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文化评论 一个事工,一个开始——儿童参与主日崇拜

一个事工,一个开始——儿童参与主日崇拜

文/李岩

 

没有多少事工会比服事教会中的孩子更重要了,因为他们是教会所生养的,在旧约中,上帝命令以色列人说:“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6:6-7)在新约中的提摩太后书中,保罗特别讲到,提摩太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5)。服事孩子,不仅是圣经的要求,更是预备教会的未来,当一代人逝去后,下一代人可以继续服事与敬拜神。否则,若我们只传福音给别人,自己(的孩子)反被弃绝了(参林前9:27),即使基督将以他的信实使教会代代永存,我们却将为自己失落的后裔哭泣哀伤。

改革宗教会由于对圣约家庭的重视,一方面推动信徒的家庭敬拜,另一方面也在儿童参与主日崇拜的事工中努力实践。我们对于儿童主日学的态度是肯定,但不全然依靠。我们赞同专业的主日学老师有效地对孩子进行信仰教育,但我们更要强调父母对孩子的信仰引导,以及儿童在参与主日崇拜中领受上帝的祝福。

因此,我们将在本文中重点探讨教会儿童主日学的一种新的事工方向——引导儿童参与主日崇拜,以及我们如何来预备和开始这种新的事工。限于篇幅,我们只能简洁地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儿童主日学,或兴或废?

 

近期以来,关于儿童主日学的争论比较多。支持主日学和反对主日学的声音都很多,也都各有各的道理。

对于年轻的大陆教会来说,这实在是一件难以决断的事情。从教会历史来看,一开始并没有主日学,西方教会最早的主日学是由罗伯特·拉凯斯(Robert Raikes)在18世纪晚期的英国创立的。也就是说,对于西方教会,儿童主日学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事工,已经具备了大量成熟的经验与资源。

而对大部分中国教会尤其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城市教会来说,信徒多为第一代基督徒,牧师领袖也第一代基督徒从中产生。特殊环境下开始的家庭教会,起初根本没有儿童主日学的条件。到了近些年,随着公共空间的开放,许多教会的聚会空间和教导资源都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年轻化的城市教会中,大量年轻信徒进入婚姻组建成第一代基督徒家庭,他们对于儿童主日学的需求直接推动了教会对这块事工的开展。

对于年轻的中国教会以及中国的基督徒家庭和孩子,在儿童信仰教育上是基本没有直接的历史根基也没有历史资源可用的。作为典型的城市教会信徒,我自己就亲身体会到这种缺乏。更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信仰是一套规则,而没有真正牧养他们的心灵,给他们恩典。既然如此,年轻的中国教会,真的不应轻视西方教会200年来所积累的儿童主日学的经验、资源与人才。太多的第一代基督徒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无所适从,需要得到专业的儿童主日学老师的帮助。

另一方面,中国城市教会发展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结构改变、城市化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与文化的区域中心不断产生,大量人口因此开始迁移,传统家庭秩序和社会伦理受到严重挑战。所以,中国教会的发展又是在中国历史中史无前例的世俗化进程中开始的。一方面我们对于敬虔属灵传统上还没有很好地传承,另一方面年轻的教会又要面对后现代社会的信仰挑战,这是中国教会成熟过程中的十字架。

我们看见非常真实的处境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建造敬虔家庭,就被世俗的力量拖垮了。因此,我们就看见了许多对于儿童主日学的指责:父母把孩子的属灵教育责任都交给老师,自己却不负责任;很多主日学的孩子只学会表面的信仰知识,长大后一离开家就脱离教会;儿童主日学破坏了教会崇拜的整体性;儿童主日学老师长期得不到主日崇拜的牧养;大教会用儿童主日学的硬件设施吸引基督徒家庭离开原有的小教会等等。

但是,平衡地来看,我们并不能把世俗压力下的教会问题与儿童主日学直接相关联,而是要思考如何使用儿童主日学的资源来面对这样的牧养难题。

我们的建议是,儿童应该作为家庭成员参与主日崇拜,然而儿童信仰教育包括儿童主日学在这种儿童参与主日崇拜的事工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我们不可轻视儿童主日学产生后在智慧与人才方面的积累。因为成人崇拜毕竟主要还是属于成人的信仰牧养。尽管有经验的服事者能协调好信息、诗歌、崇拜环节中各种人群的牧养需要,包括对参与崇拜的青少年、儿童也能兼顾。但专业的儿童主日学教育者和其使用的教材还是可以对儿童更有针对性,也能够带来对儿童信仰的有效塑造。比如非洲之父李文斯顿就深受他儿时的主日学老师汤玛斯(David Hogg Thomas)的影响,打下了信仰与宣教的根基。

所以,如果时间与场地条件足够,我们建议在主日崇拜前或后,另外安排成人和儿童的主日学课程,使得孩子们可以在一起学习,他们可以有自己的老师或专职牧师。也可以在周间的其他时间有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团契生活。这可以带来交叉式的、深入的教会肢体互动。

另一方面,鉴于大多数家长、包括牧者并不具备专业的儿童教育方面的资质与经验,教会儿童主日学老师所受的专业训练就可以更好地补充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儿童主日学老师或教育人士可以参与帮助引导儿童参与主日崇拜。

由于这种崇拜体系对家长的灵性要求和教育孩子的能力要求更高,势必带来教会家庭事工上的更大需求。这个时候,儿童主日学老师就可以更好地配合牧者,开展父母学校事工和儿童教育讲座,为家庭制定、普及儿童信仰学习资料,并且参与牧者对家庭的探访事工,帮助父母学习带孩子祷告、给孩子讲解圣经,帮助参与建造敬虔家庭。

即使有些教会完全取消了儿童主日学,改为整个家庭参与崇拜,那对于牧者与同工来说,儿童的信仰教育就成为他们必须学习、必须教导的重要工作,他们实际上要与家长们一起成长为儿童信仰的教师。

所以,儿童参与主日崇拜,不仅不会削弱儿童主日学的份量,反而是增加了对基督教儿童教育人才的需要。对于以前把儿童主日学当成主日托儿所的人来说,现在的儿童主日学倒是从被消费的对象变成了被重视的事工,因为父母们比以前更需要从儿童主日学老师那里获得教导孩子的资源。

那么,这样一种新的教会事工模式必然也会带来新的难题。因为儿童在上帝的子民中属于不成熟的、弱势的、需要更多教导的群体,我们认为儿童的事工,重点在于对成人的教育。所以,在儿童参与主日崇拜的事工中,教牧团队和成年信徒应该会面临哪些问题,应该作好哪些预备呢?下面我们再进行一些论述。

 

第二部分: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作好预备?

 

首先,我们要在圣经上预备自己。

传统世俗文化在根本上轻视儿童,不将其视为平等的人,而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养子防老的积蓄。现代中国的畸形生育政策似乎导致对独生孩子的重视,然而宠溺又是另一种对儿童成长的严重不负责任,其教养后果甚至远远恶于前一种传统世俗文化对儿童的摧残。

然而,圣经基于对上帝创造生命的神圣意识重视儿童,甚至是胎儿。圣经教导上帝的子民在敬拜神的时候,父母应当被鼓励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敬拜,并且使全家人,无论男、女、孩子、仆人都要一起学习神的律法(申31:12),庆祝主的筵席(申12:7,12)。所以杰里米•沃克(JeremyWalker)写道:“圣经一直的前设就是在神的百姓敬拜中要包含儿童。”[1]

尽管我们可以为不同年龄、背景的人开设不同的专门聚会、服事事工,也可以按恩赐不同为不同人群安排牧者,比如青少年牧师、婚姻家庭事工负责牧师,但教会不应该在主日崇拜中把孩童、青少年、成年人分成不同的敬拜堂次。全家人从老到少,应该一起出席敬拜并坐在一起。这不仅是更加符合上帝在圣经中对家庭的旨意,也是坚固圣约家庭的一种牧养方式,包括促进家长们在敬拜中训练孩子以及在平时的敬虔预备。同时,世俗文化中习惯了“人以群分”的人种、阶层、年龄区别,而集体崇拜所展现出来的这种反世俗的教会文化,也是对单身信徒的教导和对非信徒慕道友的见证。

当成年信徒对儿童参与主日崇拜有这样的圣经知识的预备后,我们应当意识到要像服从上帝其他方面的旨意一样,支持这样的美好事奉。

其次,我们要在崇拜上调整自己观念。

世俗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是今天教会的大敌。信徒不但要求教会提供最佳的宗教消费,也在崇拜中仅仅渴望得到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满足;信徒的服事、奉献也是基于对教会提供服务的反馈。因此,儿童主日学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信徒选择更换教会的重要评估指标;这其中固然有家长盼望儿童得到好的教导的因素,但也是因为很多家长持消费者的心态,将孩子送入主日学交给老师,以便自己更轻松地聚会。这正是今天一些教会诟病儿童主日学甚至想将其取消的原因。

这根本不是圣经中上帝对其子民的要求,相反,这是一种偶像崇拜者的利益交换心态。归正的教会需要不断地教导信徒,也在实际中操练信徒:委身教会、服事上帝是我们的本分,彼此服事、相互照应是我们的责任,主日崇拜不仅是牧者同工的服事,也是所有崇拜参与者的服事。

因此,当一群不成熟的儿童进入主日崇拜时,毫无意外地,他们相比成年人,会出现更多的特殊情况,诸如迟到、聚会时忍不住发出声音、突然需要上厕所或是喝水等。在正式的非儿童场次的音乐会中,未成年儿童经常会被禁止入场,为的是演出的质量及消费者的感受得到最大的保证。可是,主日崇拜却不是消费音乐与信息的时候,而是参与服事的时候。上帝不仅乐意在崇拜中使我们尝到主恩的滋味,也要在崇拜中训练和归正我们。

所以教会与家庭在训练和引导儿童学习参与主日崇拜的同时,成年信徒也当被培养起在崇拜中的服事者心态,学习以爱心鼓励、以怜悯帮助那些带儿童一起参与主日崇拜的家庭。这种崇拜观念的转变,本身即是信徒的成长过程。

我们从上帝对孤儿寡妇的特别看顾(参申24,26章),和上帝对亚玛力人击杀以色列队伍中“后边软弱的人”一事(申25:17-19)的烈怒中可以看出,上帝对其未完全成圣的子民,所看重的不是整齐划一的阅兵,而是喜悦我们在那最小的弟兄身上显出彼此的相顾、怜恤与扶持。所以,即使是主日的崇拜,彼此的帮助忍耐也会显出比庄严一致更美的见证,并且这也是对那些立志带领孩子学习主日崇拜的家庭最温暖有力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熟。

第三,我们要在服事上预备自己。

在圣经的教导中,上帝的子民是基督的身体,彼此配合,彼此相顾,一同快乐,一同受苦(参林前12章)。因此,在一场主日崇拜中,也应当尽可能展现出基督肢体的丰富性。这一方面是通过更多肢体在崇拜中的参与,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崇拜中对不同肢体的关顾。

比如讲到会众的唱诗,并非指除诗班外的所有人的个性都湮没在大合唱中,而是指尽可能使会众中的各种人群都可以在敬拜中有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得基督肢体的丰富性不仅是眼睛可见的,也是耳朵可听的。按照不美的肢体要加倍补足的原则,音乐恩赐较差的人群也可以有独特而不可缺的角色。所以,有些特殊节期,主日崇拜会安排除教会正式诗班外的不同人群献诗,包括家庭、团契、小组或是儿童的献诗。但其实不止是在特殊日子才这样安排,基督的教会在这方面可以作得更丰富些,包括在崇拜时安排不同角色的读经、唱诗,让更多肢体主动参与。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崇拜的公祷中,安排领会者或是牧者上台特别为家庭、儿童来祷告的环节。也包括在讲道中,特别考虑对家庭与儿童的信息与劝勉,这都是在提醒参加者上帝所要看到的崇拜不是一场美伦美奂的演出,而是要看到对基督肢体丰富的展现。

所以,为了使每一次的崇拜都尽可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基督的教会就不能只满足于几个神职人员或是专业人员为大家献上一台崇拜的戏,而是要进行更多的动员。下面是可以考虑的一些建议:

1、主日的安排要尽可能提前公布,特别是各种经文、诗歌。让带领儿童参加崇拜的家庭可以提早预备,帮助孩子熟悉主日的流程,学习诗歌,理解经文。

2、主日学的老师和专业人员与牧者配合,帮大堂中的儿童预备参与主日崇拜。比如为大的孩子预备诗歌的背景资料和解释材料,为听道而设计的问题,鼓励他们理解并参与唱诗,学习听道,回答问题,做好笔记。为小的孩子预备与信仰、崇拜相关的文字、书本或图画作业。

3、如果教会是在崇拜之后再开设儿童主日学的,老师就可以在此考虑孩子的听道情况,可以通过询问、讲解帮助孩子学习欣赏崇拜诗歌,理解讲道信息,并且反馈给家长。考虑到家长的不专业性,教会的教学力量就应当在此被动员起来,帮助家庭参与崇拜。

4、领会者或牧者在每次主日崇拜公祷中记得为家庭和儿童祷告。

5、音乐老师和诗班配合对孩子进行训练,让孩子的歌声经常成为会众歌唱中可呈现的一部分。

6、接待员对家庭的特别帮助,包括座位调整及崇拜过程中突发意外事件的支持。包括提醒其他信徒对此的配合。

7、随着事工的开展,我们将发现服事方面有更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对于最容易被批评为千篇一律、仪式化、无新意的主日崇拜事工来说,动态、创造力与热情将因此产生。

教会最主要的聚会就是主日的崇拜,崇拜不仅是最重要的集体牧养,也是上帝子民人人都当尽的本分与职责。在大多数人眼中,主日崇拜时间更多的是板凳信徒与天使一起观看专业信徒的演出,普通信徒在这个时间中的参与除了大合唱、说阿们、交奉献就没有别的途径。当我们只把神学院、音乐学院看成是崇拜参与者的主要输出方时,我们就已经错失了崇拜的意义,也忽视了上帝在他子民当中赐下的各样的恩赐。崇拜不仅是台面上音乐与信息的献上,崇拜也是整个会堂中众肢体的主动参与。要让一群人发挥创造力来服事与参与,没有比服事他们当中最有需要的,最小的那一群人更好的机会了。

第四,我们要在平时预备自己。

如果把主日的崇拜看成是一场献上的大戏,那么平时的预备就不可少了。而且,对于一个真实的敬拜者而言,只在主日来崇拜,是一种标准的假冒伪善,或只能算作一种宗教义务,有人直称此种信徒为主日圣经搬运工。所以,有些教会的儿童只去主日学,整个主日基本与家庭分开。这会使得家长在主日也可以把教会当作孩子的托儿所,自己的茶话会,也带来了更强的宗教消费者心态。

当我们让家庭带领孩子进入大堂一起参与崇拜时,这不仅提高了同工的服事标准,也提高了对教会家庭的要求。那么,如果没有平时的预备,只是改变崇拜的模式,并不能带来对崇拜者的改变。相反,若是教会重视推动平时的预备,这就会成为真正建造教会家庭,建造同工团队的切入点。

显然,同工团队在平时的预备,除了前面所说的及时提供主日崇拜信息和安排服事外,还要学习为家庭祷告。当家庭进入大堂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以前那些在主日时独立分散的成人与孩子忽然成为一个个的家庭组合。弟兄姊妹通过对彼此家庭的熟悉,更能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当我们对家庭更加熟悉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为他们记念祷告。推而广之,教会中家庭身份的明显,也可以使之成为祷告会的代祷内容。我们主张为教会的家庭献上恒常的祷告,当家庭得坚固,教会也可以得着长远的坚固。

此外,教会同工也将会发现,带领教会的孩子参与服事,将会有一片广阔可为的天地。包括安排孩子们在主日服事岗位实习,动员家长带领孩子参与探访、祷告、传福音等实践活动,大孩子学习服事小孩子,与其他年龄层团契进行对接聚会,让他们学习认识教会各种人群。

从效率上来说,成人自己做事情要比带孩子做事情利落多了。但带领孩子参与服事,可以培养孩子的教会观念,他们对主日崇拜也会更加认真对待。

家庭在平时的预备主要是作好家庭敬拜。每天在家中由家长带领的唱诗、读经、祷告,这不仅是按照圣经应尽的本分,也可以训练孩子学习安静参与崇拜。很难想像没有家庭崇拜习惯的家庭,可以很好地带领孩子参与一场长达1个多小时的主日崇拜。从另一方面来说,带领家庭敬拜也正是家长信徒在家中对信仰认真负责的见证体现。

说到家庭敬拜,许多教会都认可,甚至也提倡,但在实践上却不太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一代信徒没有敬虔的传统与榜样,不知道如何带领家庭敬拜,也很难坚持家庭敬拜。所以家庭敬拜不只是家庭属灵成长的事情,也是教会牧养的事情。在清教徒时代,巴克斯特牧师经常到各个家庭中,教导和带领家庭敬拜。当牧者定期轮流进入一个一个家庭,带领、参与家庭敬拜的时候,不但提升了探访的属灵质量,督导了信徒的属灵状况,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也是引导孩子了解教会、尊重牧者的机会。这种彼此的熟悉、尊重自然会给主日的联合崇拜带来益处,甚至对下一代牧者的产生都会带来良好的预备。

家庭所要做的另一部分重要的预备就是,借着在主日崇拜结束后与孩子的交流,来预备整个家庭参与下一主日的崇拜。如果家长像完成义务一样在崇拜结束后就不再提起,孩子很难认为这是父母珍视与宝贵的东西。孩子从心里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即使他被训练成能够坐下安静听道,也会在心中轻视厌恶这件事情,学会假冒伪善,这正是孩子将来信仰危机的开始。所以,我们提倡守主日,即主日下午或晚上不进行其他商业、娱乐活动,甚至也不建议开太多事工性的会议,是为了给信徒留下谈论,回想崇拜的时间。弟兄姊妹可以在一起分享交流,家庭要学习带领孩子讨论今天所讲的道,所唱的诗歌。

所以,教会在此也要思考,如果把整个主日当成一场重要的事工来进行,可能教会需要教导信徒家庭如何积极主动地守主日,为他们提供守主日的属灵指导与支持,包括可以更多地在主日下午和晚上安排一些以家庭为重心的探访、交流、敬拜。教会也可以对主日服事进行回顾评估,这其中就包括对儿童参与崇拜和儿童主日学事工进行评估与指导。

 

第三部分,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们要特别当心,不要在相对更仪式化、规则形式也更多的大堂崇拜中培养出外表宗教化的小法利赛人。

首先,我们要提防律法主义、道德主义的心态。

从规则制定上来说,让家长带领儿童进入大堂主日崇拜只需要作个教会决议。但是,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不仅是一项新规则的制定,这更是教会整体的动员,尤其在这个家庭支离破碎的时代,教会这样的调整是在对世俗文化的宣战。律法主义、道德主义是我们最容易依靠的,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在中国教会,大量没有信仰传承经验的新基督徒家庭要学习建造家庭,牧养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操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教会原来应当做的牧养信徒家庭的工作,也是教会一直会持续做下去的工作。

中国人受专制主义、集体主义毒害深远,有可能特别盼望实现有孩子参与的主日崇拜也能安静整齐,这个时候律法主义、道德主义的心态就特别容易出来。同工们容易指责没把孩子带好的家长,信徒们也容易在心中论断,以眼神击杀那些手忙脚乱的家庭。当然也会有另一种“善意”的可能,就是给予孩子们过多的关注,常常去看发出各种声音的孩子们,甚至主动去逗孩子玩,即使是这种“善意”,也会因为在集体中影响其他人而给家长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这里可能教会一方面要培训好辅助家庭的接待同工,另一方面也要教导信徒们学习自己专心聚会,不给家长们带来内疚感和各种压力。

即使是家长们也容易用律法主义或道德主义批评孩子,或者说:你怎么不像谁家的孩子那么安静?!或者说:你不要像谁的孩子那么吵!也会用各种不正确的方法威逼利诱,如果安静参加崇拜,就如何如何;如果不听话,又如何如何。

律法主义的威胁,道德主义的压力,见效最快,失效也最快。讲到集会秩序的吊诡性,中国人特别熟悉的场景就是学校中上课时要求孩子坐得像机器人,可是下课时整个校园会像开了锅一样地喧闹。直至成年的中国人,也同样在全世界所有的公共场所肆无忌惮地喧闹,这已经成为今天世界旅游中的丑闻。

所以,牧者同工们要特别提醒自己,也教导信徒明白,不是训练好了才可以参加崇拜,而是崇拜本身就是牧养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如果有相应的家庭事工、教育事工支持配合,可能教会中的家庭会成长得相对快一些。但无论如何,只要有新的家庭不断出现,这就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比如即使教会的大孩子们已经被训练成熟,但当年轻人增加的时候,会带来一批又一批的婴儿潮。所以,可能新来的信徒会发现,这里的主日崇拜更像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训练中心。当然,我们有一个美好的盼望,就是几代人之后,教会的主体家庭在敬虔上成熟,使得新的信徒和家庭可以得到最快最好的影响和牧养。这样的主日崇拜就会越来越接近天国的崇拜。

其次,我们要提防不切实际的期望。

如前面第一方面所说,家庭参加主日崇拜,是更加符合圣经,也是对家庭、对孩子的更好牧养。我们可能也因此盼望更快一点看到家庭的成长,孩子的成长的效果。但牧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过高的期望往往也会带来压力与失望。

我们可能会觉得孩子总是听不懂讲道。但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又能听懂多少?我们是不是能作到认真查考圣经,求证真理?

我们有时为孩子在聚会时的调皮、不专心而烦恼,甚至会发现他们学会了假装敬虔,这实在是让我们很伤心的事情。这应该让我们更多地反思自己为他们的守望、代祷、教导是否有智慧,是否尽力?

我们也会过高地期望,这件正确的事情,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可是我们有时候会很失望地发现,许多人还是习惯于只顾自己的习惯与舒服,一时很难学会理解与配搭。尤其是许多家长之前可能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孩子付上过属灵牧养、教育的责任,平时都很难有时间陪伴教导孩子。当孩子与他们一起崇拜并不断带来干扰时,家长们对此的不理解不支持可能会更多。如前面所说,城市教会信徒的流动原因中,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是为着孩子有好的主日学可去。

作为牧者同工,可能会更多地在这件事工的困难中发现,自己以前的眼光只看重事工的表面效果,只看重崇拜中的整齐划一、出席人数,而忽视了信徒真实的灵命状况。所以,崇拜的难度加大,其实带来的是对服事更忠心、更委身、更全面的要求。我们的期望应该是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被提醒自己的缺陷、别人的需要,发现事工的破口,而不是期望新的体制尽快地成熟,可以得享事工成功之荣耀。

总之,当我们在新的崇拜体制中诚实地面对自己和教会的真实属灵光景时,我们才会学习在上帝面前谦卑,才会认真地从个人到家庭,从信徒到同工开始踏实的、长远的生命建造。

 

第四部分,一个新的事工,一个新的开始。

 

儿童进入主日崇拜,不只是一个新的儿童事工的开始,其实是一个家庭事工的开始,也是教会价值观念的一个调整。

第一,对孩子来说,他们的信仰教育将进一步得到教会的重视,对下一代信仰的教育与传承成为教会的重要事工。这对于这些年来主要靠对不信者传福音而增长的教会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祝福;这不仅是因为全家蒙恩的恩典极其宝贵,更是因为教会自己的生养传承,不仅为教会将来的发展储备资源,也是考量教会所坚持的真理是否始终忠于圣经,又是否能够不断应对时代文化挑战的重要因素。

第二,对家庭来说,教会不再是一个分门别类的地方,分为圣职与平信徒,也分为中老年团契、青年团契、儿童主日学、职场团契。教会是一个一家一家人来敬拜、来学习的地方。大陆有大量第一代基督徒家庭,在如何按着圣经作父母、建造家庭方面急需培训,即使是传统的基督徒家庭,由于以前资源的匮乏,牧养的不力,也极其缺乏这方面的经验。随着为父母开设聚会、课程,为孩子们提供训练,家庭得到坚固,教会同工的后顾之忧得到解决,教会的价值观也将会得到调整,这可能会带来我们想像不到的深远影响。今天这个世代是一个家庭价值观念破碎的世代,也是一个传统家庭伦理面对严重挑战的世代,教会所培育出的成熟基督徒家庭,不是复古却能坚持传统中的美好,不是现代却可以面对当下文化的挑战。这本身是教会对社会的见证,成熟的基督徒家庭将成为他们邻舍和社区的祝福,这也将是另一个忠于主所给教会的使命的广大工场的开展。

第三,对教会中的其他人群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包含在家庭当中。家庭的坚固,也必然带来对他们的祝福。所以,不同阶段、状况中的人进入重视健康家庭建造的教会,都能发现自己或自己的亲人可以在从中受益。因为他们看见教会和信仰不再是一些抽象的神学课程、会友课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信徒家庭所展现出来的男女老少的、和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同样会使得基督赋予教会的训练门徒的大使命,不再只是特殊蒙召的传道人的志业,也是更多信徒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参与的、以生命影响生命的门徒训练。

 

结语

 

3500年前的摩西在征程结束、进入迦南之前,对神的百姓说:“这是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教训你们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一生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谨守他的一切律例、诫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长久。以色列啊,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与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数极其增多,正如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应许你的。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命记6:1-7)

盼望摩西的训诫,成为今日教会的训诫,使我们殷勤教育我们的儿女,也盼望在这样的事工中,我们同样可以看见那位在每一个敬虔时代、每一个敬拜家庭中赐下智慧的上帝,也会在我们的生命中赐下智慧。

李岩@成都

2015年9月19日-21日初稿

2015年10月12日修改稿

注释及引文

[1] 《靠主应许养育儿女:如何在恩约中养儿育女》,周必克(Joel R. Beeke)著,陈萍译,基督教改革宗出版社,2014年。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