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福音·见证 致追寻者——读《人生观的故事》[注1]

致追寻者——读《人生观的故事》[注1]

文/雅斤

 

追寻:什么才是幸福

 
幸福生活,人人都在追求。《人生观的故事》这本书的英文名《The good life》直译就是“美满人生”。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介绍的,这是一个故事集锦,其中有作者自己的故事,他所熟知的政治人物的故事,电影明星的故事,还有历史人物的故事。对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哪条路通往这个目的地,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也在实践自己的答案。作者期待这本书是写给所有追寻者的。

对于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往往没有太多思考。但生命本身不理会我们是否思考,而是一如既往地向着它既定的方向奔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事实却正好相反,若一个人没有思考死,就无法知道如何生,因为死才是确知了的每一个人的结局。《人生观的故事》的作者寇尔森正是这样一个“死”过的人。

查尔斯‧寇尔森Charles Colson(1931年10月16日-2012年4月21日),曾是尼克松总统的顾问和特别助理,因在“水门事件”中触犯法律,被判入狱三年,实际执行七个月。出狱后,于1976年成立国际监狱福音团契事工,帮助受刑人藉着基督教信仰离恶向善,也帮助出狱者适应社会,同时帮助受刑人的家庭。著书《重生》、《爱主你的上帝》、《当代基督教与政治》、《谁为上帝发言》等。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寇尔森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加入他所观察到的很多人的人生,描绘出人种种追求美满人生之旅。
 

赚取:走自己的路,管他对错

 

寇尔森可谓是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但“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可福音8:36-37)我们周围充满着赚到了世界,正在赚取世界和希望赚到世界的人。有人在金钱上努力地攫取,有人在知识上不断地积累。然而这些都没有能带来那份我们内心隐约知道但不确定的幸福。反而越是在常人看来更为接近幸福目标的人,人生崩塌得往往最为彻底。

那么追求崇高的信念是否是可行的呢?寇尔森特别提出纳粹德国的例子,实际上那些屠杀犹太人的德国人,并非是与我们不同的穷凶极恶之辈,他们大多数人是拥有极高理性的人,并且有着德国人特有的一丝不苟的严谨。他们是很真诚地在把自己的崇高理想付诸实践的人。然而他们所行的却是最为残忍和违背人性的事。在中国,文革的历史是可以与之类比的。
寇尔森本人一直是坚信自己可以通过政治权力为更多人谋取幸福的。然而在水门事件中,他看到自己以及尼克松政府的其他幕僚们的种种行为,他不禁问自己:为什么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反去行?因着水门事件入狱,彻底的改变了他的人生。一瞬间,他失去自由、名誉、前途……他“死”了。
 

舍己:我的生命为你而活

 
在第二个部分里,寇尔森为我们展现了人生另外一种可能——人生不再是为个体的“幸福”而抓住一切。
一个最生动的例子是在二战期间,一个叫戈登的英国军官被关进日本人的集中营。集中营是一个地狱一样的地方,不但是因为日本人的残酷,生存环境的恶劣,而且每个人都为了能活下去而完全不顾他人,在这里决定一切的是脱去文明世界道德面纱的丛林法则。然而一件事情改变了这个境况。戈登患病被丢弃在死亡房子里。他的两个朋友发现了他,并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挽回他的生命。从戈登开始,集中营里慢慢被这样的牺牲精神所改变。开始有人照顾患病的人,为他们节省下有限的食物。有一个士兵面对日本人无理的威胁,为了挽救其他的囚犯,主动承担了一项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处死。

人们想起一句话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在这个最不可能有爱和盼望的地方,人们开始思想真理,并因为有了这新的盼望,而发生改变。他们甚至私下组织了自己的大学,每个人都贡献自己所学的。
战后,戈登没有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政客,而是在普林斯顿,建立一个延续着集中营中爱的关系的社区。
 

真理:通向生命的道路

 
寇尔森说:“第一种人生是自我完美主义,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走自己的路,管它对错。另一个人生是“我的生命,为你而活。”第二种追求似乎更高尚,然而问题是,是否舍己,甚至是牺牲性命的舍己,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呢?在这个世界上,有大量急欲舍己的恐怖分子。他们也是为自己所深信的舍己。然而他们的舍己却是为邪恶服务。为他人舍己,只是使我们到达了一个中转站。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为之付出,是否合乎真理。我们必须问自己,是否真有绝对真理的存在?我们能够认识它吗?真理不是一个理念,实际上它的英文简单说就是“事实”(the truth)。

若真理存在,并且是超越我们的,那么一定是无法从人有限的理性中找到答案的,除非这个答案自己来找我们。那么,这答案果真来到我们中间并使我们认识真理吗?是的,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a)这一位曾来到我们中间,为我们舍命!“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福音1:14a)

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我从哪里来,我现在是怎样的,又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当诗人陈子昂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时,他也在寻求一个答案。圣经中有类似的感慨:“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10)

与陈子昂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人完全不同的是,圣经不只是发问而不期待答案,而是清楚地知道,我们的人生际遇并非没有来由:“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诗篇90:9)

为什么如此渺小、脆弱的人,却企盼永恒?圣经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道书3:11)然而,与基督无关的人,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有人说,我的幸福全靠我自己的努力。这样说的人似乎忘了,我们是赤身出于母腹,我们用于赚取世界的智力和体力都是领受的。

生命并非是靠赚取,也不是靠我们的舍己,因为凭我们自己,无论是赚取还是舍己,真正操纵捆绑我们的都是私欲。

这生命不在别处,而是在基督里。圣经说,万有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幸福取决于掌管和施恩的那一位。我们从他领受了恩典,却不感谢他,也不听从他。罪使我们与神隔绝,我们的不幸是因为我们用自己的任意妄为深深得罪了那位掌管万有的永生的神,也从根本上毁坏了我们自己。真正使我们得自由生命的,是神的儿子耶稣的舍己。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原来从我们里面没有人生的答案。神的儿子才是神给我们这人生困局的答案。

寇尔森的生命因这答案而完全改变——人的生命不是因为一连串的偶然而来的,人生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保全性命,无论是人类整体,还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并且人的去向也不是简单的死后归于虚空。寇尔森被这真理找到而改变,拥有了全新的生命。他曾经拥有了这个世界上常人无法企及的权力、地位和金钱,却困在一个牢笼之中,就是那与真理隔绝、陷在罪中不能自拔的生命中。他在监狱中,却因这真理找到了他,就悔改,获得了完全的自由——脱离了罪的捆绑,死亡的拘禁和神的愤怒。于是,他建立了监狱团契,不断地向在监狱中的人传讲这使罪人得生命的好消息。

掩卷沉思,不禁要问,这美满的人生,寇尔森得到了,而我们呢?是继续发出人生的追问,还是循着这亮光,开始认真面对人生的真相,踏上这条道路呢?

 

 

 

[1] 查尔斯·寇尔森、哈罗德·费科特:《人生观的故事》,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