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乐
“弟兄,最近读圣经有什么亮光?跟随主有什么体会?”在教会经历最严酷逼迫的文革年代,两个基督徒相见、交通时最平常,也是最经常提到的这两个问题,深深印在我童年的脑海中。对于祖辈与父辈的基督徒们,能够有机会在家里分享读经的体会与生命的经历,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我每每见到他们交通完后脸上流淌着的眼泪。那时,舍己背十字架跟随主,向自己死,经历基督,是信徒生命的范式。虽然神学知识有缺欠,教会组织形式很简单,但对基督的依靠、跟随与为主受苦是每一个基督徒生命的印记。
1992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几周前,我还在北京一个只有9个人的小教会里,与弟兄姐妹们低声地,用连隔壁邻居都几乎听不到的方式唱诗敬拜。当我第一次参加美国教会的主日崇拜,与全场三百多人站在神面前,高声唱诗赞美神时,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心里默祷:“神啊,哪一天北京的教会也可以这样大声地、不受拘束地唱诗来赞美你?我们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自由?”
2009和2010年,我在北京几个家庭教会参加了相当有规模的主日崇拜。主日崇拜程序与教会组织非常健全,绝不亚于北美的华人教会。其中一个教会诗班的素质与阵容,甚至会让90%的北美华人教会自叹不如。崇拜的场地与设备相当“高端”,座椅、乐器、投影仪等一应俱全。如果不讲,在北美的信徒很难想象,北京的家庭教会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并获得这么大的自由空间。然而,当我与弟兄姐妹们一同站立,高声唱诗时,却没有兴奋与激动,反倒是一丝忧虑划过心头。
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年的巨变已经给中国带来社会、经济、政治上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经历了2008-2009金融风暴与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中国的国力与地位达到近代史以来的高峰点。在经济日益繁荣,意识形态性的政治逼迫渐离我们远去时,什么是真基督徒的标志?是为基督受苦吗?我们到哪里去受苦?还是我们应当拥抱外在的成功,以此荣耀主的名?
在逼迫减弱、基督信仰渐成主流的初代教会时期,基督徒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真基督徒的标记?第三、第四世纪,基督教信仰进入文化主流的过程中,教会面临一个危机,就是沉湎于安逸,与世界妥协,背叛其属天呼召。有着异教文化背景的苦修主义试图探寻一个与世界分别的路径,苦修的方法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个人性与群体性的苦修,将外在的逼迫转为与魔鬼的外在争战,在殉道渐去的环境中,苦修替代了逼迫,修士们成为教会的楷模与英雄,吸引着大批的追随者。以亚他拿修的《安东尼》为代表的苦修主义,就是当时代信徒对这一答案的描述。《安东尼》所突显的,是圣俗二分,信徒必须在家居与旷野之间做出选择。旷野是与魔鬼争战、操练意志的地方,那里通向与基督的联合,人经此过程而圣化,越来越像基督。
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当基督教信仰已经在与异教文化,与政治的角逐中获得胜利,成为了主流文化,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甚至连皇帝都在信仰甚至政治问题上谦卑于米兰大主教座前时,教会对此一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虽然《安东尼》在奥古斯丁的归信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熟读圣经的奥古斯丁,却在他信主多年后的《忏悔录》、《上帝之城》及其它著作中,对这一问题提供了另一套答案。在奥古斯丁看来,首先,最根本性的战争是内在的,是我们与自己的罪以及这个引诱我们远离神的罪恶世界的争战;其次,这一争战对信徒与教会而言是普遍性的,并且贯穿整个宇宙的次序。与世界分别的战场首先是我们的内在。安东尼绝然、凯旋式的归信,在《忏悔录》中成为一个长达九章的过程,并逐渐演化为内在意志的争战,直至最终的降服。安东尼在旷野与魔鬼旷日持久的属灵争战,在《上帝之城》的后半部展现为“上帝之城”与“人之城”在上帝救赎历史过程中的彰显。在天路途中,“上帝之城”的子民首先的争战,是属灵的新生命与其内驻之罪的争战,并在争战当中受苦。但罪已经失去了它的权势,有着新生命的信徒,可以靠着圣灵顺服上帝,在此世过不受罪挟制的生活。无论是《忏悔录》还是《上帝之城》,奥古斯丁的每一个神学结论都基于大量的经文引用。他虽然没有通过系统的圣经研究建立以“神国”为主体的末世论架构,也未曾阐述现今“已而未至”(already but not yet)的教义与伦理,但这一框架与教义在其著作中跃然纸上,从始至终掌管着他的救恩论与实践神学,为基督徒入世又不属世的生命与生活找到一个平衡点。奥古斯丁的这一转折成为西方教会(包括罗马天主教与更正教)的巨大属灵财富;同时显明,信徒与教会的生命力必然根植于圣经的启示和对启示框架体系的整体把握。
我们并不孤单,神的话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在神话语引导下的教会传统是围绕我们的云彩。
基督徒在此世的标记取决于这个世界的本质与基督徒生命的本质。整本旧约指向的基督,福音书突显的神国(或天国),保罗书信教导的“两个时代”的末世结构,一致并且互补地启示出福音的核心:上帝透过末后的亚当、人子基督的王权,经由基督的降世、受死、复活、升天和五旬节圣灵降临,已经全面地临到这个被罪败坏的世代。新的宇宙秩序已经开始,天国的子民与复活的基督联合,元首基督首先在他的子民当中掌权,并透过他的子民将他的王权扩展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直到他在荣耀中降临、再来。
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徒生命的本质是基督复活的生命;圣经告诉我们,这个世代的本质是在罪中需要被拯救的世代。“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靠着信活在神的儿子里”(加2:20,参考ESV、NASB、NIV及希腊原文另译),当保罗这样说时,他不是在进行修辞性的辩论或讲一个比喻,而是通过描述一个真实的现状,突显当时代犹太主义与基督信仰的区别。这个现状就是:“我”已经实实在在地与历史的基督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基督那复活的生命活在“我”的里面;活在这个世代中的这个“我”,同时也本质性地活在基督里面。基督徒虽然还活在此世,活在肉身当中,但是“我”(内在的生命)却已经实实在在地与基督同死,并一同复活。保罗在以弗所书2:5-7和歌罗西书3:1-4所教导的是同样的真理,我们已经与主同复活,我们的生命在基督里面,并一同隐藏在神里面。信徒今天的生命与基督历史性的复活密切相联,救赎历史中基督的复活,是当今信徒生命的源泉。而这一个复活的、属天生命的本质,是保罗所教导的基督徒伦理的重要基础。正因为我们的生命此刻已经在天上,在基督里,在神里面,并且有一天要在荣耀里与基督一同彰显,所以我们要寻求、思念属天的事,以基督的心为心。
属天的事是关乎神的国与神的义,关乎新的创造与新的秩序,关乎来世与末世基督的王权。与属天的事相对的是今世的风俗,是这个世代的秩序,是起初亚当堕落后的生命,是基督的国度所闯入的这个世界。虽然这个世代一直在上帝恩慈的护理当中,但本质上,其中的人和事却是神的仇敌,是敌基督的。当我们这些神国的子民还生活在这个世界、翘首盼望神国最终的彰显时,内在与外在的争战是我们生活的常态。这一争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内在的生命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我们从亚当而来的旧生命已经死了,从基督而来的新生命藏在神里面;但同时,罪还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发动,我们还生活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万物与我们一同盼望完全得赎的那一天。正因为我们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争战才必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基督没有选择撒但应许的、此世的荣耀坦途,而是忠心、顺服地走完父为他预备的、受苦仆人的十字架之路,完成末后亚当的救赎之功,成了赐生命的灵。学生不会大过先生,在基督于荣耀中再来之前,在这个世界,我们与复活前的基督一样,走在同一条受苦的路上,盼望等待完全复活得赎的那一天,受苦是我们新生命的标志。
无论外在环境与这个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生命的本质没有变,这个世界的本质没有变。基督透过圣灵在我们当中不断拓展他的国度,与这个世界文化争战,我们的一生和教会的本质就是争战,并在争战当中为基督受苦。基督不在这个世界的荣耀当中,而在我们的软弱与受苦当中。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爱基督、爱人的新生命不断与自爱的罪争战;我们要的是荣耀、刚强、顺利、被人羡慕,神要给我们的是经历他的恩典,并在我们的软弱中显出他的刚强。受苦是我们生命的标志,我们的受苦不是自义、自怜、孤芳自赏,更不是自找苦吃,而是满了基督生命馨香之气、满有恩慈的受苦。别人在我们的受苦当中看见的不是我们,而是基督,因为我们真生命的标志不是关于我们,而是关于基督。
我们在哪里为基督受苦?我们时时、处处为基督受苦,在我们的家里、教会中、职场上。我们也许不再因信仰受到政治性迫害,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抵挡福音的文化,会要为了基督而不断地付上各样的代价;也许我们不再会因信仰而分不到好的工作,但我们必须在讨神喜悦的行为与更富有、更享受的生活之间做出抉择;也许我们不再会因信仰而被社会鄙视,但我们要天天操练的是用恩典回应人与社会的功课;也许我们更加不再会被归类为“牛鬼蛇神”,甚至已经开始被称为“好人”,但我们时时刻刻的挣扎是投靠基督的义而非自己的义。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认识了这样一群商界、企业界的基督徒,因为福音的缘故,他们在18个月前决定,将自己的工资封顶,同时每个月奉献150万美元。神的普遍恩典更多临到,这群人最近四个月的奉献一直是200万美元。在没有任何政治性逼迫的美国,他们选择为基督受苦,因为那是喜乐之路,是通向荣耀之路。
在每天、每时的争战当中,基督徒的标记、新生命的样式,就是为基督受苦,经历基督的死。基督那复活的大能正是争战过程中的经历,它彰显在我们这软弱的瓦器里。基督荣耀、复活的生命不是我们经历争战之后要达到或得到的,相反,是我们为基督受苦本身彰显出基督那荣耀的复活的生命。我们蒙召是为基督受苦,基督徒个人如此,教会也如此。神的刚强透过我们以为的软弱表达出来,因为他的恩典够我们用。世人不会在我们飞黄腾达的财富里面找到神,但他们会在我们舍弃利诱,选择基督的受苦当中寻到生命。
亲爱的弟兄姐妹,你相信自己的生命已经复活,已经藏在基督里了吗?你愿意充满盼望,满怀激情地为基督受苦吗?那是苦路,同时,那也是喜乐之路,荣耀之路。
参考文献:
Henry Chadwick, Saint Augustine Confessions, Oxford
Athanasius, Anthony
Augustine, City of God
Peter Brown, Augustine of Hippo, a Bi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rson and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Zondervan
Herman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R
Hermann Ridderbos, Paul, An Outline of His Theology, Eerdmans
Richard Gaffin, Resurrection and Redeption, P&R
Ivor J. Davidson, A Public Faith, From Constantine to the Medieval World, Baker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