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7年11月号(总第68期) 个人布道与使命型教会

个人布道与使命型教会

文/卢克

 

引言

 

今天的中国家庭教会和二十年前相比看起来更加成形,走进许多教会的感觉不再是“家庭教会”,而是一个“正规”的教会,无论从人数、场地、各项规章制度还是人员分工,都比原来更加“专业”。但是,许多教会在走向“正规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很多不同的调查都指出,当前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已经达到了六千万至八千万,但是这些数字的可信度值得推敲。许多统计仅仅是以个人的宣称为标准,并非以真正委身在教会中得到有效牧养为标准,甚至有些人做过决志祷告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教会。同时,当许多教会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正规”时,因为人数众多,牧养的需要和能力不成正比,往往使同工疲惫不堪,成员也越来越多关注教会内部的需要,而无暇顾及向外的国度使命。但更值得思考的是,今天教会对于非信徒的吸引力及信徒本身传福音的热心和能力,在很多方面都不升反降,以至于教会的外展和增长开始出现问题。

 

有一个问题需要先澄清——什么是健康的教会增长。近些年关于教会增长的书非常多,很多都并非以圣经的教导为基础,而是从商业模式中得到启发,提倡方法论,相信某种模式会比其他模式更容易带来教会增长,本文并非讨论此种类型的教会“增长”。

 

另一方面,从圣经来看,教会增长确实是考察教会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耶稣升天之前,吩咐门徒:“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在马太福音的结尾也有“大使命”,主吩咐门徒:“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这些基督徒非常熟悉的经文都在提醒我们,教会最重要的使命是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当一个教会努力遵从这个使命,在地上传讲基督、见证基督时,必然会带来教会的增长。反之,如果一个教会长期没有非信徒的归信,很可能是在传福音的使命上有所疏忽,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现状的观察分析,从个人布道与教会之间的关系、教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使命型教会对个人布道的影响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些观察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强调教义的教会往往容易缺乏传福音的热心,信徒更多专注在教义的正确性上,以为传福音是很“专业”的工作,认为自己“不会传福音”,这应当是牧师、长老们的工作。

 

通常对传福音最热心的往往是刚刚信主的初信徒,但他们一般都缺乏神学知识,只是单单凭着“热心”,很可能传的时候偏离了福音的焦点——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他们往往很难把握福音的关键信息,更多是以见证的方式传福音,就是见证基督信仰怎样改变了自己的信念、对于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和生命。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传福音时讲的不一定是“福音”,就开始变得更加谨慎,甚至认为自己不懂得如何传福音。

 

另外,很多时候规模越大的教会传福音的热心也越会下降。因为教会人数众多,即使不主动去传福音,规模也会有持续的增长,因此,同工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已经忙不过来了,没有必要再积极地推动福音事工,真有许多慕道友来的话,还没有足够的人力去牧养他们。

 

个人布道与教会支持

 

大多数教会都希望教会里的每个弟兄姐妹都能去传福音,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信徒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传福音,甚至不知道怎样和别人提起福音的话题。传福音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恩赐,有些人善于结识陌生人,可以很自然地谈论到福音的话题,也有足够的圣经知识来清楚讲解福音的主要信息。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恩赐,很多弟兄姐妹在传福音的时候总是希望福音对象和自己的牧师或长老谈谈,因为牧师和长老比自己更加熟悉圣经。但很现实的情况是,许多教会的牧师和长老能够陪伴跟进慕道友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往往非常忙碌,而大多数时候传福音不是靠一次谈话就能马上见到效果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与陪伴,这就使信徒的个人布道显得尤为重要。

 

是不是没有“传福音恩赐”的基督徒就没有办法传福音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圣经说到有些人有传福音的恩赐和呼召,但是并没有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传福音。相反,传福音的使命是托付给所有基督徒的。那么,如何解决信徒缺乏个人布道能力的问题呢?我认为这和教会的支持是不可分的。一个基督徒需要在教会里被装备、被鼓励、被支持去传福音。当一个基督徒去做个人布道的时候,不单单是要靠恩赐,也要从教会得到充足的支持,这包括教会在教义上的教导,在祷告上的支持,在配搭上的帮助。

 

在传福音上装备弟兄姐妹可以说是教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的目标不是不停地喂养一群吃奶的婴孩,而是装备他们成为基督的精兵。耶稣教导我们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太6:33),这是放在我们所有其他需要之前的。神应许我们所需用的一切他都会供应,但是要求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必须是神的国。主祷文也教导我们按这样的次序来祷告,在感谢神赐给我们所需用的饮食和保护我们远离试探之前,我们所关注的应是神国的降临,他的名被尊崇,他的旨意成就。这一切就是基督徒的使命,耶稣基督的福音要透过他的教会在地上传扬开来。

 

所以,教会应当积极地装备、差派弟兄姐妹出去传福音,而不是把他们“圈在羊圈”里。很多不注重装备弟兄姐妹去传福音的教会,最后形成的一种教会文化是弟兄姐妹都喜欢“躲在教会里”,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

 

装备包括教义上的培训,这和信徒的初信造就、门徒训练或者小组牧养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还包括一些传福音技能的培训,比如:教导一些护教的知识,让弟兄姐妹知道如何为自己的信仰辩护,并且找到传福音的切入点,挑战福音对象的预设等等。

 

还有就是提供机会并且陪伴,这可能是所有传福音的装备中最重要的。弟兄姐妹对于仅仅纸上谈兵式的培训并没有多大信心,他们需要现场的示范和陪伴。一些教会和传福音的机构从信徒信主之初就开始挑战他们出去传福音,这让弟兄姐妹形成一个观念,传福音是每个基督徒都要做的事,而不是老信徒的“专利”。他们会带着初信的弟兄姐妹一起出去传福音,用实践的方式来操练弟兄姐妹传福音的能力。这既包括示范,让他们看到其他人是如何传的;也包括陪伴和鼓励,当他们去传福音时,有成熟的弟兄姐妹和他在一起,他不用担心被拒绝,也不用担心会把事情搞砸。在这过程中,他们逐渐不再惧怕走出去传福音,并且逐渐有了一些自己传福音的心得。这会激励弟兄姐妹自发地走出教会去传讲福音。耶稣差遣门徒两个两个出去走遍各城各乡,保罗和巴拿巴也各自选择合适的同伴一起踏上宣教旅程,圣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

 

教会文化的重要性

 

稍大规模的教会或许会一直有所增长,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考量。第一,这些增长是“国度性的增长”还是仅仅是信徒的转会。第二,这样的增长是否有可持续性,还是仅仅是一种“惯性”增长。

 

一般情况下,比较成熟的教会更加吸引转会的基督徒。原因很简单,一些基督徒换教会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教会比他原来所在的教会更好。或者当一个基督徒搬家到一个新的地方时,总是希望找到一个成熟的教会,可以更好地被牧养,而不会选择一个不成熟的教会,去帮助教会成长。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习惯于首先想到“被服事”,而不是“服事人”的。

 

同时,一个成熟的教会已经形成了许多“传统”,非信徒要进入到这种传统当中常会感到很有压力。因此,如果统计这类教会“增长”的比例,往往会发现转会的基督徒远远超过非信徒归信。从国度的角度来看,教会并没有真正“增长”,而只是一些基督徒从一个教会搬去另一个教会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样的“增长”是否是可持续的。很多规模较大的教会会发现,在某个阶段中即使没有积极地推动福音事工,仍然会不断地有新人进入教会,甚至应接不暇。于是教会领袖就认为没有必要去花力气推动福音事工,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了。但实际上这种增长只是一种“聚集效应”,因为人群的聚集容易带来更多的人,教会规模越大就可能聚集越多的人。就像一家饭店如果门庭若市就会有持续的排队,相反,如果一家饭店门可罗雀,那原本想要进去的顾客也会转头离开。但是这种人群的聚集效应并非是可持续的。一旦不再持续有一定比例的非信徒归信,教会就很难吸引非信徒了。到了这个时候,再要推动教会传福音就会难上加难。教会的领袖需要有这样的远见,意识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教会的增长不能仅仅依靠这种聚集效应,而是应当在日常的教会牧养中积极塑造会众的国度观念和传福音的使命感。

 

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通过转会带来教会增长的问题。正常的转会带来的教会增长本身没有问题。一个信徒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加入新的教会继续被牧养和差派,这是正常的。但是,转会容易带来两个连带的问题——消费心态和内向关注。

 

首先,除了因为工作等原因从一个城市搬去另一个城市需要转会,还存在着同城的转会。这种类型的转会主要是因为信徒认为某个教会比原来的教会“更好”。不排除一些教会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充分的转会理由。

 

今天的主流文化充斥着自我中心的消费心态。我们希望得到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且马上就要,快递都要求是隔日就到,甚至1小时送达。不需要我们的委身,却要求商家满足我们的各种要求。这种消费心态对于基督徒的冲击比我们想象的更大,潜移默化当中,我们已经把这种自我中心的消费心态当作天经地义。

 

当基督徒不满足于教会提供的各种“服务”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自己的祷告和服事来帮助教会成长,而是马上转去一个能够提供更好“服务”的教会。这和我们经常提的“委身”、“奉献”、“牺牲”是矛盾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比两个基督徒在一个不美满的婚姻中,不是寻求通过自己的服事和舍己来促成彼此饶恕、互相造就,而是选择离婚,直接找一个更好的“配偶”。这和非信徒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所说的委身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选择逃避自己的责任吗?福音不正是要求我们在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活出基督的样式吗?基督是为义人死了吗?他诚然是为了罪人死的!当我们说委身教会的时候,是说我只能委身一个好教会吗?岂不是在教会不完美的时候才体现出我们的委身吗?结婚的誓言不是说无论“健康疾病、富足贫穷”都会爱她保护她吗?健康和富足的时候委身给对方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在疾病和贫穷当中仍然不离不弃,这才真正体现出彼此的委身。因此,我觉得转去一个“更好”的教会,不是一个充分的转会理由。可惜的是,有许多教会在接受这种类型的转会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教会的“增长”,而并没有对这类转会进行足够的分辨与审核。个别强调教会论的教会在接受基督徒转会时,会先进行面谈,要求转会的信徒解释转会的理由并提供原教会的推荐,如果没有合理的转会理由,会建议信徒委身在原来的教会。从教牧角度来看,这样的面谈是非常必要的。

 

转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内向关注”。这和上一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当大量的消费主义基督徒转会进入教会,他们带来了教会人数的增长,但是却不能带来教会牧养能力的增长。因为来的人都是来接受“服务”的,他们没打算“服务”教会,教会同工的压力会大幅增加。同时,有消费主义心态的基督徒往往是很难被满足的,即使已经得到了许多的服事,他们仍然会要求更多。他们也很少关注教会外灵魂的需要,因为在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之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需要。这就使教会逐渐失去了对外的关注,而更多关注自己的需要。

 

但实际上,这种内在的需要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就像一个人无论赚多少钱都不会觉得够。耶稣所传讲的是一个与世界完全颠倒的价值观,为首的要为仆(路22:26),自高的要降为卑(路18:14),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信徒生命的造就不是发生在所有人都服事自己的时候,而是在他愿意倾倒自己的生命去服事别人的时候。

 

一个不断有非信徒归信、持续增长的教会需要一个外向的教会文化。这是需要教会的牧者、同工持续推动和教导才能形成的。从人的本性来说,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需要,而非神的国度。因此,一个教会如果不是反复强调福音的使命和以神的国度为中心,很快就会变成一个不再增长的内向型教会,精疲力竭地满足教会内部的各种需要,而无暇顾及教会外的非信徒。开展福音事工时,也无法投入足够的力量去支持弟兄姐妹传福音和接待涌入教会的慕道友。

 

教会文化常常被教会忽略,而一旦教会形成了一个不健康的、内向的教会文化,再要重新调整视角和方向就会非常困难。因此,形成健康的外向型的教会文化不应该是在教会停止增长之后才被关注的问题,而是应该在一个教会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使命型教会对个人布道的影响

 

就如上面提到的,教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增长,信徒也不会自然而然地跑出去传福音,除非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使命,并且得到教会足够的装备与支持,特别是教会本身提供了足够多的传福音的机会和引导,陪伴他们一起去传福音。

 

这就要求教会从一开始就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教会里的每个弟兄姐妹都清楚地知道的——这个教会为什么会存在?基督是如何透过这个教会扩展他自己的国度,在地上掌权作王的?他们也可以清楚地知道,作为个体在这个教会当中应该如何回应神对他们的呼召。这目标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而是基于圣经的启示,是为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群被神呼召出来的子民,我们是如何将神的国表明出来的?我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回应传福音的大使命的?

 

如果我们不能在教会当中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让每个弟兄姐妹都清楚地知道应当如何去回应传福音的使命,那么,这个大使命就会永远停留在我们的头脑当中,而无法实践在我们的信仰生活里。

 

许多教会忽略了不断传递福音使命的重要性,或者没有具体地去教导弟兄姐妹如何去传福音,弟兄姐妹们就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作为一个基督徒,只要每周日都来聚会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义务,而传福音是一项额外的工作,是“有空的人”、“有恩赐的人”、“有感动的人”才需要去做的。显然这种观念是不符合圣经的。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当彼得说“你们”的时候,他不是在说教会中的一部分人,而是指着每个蒙神恩召成为基督徒的人。我们被拣选是为了使我们成为“有君尊的祭司”,将人带到这位赐生命的主面前,并且叫我们宣扬那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主是何等的美善。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向人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我们在主日参加敬拜的目的比这更多,也是为了使我们不断地听到福音的信息,从而产生出对这福音的热切回应,从而向更多人传讲这福音的奇妙与宝贵。

 

当我们变得“不冷不热”,每周日虽然坐在教会里,但是听到福音信息的时候却没有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跟从耶稣,想要向其他人传讲天国的福音,我们的属灵生命就是处在一种“不健康”的状态中,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软弱”。而这种软弱是需要被挑战的,如果我们生命当中有某一个层面是没有被福音所改变的,我们就需要去面对这个领域。如果福音的信息没有使我们产生“跟从”、“效法”耶稣的热心,没有使我们对神的国度产生热切的期待和盼望,那么我们就需要让福音光照我们的懒惰和不忠心。

 

教会从一开始就关注教会外的非信徒,这将形成一种外向的教会文化,塑造教会成为有使命感的教会。当信徒把焦点从自身的需要转向神国度的使命时,他们会发现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塑造自己的生命并不矛盾,服事他人是最好的塑造自己生命的方式。

 

我自己所在的教会特别关注向非信徒传讲福音,这个目标会影响教会所有的事工,包括不断邀请慕道友来主日的敬拜和周间的小组,并且尽可能使主日敬拜的信息和小组团契的内容易于非信徒理解。同时,在我们长期滚动开设的慕道班中,我们动员教会的所有成员轮流参与服事。一个普遍的反馈是,那些参与慕道班服事的弟兄姐妹发现,在服事中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更新和造就,这是他们过去多少年坐在教会里听道都没有经历过的。当他们去服事别人的时候,他们更加明白“道成肉身”是什么意思。当他们看到非信徒归信的时候,他们再次经历福音的大能,看到福音如何改变一个人,看到初信徒身上那种单纯的信心与热心,这使他们回想起自己刚信主时的感动与喜乐,并再次思想耶稣基督的福音是如何将他自己从罪和死中拯救出来。

 

所以,为教会设立清晰的目标,不断传递福音的使命,不断鼓励弟兄姐妹走出教会去传讲福音,对于一个基督徒个人生命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这也使弟兄姐妹更为殷勤地投入到个人布道中去。

 

在使命型教会中,个人布道和教会的福音事工是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传福音常常是随机发生的,不全都是由教会推动的,弟兄姐妹会在生活中自发地传福音,因为他们平时在教会里就是这样被教导和训练的。个人布道和教会事工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事工当中有个人布道的机会和操练,同时,在个人布道中也可以得到教会的支持和配合。这样,教会将会保持健康持续的增长。

 

总结

 

本文希望通过这些观察,思考个人布道和教会之间密切的关系。个人布道离不开教会的支持与配合,甚至个人布道常常不会自然地发生,教会需要帮助弟兄姐妹建立国度的使命感,才能真正产生持久的传福音的热情。同时,也只有将个人布道与教会的事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最有效的传福音的模式。个人布道最终是为了将人带进基督的身体——教会当中,使人委身基督。而教会的福音事工不应该完全依靠教会的领袖自上而下地推行,相反应该是一群被福音塑造、有使命感的弟兄姐妹在自发中有机地与教会的牧者配搭同工,为了神的国度而尽心竭力。

 

作者简介:

卢克是大陆某城市家庭教会的传道人,2007年开始带领团契,2011年建立教会,2012年开始全职牧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