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9年09月号(总第79期) 一位传道人和一间教会的归正之旅

一位传道人和一间教会的归正之旅

文/本刊编辑部

 

一、在危机中走上事奉之路

 

因为父亲早逝,苏小澄从小是跟着爷爷长大的。大二那年爷爷过世了,本来一心读书上进要报答爷爷的苏小澄,忽然失去了人生目标,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学习大学物理时,因着认识到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规律,苏小澄意识到一定有上帝。正如罗马书1:19所言:“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虽然那时他还没有读过圣经,也不知教会在哪里,但却逢人就讲有上帝,因此也感到黯淡的人生多了一丝光亮。他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一位同事帮助他找到了三自会,但那里并不宣讲福音。1991年起,三自会中四位中老年姐妹,在一个家庭中开始了周六的查经聚会,后来陆续有几位家庭教会的巡回传道人去分享。苏小澄被当时青年团契的负责人带到这个查经聚会中,因为觉得这里略有一点活力,不像三自会里死气沉沉,就委身下来。直到1994年,这个家庭聚会点请了浙江和河南的传道人过来布道,苏小澄才听到“悔改信耶稣”的信息。虽然这些传道人是灵恩派的信仰,布道信息中更多是讲自己受苦的见证,但简单的“永生永死,天堂地狱,信耶稣上天堂,不信耶稣下地狱”的福音信息,竟然令他重生得救了。

 

苏小澄得救两周之后,工作单位让他入党,因为他是这家企业为数不多的了解新技术的大学生之一,单位准备要提拔他。苏小澄去问当时带领他的老姐妹:“我能入党吗?”老姐妹简单直接地回答:“不能。你不认主的话,主也不会认你,就会下地狱。”苏小澄觉得难以抉择,此时因为刚刚信主,他对真理几乎没什么认识,而上帝用一个特殊的方式引导他。睡午觉时,他做了一个梦:他看到自己要过一条河,前面有两条路,一条路很平坦,但上面满是牛粪,许多苍蝇绕着飞,另一条路较为难行,由石块连成,中有间隔,但是溪水流过。他心里忽然有一个声音问:“你要走哪条路呢?”他的回应是:“污秽肮脏的那条路肯定不能走,我要走另一条路。”此时他忽然惊醒,就觉得这是上帝给他的指示,因此放弃了入党。这事以后,他读经才读到“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参腓3:8)。

 

重生之后,苏小澄开始如饥似渴地读圣经。自从1994年的那次布道会后,几位老姐妹建立的家庭聚会点就与三自会断开了联系,因为大家觉得三自会中没有圣灵的工作。当时已有三四十人一起聚会,多是因为病得医治而留下来的病人,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因此苏小澄在这里聚会才四个月,圣经还没有读过一遍,就被催促上台讲道。从此以后,他在教会中承担的服事,就越来越多了。

 

因为放弃了被提拔,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工作较为清闲。没有任务的时候,苏小澄就在办公室中读经、预备讲章。同事们看他是一个怪人,他却觉得在教会的服事甚为甘甜,一下班就匆匆忙忙赶到教会聚会。弟兄姐妹承认他的服事和恩赐,他也觉得自己是“教会的人”,在单位里好像是在受煎熬。不过,虽然妻子支持、鼓励他全职服事,但他还是挣扎纠结。看到外地来的传道人撇下一切专心事奉主,他就很羡慕。这些传道人会讲自己怎样坐监、怎样受苦,听得大家泪流满面。

 

因为教会推动祷告,强调受苦,强调背十字架,强调热心的事奉有今生和来生的赏赐,信徒在传福音方面就很积极。教会快速成长,却伴随着严重的危机。所传的“福音”基本上就是信耶稣病能得医治,死后灵魂能上天堂;只要不喝酒、不抽烟、不骂人、不恨人……外在行为上似乎是个好人,就是一个真信耶稣的人。教会对于圣灵工作的理解,停留在“神迹奇事”“方言”等灵恩神秘体验上,因此哪个仆人“恩膏强”、祷告之后病能够好,哪个仆人能够像“先知”一样发预言(预测未来),就邀请他来带领聚会。牧养靠巡回传道人开培灵会,平时主日讲道对圣经的理解基本上都是“解入”,不是“解出”,就是读完一段经文后借题发挥,然后讲见证。大部分信徒是实用主义的信仰,往往满足于信仰所带来的实际帮助和精神安慰。再如此发展下去,教会很容易就会被异端掳走。

 

一开始,苏小澄在种种神秘的感觉中很“喜乐”,但是因为没有真理,他渐渐感受到空洞、乏味,并产生了很多困惑。为什么搞“圣灵充满”,却有人被鬼附了呢?为什么传说中有医病恩赐的“大仆人”,实际上却医治不了人呢?为什么那些灵意解经,一开始听着很有亮光,但是再次读经的时候却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呢?这些问题得不到带领人正面的解答,他开始自己去探索,接触到倪柝声的《人的破碎和灵的出来》后,他就开始了“内在的操练”,追求与神联合的一种感觉。

 

苏小澄发现自己若真想操练得好,就必须把工作放下,否则还是爱世界,没有办法得着突破,所以他把工作辞了,期待灵里面可以达到“登峰造极”的状态。但一开始的释放之后他并没有多大的长进,教会的长辈也不鼓励他,反而因为他放弃了工作而质疑他。这如同一瓢凉水浇在他头上,没有人从牧养的角度鉴定他的呼召,没有教会的供应,他已无退路,又不知如何前行。幸而他那时已经意识到所选择要走的路是一条背负十字架的苦路,而他走上这条路的动机,虽然掺杂着自我成就的私欲,但主要还是想明白真理,全心全意敬拜神、追求神。因此,尽管他那时软弱又糊涂,但是他的“大牧者”却越过这一切,将他引向了正途。

 

二、在改革宗神学框架下抓住福音核心

 

痛苦、困惑、纠结了近一年后,上帝突然为苏小澄开了读神学的门。在一位传道人的推荐下,他来到一所改革宗神学院读书。读书期间,他发现自己感觉性的、神秘主义的信仰模式有许多错谬,因此越来越谦卑地学习,归正到以神的话语为信仰生活之依归的模式中。人的感觉是有限的、模糊的、不定的,神的话语却是清晰明白、安定在天、永不更改。2003年,苏小澄带着在神学院获得的三样“法宝”——释经讲道、改革宗神学、以门徒训练为中心的牧会体系——回到教会,期待能将教会归正,建立为一间合神心意的教会。

 

苏小澄认为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正确的释经,所以他借着释经讲道,在讲台上让“神的声音”取代了“人的观念”。这一步非常关键,真理的权威被树立起来,信仰从人本转向神本。教会的弟兄姐妹开始注重神的话语,不少人因为合乎圣经的福音被宣讲出来,而真正地悔改重生。第二步,是进行教会观的教导,建立会友制。在建立会友制的过程中,弟兄姐妹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信仰是自我中心的,而教会却是基督的身体,信徒应当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第三步,是建立门徒训练的牧养体系和细胞小组。借着门训,信徒更加委身基督,并以小组的方式实现团契相交,彼此分享信仰怎样落实在生活中。第四步,是带领大家学习《威斯敏斯特信条》。2006-2008年,每个周日的下午,教会的会友一起学习信条,而同工在学习后还要考试。学习信条以后,大家建立了一个客观的信仰体系,对于人的堕落、恩典的完全等方面认识得更清楚,因此根基更牢固。第五步,教会选举长老,建立了长老制的教会。

 

这五步,因为要挑战传统观念,每走一步都是困难重重。并且各个堂点转型的进度不同,直到2008年,教会中的第一批堂点才初步完成了改革的过程,教会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周边的教会看到这样的改变,就邀请苏小澄去帮助他们。他到他们中间去带领同工们门训,一起学习释经讲道和《威斯敏斯特信条》,帮助周边教会建立信仰框架和门徒训练的牧养体系。与此同时在周边城市的植堂工作也进展顺利。

 

正当事工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苏小澄意识到自己的生命遭遇了瓶颈。当他努力地使用所有“法宝”,一步步推动教会发展,教会似乎也有了一定的架构,但他所期盼的复兴却并没有来到,同工们之间却有很多的论断、争竞、骄傲、苦毒,他自己也是如此。

 

2009年,苏小澄陪伴妻子到外地生产,休了一个月的假,这是他全职服事十年以来第一次休假。当他打电话询问同工教会的情况时,就听说有两位弟兄议论他没有爱心。以前这两位弟兄也常挑他的毛病,他一直忍耐,而这次却难过得受不住了。此时他才发现,过去他只是表面上接纳了他们的批评,因为事工忙,来不及多想;现在有时间想了,就越想越伤心,甚至晚上无法入睡,伤心到肚子疼痛。妻子就要生孩子了,他心里却无一丝要做父亲的喜悦,只有呼求主:“主啊,我肯定哪里出问题了,求你指示我,求你释放我。”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二十几个人排队请一个人帮他们把身体中的毒血放出来。那个人用缝衣针挨个挑。轮到他的时候,缝衣针变成了一根打毛线衣的钢针,往里一扎,黑血喷了十米高。醒来后,神光照他:“你全职服事已经十年了,这种苦毒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从服事以来一直如此。你表面上火热,心底里却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称赞。因此每当别人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心里都是苦毒的,只不过因为事工的忙碌、同工的安慰没有发作出来而已,这个问题其实从未解决过。实际上,你一直都是活在自我当中,里面并没有真正的爱,并没有爱伤害你的人,没有真正饶恕别人,虽然你被按立为牧师了,还是这样。”苏小澄发现自己真是一个自我中心的罪人,但要爱那些批评议论自己的人,这怎么做得到呢?他发现自己必须要“死”。他体会到,十字架的苦不仅是受逼迫而已,苦难会显出你的问题,然后让你舍已,让你真的与基督联合,让基督的爱充满你,这才算是服事。苏小澄发现自己十年的服事其实不算服事,都是掺杂私欲,都是为了自己。此时他便来到主前认罪悔改,深感基督才是自己惟一的满足,唯有祂能解决自己一切的罪、软弱和灵里的缺乏。

 

这一经历对他非常重要。他称自己是个糊涂人,是属灵的婴孩却要牧养多人,因此神以这种方式来警戒他、勉励他。此后他学会了在各样环境中感恩,经历难处、焦虑、苦毒之时,就去反省自己的问题。

 

2012年苏小澄接触到提摩太·凯勒的福音神学,给他带来的改变就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活在福音里。他靠神学知识、工作来称义,并且以事工为偶像,事工有果效,便踌躇满志,事工没有成功,就失去平安。这些年,推动释经讲道、会友制与教会观建立、门训、信条学习、建制……做了许多事情,但还是事工导向,并且,这些事工都内含危机。释经讲道因为没有以基督为中心,容易成为律法性的讲道,虽然让人知罪,却无力改变人。阶梯式的门训可能会误导信徒靠成长与成圣来称义,依赖对阶段学习的完成。同工们若不能在福音之爱的激励下服事,彼此很难进入深刻的关系,尽管教会的牧养治理体系建立起来,却难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他终于摸到了生命成长的路径,开始以福音为事奉的核心。

 

之后神也在事奉上为苏小澄开门。2012年,在多年服事的基础上,周边教会在信仰标准、牧养治理体系、异象目标上渐趋一致,彼此连接建立了区会。区会负责圣职人员的考核,也联合各教会一起开展神学教育、宣教、植堂等方面的事工,并在神学教育方面大大造就了地方教会。在针对全职工人的全日制学习之外,区会还办了几届周末神学班,每届神学班都放在不同的城市,并开放给其他城市,以更好地帮助各地方教会培养同工。这样,提升了地方教会诸多成员对真理的认识,也使教会工人们的神学一致性更强。

 

苏小澄深深感受到,教会首先需要的是正确的福音信息,福音是牧会的核心,其他事工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开展的。于是,他取消了分阶段的门训,在小组中开展以福音为中心的释经。每周他先带领小组长学习经文内容,组长理解、应用到自身之后,再通过宣讲和交流传递给组员,并具体地运用到组员的处境中。他也开始尝试“以福音为中心”来做神学教育,无论系统神学、圣经神学、历史神学、实践神学,每一堂课都围绕福音来讲。前来学习的同工都因此很得益处。他们首先收获的是信仰被归正,从人本转向神本,其次是正确的释经,然后是福音的能力。有一位同工说:“没有学习以前,我的信仰比较碎片化,看重外在表现。后来学习了释经学,我开始发现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有许多错谬,经过系统神学、圣经神学的学习,我深感圣经是这么和谐一致的整体,所有经文都是在指向那位救主的福音。这对我而言是个飞跃。我以前的讲道就是道德式的——你们要读经、要聚会、要追求,而现在我知道若人的生命没有被福音更新,强调行为是没有用的。我对弟兄姐妹的生命状态更加敏感了,以前只要是显得热心爱主、能说会道的人,我就鼓励他去服事,现在我会慎重得多,多相处,多交谈,在他的言语中体会他信仰的实际。我觉得牧会是建立在对圣经的认识上。如果没有对圣经正确的认识,看到的永远是肤浅表面的东西——别人有主日学,我也要搞一个主日学,别人有营会,我也去弄一个营会,然而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苏小澄过去对福音的理解是教义式的,而现在他意识到福音是可以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并可以说是解决生命问题的万能钥匙。当信徒出现问题、需要辅导时,他常常会从福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原因,思考怎么应用福音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当信徒为生活忧虑时,他会引用马太福音:“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参太6:25-34)忧虑的原因是“小信”,因为不信自己是神的儿女,所以还要抓住一些东西作为保障,但为什么不能确信呢?因为往往内心深处还是凭行为得救,或者不信神会看顾。当信徒夫妻之间争吵,妻子不能原谅丈夫时,他会劝导:“你是全然败坏、赤裸裸的罪人,基督为你流血、赎买了你,完全不是因为你有一点值得祂爱的地方。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是蒙了这样的恩典的话,为什么不能饶恕他呢?难道你的丈夫对你的冒犯,需要你付出像基督钉十字架那样的代价吗?”当信徒想要脱离某种恶习而无法自拔时,他会引导他将目光从行为移到内心。如果只是为行为而认罪,实际上是把自己堕落的程度看得太浅,也不认识神的救恩不仅免去我们的罪债,还要除掉我们心中的污秽。内心败坏导致恶行,惟有恩典而不是意志力能改变人心。我们的心就是自我中心、贪爱世界的,今朝压抑罪恶,明日还会爆发。只有当我们能够爱神,享受神,罪中之乐才会失去吸引力;只有不再是那个随从已意的“我”,而是基督在我里面掌权时,私欲才能被灭绝。

 

苏小澄发现,我们生命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认信,这是因为我们在那问题的背后没有信福音。因此在授课时,他也带领学员们进入到这种实操当中,先针对自己的问题思想如何应用福音,此时很多人经历到生命的更新。

 

三、由福音神学追溯清教徒传统

 

福音神学像一个引路者,又将苏小澄引到了清教徒那里。2016年,他去参观大激流城周毕克的教会,周毕克送给他几本清教徒的书。细读之后,他发现其实福音神学的“恩典更新”是爱德华滋、司布真所强调的。清教徒神学博大精深,苏小澄觉得自己发现了属灵资源的宝库:首先,清教徒宣讲恩典非常彻底;其次,他们有实际的敬虔操练。每篇清教徒的讲道,对经文都会挖得很深,将福音讲得清楚明白。清教徒的著作中教义严谨,并且有详细具体的实践。例如对于恩典如何转化内心,爱德华滋的著作《论普通美德与真实的美德》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马太·亨利的《祷告的方法》则教导了如何具体地认罪,人心中的哪些宿疾需要靠恩典改变。清教徒是把神学贯彻到底的一群人,对他们而言,福音不是一个理论,而是能深入到每一言语行为心思意念当中。

 

这两年间,当苏小澄自己在清教徒传统中受益时,教会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教会越来越重视建立敬拜神、事奉神的家庭。信徒早晚的家庭敬拜被建立起来。因为清教徒非常注重父亲属灵的责任,所以教会也推动父亲们在家中带领家庭敬拜,按照麦琴读经表每天早晚分享一章圣经。虽然时间不长,早上二十分钟,晚上半个小时,但通过家庭敬拜灵修、默想神的话语,家庭成员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反省、归正,因此家庭关系被修复、更新。教会还专门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来帮助父亲们讲解应用圣经。一个个家庭被建立起来之后,整个教会就更加稳固。

 

其次,主日早晚礼拜,鼓励全天的安息。早上的礼拜释经讲道,晚上的礼拜则讲专题——要理问答,如何灵修,如何认识婚姻、亲子教育等等。

 

并且,教会反复教导如何祷告和默想。因为发现原先信徒都是为了自己和别人的需要祷告,默想趋向神秘主义。于是苏小澄就带领信徒一起来学习清教徒以神的话语为中心的默想,以及如何具体地为神的国、为自己的属灵生命祷告。

 

在学习清教徒传统的过程中,苏小澄开始更深经历基督徒的十架道路。早在神学院学习的三年中,他已经了解到十架道路是与主联合之途,与主同死、同复活、同得荣耀。但刚毕业的时候,他还是免不了有一种自我成就的想法:“我现在已经学到了什么,我要如何改变教会。”直到他在教会里遇到很多挫折、争战,才发现其实自己做不了什么,一切都得主来做,自己更需要的是与主联合。当自己愿意跟主一同死,一同受苦、受羞辱,主复活的能力才会借着他去做成主的工作。十字架不仅意味着受苦,更是让基督徒彻底地否定自己。因为没有十字架我们很容易自我膨胀、骄傲、自义,追求自己的成就;不通过苦难,我们不能认识到自己一无所有。在无能、无力、无助中,我们不再追求自我的安舒、成就、影响力,而是仰望创始成终的那一位,单单地享受神。不通过十字架“死”,我们就不能享受神,而神才是我们最大的喜乐。当一个又一个梦想破灭、自我全部粉碎、甚至连肉体的生命都要舍弃之时,“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10:39)。通过十字架,我们得到主自己的生命。

 

思想教会接下来几年的成长方向,苏小澄认识到需要发扬宗教改革的精神,就是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归正。教会的归正之路就是成长之路,教会停止了归正就停止了成长,就会成为撒狄教会。虽然有神学体系、组织架构、敬拜流程、牧养策略,但久而久之教会会出现极大的危机:安逸、舒适、属灵的懈怠、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按名是活的其实是死的。福音神学让我们看到人是多么地反福音,我们与文化中的堕落是如何地纠缠不清,我们需要不断地悔改,不但为恶行,也为“义”行,何时停止悔改何时就活在自义中,离开了福音就是死路一条。这几年的归正之路使他领悟到,教会越归正就越会发现更多需要归正的地方。

 

苏小澄也深知传道人成长的重要性,教会的改革是伴随着传道人的成长,传道人与教会一起归正。当传道人成长到一个阶段出现瓶颈时,教会就停止成长了。这些年的事奉中,他深感歉疚的就是,因着自己生命不成熟、对福音认识不正确,给教会带来了亏损;因此,他感到教会要继续前行,需要传道人们更多舍己、顺服圣灵的工作。苏小澄觉得神要逼着他更多地“死去”。这不仅是因着他看到现今整体环境上的艰难,更是因为意识到圣灵在教会做的工作将会更加深入。教会的归正之路要一直走下去,传扬使徒所传的纯正福音,像使徒一样完全降服于圣灵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