极少呼吁人悔改归正的信息,很多假先知都讲君王和百姓喜欢听的话。可以说,以色列的亡国,也是信仰教育败坏的后果。[1]

在被掳之后,文士以斯拉将耶和华的律法书向百姓宣读,要求他们恒心遵守(拉7:25-26)。按照犹太传统,以斯拉对后来的犹太教育有重大贡献,他公开宣读律法书(尼8:1-6),也训练利未人去教育犹太人。这成为后来犹太会堂的典范,犹太的信仰教育转为以会堂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当然并没有偏废家庭的信仰教育)。斐罗就说过,会堂是犹太人教育的所在。在会堂中形成的教育,与当时希腊文化中的以训练理性和思维为特征的教育迥然不同。犹太人在会堂学习律法,操练敬虔,而智慧乃是从敬畏神而来的信仰生活和道德情操。[2]犹太的信仰教育以耶和华的道为体,以道德品格的塑造为用。[3]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讲授上帝之道是什么,并带出道德和生活的应用。

新约指出圣经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乃是教育性的功用: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3:16)。在耶稣基督的事奉中,除了大量的公开讲道和事奉外,我们看到他把拣选门徒和训练门徒作为事奉的焦点。尤其在耶稣遭到来自祭司和法利赛人的反对越来越多后,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预备和训练他的门徒。耶稣的训练可以说是全人的,他和门徒同吃同住,让他们看自己的生活(约1:39)。他挑战的不仅是人的知识和视野的更新,而且是生命的回应、操练和顺服。

在圣灵降临之后,使徒们开始了新约教会的教育。从一开始,这种对成人的信仰教育在使徒们的心目中就是有系统的。使徒们明白,要引导人认识主,不是一种感觉,乃是与真理的规范连在一起的。犹大书说,要为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辩(犹3)。保罗也说:“你从我听的那纯正话语的规模,要用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常常守着。”(提后1:13)

我们要意识到,新约教会的初期,乃是以犹太人为主体的,而犹太群体对上帝的律法和属灵操练是很熟悉的,因此信仰教育的起点是不同的,对他们的信仰教育主要是围绕基督的位格和基督的工作(也就是讲明耶稣是基督),以及带出崭新的以信心为出发点的生活实践,构建信仰的社群(徒2:42-47)。而当信仰传到外邦之后,信仰教育就更加紧要,内容也要更扎实。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巴拿巴把保罗从大数邀请到安提阿,在那里“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徒11:26a),可以算为一年的门徒训练。而这种训练效果是显著的,因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26b)。

在后使徒时期,也就是新约使徒之后,早期教父们很深地意识到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为了保守真道的合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异端的侵袭。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算是早期的信仰教育的尝试,产生于一世纪末或二世纪初。遗训分十六章,三部分。第一部分称为生死之道,讲蒙恩之道,不仅信道,也要行道。第二部分被称为礼仪之道,论及洗礼和圣餐,禁食和祈祷,以及教会的职分。第三部分则是纪律手册,也谈到防备假道。从十二使徒遗训可以看到,早期教会已经有很强的信仰教育意识,其教导融合了真道传讲、教会礼仪、生活实践以及辨道和抵挡异端。

在此之后,基督教会一直把系统教导信徒圣经的真道作为教会的一项重要事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邦人涌入教会,教会的信仰教育变得越来越关键。早期教会通过两个教育机制展开信仰教育。第一个是初级要理学校(Catechumenal Schools)。初级要理学校,针对还没有受洗的慕道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的人被称作“听众”(hearer),接受一些最基本的要理训练。第二阶段参加的人被称作“跪拜者”(kneeler),接受更进一步的教导,并表明其生活态度有转变,适于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参加的人被称为“蒙拣选者”(chosen),接受密集加强的要理、圣礼和对付老我的训练。初级要理学校由长老或执事,有时也有平信徒参与教导。[4]了解这个背景,我们才知道为什么像奥古斯丁这样的人在受洗前都要有专门一年的学道(而且是全时间脱产学习),才能在教会领洗。

第二个机制是要理学校(Catechetical schools)。这是针对信徒进深的学习,甚至很多要理学校也就成为后来专门培养传道人的神学院的前身。比较著名的要理学校包括亚历山大、安提阿、迦太基、耶路撒冷等地的学校。学校的教导涵盖圣经、神学、辨道和护教等。[5]

由此可见,早期教会对成人信仰教育的注重和用心。一般而言,早期教会的成人信仰教育包括四个部分:沉浸在神的话语中(以救恩历史为线索的圣经教导);基本要道;属灵和道德操练;属灵争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属灵争战这一项,因为许多新信徒是从异教中归正过来,教会通过这一项教导帮助他们公开宣告与过去所拜的偶像斩断联系。[6]

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后,事实上的国教地位迅速带来了教会的世俗化,而这种世俗化的后果之一就是平信徒的信仰教育开始缺失,宗教成为愚民手段,神的百姓得不到圣经真道的喂养,思想迷信和社会生活败坏就成为必然。虽然以主教座堂(Cathedral)为中心的教育还在展开,甚至大学也在13世纪建立起来,但信仰教育在地方教会生活的层面却缺失了,平信徒成为被统治的对象,而不是需要牧养和细心照料的灵魂。

宗教改革之后,人人皆祭司(彼前2:9)的观念成为平信徒读经和教会中的信仰教育的深刻动力。从路德伊始,要理问答的编撰和教会中的儿童和成人信仰教育就是牧养的重要内容。路德在1529年写成《教义小问答》,此后150年,出现了几百种要理问答。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海德堡要理问答、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问答以及英国圣公会公祷书中的要理问答。[7]

 

二、改革宗背景中的成人信仰教育典范

 

改革宗的成人信仰教育可以说是承继大公教会的传统,强调见识与爱的统一(腓1:9),教义与生活操练的统一,个人灵命与教会观的统一。我要提出三个案例作为改革宗的成人信仰教育的典范。

  1. 加尔文的《敬虔生活原理》。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奠定了基督新教的系统神学根基,从1536年到1559年,共修订出了5版。而从其最简明的第一版(王志勇牧师翻译为《敬虔生活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加尔文从一开始,就是为着信徒的信仰教育而写作的。直到今天,我认为把这个第一版作为教会主日学课程仍然不过时。这本原理共6章,对使徒信经、十诫和主祷文这三大基督教教义标志加以解释。王志勇牧师如此概括说:“加尔文以使徒信经为框架,阐明基督信仰的对象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以十诫为框架,阐明爱主、爱人的基本责任;以主祷文为基本框架,阐明基督徒当如何通过祷告来更多地认识上帝,寻求上帝的旨意。”[8] 这本《敬虔生活原理》既有建造性,又有辩道性,回应了异端和各种挑战的思潮。
  1. 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问答。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可以算是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改革宗信仰的经典表达。为了把信仰告白落实于教会日常教导,威斯敏斯特大会后编写了大小要理问答,其中大要理用于成人的教育,小要理用于儿童的教育(当然在今天,用小要理来对今日教会的普遍会众考道,不见得很多人能解明其中要点,由此可以看到,我们今日教会信仰塑造的薄弱)。大要理196问,小要理107问,基本可以分为我们当信什么和神要我们持守什么本分两大部分。从问答来看,基本上也是凸显了使徒信经、十诫和主祷文的框架。大要理对今日的成人训练更宝贵,对要道的阐释也更为详尽。一般而言,要理问答都会配上相关的经文,因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查经的过程。这两大要理问答塑造了清教徒的灵性质量,不仅在教会使用,也成为家庭礼拜不可或缺的指南。
  1. 巴刻的《基督徒须知》。[9]巴刻写作这本须知原本是为教会提供一本初信者的栽培手册,成为其名著《认识神》的姊妹作。这本学习纲要包括基督教教义中心的三项要道:使徒信经、十诫、主祷文,再加上洗礼(其中包含神与人的约、归正、奉献和教会生活)。每一课都配上了经文研读和思考题目。这本须知充满着教牧情怀,对笔者初信之时有极大帮助。

从以上三个典范,可以看出改革宗传统对教义的强调,不仅是单个的教义,而且是教义的真理系统(使徒信经、十诫、主祷文)。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教导不是纯粹课堂的知识学习,需要放在教牧和家庭的背景来理解,自然带出操练和应用。

 

三、从弗兰姆三个视角的理论看成人信仰教育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如何重新界定改革宗视野下的成人信仰教育?是照搬原来的,还是另起炉灶,或是创造性的传承?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有合乎真理的评估系统,这一系统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规划是否有扎实的基础,又有应用上的适切性。弗兰姆(John Frame)的三个视角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论上的规范来思考和评估。

弗兰姆在其巨著《神学认识论》[10]中,指出我们看待问题,包括认识上帝的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都要有整体性的视角。整体性的视角必须把以下三个视角放在一起来认识:规范性的视角,处境性的视角,存在性的视角。

所谓规范性的视角,是指神的律法和话语中提供的规范性真理,这样的规范性真理是自我证明的,彰显了上帝的主权。简单地来说,就是圣经的话语向我们提供了什么真理的命题、规范和原则。

所谓处境性的视角,是指分析我们对世界的知识,从而提出一个合乎圣经的理解。换言之,就是看规范性的真理是如何应用在具体的文化和处境之中。

所谓存在性的视角,是指这样的规范性真理,应用在具体的处境中,在我们个人里面产生了什么存在性的经历,拓宽了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并反过来加深我们对真理本身的认识。

这三个视角,可以放三一神论的框架中来理解。圣父提供了规范性视角,圣子道成肉身乃是进入具体的处境中,圣灵引导我们经历规范性真理,也就是上帝之道的真实和大能。

三一神框架下的认识论解决了当代思想中认识论的困境。理性主义让理性偏离真实的世界,囿于思想的牢笼;经验主义否定超验的真理,让人困于经验的局限;而主观主义以能感受到作为真理的标准,最后神化了自我的体验。[11]而三一神框架下的认识论却把这三方面都整合起来,去除了其偏颇。即真理是有规范性的,因而是可认识的,要用理性来查考;真理是可应用的,因而经验和实证有其价值;真理是可经历的,因而信仰体验是有意义的,也是重要的。从这个框架来说,我们的理性、实证、体验在认识真理中都是重要的,也都要与其他二者相互联系,不断更新我们对真理的认识,让我们保持对真理认识的谦卑。如爱德华滋著名的讲论所言:上帝向受造物荣耀自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向他们的理解力,一种是向他们的心灵。

弗兰姆的三个视角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让我们检视我们已经制定和将要制定的成人教育规划是否平衡和整全。

规范性的视角提醒我们,真理一定是有规范性的,因而我们要传承真理的系统。当代一个著名的争论是说,真理的启示到底是位格性的,还是命题性的?[12]自由主义神学说,不存在命题性的真理,重点是你去与真理相遇,也就是与那个位格者相遇。但规范性视角提醒我们,真理既是位格性的(即与那位永活的主相遇),也是命题性的(因为他把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赐给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要大大地使用信条、要理问答来建造我们信仰。圣经的基本教义的认识要成为成人信仰教育的基础。

处境性的视角提醒我们,就如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我们也要学习如何把不变的真理应用在我们的时代,回应真实的生活场景。我们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上的清教徒是怎么说的,历史上的改革宗大师是怎么说的,而是要更进一步学习,他们在当时的时代是如何扎根圣经之上,回应时代和信仰的挑战。他们向我们提供的不仅是规范,更是对规范的活泼应用。每一个人要服事他的时代,都不能固步自封,而要靠着圣灵的大能,相信圣经真理的充足性,即圣经一定可以活泼地应用于我们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我指出几点处境性视角对教育规划的启发。第一,真理一定要和牧养,要和应用结合起来,教义和生活是一个整体。第二,教义的问答一定要和整全的圣经阅读规模结合起来。圣经给我们提供典范,看不变的上帝之道如何应用在上帝的百姓中间。对圣经规模性的阅读,会让教义的理解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也提醒我们有个谦卑的态度,因为“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2)。第三,世界观、价值观、职场、关系等应用性的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是我们怎么能做到让其圣经基础和教义基础极其扎实。在这方面,很有意思的是,在出版史上,最早的励志图书(Motivational books)的作者几乎都是北美的清教徒牧师,因为他们在讲道之余,琢磨如何把不变的道应用在弟兄姊妹一周的生活挑战中。我们今天需要学习这种精神。第四,我们也要批判性地吸收心理学对成人不同阶段的研究,帮助主日学老师和长老们明白教学的心理,以切入不同年龄的人的属灵需要。既然是教学,尊重和认识教学规律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活泼有力又切入生活的传讲,“我们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个宣称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林前13:1)。周必克等人编辑的《基督教教育》一书在教学方法一部分有很精彩的讲述。[13]Kenneth O. Gangel所主编的《基督教成人教育手册》中也对各个阶段的成年人的特点有精彩讲述。[14]

最后存在性的视角提醒我们,我们的学习一定要带到默想和祷告中内化,在个人生命中成型。我需要指出几点。第一,属灵操练的功课是需要学习的,我们不是一了解教义和圣经,就自动知道怎么进行属灵操练,因此我们需要设置属灵操练的课程。当我们谈属灵操练的时候,需要突破简化思维,就是把属灵操练简化为读经、祷告、聚会、奉献、见证等几个项目,而要放在整全的福音框架下,包括品格、良心、公义怜悯、属灵同伴等更丰富的内涵。第二,课程之外的一对一(也包括对一个家庭)的个人谈道是很重要的。这种个人牧养通常会帮助一个信徒梳理自己,带入更深的存在性经历。第三,不同的人感受真理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是通过阅读,有的人是通过听,有的人是通过做,有的人是通过分享。我们的成人信仰教育如何让不同的人都能在真道中有收获,激发追求真道的心,需要教学者有一个牧人的心肠,细致地去认识他的羊。

小结一下三个视角带来的启发,我认为成人信仰教育的焦点就是帮助一个信徒建立基本信仰的规模。这个基本信仰的规模包括:教义的规模(与规范性视角相关),圣经的规模(明白圣经新旧约的整体性,进入圣经有血有肉的时空;部分地与处境性视角相关),以及属灵操练的规模(与存在性视角相关)。有了这个基本信仰的规模,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在信仰的路上会走得更稳,也会时时蒙圣灵光照,前面的成长方向也更加确定。

有鉴于此,改革宗信仰要在中国教会中扎根,不仅需要扎实的神学传讲,还要落实在主日学教育的层面。我们需要一群人投身合乎改教精神的主日学教材的翻译和编写,以及担当主日学老师。笔者也愿投身其中,贡献自己的余生。

 

四、尝试制定一个规划案

 

基于上面所论述的神学性原则,特在此尝试制定教会的成人信仰教育事工规划。

教会成人信仰教育事工的规划(草案)

为帮助教会的成人主日学和门徒训练事工更有计划性,回应大使命的呼召,建立扎实的教会信仰,特制定本规划案。

第一条  教会教育事工的目标:建立纯正的教义,培育敬虔的生活,塑造圣经世界观的视野。

第二条  教会的教育事工以一对一的教导、课堂教导和专题教导相结合。

第三条  教会的教育事工以四年为基本规划,也就是靠着圣灵的帮助,帮助弟兄姊妹在四年内建立基本信仰的规模和事奉的开端。

第四条  教会的教育事工以已经信主受洗的弟兄姊妹为对象,慕道和尚未受洗的归入福音事工的范畴。

第五条  针对受洗初信的人,建立三门100课程,目标是建立信仰的规模。

101 至圣真道。学习使徒信经和小要理问答,建立基本教义的规模。

102 全备圣经。建立圣经的整体感,以基督和国度为中心的阅读。教材《上帝的国度》(沃恩• 罗伯茨著)和《圣经戏剧:找寻我们在圣经中的角色》(克雷格·G. 巴肖罗缪、迈克·W. 戈欣合著 )。

103 敬虔操练。涵盖基督徒的属灵操练(读经和属灵阅读,祷告和默想,团契和教   会生活,见证和传福音,奉献和舍己,属灵同伴和教会牧养,公义和怜悯,家庭祭坛等),目前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教材涵盖上述全部内容。

第六条  上完100课程的人,由教会的长老或长老委托的同工进行个人辅导。辅导内容包括:1. 对所学100课程的回顾和检视;2. 引导继续的成长方向;3. 就个人恩赐的发现和教会事奉进行辅导。

第七条  针对上完100课程的人,建立三门200课程,目标是建立一个不断归正的视野。

201 整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认识基督徒的价值观。

202 历史与信条。明白为什么有信条,为什么我们是宗教改革的后裔,为什么是改革宗,为什么是家庭教会。

203 单卷研经。通过单卷研经,掌握解经和读经的基本原则。经卷选择可以不同。

第八条  针对上完200课程的人,由教会的长老进行个人辅导。辅导内容包括:1. 信仰与生活的检视;2. 对事奉心志的鼓励和挑战;3. 继续成长的建议。

第九条  针对开始各种事奉的弟兄姊妹开设两门300课程,目标是建立合神心意的事奉心态。

301 事奉的圣经和神学基础。讲述圣经的事奉观和原则(亚当斯)。

302 改革宗视野下的教牧和灵修。

第十条  完成100和200课程的弟兄姊妹和同工,教会鼓励并推荐到神学院选修课程。

第十一条  会友课程不属于此100-300课程的范畴,教会应至少每年开设三次,帮助预备加入教会的受洗信徒明白委身教会的意义。

第十二条  各项专业事工(如团契事工,文字事工,儿童事工,音乐事工,福音事工,宣教事工等)的训练不在此100-300课程的范畴,教会 创造各种条件帮助相关的同工接受相关训练。

第十三条  受洗班不属于此100-300课程的范畴。

第十四条  慕道班没有放入此教育计划书,慕道班要放在教会的整个福音事工的规划之下,福音事工包括:新人接待,布道会,福音聚会,专题讲座,慕道班等。

第十五条  教会设立教育干事的职分,并在合适的时候产生主日学校长。教育干事接受负责教育的长老的领导和问责。教育干事的职责包括:1. 帮助教会的弟兄姊妹认识信仰教育的整全图景,并产生学习的动力;2. 老师的协调和安排;3. 教材的确立和印制;4. 主日学学籍的建立和管理;5. 依据课程安排和协调个人谈道;6. 配合教导长老发展和培育主日学老师。

第十六条  成人信仰教育是一生之久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上述规划涉及的是基本课程。每位信徒要不断追求,在信仰规模的框架中不断丰富、经历和成长。教会长老也有责任至少一年一度和信徒就成长和事奉进行个人协谈。

第十七条  教会为每年的教育计划配备相应的事工预算。

 

作者简介:

彭强牧师,在成都恩福归正福音教会服事,也长期致力于文字出版事工。

 

[1] 此处内容受到《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的启发,参第42-43页,区应毓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同上,并综合参考Kenneth O. Gangel & Warren S. Benson, Christian Education: Its History & Philosophy, Chicago: Moody, 1983。(参第一章)

[3] 区应毓等:《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第45页。

[4] Kenneth O. Gangel & Warren S. Benson, Christian Education: Its History & Philosophy, Chicago: Moody, 1983, pp.88-89.

[5] Ibid., pp.90-91.

[6] 本段得益于与底特律华人宣道会的谌志豪牧师的交谈,也谢谢谌志豪牧师推荐研究早期教会信仰塑造的好文章:Clinton E. Arnold, “Early Church Catechesis and New Christians’Classes in Contemporary Evangelicalism,” JETS 47/1 (March 2004), pp. 39-54.

http://www.etsjets.org/files/JETS-PDFs/47/47-1/47-1-pp039-054_JETS.pdf

[7] 巴刻:《基督徒须知》(I want to be a Christian),香港:宣道出版社,2006年,第8页。

[8] 加尔文:《敬虔生活原理》,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14页。

[9] 巴刻:《基督徒须知》。香港:宣道出版社,2006年。

[10] 弗兰姆:《神学认识论》(Th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中华展望,2011年。

[11] 这部分的详细讨论可参弗兰姆:《神学认识论》,第4章。

[12] 参Erickson,《基督教神学卷一》,台北:华神,2000年,第292-300页。

[13] 周必克等编:《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改革宗出版社。

[14] Gangel, Kenneth O., and Wilhoit, James C., eds. The Christian Educator’s Handbook on Adult Education.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2002.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