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9年01月号(总第75期) 使用方块图解形成初步经文大纲的方法 ——对《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注1]段落图解的应用

使用方块图解形成初步经文大纲的方法 ——对《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注1]段落图解的应用

文/陈研

 

笔者在学习解经和讲道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和问题。摸索的过程大概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按照“亮光”和感动去讲解。当时没受过训练,不懂研经的方法,无法有效地把握经文的涵义,也担心自己讲错圣经得罪神亏负人,所能做的努力就是找各种释经书,挑自己觉得正确的,或者有“亮光”、有感动的内容去讲。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危险,因为没有外在客观的标准作为我选择的依据,实际主导我作出选择的是我固有的知识、我的理性判断、我的情感喜好等等。换句话说,其实不是经文主导我去理解圣经、讲解圣经,而是我在挑选自己喜欢的圣经注解。

 

第二个阶段,是尝试使用释经方法归纳经文大纲,按圣经脉络讲解。在神学院学习了释经学、讲道学,开始使用各种观察、解释的释经学技巧整理经文大纲,相对比较客观。但是由于释经技巧有很多,观察和归纳经文的角度也很多。例如,一段经文可能按人物归纳为三个人物,也可以按对比点归纳为两个对比,按对话归纳为四个对话之类。这样,仍缺乏一种客观、一致、稳定的方法。

 

第三个阶段,我偶然发现了BibleWorks中的希腊原文图解,里面有详细的文法结构图,这个结构图精确到每个单词在经文中的文法关系,如获至宝。因为结构图是基于客观、稳定的文法,归纳出的大纲也比较准确。但使用起来仍有困难,结构图是希腊文,需要依照英文注解,或者将希腊文翻译为中文才能读懂,我通常会将希腊文逐字替代为中文,再观察和归纳经文大纲。这样的方法很客观、稳定、一致,但非常费时费力。

 

格兰·奥斯邦(Grant R. Osborne)的《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中,为我们介绍了另一种经文大纲的归纳技巧,即“方块图解”。这个方法和原文图解一样依据于文法,因此也具有客观、稳定、一致的特征。而较之于希腊原文图解,“方块图解”更简单、省时,因而更实用。因此,笔者也愿意将这个方法分享给更多的弟兄姐妹。

 

笔者深信,当我们依据文法更加有效地得出经文大纲,在查经和讲道的时候就会更有客观性和准确性,以至于神在经文中启示的信息能够有效彰显出来,生发出改变生命的大能。

 

一、方块图解

 

进行方块图解的目的是依据文法生成初步的经文信息大纲。在进入细节研读之前,这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对整段经文的逻辑脉络和整体信息有基本的把握,免得我们在研经过程中迷失在细节之中。这个初步的信息大纲并非最终的结论,而是我们研读圣经的第一步,随着我们对经文有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可能发现我们对文法和字词的理解有错误,那时就需要再次调整这个信息大纲。无论如何,有初步的框架是大有益处的。当我们有了经文的基本蓝图,就能在往后的研读中为我们提供整体研经的视角,免得我们放大一些细节,喧宾夺主,遮盖了经文整体的信息。

 

要得出经文的信息大纲,首先需要分段,整理主要要点和次要要点。“方块图解”是基于传统的“原文图解”创建的一种能更迅速地划分经文段落和整理经文大纲的工具,非常实用。在《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中,奥斯邦先为我们介绍了原文图解,说明其价值,然后为我们说明了使用方块图解而不使用原文图解的理由,最后为我们介绍了如何使用方块图解。

 

(一)原文图解

 

奥斯邦对原文图解的介绍非常简单。笔者认为原文图解本身是非常有效的研经工具。为帮助大家理解原文图解这个工具的价值,笔者将以腓立比书2:5-11为例,将原文图解的优势展示给大家,以期帮助有志于细致研经同时有大量时间的肢体去学习和把握这个研经工具。

 

原文图解有一些翻译为中文的图解工具,笔者在神学院时也曾经学习过一门叫“文脉圣经”的中文图解课程,它将中文圣经以原文的文法结构排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方法为“经文排列”。奥斯邦介绍的原文图解也类似,他是将英文圣经以原文的文法进行排列。

 

以腓立比书2:9-11节为例,和合本经文如下:

 

2:9 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2:10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2:11 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

 

在中文文脉圣经中,9节的经文图解如下:

图1

 

这种方法是找到主语、谓语作为主干,然后找到修饰词。9节中神有两个动作——“升为至高”和“又赐给”,以粗体字标识出来。在图解中,“祂”作为修饰词说明“升高”的对象是谁,“祂”和“名”都是作为修饰词说明“赐给”的对象是谁,“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又是用来修饰“名”,说明所赐下的名是超乎万名之上的。

 

这种方法其实并不实用,因为直接通过和合本圣经很难看出这样的排列关系,即便是用已经按照原文排列好的中文圣经,仍然很难有效确认经文的逻辑、字词的关系。所以笔者并不建议使用这种翻译过来的中文图解。

 

更好的方式是使用BibleWorks里面的原文图解,若不懂原文,可以对照微读圣经中的CBOL原文解析去逐字翻译原文图解,这是笔者惯常使用的方法[2]。

 

用此方法翻译腓利比书2:9-11的原文图解如下:

笔者认为原文图解至少能带给我们三方面的益处:

 

1.原文图解能帮助我们理清经文的逻辑脉络。

 

通过这个图解,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经文的逻辑关系。主句是9节,神做了两件事:第一,将耶稣升为至高;第二,赐给耶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10节到11节上是神做这两件事产生的果效:第一,万膝都因耶稣的名跪下;第二,万舌都承认耶稣基督为主。11节下则表明这两项果效最终达成的结果:使荣耀归与父神。

图3

 

这样,原文图解可以帮助我们非常清楚地梳理经文的逻辑脉络。

 

2.原文图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每个单词的位置和作用。

 

原文图解能将每个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呈现出来,例如我们能清楚地看见一切的膝盖之所以弯曲是“藉着耶稣的名”,若不藉着这“名”,一切的膝盖就不能弯曲。而这个关键的“名”则是9节中神赐给耶稣的。

 

3.原文图解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划分段落,确认信息要点。

 

如图4所示,原文图解可以依照文法直接将经文的段落呈现出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腓利比书的2:5-11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分别是基督的降卑和基督的升高。

图4

 

因此原文图解是非常有效的研经工具,若你是一个圣经研究者或者全职传道人,掌握这个研经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分段,确认经文的逻辑脉络,甚至能帮助我们把握每个单词的位置和作用。

 

(二)使用方块图解的理由

 

相较于原文图解,方块图解弃掉文法中的单词细节,不关注单词与句子、单词与单词的精确关系,而是关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若用方块图解来分析腓利比书刚才的经文,其结果如下:

图5

 

方块图解也能够帮助我们理清经文的逻辑脉络。9节是主句,箭头表示10-11节上是9节的附属句,表明10-11节上是9节要达到的目标。而11节下则是10-11节上的附属句,表明其目的。但是方块图解不能呈现单词的细节,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原文图解那么精确和直观。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弃用原文图解,选择使用方块图解呢?奥斯邦给了我们三个理由:

 

1.比较简单,花的时间较少,忙碌的牧师或平信徒能够持续使用。

 

2.在子句结构中,大部分其他关系(诸如形容词、名词的修饰语、副词,或修饰动词的介系词片语)也能显示出来。

 

3.句子图解的目的,是将一段经文的思路以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要深究文法的细节。另外两种方式,对于目视太过复杂,无法达到这一点。在解析研究中(见《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第二至五章),文法的细节会显露出来。可是在这样的初步阶段,讲究细节不但无助,反而有损。文法最好留到以后的过程再考究。此外,在下面的解析过程,图解就不那么重要,因为是要澄清句子当中的细节,而不是要目视思想的流程。所以,句子图解足以达到我们的目标,不需要详细的文法图解。[3]

 

这样,我们便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使用更细致、更准确、更丰富的原文图解,还是使用更便捷的方块图解。

 

(三)使用方块图解的方法

 

紧跟着奥斯邦为我们介绍了方块图解的使用方法:

 

1、区分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

 

要进行方块图解,首先是要区分主要子句与从属子句。每个主要子句就是初步的经文信息大纲的主要要点,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经文的主要脉络。

 

子句乃是句子中含有主词和述词的部分,例如,“我看见那个男孩”(主要子句)或“因为我看见那个男孩”(从属子句)。以上两句的区别是:第一句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句子,而第二句却不能。

 

奥斯邦说,区分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向自己大声读出每一个子句,看看哪一句为不整全的句子,哪一句可以独立。例如腓利比书2:6:“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我们开口读这一节,就会发现,“祂本有神的形象”并不能独立为一句话,所以它是“祂……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的从属子句。

 

对圣经研究而言,还有一个最有效的辨认子句的方法,即研究连接词。以腓利比书2:9-11为例:

 

2:9   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2:10 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2:11 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

 

使荣耀归与父神。

 

9节是主句,10节开始有一个表目的的连接词——“叫”(原文是“以至”),这个连接词说明10-11节上作为次要句子说明主句的目的,所以是9节的从属句,用来说明主句。11节下开头又是一个表目的连接词“使”(原文是“成为,为了”),说明11节下作为10-11节上的附属句说明其目的。这样,我们会发现研究连接词在辨识主要子句与次要主句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在理清主要子句中各分句间的关系时,连接词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图5中,10节中有两个分句——“将祂升为至高”和“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这两个句子之间以“又”字连接,这个连接词表明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解释。什么是“升为至高”呢?就是“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升为至高”。

 

同理,10节和11节上也是平行关系,原文中有连接词“又”(和合本未译),表明“无不屈膝”和“无不口称”是平行关系。(原文作“一切的膝盖弯曲”和“一切的舌头承认”,是较明显的平行关系。)这种平行关系在和合本看着并不清晰,因此微读圣经中的CBOL原文解析工具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我们可以在其中看见非常清楚的连接词——“又”(原文为kai)。

 

总之,观察和研究连接词是方块图解的关键,无论对于确认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及其间关系,还是确认子句内部各分句间的关系都至关重要。为此奥斯邦如此说:

 

在圣经中辨认子句最有效的方式,也许是研究连接的字。对圣经研究而言,这一点尤其真确,因为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经常使用连接词。我们必须问,它是否为对等连接词(以及、但是、可是、既…又…、不但…而且…、不是…就是…、因此、因为、于是)——衔接平行句或主要的子句,还是附属连接词(除非、之前、之后、同时、当时、自从、因为、即、如果、虽然、虽、以至、为要、除外、如同、那么、那里)——衔接修饰子句。[4]

 

2、标注附属的关系

 

当我们区分出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并且确认其关系后,我们需要将其标记出来。

 

奥斯邦为我们介绍了方块图解的方法:

 

第一,箭头(↑)指向所修饰的词,而从属子句或片语比修饰的子句缩进半英寸。例如图6中,“就是超乎万名之上的”是修饰“那名”的,就用箭头指向“那名”,又用“Rel(结果)”标注,说明赐给耶稣的名产生的结果是“超乎万名之上”。

 

第二,若有次要子句修饰另一个主句的情形,就以同样的方式缩进和标注,这样就会形成一系列层级分明的句子串。

 

第三,从属关系以箭头(↑)标注,而平行关系则以直线(|)标注。例如图6中,“将他升为至高”与“又赐给他那名”是平行关系,因此以直线来标注。同样,“因耶稣的名万膝都要跪拜”与“并且万口都要承认……归荣耀于父神”是平行关系,以直线标注。这两个平行的从属子句又是主句的目的,因此以“P(目的)”来标注。

 

 

图6

 

笔者觉得这样的标注对读者并不那么直观,既然作者也称这个图解为“方块图解”,为要更直观地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说明这种标注方法,笔者便给句子加上方框,并且以汉字标注来替换英文标注(如图5所示)。加上方框之后的问题是无法精确地标注次要子句修辞的是哪个词,但好处是能够更清楚地表达句子和句子间的关系。

 

并且为了简化图解,免得太多的细节干扰经文的梳理,笔者会选择不标注一些更次级的子句,以整句话的方式去做方块图解。例如“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这句经文中,“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用来修饰“一切”,原本应该是直线(|)成串并列标注在“一切”之下,但是这样标注整段时,子句串就会太长,反而不直观,于是我更愿意以整个句子来图解。就整理初步大纲的目的而言,整个句子更加有利于梳理大纲,这些更次一级的修辞可以放到细致研经的时候去处理。

 

这样,笔者的方法是:

 

第一,把一个完整句子放到方框中,在方框前用“↑”符号标记出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如图5所示,从属子句往后缩排,在前面以箭头标记,说明它是上一个句子的附属句。

 

第二,在每个方框中对完整的句子进行细致地图解,用箭头或者直线作出标注,箭头和直线指向次要子句所修饰的词。

 

第三,用中文在箭头或直线旁边标注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例如图5中,我使用“目的”来说明从属子句是主要子句的目的,用“平行”来标注子句间的关系。因为平行句间只有一种关系,所以可以只以直线标注,不作注释也可。

 

这是笔者在使用过程中作出的调整,读者也可以沿用奥斯邦的标注方式,或者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标注。

 

各种子句间可能有的语法关系如下:

 

时间:当、那时、将来等。

地点/场所:在……里、在……旁边、在……下面等。

原因:因为、为……的原因等。

目的:叫、使、为了等。

结果:那么、以至、使等。

条件:如果、若、除非等。

让步:虽然、尽管、即便等。

比较:像、如同、同样等。

媒介/途径:藉着、通过等。

描述:那人……、那件事……等。

 

通过研究和标注子句间的关系,我们能够从方块图解中清晰地看见整段经文的逻辑脉络,帮助我们有效地生成初步的信息大纲。

 

二、生成初步的信息大纲

 

在方块图解的讲解之后,奥斯邦进而为我们介绍了通过方块图解形成初步的信息大纲的方法。因为方块图解是在我们释经的最初阶段进行的,因此这个初步的大纲不可能完全精确,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对经文的整体信息和各要点有个初略的把握,在往后的释经过程中,这份大纲可能会作出调整,然后形成最终的讲道大纲。

 

它就好像我们绘画时的结构草图,能够确认将要绘制的各事物在图画中的位置,以及占据的比例。如果不提前绘制结构草图,直接精确地描绘其中的某个事物,可能会导致比例失调。例如在绘制一幅人物头像时若直接仔细描绘一只漂亮的大眼睛,画完之后突然发现它占据的位置过分地靠中心,比例也太大,以致画纸的空间只能容纳另一只眼睛的一半。同样,若没有初略的结构大纲,直接进入经文细节的研读,我们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我们把一个次要要点放得过大,喧宾夺主,使我们忽略了经文的主要信息。

 

奥斯邦在此提出两项警告:第一,大纲就像图解一样,乃是初步的,仔细解析经文之后,可能需要更改;第二,句法的关系固然对判断主要思想很有帮助,可是却不能自动替人作出判断。子句常有平行现象(如7-8节的倒空与谦卑,或10-11节的跪拜与承认),必须结合成为一个要点。还有一件事也很要紧,有时在作者的实际思想发展中,文法上的附属句和主要子句同样重要,甚至比它更重要。

 

除了提醒我们大纲信息是可以更改的,奥斯邦还告诉我们在形成结构大纲的时候要合并几个平行子句的信息要点,归纳成一个信息要点。例如腓立比书2:5-8中,“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以及“自己卑微”三个子句都是平行的,可以归纳为基督道成肉身的降卑。这在之后的方块图解示例中将为大家说明。

 

还有,非常值得留意的是,奥斯邦提醒说:“文法上的附属句和主要子句同样重要,甚至比它更重要。”有人认为附属句的信息一定就是次要的,但其实不然。例如以弗所书1:4说:“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在基督里”显然是一个从属子句,但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耶稣基督的救赎是神合法拣选人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成为圣洁、无有瑕疵的唯一途径。在圣经中,“在基督里”“借着耶稣”等短语都是从属子句,但其信息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不要假设从属子句就是不重要的。

 

下面我们以腓利比书2:5-11为例,示范从方块图解到初步大纲的过程。因为笔者对经文的理解与奥斯邦有所不同,因此以下的大纲与奥斯邦示范的大纲有所不同。

 

(一)方块图解

 

首先,我们需要对腓利比书2:5-11进行方块图解,由于之前已经图解了2:9-11,现在我们需要形成2:5-8的图解,然后与2:9-11一并整理,形成最后的经文大纲。

 

腓利比2:5-8的和合本经文为:

 

2:5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2:6 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

2:7 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

2:8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第一步,我们需要参考原文或译本来确定经文的语义和文法,因为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经文的文法,以及字词的含义。例如2:5节,新译本翻译为:“你们应当这样思想,这也是基督耶稣的思想。”微读圣经CBOL原文解析翻译为:“要在你们里面思想如此,就是按在耶稣基督里的(样子)。”这样,“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这句经文不是直接劝勉我们拥有基督的心肠,或者效法基督,而是劝勉我们在心里,在基督里思想。思想什么呢?正是经文往下描述的基督的降卑和升高。

 

第二步,我们需要做出经文的方块图解。5节的经文是劝勉我们思想基督,紧跟着的6-8节都是对我们要思想的基督的描述,也即是我们所要思想的有关基督的要点,这就需要我们以方块图解来厘清要点。

 

从文法上看,和合本的分句是很清晰的,6、7、8节分别是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分别描述基督降卑的三个层面。在这里我们按奥斯邦介绍的两个区分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的方法——寻找有主词和述词的句子,以及研究连接词——来进行方块图解。

 

6节在之前已经举例说明,“祂本有神的形象”是从属子句,只是作为“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的前提条件存在,因此方块图解如下:

图7

主句提前,附属子句缩后,以箭头说明6节上是6节下的从属子句,以“条件”来说明这两个句子的关系。

7节中,“反倒虚己”显然是与“不以自己与神为强夺的”平行的主句,而“取了奴仆的形象”和“成为人的样式”则是以平行对句的方式来解释和说明“虚己”的途径。因此,方块图解如下:

图8

8节中,“既有人的样子”是前提,“就自己卑微”是主要子句。基督降卑的方式是“存心顺服”。怎样顺服呢?是通过“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方式来顺服。经文层层递进,说明基督降卑的途径,因此图解如下:

图9

这样,将5-9节的方块图解综合起来,图示为:

图10

 

(二)生成初步信息大纲

 

通过这个方块图解,我们可以看到经文的结构,2:5是最核心的信息,劝勉我们要在心里,在基督里思想。2:6-11则是展开说明思想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2:5-8论到基督的降卑,2:9-11论到基督的升高。

 

这样我们可以整理出经文的大纲:

 

1.思想耶稣基督的降卑(2:5-8)

1)舍弃地位,不强求与神同等(2:6)

2)倒空自己,成为人的样式(2:7)

3)谦卑顺服,舍命上十字架(2:8)

2.思想耶稣基督的升高(2:5、9-11)

1)地位的升高(2:9a、11a)

2)名的升高(2:9b-10)

3)将荣耀归于神(2:11b)

 

(三)对信息大纲的解释

 

这份大纲让我们看到经文的主要内容是思想基督的降卑和升高。在降卑的层面我们需要思想三个部分:

 

第一,我们需要思想基督对地位的舍弃,祂原本是神的儿子,与神同等,但是为了拯救我们,竟舍弃了这本有的地位。人们不惜一切代价要争夺地位,在高位的又不惜一切代价要保住地位,唯独基督为拯救我们而放弃自己的地位。在旧约中,扫罗为保住地位,不惜一切代价去杀掉拯救以色列的大卫;押沙龙又为要获得地位,不惜一切代价要杀掉自己的父亲大卫,这就格外显出基督降卑的伟大。

 

第二,我们需要思想基督倒空自己,成为人的样式。基督不仅仅是放弃了地位,更是倒空自己成为人的样式。基督不是降卑自己成为有荣耀和能力的天使,而是降卑自己成为卑微和软弱的人,祂会被试探,会流血,会疼痛,会惧怕,会饥饿,会疲惫,会死亡。多么奇妙,祂为了拯救我们竟降卑到如此地步,成为和我们一样的人。

 

第三,我们需要思想基督是何等谦卑顺服,以至死在十字架上。基督成为和我们一样的人,为的是要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为我们赎罪。正是因为父对祂有旨意,才能谈到祂的谦卑顺服。罪的工价乃是死,父叫基督替我们付上罪的工价,替我们死在十字架的咒诅中,好叫我们罪得赦免,因信称义。这是多么惊人的降卑,神的儿子竟然肯舍弃自己,替我们承受在十字架上的羞辱,替我们承受死亡,在痛苦中经历咒诅,这是多么长阔高深的爱。

 

这样,经文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出基督的降卑,祂舍弃地位,祂成为肉身,祂上十字架,这一切都是为要顺服父神的救赎计划,拯救我们。

 

在升高的层面,我们也需要思想三个部分:

 

第一,我们当思想基督地位的升高。如图11所示,就经文的主题来看,2:9-11b以ABB’A’的方式呈现。神将基督升为至高的目的是使人称耶稣基督为主,神赐给耶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的目的是叫人因着耶稣的名屈膝跪拜。当我们思想耶稣基督地位的升高的时候,便知道神升高祂的目的是为着我们的救恩。藉着祂的升高,我们才能认识祂就是万有的主,以祂作为我们敬拜、事奉、顺服的对象。

图11

 

第二,我们当思想基督之名的升高。神赐名给耶稣也是为我们救恩的缘故,当我们认识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便知道祂是唯一配得我们敬拜的对象,于是屈膝敬拜祂。

 

第三,我们当思想基督升高的终极目的——将荣耀归给神。基督的降卑也好,升高也好,都是为要成就上帝的救赎计划,拯救罪人,因此这一切的荣耀都当归给神。

 

这样,经文也以递进的方式展现出基督的升高,神赐给基督地位和名,同样是为要成全神的救赎计划,使我们认识祂,敬拜祂,事奉祂,顺服祂,以至于将荣耀归给父神。

 

经文的上文在谈论合一,下文在谈论顺服,我们思想基督的降卑和升高,能够使教会真正有合一,也能使我们有真正的顺服。基督看重我们灵魂的需要过于祂自己的需要,为我们降卑死在十字架上,当我们思想基督的降卑的时候,被祂的降卑之爱激励,才能看别人的需要重于自己的。同时当我们思想祂的升高,真正成为敬拜祂和顺服祂的人的时候,教会就有了同一位主,于是教会在基督里成为意念相同、爱心相同的共同体。也在我们默想祂的降卑和升高的时候,思想祂的顺服,神便藉着圣灵在我们心里运行,使我们成为顺服父神成就祂美意的子民。

 

三、其他文体的实例

 

奥斯邦为我们介绍的方块图解非常适合用于书信体的经文分析,因为书信体有比较清晰的文法关系。而叙事体和诗歌体的文法关系则不那么清晰,但这并不意味着叙事体和诗歌体就没有文法关系,因为叙事和诗歌仍旧需要遵循文法的规则。下面,我们以两段经文作为示例简单说明其它文体的方块图解和初略信息大纲整理。

 

(一)路加福音8:22-25

 

首先,我们给经文分段:

 

8:22     耶稣吩咐门徒渡湖

8:23-24  耶稣平静风浪

8:25     耶稣与门徒的对话

 

第二,我们以方块图解的方式整理经文:

22节:

图12

“有一天”是说明时间的附属子句,在这个时间背景中发生的事情是耶稣和门徒上船,以及耶稣对门徒的吩咐,之后耶稣的吩咐产生了一个结果:“他们就开了船。”这样经文的要点是耶稣对门徒的吩咐,这说明渡湖的事件是耶稣主导和发起的。

23-24节:

图13

23-24节记载了耶稣平静风浪的事件。整个事件包含三个主要的事件,原文以“δὲ(然后)”来区分三个事件。23节是第一个事件:耶稣睡着了。湖上忽然起了暴风,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24节上是第二个事件:门徒来叫醒了祂,说:“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24节下是第三个事件:耶稣醒了,斥责那狂风大浪,风浪就止住,平静了。

 

这样经文其实呈现一个ABA的结构:

 

A  8:23 耶稣睡着了,起了暴风。

B  8:24a 门徒叫醒他

A  8:24b耶稣醒了,斥责那狂风大浪

 

A和A’说明耶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祂睡着的时候,门徒遇见危险;当祂醒来的时候,祂便解决了这危险。B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门徒的一项行动——叫醒耶稣。这样,经文的意义即呈现出来:寻求耶稣是胜过试炼的关键。

25节:

图14

 

25节的经文以问答的方式,强调门徒的反应——惧怕和希奇,这导致他们彼此说:“这到底是谁?祂吩咐风和水,连风和水也听从祂了。”通过风暴的试验,门徒经历了耶稣非同寻常的权能,以至于他们惊惧,并开始追问耶稣的身份。

 

这样,我们便形成了经文的初步信息大纲:

 

1.耶稣吩咐门徒渡海(8:22)

1)耶稣主动吩咐门徒渡海(8:22a)

2)门徒顺服耶稣渡海(8:22b)

2.耶稣平静风暴(8:23-24)

1)门徒在耶稣睡着时遭遇风暴(8:23)

2)门徒在将死之际叫醒耶稣(8:24a)

3)醒来的耶稣平静风暴(8:24b)

3.门徒对耶稣身份的追问(8:25)

1)耶稣质问门徒的信心(8:25a)

2)门徒猜测耶稣的身份(8:25b)

 

这个信息大纲形成之后,就给了我们研经的地图,让我们看到整个渡海事件是出于耶稣的吩咐,彰显了耶稣的权能,最终帮助门徒认识耶稣,开始关注耶稣的身份。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每个分段中细致研究,帮助我们更丰富地理解圣经。例如风暴在旧约背景中的象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耶稣的权能,也更能理解耶稣在这里扮演的拯救者的意义;又如门徒的职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为何直到快丧命时才叫醒耶稣,等等。

 

(二)诗篇1篇

 

奥斯邦提醒我们方块图解对于研读旧约的局限,他说:“旧约经文缺乏附属子句。由于希伯来文不太使用连接词,图解的帮助便不像新约那么大。”他认为整理旧约圣经更重要的是研究经文的修辞模式,例如思想的改变、平行对句、交错配置结构(环状对称结构)等等。笔者将以诗篇1篇为例,以方块图解和文学结构分析两种方式来说明诗篇的初步信息大纲整理方法。

 

1、以方块图解的方法来整理经文

 

第一步,我们需要对经文有大致的分段:

 

1:1-3  对敬虔的教导和应许

1:4-5  对恶人的警告

1:6    选择敬虔道路的原因

 

第二步,我们以方块图解的方式来整理经文:

图15

 

1:1-3是对敬虔的教导和应许。1节以消极的禁令来教导,2节上以积极的劝勉来教导,2节下则应许敬虔的福分。3节上则以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敬虔的福分,3节下则直接说明那福分是什么——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1:4-5是对恶人的警告。4节以比喻的方式说明恶人的结局,5节则以连接词“因此”开始,表明4节所比喻的内容,即恶人必要面对审判。

 

6节则说明义人与恶人结局不同的原因是神对恶人和义人有不同的态度和回应。

 

第三步,我们能够得出初步的信息大纲:

 

1.义人的道路和结局(1:1-3)

1)义人当弃绝恶人的道路(1:1)

2)义人当喜爱和思想律法(1:2)

3)义人的结局:蒙赐福,所作的尽都顺利(1:3b)

4)义人好像溪水旁的果树(1:3a)

2.恶人的结局(1:4-5)

1)恶人好像糠秕被风吹散(1:4)

2)恶人必要受审判:在会中站立不住(1:5)

3.义人和恶人道路不同的原因(1:6)

1)神知道义人的道路(1:6a)

2)神叫恶人灭亡(1:6b)

 

2、以文学结构分析的方法来整理经文

 

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希伯来人独有的修辞模式来分析和整理结构。希伯来人的写作最常用的修辞模式是平行模式,在ABA’B’结构中,A和A’在主题上、修辞上有高度的相似性,呈现一种平行对称,而B和B’亦是如此。我们通常所说的交错配置结构,或者环状对称结构也是平行模式,例如ABCB’A’的结构,A和A’是平行对称,B和B’是平行对称,中间的C通常是经文信息的焦点。

 

我们对诗篇1篇进行文学结构分析,留意主题和字词的平行关系。例如1节提到“罪人的道路”,6节提到“义人的道路”和“恶人的道路”,里面有平行的字词——“道路”。并且1-2节和6节在信息上也有相似,1-2节论到两种选择——选择恶人的道路还是义人的道路,而6节论到神对两种选择的回应。通过这种观察平行关系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构分析:

 

A     1-2a 义人的道路

B      2b-3  义人的结局

B’  4-5    恶人的结局

A’    6  神对不同道路的回应

 

做完文学结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大纲:

 

1.义人的道路(1:1-2a)

1)不选择恶人的道路(1:1)

2)喜爱和思想律法(1:2a)

2.义人的结局(1:2b-3)

1)义人必要得福(1:2b)

2)义人所得的福是凡事顺利(1:3)

3.恶人的结局(1:4-5)

1)受审判(1:4-5a)

2)不能在耶和华的会中站立(1:5b)

4.神对恶人和义人的不同回应(1:6)

1)神知道义人的道路(1:6a)

2)神必要叫恶人灭亡(1:6b)

 

3、小结

 

这样,因为两种方法分段不同,形成的大纲可能在形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是就其内涵来说,却是一致的。只是通过文学结构分析的方法,更加能够帮助我们留意到义人作出两种选择的根本原因是神对两种道路有不同的回应,以及更形象地看到义人和恶人的结局的对比。

 

当我们形成初步大纲之后,会发现经文是以神会以两种不同的结局来报应恶人和义人,来作为推动人弃绝恶人道路、选择义人道路的动力。作为新约时代的基督徒,仅仅停留在此显然不够,我们还需要建立合乎圣经整体教义的神学性诠释,因为新约表明,对基督福音的信与不信才是真正决定永恒命运的关键,笔者在此不作赘述。

 

无论如何,形成经文的初步信息大纲,理解整个诗篇表达的信息,是我们作进一步的神学性解释的基础。

 

四、总结

 

奥斯邦提供的方块图解是一个很好的文法性解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仔细地观察和分析经文,并依据文法形成初步的信息大纲,帮助我们把握经文的逻辑脉络,为进一步地研究、解释、默想、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框架,也为我们进一步预备讲道提供了初步的大纲。

 

最后,对方块图解的要点作一个总结:

 

一) 先对经文进行初步的分段

二) 对各个分段作出方块图解

  1. 参考不同译本,以及CBOL原文解析(微读圣经里有)

1) 更精确地确认句式,以及单词含义。

2) 找到和合本翻译中未能呈现的连接词

  1. 对各分段进行经文分析

1) 区分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

2) 将从属子句缩后,区分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

3) 用箭头将从属子句指向主要子句。

4) 在箭头旁以文字标注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的文法关系。

三) 将各个分段汇总形成完整的方块图解

四) 生成初步的信息大纲。

 

 

[1] 格兰·奥斯邦,《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释经学螺旋的原理与应用》,刘良淑、李永明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2年)。

[2] BibleWorks原文图解使用方法:在阅读界面选择自己所要研读的经节,点击工具界面上的“Resourcer“,在子目录点击“New Testament Diagram Database”,就会出现所选择的经节所在的段落的原文图解。可以将这个原文图解复制到Word中编辑,方法是用鼠标选择想要复制的结构图段落,点击工具栏上的“Edit”,然后选择“Copy selected items as vectors”,然后粘贴到Word文档中,粘贴选项必须为原格式,这时就可以点击每个单词对照微读圣经中的CBOL原文解析去逐词翻译。

[3] 奥斯邦,《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56-57。

[4] 奥斯邦,《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