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2年09月号(总第91期) 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文/溥伟恩(Vern S. Poythress) 译/尘觌  校/和卫

 

让我们从创世记15:1-6的短讲开始。这篇简短的讲道展示了如何使用“克罗尼三角法”解读预表,其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找到一个象征(S)在其时代中的意义(真理T1),然后辨明这一真理如何在基督里得以成就(终极真理Tn[2]。应用则最好在第三步,即放在辨明基督的角色后再进行(见图1.1)。

图1.1 “克罗尼三角法”[3]

 

 

创世记15:1-6的短讲

 

1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象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2亚伯兰说:“主耶和华啊,我既无子,你还赐我什么呢?并且要承受我家业的是大马士革人以利以谢。”3亚伯兰又说:“你没有给我儿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后嗣。”4耶和华又有话对他说:“这人必不成为你的后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你的后嗣。”5于是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6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15:1-6)

 

在这一生中,是什么抓住了你?是什么夺走了你的关注和精力?亚伯拉罕关心的是能有一个儿子作为后嗣,但他所关心的未必是你和我所追求的。那么,到底是对什么的追求抓住了你我?是人生的幸福吗?是家庭的美满吗?是事业的成功吗?是见识的增长吗?我们中很多人都知道,正确答案应该是“上帝本身”或“上帝的荣耀”,但真正吸引我们注意和渴望的,常常并不是这些。无论我们在今生享受到什么美好的事物,它们都是上帝的恩赐,是祂祝福的记号和表现。在最好的情况下,它们表达出个人与上帝的交通;藉着它们,我们经历上帝的同在。但在罪中,我们被引诱去私占这些礼物,而不承认它们的赐予者。

 

尽管亚伯拉罕所处的文化与我们不同,但从本质上说,他的渴望与我们却是相同的。一个能作为后嗣的儿子,既是上帝赐福的明证,也标志着那个最根本的福分——与上帝的相交:“我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创17:7-8)。世世代代的后裔寓示出一种持续的生命,代表了亚伯拉罕的血脉代代相传。后嗣是永恒生命的影儿,是与生命的源泉、永活的上帝的相交。此外,在亚伯拉罕的例子中,他的后裔是独特的。在创世记12:2和13:15-16中,上帝的应许已经表明,亚伯拉罕的后裔同时也是女人的后裔。这条确定的路径则决定了那将要来的伟大的救赎时刻。

 

你要如何与永活的上帝相交?思想亚伯拉罕与上帝的相交;特别是,当你我和亚伯拉罕一样都注定要因罪而死的时候,上帝如何为你我实现这样的相交?乃是藉着上帝的话语和应许。上帝对亚伯兰说:“你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你的后嗣。”(创15:4)上帝了解亚伯兰内心深处的想法,知道他问题背后的问题,明白他信心不足的感受。祂对亚伯兰说:“亚伯兰,到外面来,我想给你看些东西。” 祂也对你我说:“基督徒,到外面来,我想给你看些东西。”

 

在乡下寂静的夜晚,“你向天观看”,会看到什么?会看到星空浩瀚,格外壮观。它们见证了创造它们的那一位的大能、奇妙和尊荣(诗19:1-2)。它们数不胜数,彰显了上帝能力的丰盛;祂的能力使生命滋生,并且繁多。在象征的意义上,天上的繁星将我们与天上及住在那里的那一位联系在一起。每颗星辰都提醒我们瞻仰上帝的荣美、光明、圣洁、丰盛和权能。因此,众星代表与上帝的相交。上帝对亚伯拉罕说,我赐福于你,超越地的疆界。这样赐下一个儿子的福分,标志着与上帝相交的事实——但这不只是一个儿子,而是众子;他们如同繁星,见证上帝的丰盛。与上帝相交的福分,是如此长阔高深、无法测度。

 

“以撒”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喜笑”(创21:3、6)。仔细地想一下,这笑是来自上帝喜乐的笑,它越过以撒,大大增加,上达天上的众星,直到成为无尽的欢乐,是“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1:8)。上帝应许亚伯拉罕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创15:5)上帝的应许有满足的喜乐和永远的福乐,祂将那存留到永远的生命的道路指示我们(诗16:11)。

 

上帝的应许就好比祂把一颗象征属天临在的星,带下来给我们。祂赐下应许的方式,是将所应许的话放在我们耳中,使我们能领受这应许,如同吃入口中。这应许显明了上帝是光,祂藉着赐下儿子的方式将光带给亚伯拉罕。

 

在历史的巅峰,祂便这么做了。上帝,永远的光(约一1:5),差遣那位出于上帝的上帝,出于光的光God of God, light of light),来到地上,成为人,“是我们……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一1:1)。这位上帝的儿子和后嗣,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明亮的晨星(启22:16)已经来到我们这里,就是那位圣子,上帝“立祂为承受万有的……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来1:2-3)。

 

在祂里面,有丰盛的生命和满足的喜乐。像亚伯拉罕一样,相信上帝的应许吧!拒绝这个世界的愚昧,好叫你有份于永恒的生命,即藉着上帝的儿子与上帝相交而得着的生命。在祂里面,你进入了与上帝的相交;有了这相交,仍要将一切都归于上帝。不要再抓住这个世界,来抓住上帝和祂儿子的生命吧!

 

解经和讲道原则的概述

 

我们本可以用一整篇文章来对创世记15:1-6进行释经讲道,但在一个更广泛的讨论释经讲道的背景下,这种选择会遗留很多问题。所以,我会以创世记15:1-6为例,对指导解经和讲道的原则进行讨论。限于篇幅,只能简要说明,而无法全面探究相关的依据。

 

1、对讲道原则的限定和澄清

 

在一开始,让我提出两个限定条件。

 

首先,我在某种意义上相信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但我认为自己不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4],在下文我会解释具体原因。对于那些期望我会大力支持“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之传统理解的人,我也许会让他们失望。

 

第二,我不赞成“基督一元论”。关于这种观点,我要指出其中两种有缺陷的传讲方法:(1)传讲基督的道成肉身;(2)在传讲基督时脱离了圣父和圣灵的背景。只传讲道成肉身的基督,这与新约中关于祂在创世以前便存在的教导构成了张力。此外,还有三位一体的问题。基督所做的是执行圣父的计划,祂在圣灵的能力和同在中被父所膏(徒10:38)。因此,以“基督为中心”和“以三位一体为中心”,应被视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现在让我对此稍作展开:

 

我们在认识圣父和圣灵的背景下,通过从圣父而来的基督之灵的大能和光照认识基督(约15:26)。对基督的正确理解,自然包括三位一体。所以,我们所考虑的方法,或许可以称为“以三位一体为中心的讲道”。也就是说,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也必然是以三位一体为中心的讲道。

 

换言之,以三位一体为中心的讲道,也是以基督为中心的,应该承认基督,以及基督带来的与上帝和好的救赎工作的中心地位与优越性,而这位上帝乃是圣父、圣子和圣灵。对圣父和圣灵的认识,乃是藉着圣子的话语及其工作[5]

 

使徒们传道的例子,也证实了以基督为中心和以三位一体为中心之间的相互关系。很明显,使徒们虽然阐述了基督和祂的工作,但他们的论述也包括了对三位一体上帝的工作的关注,例如使徒行传2:33中提到的圣父和圣灵,便说明了这一点:“祂(耶稣)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在新约书信的教导中,同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林前2:2;弗1;提后3:15;彼前1;约一1)。

 

2、讲道的自由和约束

 

为提供一个评估讲道的框架,我们现在简单讨论讲道中的自由和约束的问题。唯一的约束只能是从圣经而来。就道德伦理而言,我们应该坚持“唯独圣经”的原则。为了让基督徒生活达至全备,不需要在圣经正典上再增添额外的伦理原则了。在诗篇119:1中,我们可以看到圣经全备性这一原则:“行为完全、遵行耶和华律法的,这人便为有福!”有人想成为完全人吗?他唯一要做的就是“遵行耶和华的律法”,而不需要增添其它任何东西。

 

从提摩太后书3:16-17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教会的圣职人员。这段关于神默示圣经的著名经文,便是以这样的目标作为结束:“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译注:“完全”一词,新译本作“装备好”。)“属神的人”是指那些负责话语事工的人,圣经足以使他们“装备好”。

 

耶稣在马可福音7:6-9中斥责了法利赛人的遗传,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试图对圣经的命令进行增添会损害圣经本身。

 

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们是离弃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神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

 

有一个基本原则支配了包括传道人在内的教会圣职人员:他们没有真正的立法权(legislative authority),而只有执行权(executive authority)。他们不能制定法规,也就是说,他们不可以发明额外的伦理原则并用以约束上帝的子民;他们也不能废除圣经的法则以及从圣经得出的原则。相反,他们被赋予的责任是,执行上帝的命令(执行权)。

 

全备性原则对于释经讲道意义重大。传道人必须教导圣经中的训诫,而无权加以增添或删减。当他根据自己的职责宣讲上帝的话语时——也只有在那时——他的话语有来自上帝的权柄。这意味着,他是被授权教导“上帝的全部计划”(徒20:27,新译本),而这是对讲道的主要约束。

 

然而,讲道也有自由,这是宗教改革中有关基督徒自由的教义给我们的启发。为什么这样说呢?“唯独圣经”的原则也支配着传道人如何讲道。圣经并没有命令我们只能采用一种讲道风格。事实上,传道人有很大的自由运用上帝所赐的智慧教导真理。讲道时,他可以举例子(verbal illustrations),也可以使用黑板或幻灯片。在特定的场合,他可以按主题来阐述整本圣经的教导,也可以在关注单一段落时阐述其意义和应用。他可以关注创世记中的某一两段经文与整卷书的关系。他可以在整本圣经的背景下,解释旧约与基督在地上的工作有何关系。在教导“上帝全部计划”的整体任务中,这一切以及更多的方法都可以运用。

 

当然,从长远来看,对于定期讲道或教导的人,他也应该考虑自己的教导是否平衡,避免总是回到自己感兴趣的少数话题或经文上。

 

3、释经讲道的地位

 

那么,在上述的框架内,释经讲道的地位如何呢?我们先从它的定义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使用的定义和概念可能各不相同。泛论之,它可能仅仅意味着所教导的内容是正统的,乃是建立在正典之上。上文已经提过这种约束,即关于“上帝的全部计划”的约束。但“释经讲道”一词往往属于更为狭义的用法,是指聚焦阐释圣经的单一经节或段落。这后一种意义的释经讲道,是执行教导任务的一种方式,但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种。

 

如果我们说,这种方式是唯一或最好的方式,这便会涉及到人的遗传的问题。我们确实承认,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传统,可以用来指导有志向的传道人。即便是释经讲道的主要倡导者,也没有宣称逐字逐节的解经讲道是绝对和唯一的讲道方式,只是说它通常是更好的方式。尤其是,他们把这种方式作为一些有智慧的建议,提供给那些在讲道实践中仍在寻求站稳脚跟的年轻人。我们同意这种理解,但我们还是应该记住“唯独圣经”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这一传统本身并没有对我们提出排他性的要求,将其自身作为教导上帝话语的唯一合宜方式。圣经中没有任何经文限制传道人必须采用这种方式;此外,这样的限制与使徒行传中的讲道以及新约书信相矛盾,其中没有任何一篇是在单独阐释旧约的单一经节或段落。

 

我们对释经的关注是有益的,但也会带来一种危险,即我们会从传统中产生“该怎么做”的期待。在伦理意义上,以及在“如何”(教导上帝话语的方式)上,“唯独圣经”的原则引出的结论是:为了让“基督的道……住在你们心里”(西3:16),其方式、方法和技巧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很多,且这些教导方式忠实于圣经。这一切好的方式,必然与异端和错误教导截然相反,也与那些言行不一的人所给出的教导相反[6]

 

4、基督应该成为讲道的中心

 

尽管讲道方式有很大的自由,但圣经还是向我们表明,传讲基督对于教会长期的属灵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有几个方面的动机,使得我们应该在整个教会生活(包括讲道)中让基督成为中心。

 

首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使徒行传的讲道以及新约书信提供了以基督为中心的典范。

 

第二,基督是福音的中心,而福音是新约宣讲的中心。福音既是基督所宣讲的福音(可1:15),又是关于基督的福音,由使徒和其他早期传道人所宣讲(罗1:1-3;林前15:1-8;西1:28)。福音需要成为教会的中心,而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其成员是那些跟随基督的人。

 

第三,新约表明,与基督的联合与相交是基督徒蒙救赎和生命成长的中心(参林后3:18;弗1;西2:3)。忽略基督的中心地位是不负责任的,而基督的群羊若没有得到明智的喂养,灵性就会不健康。因此,喂养羊群的人应该持续地关注基督的中心地位。

 

第四,新约多处表明,旧约是以基督为中心。最突出的是路加福音24:25-27、44-49,其他还包括约翰福音5:39、45-46,哥林多后书1:20,希伯来书和彼得前书1:10-12。我们解释旧约时需要考虑这些经文,但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去详细查考它们。

 

简言之,基督应该成为讲道的中心。但怎么实现呢?这个问题使我们继续重申在“上帝的全部计划”范围之约束下的自由。敬重上帝话语的解经者,除了必须尊重每段经文在主题和修辞上的诸多统一性,还必须尊重整本圣经的统一性、教义的统一性、在基督里救赎之成全的统一性,以及时间进展中的救赎历史的统一性[7]。这些统一性为讲道赋予了统一性。但多样性仍然存在——各段经文的多样性,以及每段经文不同视角的多样性。

 

5、需要同时承认多样性

 

统一性或许会更受人关注,因此让我们花些时间来思考圣经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不需要将多样性理解为是与基督的中心地位相对立的。在文法及历史层面上研究上帝如何通过人类作者与最初的听众交流,这样的关注有积极的价值。作为整体(即教导圣经的整个过程)的一个方面,此类研究的贡献颇多。

 

关注救赎历史运动是有价值的,它指向基督在适当的历史时刻(“时候满足”,加4:4),在世上只一次便成就的救恩的显现。倘若研究得合宜,这样的关注会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解经的有效形式。关注文法和语言,关注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环境,关注指向基督的福音运动,这些都是对正在向我们说话的圣经进行丰富和深入默想的时刻(罗15:4)。

 

我们需要把这些不同的时刻,放在更为广泛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而要想将这些时刻从整体中抽离出来,所付出的代价一定是失真与错解。事实上,从释经学的角度讲,我们总是有更大的背景,由我们的前设及生活中的实践所构成;我们虽没有明确表达出这一背景,但它有利于指导我们对单一经文段落的研究。存在基督里的真理不是由孤立的碎片组成,如同袋子里的弹珠一般。

 

以创世记15:1-6为例说明

 

1、例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1)研究经文的字词、短语和文脉

 

首先,仔细研究这段经文的字词、短语和更广的经文脉络,这既有效,又有用。比如,在研究了这六节经文的走向后,我们看到,第5节经文形成了一种文学顶峰,而4-6节则形成的是一个更宽广的山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去研究1-4节的经文如何促成这个顶峰,以及这个顶峰如何构成整个段落的要点。

 

(2)研究经文的历史背景

 

其次,研究历史背景也是很有成效的。比如,我们可以研究神之前给亚伯兰的应许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藉此了解到当时重视儿子和可继承产业的社会文化。我们还可以研究创世记15:1-6是如何属于一个更大的背景:创世记15:7-21中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立约仪式;从创世记11:27开始记述的他拉的后代;创世记中记载的早期历史和更大的故事背景;摩西五经的背景;约书亚记、士师记和其它地方继续谈到的以色列的历史背景。因为上帝从起初就有一个计划,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整个的历史进程是如何引向基督的。这历史包括对后裔(沿着塞特、挪亚、亚伯拉罕、大卫之谱系进行追踪)的应许。创世记15:5向我们提供了这条发展路线上的一个节点。

 

(3)研究经文在一些主题上的意义关联

 

此外,这些经文在许多方面、许多主题上存在着有意义的联系,也有积极的价值。比如,很久以前亚伯兰时代的人,和今天的我们是一样的。因此,他们作为道德和灵性的例子,或好、或坏、或好坏兼具。而最佳的例子则见于基督的人性。我们可以针对一段经文追问:“人们在做什么?与基督相比,我们和他们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在创世记15:1-6,我们对亚伯兰的了解是什么呢?我们能够看到他的信心,也看到他的不安和怀疑,他把这些带到了主的面前。他和我们一样。而基督是人性的巅峰,祂全心地信靠上帝。

 

(4)研究上帝的救赎计划在救赎历史中的预备过程

 

旧约一切事件都是在救赎历史中的预备过程,是沿着一条时间线进行的;根据上帝展开的计划,它们指向基督的临到。在讲道时,可以选择关注这方面预备过程。创世记15:1-6代表了这条漫长时间线上的一个片段,它是如何融于整体的呢?作为信心之父,亚伯兰照他所信的而行,是信心之后裔的源头(参来11、罗4)。而那最终的后裔,则是基督(加3:14、16、29)。

 

(5)使用以上帝为中心的思考方法

 

因为上帝始终是同一位上帝,我们可以使用一种系统神学式的、以上帝为中心的思考方法。该方法关注的问题是:“上帝在做什么,我们能了解祂什么?”关于上帝性情的巅峰启示,在基督里可以发现(参约14:9;来1:13)。在创世记15:1-6,上帝慈悲、怜悯、守约,积极救赎,施行神迹。如今,祂仍是同一位上帝。

 

(6)使用预表论的方法

 

我们承认一种预表论的方法,即圣经中有一些象征,它们既在其历史位置上有意义,同时也指向在基督里的最终巅峰的实现。克罗尼展示了如何通过首先关注这些象征在其时代中的意义,以避免处理预表时过于随意。在“克罗尼三角法” (见上文图1.1)的第二步中,我们观察到早前被寓示的真理如何在基督里被进一步揭示出来。[8]

 

这种方法对创世记15:1-6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比起1-6节,后续7-21节的叙述有更明显的象征性。我们不该牵强地处理圣经中的象征内容。中世纪的“四重解经法”似乎是建议我们以统一的方式处理每一段经文。运用这种统一的方法,会忽略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经文的独特性,以及体裁上的差异。

 

创世记15:1-6中确实有一些元素具有某种程度的象征意义。第1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异象,意味着亚伯兰与上帝的关系亲密,从而具有深度的象征意义。第2节谈到了后裔和产业。在创世记中神人关系的背景下,拥有血缘上的后裔和产业标志着蒙福,也象征着属灵的果子和产业。第1节中,“你的赏赐”与产业相关,“你的盾牌”表达上帝的眷顾,从而体现了那个更大的模式——上帝应许“作你和你后裔的神”(创17:7-8)。第5节表明了果子的丰盛,这一点在17:6中得到确认。第5节也意味着圣约的应许,这在17:4中得到确认。

 

在创世记15:1-6中,有关产业的话题与对生命延续的展望紧密相连,超越了单一的时代。因此,它将我们关联到人类生命的起源和伊甸园。创世记2:9和3:22中的生命树,象征着与上帝相交的真正生命,也就是永生。即使在堕落以后,这永生仍然在展望中,这从有关女人后裔的应许中得以看见(创3:15)。15:1-6中出现了生命和福分的标志,引出了关于福分这一更大的主题,这福分的巅峰形式则是永生的福分。在第5节中,众星标志着上帝的大能。将星辰当作核心标志用来证实上帝的应许,这一事实或许能使我们放慢脚步,更深入地体验仰望星空和心存敬畏的含义,正如亚伯兰所经历的那样。

 

以第5节为核心开展讲道,可以详述基督如何使该节中的圣约应许得以实现。基督开启了新约(林前11:25),结出了丰盛的果子(赛53:10-12),并且得到了产业;当我们在祂里面的时候,这产业也是我们的(诗2:8;罗8:17;加3:29)。

 

(7)使用“应许成就”的方法

 

我们也承认一种“应许成就”的方法,它强调基督里的启示,以及上帝在基督的生平、死亡、复活、升天和统治中工作的优越性和巅峰性。因此可以说,基督是承受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迦南地;基督统治万有,而不仅仅是统治动物和土地;基督领许多儿子进到荣耀里去,结出了丰盛的果子(参林后3章)。

 

“基督是应许的成就”这一主题涵盖了先前圣约应许中的重点。基督在祂完美的人性中,成全了前人的预表。基督在日期满足的时候所做的工作,成就了先前的预备行动。基督是上帝,而作为上帝,祂最完美地体现了上帝的性情。十字架和复活展现了天父的怜悯、公义和智慧。基督作为实体,成就了这些象征。

 

(8)关注更广泛的主题

 

我们还可以考虑关注各种主题。创世记的核心主题包括赐福、后裔(和果子)、土地。阐述它们的方式是:应许、等待/发展/试验/威胁、成就。这些都有预表的功能,因为物质上的赐福、后裔和土地标志着与上帝的属灵相交。另外,作为从遭难到解救的过程中的救赎情节,则具有预表性,对应的是基督所成全的救赎这一实体。[9]

 

许多这样的主题可以在创世记15:1-6中发现。特别是亚伯兰没有后嗣,这构成了困境。这是一个试验,与基督和基督徒面临的试验对应,而答案则是根据上帝的性情和祂的应许给出的,是未来不远的成就,发生在创世记21章中——在解除了创世记20章中的威胁后,以撒出生了。这一拯救是预表性的,关联到的是基督的死和复活所带来的巅峰拯救。

 

2、例证基督中心论

 

在考察了整卷创世记以及15:1-6这段经文的主题后,现在让我们在单节经文的层面上来说明“基督中心论”的各个方面。通过参照与其它经文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基督中心论便可见于旧约的经文中。

 

让我们查考创世记15:1-6中一节不太突出的经文,即第3节:“亚伯兰又说:‘你没有给我儿子……’”考虑这节经文更大意义的一种方式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没有后裔的情况。创世记1:28中的应许与这节经文描述的状况正好相反:“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是什么导致了创世记1:28中描述的福分与创世记15:3中挫败的状况迥异?明显的分水岭就是亚当的堕落。因着堕落,亚伯兰在15:1-6中(即使在他暂时的挫败中)所经历的上帝的恩惠,可谓是一幅恩典的画面。而亚伯兰对上帝的回应也是倚靠这恩典。恩典解决了堕落导致的过犯和亏缺。作为堕落的后果,亚当和他的后裔在上帝面前失去了正当的地位,而上帝的行动胜过了亚伯兰的这一缺失。

 

恩典唯独通过基督才能成为可能。在创世记15:1-6中,异象、上帝的话语和赐福,都是以一种符合上帝公义的方式传递给亚伯兰的。从亚伯兰的角度看,恩典是白白得来的;但从上帝的角度看,它必须符合公义,而这就要求通过替代的方式来处理罪债。

 

上述整体背景排除了对第6节的下述解释:上帝算亚伯兰的信心为义,乃是分析意义(analytic sense)上的——即鉴于他的信心本身就是义行。这种解释忽视了恩典存在的必要。

 

(1)短语和句子中的基督中心论

 

现在,让我们在短语和句子的层面上,根据经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其中如何体现出以基督为中心。思考创世记15:4中“耶和华的话”这个短语,即上帝对亚伯兰说话。在上下文中,这句话与创世记里上帝在先前向人所讲的一切话,形成了共鸣。自人类堕落以来,上帝的话语需要通过中保传递,以免领受者死亡。这中保就是圣子,就是那道。鉴于中保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满有确信地推断,当上帝对亚伯兰说话时,便有基督的同在和祂的工作。基督在创世记15:4中的角色,预示着祂的道成肉身以及在地上的话语服事。

 

与创世记15:4形成共鸣的另一处经文是创世记1:3:“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同样,在15:4-5,上帝应许会赐下一个后嗣,并以权柄规定了后嗣的性质。在创造与应许中的这两种话语,都是在时间中反映了那个原型——由上帝说出的、表达了上帝本质的永存之道。

 

(2)上帝的话语嵌入上帝的话语

 

我们还应该考虑,上帝的话语可能会嵌入到上帝的话语本身。整卷创世记是上帝的话,其中嵌入了15:4上帝在亚伯拉罕生命中某一时刻所说的话。此外,15:4还可能包括另一层次的嵌入——上帝在创世记12:2和12:7所说关于亚伯拉罕后裔的话。15:4虽没有对创世记12章中的原话进行阐述,但仍有所指。这是一种间接嵌入上帝话语的方式。13:15-16提到的后裔也可以包括进来。

 

上帝的话语怎么会嵌入到上帝的话语本身中呢?这种嵌入是一种微超越性。[10]人类的理解力是对上帝理解力的有限模仿,能够从所处的情境中抽身出来,进而把握住整体。在这个例子中,上帝先前给亚伯兰的信息,实际上由几个整体组成,它们在微超越性的运用中,被关联到一起。

 

对人类来说,微超越性是可能的,因为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原型是上帝的儿子(参西1:15;来1:3)。人的思想能够运用微超越性与上帝的意念相呼应。而从神性的层面讲,圣子呼应了圣父的原本形像(original image)。上帝的话能呼应上帝的话,从而在原初的神性相映中反映圣父与圣子的关系。

 

或许我们会想,这些推理是不是一种延伸?上帝的话语和行动是具体表现得以依赖的基础。在创造和护理中,上帝并不依赖自己以外的永恒抽象物,而是依赖作为绝对源头的自己。因此,圣父与圣子交往关系的原始情况,是可以与世上的关系类比的一种真实的关系。

 

(3)关于“上帝的话临到”的主题

 

创世记15:4中,“耶和华的话临到亚伯兰”(新译本)的表达,描述了一种从上帝移动到人的交往。请注意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耶和华的话临到……”,而不仅是简单地表达为“上帝说”。这意味着,作为源头的上帝与从祂发出的、不同于祂本身的话语存在区别。这种区别预示了新约会更为全面地启示父神和圣子之间的区别。

 

创世记15:4中的启示源于上帝,人无法控制或强迫它,它是上帝自由、自愿的行动。但人类在堕落的光景下不配拥有它;人因有罪债,使得与上帝相交成为一个问题。道的临到,即是神的临到,乃是出于恩典。因此,它预示了基督的巅峰临到。正如希伯来书1:1所说:“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我们还可以补充说,藉着领受话语的先知亚伯兰,参创20:7,诗105:15)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晓谕我们……”(来1:1-2)

 

上帝向亚伯兰发出了祂的话语。“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加4:4)。

 

(4)词汇中的基督中心论

 

当然,词汇是在与文学背景的互动中发挥作用的。所以,与先前的关注类似,对词汇的关注也绝不能离开背景。“后嗣”这个词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创15:2-4)。关于后嗣和产业的一般概念,只有在所有权和恩赐的背景下才有意义,而两者的源头都在上帝那里。上帝创造并拥有这个世界,亚当领受这个世界作为恩赐,像后嗣一样承受产业,但他在堕落中丧失了自己的地位。亚伯兰作为后嗣,乃是那位巅峰后裔的预表,就是作为末后亚当承受产业的基督。

 

与其继续思考“后嗣”这个词汇,不如查考一个更有挑战的词汇:“以后”(创15:1,希伯来语אַַחַר)。 “这事以后”显示了与前一章在时间上的联系。这个词汇在上下文中起到了渲染其力度和功用的作用。

 

创世记15章陆续展开了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应许。首先有一个应许临到(创12:1-3),然后开始展开这个应许。

 

在创世记中,早期事件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成效,上帝的救恩计划因此逐步在历史中展开。堕落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越发显明救赎历史的延续乃是恩典的神迹与惊喜,并且我们知道这恩典唯独通过基督而来。

 

对应许的表达也逐步得到展开。创世记15:1-6增加了上帝对亚伯兰一些新的应许:“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1节)不过,这些应许也并非绝对全新;创世记12:1-3、7和13:14-17中关于上帝赐福与眷顾的应许,已经给亚伯兰提供了安慰,也因此是“不要惧怕”的原因。然而,现在这样明确地劝告他不要惧怕,是一次重要的鼓励。同样,12:3中上帝应许咒诅仇敌,已经暗示了上帝是亚伯兰的盾牌,但15:1中明确的宣告则更加清晰确定。启示的“有机增长”是应用在这一系列内容上的合宜观点,而且实际上远远超出创世记,适用于整个旧约。这种增长的展开,是建立在基督工作之恩典的基础上,而这一工作在创世记中神赐福堕落的人类时,就已经被预料到了。

 

在启示录第5章中,我们尤其看到基督的职分。让我们特别留意的是,那位被杀献祭的羔羊“配拿书卷”。解经者们对这“书卷”的内容看法彼此不同。与但以理书中“天上的案卷”作比较,我们可以认为这“书卷”是阐明了上帝救赎历史计划的内容。这个计划之所以能够展开,正如“揭开封印”所象征的那样,唯独是因为羔羊。我们也许会注意到,启示录第6章“揭开封印”的结果较为具体,这不见得是整个救赎历史。这当然没错,但象征意义所表达的原则是一般性的。我要说的是,羔羊配作推动救赎进程的中心。即便是越过“揭开封印”之结果的具体细节,羔羊的这一形像仍然适用。因此,相关原则也适用于创世记15:1中的“以后”一词。

 

事实上,从原则上讲,历史的发展是三位一体的神共同参与的——由圣父计划并开启,藉由圣子执行,通过圣灵成全。教义方面的原则表明,历史的进展不仅涉及到救赎的核心事件(十字架当然是最明显、最生动的表达),而且涉及到从创造到成全的行动;堕落之前是这样,堕落之后也一样。

 

上帝在历史中的行动,反映了三位一体行动的永恒关系。圣父永恒地生圣子。这一永恒的生,在受造的层面上反映在时间上因果关系的展开。因此,创世记15:1中“以后”一词所表达的前后结构,反映出三位一体中生与受生的地位先后。

 

这一切都代表了圣经整体教导的含义。有关三位一体的一般原则,与体现这些原则的个例之间,有着明显的关系。这些个例包括每个仅出现过一次的词汇、短语、句子和段落的特性,就如我们从创世记15:1-6中看到的那样。

 

范泰尔(Cornelius Van Til)宣称,表达圣经统一性的那些原则和表达圣经及历史多样性的那些不重复的个例一样,都是根本性的。[11]因此,它们反映出在三位一体的上帝中,统一性和多样性是同样根本的。这些表达必定以基督为中心,因为它是启示性的,通过圣子作为中保来传递。

 

总结

 

当“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的原则应用在教会圣职人员和讲道中时,意味着传道人被基督赋予权柄来宣讲和教导经文的内容,而不能对其加以增添或删减。这一限制约束了传道人所传讲和教导的内容,但对于在特定场合下采取何种形式、选择什么经文与主题,传道人则有很大的自由。作为整体教导的一部分,我们承认对文法和历史进行研究的价值,承认对属灵及道德榜样进行研究的价值,承认对引向基督的救赎进程进行研究的价值,承认对基督的预表和类比进行研究的价值,承认对上帝的本质进行研究的价值等等。

 

基督是新约教会生活的中心,这意味着祂也是教会讲道和教导的中心。但对于如何有智慧地表达和维护这一中心地位,我们则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方式。当我们对经文的研究延展到整个正典及更大的历史视野时,词语和上下文间的关系以及段落间的关系向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使我们得以发现更多基督工作的意义,并进一步确认基督在教导中的首要性。无论是在讲道和教导中,还是在成圣的过程中,以及在新约对旧约意义的确认中,基督都是中心。

 

 

[1] 本文选自Vern S. Poythress, “Christocentric Preaching,” SBJT 22.3 (2018):47–66,略有编辑。承蒙授权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本文的一个早期版本曾发表于福音派神学协会的一次年会(2017年11月15–17日,在美国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举办),作为以下专题会议的一部分:“Expository Preaching and Hermeneutics: Preaching Christ, the Text, or Something Else?”

[2] Edmund P. Clowney, 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1), 98–112。尤其是第 110 页,那里有“克罗尼三角法”的原始形式。

[3] 同上,第110页,某些部分重新做了标记。

[4] 更多代表性的方法,例如见:Clowney, 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 Dennis E. Johnson, Him We Proclaim: Preaching Christ from All the Scriptures (Phillipsburg, NJ: P&R, 2007); Edmund P. Clowney, The Unfolding Mystery: Discover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 (Phillipsburg, NJ: P&R, 2013); Edmund P. Clowney, Preaching Christ in All of Scripture (Wheaton, IL: Crossway, 2003); Charles D. Drew, The Ancient Love Song: Find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 (Phillipsburg, NJ: P&R, 2000); Sidney Greidanus, Preaching Christ from the Old Testament: A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al Metho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此外,关于救赎历史和基督在这一历史中的中心地位,还有更广泛的讨论:Geerhardus Vos, Biblical Theology: Old and New Testaments (reprint, Edinburgh/Carlisle, PA: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5); O. Palmer Robertson, The Christ of the Covenants (Grand Rapids: Baker, 1980); O. Palmer Robertson, The Christ of the Prophets (Phillipsburg, NJ: P&R, 2004); O. Palmer Robertson, The Christ of Wisdom: A Redemptive-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the Wisdom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Phillipsburg, NJ: P&R, 2017); Graeme Goldsworthy, Gospel-Centered Hermeneutics: Foundations and Principles of Evangelical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6); Graeme Goldsworthy, Christ-Centered Biblical Theology: Hermeneutical Foundations and Principles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12)。关于我自己的见解,参见:Vern S. Poythress, The Shadow of Christ in the Law of Moses (repr., Phillipsburg, NJ: P&R, 1995); Vern S. Poythress, Reading the Word of God in the Presence of God: A Handbook for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Wheaton, IL: Crossway, 2016); Vern S. Poythress, God-Centere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Phillipsburg, NJ: P&R, 1999)。

[5] 因此,对基督的关注提供了对三位一体的视角;反过来,对三位一体的关注提供了对基督的视角。这种视角的运用,是遵循John Frame著作中的模式:“A Primer on Perspectivalism (Revised 2008),” https://frame-poythress.org/a-primer-on-perspectivalism-re-vised-2008/, 2017 年 8 月 31 日存取;更详细的讨论则见 Vern S. Poythress, Symphonic Theology: The Validity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Theology (reprint, Phillipsburg, NJ: P&R, 2001) 和John M. Frame, Theology in Three Dimensions: A Guide to Triperspectivalism and its Significance (Phillipsburg, NJ: P&R, 2017)。

[6] 留意提摩太前书4:6–16及其它经文关于牧者的生活与教导的关系。

[7] 尤其留意 Vos, Biblical Theology中对救赎历史和启示历史的关注。

[8] Clowney, 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 98–112.

[9] Vern S. Poythress,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Language—A God-Centered Approach (Wheaton, IL: Crossway, 2009), chapters 25–26; Vern S. Poythress, The Miracles of Jesus: How the Savior’s Mighty Acts Serve As Signs of Redemption (Wheaton, IL: Crossway, 2016), Part II.

[10] Poythress,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chapters 11 and 12.

[11] Cornelius Van Til, The Defense of the Faith (4th ed.; Phillipsburg, NJ: P&R, 2008), 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