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文/本刊编辑部

讲道释经·栏目寄语

 

我带着欣喜向大家推荐本期讲道释经栏目的两篇文章。如果你关心“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相关讨论,特别是怎样从旧约宣讲基督,你会发现这两篇文章很有启发性,内容活泼,令人振奋。

第一篇是溥伟恩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他从创世记15:1-6简短的讲道实例开始,对解经讲道的原则进行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既强调了基督是教会讲道和教导的中心,也说明了,智慧地表达和维护这一中心,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方式。

第二篇的作者史瑞纳在许多方面非常赞同溥伟恩,但他似乎担心溥伟恩对从旧约传讲基督的多种方式的强调不够清晰,以致人们可能只是被他丰富的思想所震撼,却看不到这么做的架构、过程和保证。史瑞纳并没有停留在评论的地步,而是就这一主题(从旧约传讲基督),对于我们可以和应该如此做的保证、架构和方法,做了很好的说明;其中,他对预表法进行了精彩的实例展示,比如出埃及事件、士师们、约书亚如何可以成为指向基督和祂工作的预表;史瑞纳也对创世记15:1-6进行了简短的注释。这个过程,既让人看到旧约圣经如何在基督里向今天的读者打开;也使我们的目光更多地转向基督,通过旧约更多地思想基督和祂的工作,从而充满信心和感恩。

这两篇文章其实都选自一份主题为“从旧约宣讲基督(Preaching Christ from The Old Testament)”的期刊;在这份英文期刊中,还有多篇文章对此进行讨论和回应。史瑞纳的文章,不仅回应了溥伟恩,也回应了另外两位作者。这两位作者都对“以基督为中心”的提法有质疑,并且比较相似地强调应根据旧约背景和历史视野来解释旧约经文。由于本栏目篇幅的限制,未能同时译介他们的文章,只是在第二篇文章的脚注中提供了原文链接;好在史瑞纳在文章中,概述了两位作者的一些观点,然后再做出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史瑞纳强调了一个简明而有帮助的原则:从旧约传讲基督时,我们应根据历史背景和应许在基督里的成就来解释旧约。我们既考虑人类作者又考虑神圣作者,既从时间的角度又从正典的角度,既从历史的角度又从预表的角度;这样我们就能从一切经文中找到传讲基督的依据。

教会建造·栏目寄语

 

与过往的单起事件(如拉维·撒迦利亚丑闻)相比,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缩写为SBC)中发生的性虐待事件,及其执行委员会为了“合作宣教”而在处理时搪塞受害者、容忍性侵者的恶行被曝光后,激起了人们更加悲切的怜悯与更加炽烈的愤怒。这愤怒的对象,不单是施害者本人,更指向了建制的教派和教派内的教会。但“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20);若只是想要摧枯拉朽般消灭“问题”——完全否定发生问题的教派,反而会忽略去识别和解决真正的问题。

那么,教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目前,对于事件的调查与处理还在进行中,事件的后续影响尚未完全显明;而且,美国教会在历史传统、建制程度、教会与公共的关系、文化处境等方面,与中国大陆家庭教会的特征非常不同;因此,为SBC“把脉开方”,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和责任边界。我们能做的是,在对大陆家庭教会普遍境况的观感中,以更基本也更普适的框架来思考“滥权”的问题,或可以帮助家庭教会引为己戒。

之所以将问题锁定为“滥权”,是因为无论是教牧性侵之罪还是处理时的包庇之罪,都涉及到教会权柄被滥用的问题。那么,教牧应当如何正确地在教会中使用权柄呢?鄱锐尔牧师借《教会使用“天国钥匙”的权柄——执行教会纪律惩戒的原则和规范》一文对此有卓越的阐释和示范。鄱锐尔将马太福音18:15-20放在上下文和箴言书所示范的父亲管教范式的背景中,来强调教会领袖要像父亲在爱中保护、引导、训练和管教家人一样来使用权力。

正如黛安·兰伯格在《赎回权柄:了解教会中的权力和滥用》一书中所言:“研究权力滥用就是研究欺骗,施虐者首先欺骗了自己,然后又欺骗了他人。”保罗·区普在《教牧事奉的战场》一文中关注的是与内在的欺骗争战:“教牧争战是深入的个人之战,是在每位牧者的里面上演的内心之战,是价值观、忠心和动机之战,是一场关乎微妙欲望和根本梦想的战斗。”区普因此呼吁教牧们:“诚实面对自己心中正在进行的争战,预备好向自己传福音,并装备自己,迎接每个事奉者在事奉中都要面对的内心冲突。”

而被黛安识别为“欺骗了他人”的权力滥用,在史蒂夫·马丁的文章《教会中的专制主义》中,被定义为:“专制主义,指的是对于权柄——基督通过圣灵的能力而赐予的、在神的圣道中启示的、由地方教会的圣职人员所行使的权柄——的滥用。”这种罪通常表现为:在圣经保持沉默的地方,教牧以有约束力的权柄发言,在神子民的生活中代其来决定何为神的旨意。但是,教会之所以形成“专制主义”文化,不仅仅因为教牧的罪,也因为羊群的罪,如崇拜偶像、惧怕人、不信神。所以,教牧与羊群都需要在圣灵的帮助下辨识、悔改、治死罪。

当教牧与信徒暴露出许多的罪和问题时,我们怎么办呢?林慈信牧师在《当教会令你失望时》,给我们列出了四项教义真理,向我们展示了耶稣基督的四个行动供我们效法,并为我们提供了六个可用来自问和反省的问题。

无论如何,我们爱教会,因为教会是神的家,是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新妇,是圣灵的殿;哪怕她在地时仍然有罪恶、丑陋、孱弱、令人失望,但我们敢于直面问题,仍旧爱教会,建造教会。

历史回顾·栏目寄语

 

这一期“历史回顾”专栏,刊登了戴德生牧师在1890年第二次宣教士大会上的发言,以及内地会北美分部施牧师发表在1896年《亿万华民》上的系列文章。这两篇是事务型的文章,对于内地会如何确认宣教士的呼召,考察候选人的资质,进行语言、神学的培训,引导宣教士深入禾场的步骤,事工的搭配安排等都有详细的说明;能使我们对百年前内地会遴选、培训宣教士的原则、模式,有更加确切的认识和理解。

内地会的“信心原则”,以及差派未经按立、神学装备不够的“平信徒”宣教士的做法,对于中国教会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但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又失去了可研究的历史文献,我们便无法理解其中真意,只能在一个模糊的印象中或斥之为“不合乎圣经”,或视之为应当因循的传统,而无法汲取其中的教牧智慧。因此,我们请多年致力于内地会研究的学者亦文姐妹译出这两篇文章。读完原文,再来看她所写的评析文章:《“理想化”?“颠覆者”?——百年后看内地会对宣教士的遴选和培训》,会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内地会经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

同时,为了使这两篇历史文献的宝贵内容能够在当代教牧现场“落在实处”,真正有助于教会的牧养和差传,我们邀请了几位从事宣教事工的牧者对文章加以回应。其中《遴选有章,差派有方》一文,是作者基于自己一线服事的经验和体会,印证了百年前内地会模式的务实和智慧。《如何认识宣教士的“呼召”》一文,则是从宣教士的定义和呼召两个方面,来讨论差会和教会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蒙了“宣教士之召”。作者在文末抛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戴牧师和施牧师的文章中几乎都没有提到教会,这是什么原因?这对他们的宣教事工和宣教地带来什么影响?而《神百般的智慧在哪里彰显?》一文,则进一步回应和讨论了这一问题。

后两篇文章在教会论方面对宣教的思考,使得我们在惊叹于内地会模式的务实智慧、愿意借鉴其经验的时候,也能本于圣经进行反思:如果“宣教工作的目标是一个健康的地方教会”,“向世界宣教的最大拦阻就是不符合圣经的教会”,那么教会在满带着热忱回应主的大使命,渴望得着一个个失丧灵魂的同时,也会更加审慎、专注地按照神的话语建造健康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