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教牧分享 浅谈儿童青少年的教牧关怀

浅谈儿童青少年的教牧关怀

文/玲鹃

 

作者按:本文基于卫天牧(Timothy Z. Witmer)在其《善牧领袖》一书中提供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将其应用于教会儿童青少年牧养的探讨。文中提及的“牧养关怀”采用该书中的定义,即由教会牧养团队(牧师、长老和搭配的执事)实施的认识、喂养、引导和保护羊群的行动。同时,本文是在长老会治理模式下、从长老会授权的儿童青少年事工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题目,对于跟随父母在教会聚会的慕道友家庭的孩子,本文中不作特别讨论。

 

“喂养主的羊”对于一间忠心于神这项托付的地方堂会来讲,意味着牧者和长老要认识、喂养、引导和保护神托付给这间堂会的每一位会友。这是教会牧者的核心工作。但今天在教会中,一件普遍却不可思议的事是,许多牧者在被问及所服事的会友人数时,未成年人,即不领餐会友这个群体往往不被计算在内。而一个年龄构成相对均衡的城市教会,牧者牧养的羊中约有1/5-1/3是这一群体。对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解释,但实在无法掩盖牧者们对自身核心角色的认知存在某种偏移,也直观地反映出教会中未成年会友群体的牧养正面临一定甚至相当程度的忽视。

 

与牧养成人不同的是,牧养孩子需要借助另一层结构——家庭。三十多年来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几乎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看得很重”,教会中的父母其实也是如此。他们在孩子的学业和身体上投入很多,但在重视孩子灵魂的事上,有意识的行动大多仅限于主日带孩子去教会,以为只要孩子去了教会,神自然会做工改变他们,令他们成为主的门徒。这真是简单却又危险的想法。

 

下面,我们将先通过考察孩子们与教会具体的“接触点”来看今天国内教会在这项事奉上的现状。然后,我们将依据牧养关怀的四项职能来具体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路。

 

一、孩子接触教会的几种模式

 

模式一:

m1

如上所示,儿童青少年主日学是目前大多数中国城市家庭教会设计的孩子们“接触”信仰的方式。在这个模式中,代表教会直接对孩子实施牧养的不是教会的牧师或长老,这项责任和权柄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转介给了主日学老师。很多时候,主日学老师与教会牧师或长老之间没有流畅的沟通机制,这意味着孩子们的状况在大多数时候只在老师的层面进行判断和处理,除非极端的情况出现,否则这个群体的信息基本无法进入教会牧师和长老的关注视野并及时得到回应。由于儿童主日学教室通常刻意与会堂隔开,所以教会的牧者和长老很可能与这些不领餐会友关系较生疏,从而不能建立真实的牧养关系,很难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

 

在这种模式中,教会对孩子的服事投入,主要表现为处理主日学课程相关的问题,如选教材、找老师、备课、排老师轮值表、教师培训等。

 

模式二:

m2

近一两年来,国内一些教会,尤其改革宗教会的牧者们对于儿童参与公共敬拜开始了实践,会友中的父母们开始带领孩子参加主日的公共崇拜。这种模式中,教会牧者有机会透过宣讲神的道直接牧养这部分会友,孩子们也可以透过公共敬拜对圣道有一定程度上的领受,并开始他们在圣约群体中的公共生活。而儿童主日学继续保留,与成人主日学同步开展,作为补充。

 

模式三:

m3

在一些教会,牧者们开始注意到增强家庭自身对孩子的牧养功能十分关键和迫切,因此如模式三所示,教会开始建立父母团契或在成人主日学中开设专门的父母课程来推进实现这一目的。由于发现服事这部分会友需要协调的内容越来越多,这些教会便设立了专门的儿童青少年事工小组或部门来统筹协调不同的服事内容,对家长和老师提供教导和培训支持。

 

小结

 

如果我们用宏观牧养和微观牧养两个层面来评估上述几种模式中教会对“小羊们”的牧养,将会发现教会的着力点都比较集中在宏观层面,且基本都是集体坏境下的教导,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一对一的牧养关怀仍十分薄弱。

 

二、对教会中的儿童青少年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牧养关怀

 

接下来,本文尝试参照《善牧领袖》一书中提出的“牧养矩阵”(含两个层面、四项职能,如下图),来探究教会牧者们对“小羊们”及其家庭如何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牧养关怀。一定人力保障是配搭服事的重要保证,所以以下的讨论以教会中已经有对孩子有负担且属灵上成熟的主日学老师组成的专门小组为前提。

 

宏观

(公开/群体方面的事工)

Ÿ • 精确的会友名单

Ÿ • 了解羊群整体的优/劣势、特征和机会

Ÿ • 讲台事工

Ÿ • 基督教教育

Ÿ • 圣礼

Ÿ • 传递异象

Ÿ • 使命与目标

Ÿ • 事工决策

Ÿ • 带领委员会

Ÿ • 来自圣经的公开教导与警告

Ÿ • 识别文化之“狼”

Ÿ • 马太福音18:17“告诉教会”这一步

微观

(个人/关系方面的事工)

Ÿ • 认识那些羊本人

Ÿ • 知道哪些长老看顾哪些些羊

Ÿ • 定期亲自联络的策略

Ÿ • 门徒训练

Ÿ • 到时指导

Ÿ • 小组学习

Ÿ • 以个人的敬虔、家庭

• 生活及委身于教会,以身作则

Ÿ 辅导

Ÿ • 私下里警告

Ÿ • 马太福音18:15-16寻回迷羊的各个步骤

祷告
宣讲上帝之道

 

职能一:认识羊

 

1、宏观层面

 

对于施行会友制的教会,精确掌握不领餐会友(父母一方信主即算为是)的总体名单是可实现的。这也是细致牧养工作的第一步。这份名单的完成很可能令牧者和同工们立即识别出问题:这些“新增加”的教会成员中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从不曾在教会中出现过!然而就着神与这些孩子的父母所立的恩约,他们同是约中的子民,当在教会关顾之下,同时,牧者也要为他们的灵魂交账。

 

在教导正常的情形下,信主的父母会自觉带领孩子来到教会,让孩子一同得到教会的牧养和关怀。透过事工组同工们按着精确的名单如实记录孩子参与公共敬拜和主日学的出勤和课堂情况,教会可以及时掌握小羊们整体来到教会的状况。

 

事实上,教会中孩子们整体的属灵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们整体属灵健康状况的反映。尤其是那些出勤很不稳定甚至“消失”的小羊们,对教会牧者是一项重要的提醒:这部分家庭有可能正在艰难的争战中或是堪忧的生命光景中。根据经验,这些孩子中不少或是父母单方信主,不信的一方严厉反对他们主日来到教会;或是父母虽然都信主,但生命陷在持续的软弱中无力带领孩子,任由孩子任性,以致在“主日要来到教会敬拜神”上妥协;甚至一些孩子可能正沉溺于某瘾中(例如网瘾),对神和属灵的事毫无兴趣,父母也无力影响孩子;又或是一些孩子身在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的生命尚未经历医治和更新以致能从过去的痛苦中走出来,因此不容易融入教会群体生活,而对于孩子能否在主日敬拜神也不太重视;更普遍的情况是父母总是过于匆忙,生活中没能建立信仰生活的基本操练和优先秩序,以为带着孩子来教会要耗费更多精力和时间,所以为了方便而放弃带孩子参与公共敬拜;还可能有一些孩子,父母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选择让孩子单独住校,回家的频率变低,来教会的频率也随之降低等等。这些都值得牧者和同工们关注。

 

事工小组的负责同工应当每个月与长老们有一次信息分享,帮助长老们了解教会这部分会友的整体状况,对一些特别需要关怀的家庭给予代祷,并应具体落实到一位长老来跟进,在跟进后反馈给事工小组,并对后续要做的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2、微观层面

 

对于配搭牧者的同工们(主日学老师),拿到确切的孩子名单后,可以按班请老师们确定各自直接联系关怀的孩子,每月联系一次孩子的父母(对于青少年,可以与父母商定,同时也联系孩子),了解孩子最近的情况、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或将要面对,深入认识孩子的个性、习惯、喜好等,联系的老师应当成为孩子及家庭的私人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才会自然而然想到要让他/她了解和代祷,并可以期待借着这样常规性的沟通,增进教会生活和肢体生命的联结,并在重大的事上能得到牧者及时的知晓和帮助。

 

对于几乎从未出现过的孩子,应该标示出来,并尽快联络父母,以关怀而非“纪律警察”的态度代表教会做些大概的了解:掌握孩子现在的基本情况,了解父母平时在家通过什么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正面临什么事情需要代祷,以及孩子不能来教会的原因。做好记录,让长老们知道这部分小羊的存在和他们的需要。

 

对于再年长些的青少年,信仰生活中游离的状况是常有的,他们可能听道时心不在焉,来教会是因为受父母“强迫”,也很可能是因为想跟教会的同龄伙伴在一起,或者心里知道当敬拜神,但世上各样的诱惑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思。这些孩子同样需要老师及时、有恩慈地联络和鼓励,表明在基督里对他/她坚定不移的爱和挽回。与他们联系的老师需要学习怎样同理青少年的处境和心理,常常为他们祷告,偶尔可能还要充当他们和父母之间的“调解人”。

 

以上这些一对一联系的情况,应当在每月事工小组内部的信息渠道中汇总和总结、分享出来,老师们一起为有需要的孩子和家庭代祷,并报知长老们知晓或跟进。这样的过程有必要形成惯例,并存留分阶段、可查考的文本记录。

 

职能二:喂养羊

 

1、宏观层面

 

喂养的关键是满足羊对真理的需要,而喂养孩子首要的是满足父母和主日学老师对真理的需要[1]牧者除了借着解经式讲道将神的道向会众讲明,也要注意讲道的过程自身也是一种示范,能让父母和老师从中体会如何正确解经,如何应用,如何有效教导。这对于每一代会众中的父母都尤其重要,因为孩子日常的牧养和教导是父母担当,帮助父母建立这些基本的能力,才能使孩子在日常也得到基本真道的牧养。

 

另外,在教会开设的成人信仰教育中应考虑会众中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的需要,这部分人群在年龄构成比较均衡的教会中的比例通常是1/2至2/3,数量庞大。因此,在成人主日学中开设父母课程教导父母是宏观牧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主日学仍然是教会直接牧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另一项基本途径。不同的教会对儿童主日学有不同的定位。我们倾向于认为它的功能介于成人主日学和牧养小组之间,即:既扩充孩子对圣经、信仰要义及信仰如何应用在其生活中的知识,也是孩子践行教会团契生活的载体。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质和成长需求,在同工整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将孩子们分成不同的班级,带领他们按照不同年龄段的能力来学习和交往。每个班应当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和具体的计划安排。教会牧者应在设立这些学习目标时与事工小组的老师们一起研讨,确保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目标整体上合乎圣经真理,并且是一致的、递进的和整体的。

 

此外,参与这项服事的老师们应当接受适当的、持续的装备和培训,以期在基督教世界观、教育的理念/哲学、内容和方法上一起学习、反思和成长。

 

2、微观层面

 

对于孩子一对一的牧养,在儿童阶段,教会牧者仍应当主要关注孩子的父母,透过培育父母的生命和提升父母对孩子日常牧养的能力来实现。事工小组要关切孩子的身体健康、行为习惯及属灵喂养在家中开展的情况。孩子全人的健康完全依赖平时照料他们的家中的“牧人”。因此,联系孩子父母的老师需要了解他们自身的属灵状况、家庭敬拜实施的情况,了解他们怎么运用要理问答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信仰基本要义。对于学龄前的孩子,需要了解父母采用什么方式带领孩子理解圣经启示的基本真理;对于识字的儿童,需要了解父母是怎么带孩子读圣经并将圣经真理应用在孩子的生活中;对于青少年,需要了解父母是如何与孩子一起读经、讨论和应用的等等。家里的“牧人”若是强健殷勤,就可以期待小羊能得到较好的照顾。如若不然,这个家庭就需要得到事工组老师甚至牧者适当的关注、代祷和帮助。如果大多数父母都在同样的问题上需要帮助,牧者就要考虑以某种适切的方式集体性地回应,如组织相应的学习/座谈,证道中使用相关的例证,或列入教会的整体代祷,让会众共同意识到这项需要,集体同心祈求圣灵在其中来带领和更新。

 

职能三:引导羊

 

1、宏观层面

 

对孩子的引导,除了牧者和长老这一群体,教会主要是借着父母和主日学老师的参与,但后者的参与就时间和频率而言,无法避免会是“片段式的”。正如埃德蒙·克鲁尼(Edmund P. Clowney)的总结:教会蒙召以三种方式事奉神:以敬拜直接服事神,以培育服事圣徒,以作见证服事世人。[2]因此,对于孩子,想办法预备、帮助和成全他在敬拜中有更深的委身是父母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也是教会可以具体教导的一个方面。而在主日学方面,引导孩子搭配完成一些类型的服事是对他们不错的训练。有三类服事可以操练:

 

第一种是本分里的服事。从细小的开始,比如在主日学课程结束后,老师组织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孩子都参与,一起做好教室的清洁和整理,再问安分散。除非特殊原因,家长不该提前让孩子从这样的参与中退出。这样是让孩子体会自己从属于教会(神的家)这一共同体,按本分参与“家中”事务的治理是神喜悦的,因而是好的和值得去做的。

 

第二种是彼此服事。比如课堂上有意识地将孩子分组,老师带领这一组的孩子为另一组的孩子提供一些服务,之后再反过来,引导孩子以正确的心态学习服事和领受。

 

第三种是大的服事小的。可以鼓励青少年班的孩子以组为单位在一起为小班上1-2堂课,老师提前带青少年们一起备课和试讲。这可以促使年长的孩子在预备教导中更多理解福音,并从服事的甘苦中体会基督的舍己和担当,也让年幼的孩子在圣约群体中与年长的哥哥姐姐熟悉起来。此外,也可以在社区里寻找一些机会让孩子们参与服事。这些活动都是为预备孩子明白福音,引导孩子信靠基督的救恩,活出事奉主的人生作铺垫。

 

2、微观层面

 

父母如何在一切事上做孩子敬虔的榜样,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敬拜、认识、顺服、感恩、事奉神,是这部分最首要的问题。同工们需要在联络中有意识地关心一些细节,比如:父母在预备和帮助孩子参与公共敬拜上具体做了哪些准备?父母自己是否专心投入敬拜,随时合宜地指教孩子,使孩子意识到敬拜中只有三位一体的神和他的话语才是人们要注目的中心和焦点,而不是自己的心思意念或感觉?父母是否为孩子提供一个身边的榜样可以效法?还可以了解父母是否看到孩子身上的潜质,有意识地为神使用孩子的特质和生命来荣耀神的名祷告?还要留心了解父母是否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以神喜悦的方式来安排一天或一周的时间,因为神要每个他的孩子做好管家,从最小的事开始效法基督,尽心、尽力、尽意爱神,并爱人如己。当这些情况被汇集、分类后,长老们需要得到整体的情况和突出的问题,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被牧者长老们认真看待、分析,形成有效回应的内容放在适合的场合,如父母课程中被教导,这方面周必克牧师所著《如何在恩约中养儿育女》,以及伊利斯•菲茨帕特里克、杰西卡•汤普森所著《给他们恩典》等是不错的参考。

 

通常,大多数父母认为带孩子参加主日崇拜和儿童主日学、坚持举行家庭敬拜、每天督促孩子有规律地读经和祷告,在孩子犯错时及时用神的话教导和纠正就算在属灵教育上“合格”了。其实不然,如果父母从来没有带领过孩子一起传福音,一起为了回应神的爱而为具体有需要的人代祷、奉献并力所能及地服侍过他人,如果父母从来没有比关心家里吃什么、穿什么更多关心神的国和神的义,那么,父母无论怎么用圣经里的话教导孩子,也是虚空和可怜的。对于这种情形,需要鼓励父母主动寻找一些可以带孩子一同服事的机会,这能真正造就自己和孩子。例如,如果孩子还小,可以选择带他/她一起在教会内做些小的服事,如为老年团契活动购买合适的茶点和水果,为教会的母婴室做一次清洁和整理;如果是青少年,父母可以留意一些适合孩子参与的社会关怀志愿服务,全家一起报名参加,等等。

 

职能四:保护羊

 

1、宏观层面

 

宏观保护建基于神话语发出的公开警告。在真理的层面,[3]教会的牧者要对所处文化中的物质主义、精英主义、相对主义、民族主义等对会众心灵的侵蚀保持高度警觉,并在教导中帮助会众稳固地扎根在圣言的根基上,用福音的智慧和能力来分辨并抵挡。对于孩子,也是首先借着帮助父母分辨这些文化之“狼”在他们心灵和身体上施加的诱惑,回到福音提供的道路,才能保护孩子免受这些诱惑。在道路/方式的层面,后现代社会中的媒体技术、娱乐和设计正在使用及时性、海量性和非位格化的知识、关系和情感互动来解构人的性情、思维、情感和生活方式,将人变得内心浮躁、思维碎片化、更不容易满足、更依赖物质和虚拟情景的刺激,更不容易与人沟通建立关系。成人和年龄越大的孩子,越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塑造。教会需要鼓励父母靠着恩典有盼望地为孩子代祷,自己也要在福音里更新,以此来预备帮助自己和孩子胜过诱惑和试探,过智慧的生活。从教会整体的层面,牧者需要有意识地教导会众:在一个圣约的群体中,成人有责任在敬拜中、在具体的生活交往中为孩子们提供正面的榜样,并在必要时为需要协助的孩子父母提供帮助。

 

2、微观层面

 

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处境,要试图和父母一起了解他们真正的“敌人”和真正克敌制胜的“武器”是什么。这个过程其实是辅导的过程。对于联络的老师,可以和父母一起探讨,找到可能的原因和突破点,并为之祷告。联络的情况应当记录、每月整理,初步总结出主要问题和建议的方案给牧者们,帮助牧者们了解孩子和家庭整体的状态,做出合宜的判断并实施牧养和帮助。联络的老师们需要事先有一定的基于圣约中的教育和辅导的训练及学习。这方面可以参考《如何在恩约中养儿育女》《给他们恩典》《人如何改变》及《作孩子的心灵导师》等书籍。

 

有一些极端情况,如自己或家人暴露在家庭暴力伤害下的孩子,或面对重大疾患或意外灾难的孩子,联络老师确知后应即刻反馈事工负责人,由其报告长老,尽快对孩子和家庭实施介入,提供必要的保护。

 

正如卫天牧牧师在《善牧领袖》中的总结:教会牧者无论在宏观/集体的层面,还是微观/个体的层面,对群羊的牧养都必须建立在圣经的根基之上,并要在祷告中把整个看顾羊群的事工交托给主;为着主的荣耀做牧者的工作,需要完全依靠主,才能有真正的果效。[4]牧者与配搭他一同看顾教会中的孩子们的事工团队,也要在圣经的根基上不断加深对主的恩典和真理的信靠,将祷告、代求放在首要的位置,求圣灵不断引领这项服事的进展,使主的名不断被教会中的下一代认识并尊崇。

 

 

————————————————————

[1] 卫天牧:《善牧领袖》,陈曦译,山行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129页。

[2] 同上,第145页。

[3] 同上,第160页。

[4] 同上,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