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拉尔夫•戴维斯 译/李金湘 校/杨基
归正岁月(四)
三、归正的架构:约(尼9章)
这一段在英文圣经里应当从尼希米记9:38开始(希伯来文圣经是从尼10:1开始)。这可以说是对第9章的祷告的回应,或更确切地说是祷告的结果。面对着自己持续背叛与不忠的历史,犹大只能悔改。但是该怎样悔改?约是悔改的载体。他们要达成一个书面的契约,一个坚定的、矢志不渝的协议或约。
1、约的明确性:人名(尼10:1–27)
这些名字中既包括首领也包括普通人。尼希米和西底家的名字单独在一处,然后是祭司,大部分按家族姓氏列出(2-8节);接下来是利未人,他们按个人而不是家族列出(9-13节);然后是领袖(14-27节;根据以斯拉记2章的名单;14-19节大部分是普通家庭)。
2、约的中心:分离(尼10:28)
分离的消极层面:“与这地的居民分离。”
分离的积极层面:“归向上帝的律法。”
分离的社会层面:“并他们的妻子,儿女。”
恰当的成圣是上帝的百姓如何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核心问题。
3、约的严肃性:誓言(尼10:29)
比较耶利米书34章。他们进入诅咒之下,如果不遵守誓言就愿审判临到他们自己。
4、约的细节:敬拜(以敬拜为主)(尼10:30–39)
圣约的更新不能靠一些笼统含糊的规划得以复兴。注意这些允诺是多么精确与详细:
a. 婚姻(30节)。
b. 安息日(31节)。
c. 维持敬拜的基金(32-33节)(参看出30:11-16)。三分之一舍客勒可能是因为波斯时代有一种不同的货币制度。[1]
d. 柴(34节)。这样的细节很容易被遗漏。
e. 奉献(35-39节)。
这些供应都和维持圣殿敬拜有关,特别是供应圣殿人员:初熟的果子、头生的牲畜和庄稼。目的在39节的最后一句:“这样,我们就不离弃我们神的殿。”
因为约中有些内容不引人注目,因此我们今天容易忽视它们。但这个约所涉及的内容依然是基督徒现在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婚姻、安息日(虽然大多数时候被忽视)和奉献。但不要将这个约看成律法,看成一份关注细枝末节的文件。其实尼希米记10章是“悔改的果子”(参路3:8,注意这些“果子”如何在路3:10-14具体地体现出慷慨、诚实和知足)。这表明,此时此刻心灵的痛悔不仅仅是哀哭叹息,而是用纸墨把如何悔改具体地列出来。
然而,问题是:我们的约够吗?
巩固之工(一)
一、圣民的秩序(尼11:1-12:26,背景:7:4-5、73)
1、稳定城市(尼11:1–24)
A.将要实施的计划(尼11:1-2)
并非所有人对这两节经文解释都一致。我认为它们是在说首领们已经住在了耶路撒冷。然后是掣签,那些“自愿”者(2节)是抽到签的人。
a. 需要:要知道这是“圣城”(1、18节),但如今的情形离以赛亚书2章所描写的万民蜂拥而至的情形相去甚远。当时甚至没有足够的犹太人住在其中来保证它的安全。
b.方案:犹大地每十人中有一人应搬到耶路撒冷居住。
c. 方式:掣签。如此一来,就不是尼希米强迫他们住在耶路撒冷,而是上帝的旨意。这样他们就不会埋怨尼希米。[2]他们是被上帝征招的!但这些被选上的人是“甘心乐意”(2节;新译本中是“自愿”)。这是上帝的引导被人甘心接受。这也是箴16:33的观点。
d. 牺牲(2节):这些人所做的若不会对他们造成不方便,又怎会受到称赞呢?他们并不喜欢住在耶路撒冷,不然早就在那里定居了。因此他们面临着搬家到城里住的麻烦。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不是还意味着要换工作,或是谋生的方式?也许。总之,这是百姓因为上帝的缘故而作出的牺牲。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上帝是否也呼召我们如此行?在某些地方,舍己是否必须要优先于我们的“喜好”,对上帝百姓的考虑要置于我们自己的利益之上?
B.定居者(尼11:3-24)
历代志上9章有一个与这份名单类似的名单,但那份名单所反映的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比尼希米记11章中的情形要早60年或更多。因此无须过于关注历代志上9章和尼希米记11章中的区别。
Keil的观点可能是对的,他认为3-4节首句的标题涵盖4b-36节,这样耶路撒冷的名单是以斯拉-尼希米时代整个犹大省人口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意味着3-19节中的耶路撒冷的人口包括新来的人(1-2节)和所有已经在耶路撒冷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6、8、12、13、14、18、19),就有3044人,加上妇女和孩子,人口大约在10,000-12,000之间。
20-24节处理一些零星细节。无论如何,若是没有人住,圣城(1、18节)就没有什么价值,这也是尼希米记11:3-24的关注点。
2、占领土地(尼11:25–36)
关于地名和位置,请参看Yamauchi。[3]要看到它们大概的位置,请参看圣经地图集。[4]
如柯德纳(Kidner)所观察,[5]这次重新定居的范围超过了回归时期新的犹大省,也包括放逐前隶属犹大的地方(如希伯仑和别是巴)。但作为同一个帝国的子民,这些人只要不滋扰生事就有权选择居住地。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如芥菜种般的开始,但我们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经文中难道看不出亚伯拉罕之约中关于土地应许的更新(即使是在这黑暗艰难的时候!)吗?因此,犹大的地理变迁暗示着上帝的信实。
3、构建敬拜(尼12:1-26)
这部分经文可以这样分段:
12:1-9 –所罗巴伯和耶书亚时代的祭司家族和利未人(公元前536年)
12:10-11 –大祭司名单
12:12-21 –约雅金时代的祭司(第二代)
12:22-23 –有关记录的注释
12:24-26 –约雅金及其以后时代的利未人
与新秩序下的圣民相关的所有事务都被涉及到了:城市(11:1-24)、土地(11:25-36)、圣殿/敬拜(12:1-26)。
关于10-11节中的日期和大祭司,参看Yamauchi。[6]11节中的押杜亚不是亚历山大大帝同时代的押杜亚,而是更早的一位。在大祭司记载中会看到同名的人是因为孙用爷名(隔代时用同名,孙子会用祖父的名字)的缘故,因此可能会产生混淆。但既然提到押杜亚,我们就至少要回到公元前400年(注意22节中波斯王大流士可能是公元前423-404年的大流士二世)。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关注重要性的暗示的话)以斯拉-尼希米记的作者是大约公元前400年的人,他将这两个阶段的回忆合并成一个文件,见证回归的犹大。
12:1-26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基本上,在这里我们看到两个历史时代的祭司和利未人,12:1-9 后面接着 12:12-21、24-26(24-26节强调赞美和守卫职责)。那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和上一代一样依然在献祭、赞美和守卫。看到真正的敬拜代代相传难道不激动人心吗?作为上帝的百姓,我们自己今天也构成敬拜上帝的整个历史中的一部分,多么奇妙啊!
柯德纳说的好:
“连续性再次成为这里的主要关注。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虽然不令人兴奋,但它拒绝将前代人看为无用的却是要阐明一个观点。如果历史的编写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看重杰出的人物和力量的更替而扭曲真实,那么这里就是一种平衡。”[7]
所以,如果我们轻视或者忽略事奉耶和华的先人的记录,我们就不符合圣经了。
巩固之工(二)
一、在上帝的喜乐中庆祝(尼12:27-43)
我们不确定这次奉献仪式发生在城墙完工之后多久(尼6:15)。给人的印象是这次仪式发生于尼希米记7-11章的事件以后。这件事当然不容忽视,但或许在城墙完工之时还有更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
我们该怎么描述这次的庆典呢?
1、严谨慎重(尼12:30)
即整个场合的预备从洁净礼开始。我不确切知道他们如何洁净城门与城墙,但关于其它的洁净参看出埃及记19:10、14-15。这种方式(不是在仪式上而是在原则上)与现代的福音派运动正好相反,后者除了欢声笑语很难看到这种严肃的预备。我们过于随意了。
2、值得纪念(尼12:31–39)
第一队人和以斯拉同行(尼12:31-37)
第二队人和尼希米同行(尼12:38-39)
目标是圣殿(尼12:40-42)
注意环绕城墙的具体地点(尼12:31、37、38-39)。[8] Stan Evers说得对极了:“当这些犹太人在围绕着他们倾注了如此多时间和精力建造的城墙行走时,他们的心头会涌起怎样的回忆!”[9]
游行让他们再次想起他们曾经所承受的劳苦和考验——但同时这纯粹是敬拜行为。目的是感恩;焦点不是放在“我们的成就”而是“上帝使我们成就”上。但环绕城墙为感恩增添了具体内容和生动性。他们的敬拜从而具有特殊性。他们在具体的地点回顾上帝借着他们做的工作(好像一次苏格兰归正运动之旅?),并且为此向他献上赞美。
清教徒似乎长于“纪念”。Walter Pringle将一些特定事件发生的确切地点告诉他的孩子们,比如他第一次祷告的经历是在“Stitchel大厅的东北角”。多年后,他将他初生的儿子在“花园门北侧的李子树那里”[10]奉献给上帝。信心因着这些回忆得以鼓舞和增长;他们喜欢在上帝保守他们面对讥笑和威胁依然建造起来的城墙顶部踏步前进。
3、满怀喜乐(尼12:27、43)
正如常指出的,词根samach(高兴)在43节中出现了五次。Stan Evers指出以斯拉记3:13的哀哭伴随着喜乐的事件;但在这里,上帝将悲哀完全带走了!这是诗篇30:5的又一次实例(“一宿虽有哭泣,早晨却必欢呼”)。
二、敬拜上帝中的坚韧不拔(尼12:44-13:3)
1、平凡单调的持续供应(尼12:44–47)
因那些带领敬拜(尼12:44b)的人而带来喜乐欢欣,导致犹太人采取行动来保证敬拜得以持续。关于47节中提到的份,参看民数记18:21-32。柯德纳说得好:“在一个伟大的场合中高声呼叫是一回事,但持续地献上赞美的祭,并且为教会的需要提供实际的供应则是另一回事。”[11] H.G.M. Williamson更加详细地说明了:
“然而这并不是个童话故事,这个“幸福的结局”(12:27-43)并不标志着这卷书的结束。经文紧接着(当日:12:44,13:1)提到那些我们会很快当作纯粹的例行事务而忽略的事情,就是圣殿日常事奉所需的经济供应(12:44-47)和顺服上帝的律法洁净会众(13:1-3)。作者似乎暗示:离开了这些例行事务,一日的喜乐决不可能持续下去。虽然通常成功的顶峰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衡量属灵生命成长(无论个人还是团体)是看那些被视作正常的事情改变了多少。此处的叙述方式强调一点:若是没有这些例行事务的持续进行,高潮和庆典很快就会全部变成褪色的记忆。”[12]
因此这里教导我们的是持续顺服(非特殊性的顺服)的重要性。我们很容易忽视或轻视它。保罗•约翰逊在他的《知识分子》[13]一书中,说到托尔斯泰如何喜爱“表演”却对通常的义务漠不关心。例如,他不会因感动而还清他所欠穷人的债务。在这些俗务中没有“新闻效应”,也显不出英雄气概。
2、必不可少的分别为圣(尼13:1-3)
这里的经文出自申命记23:3-6。他们怎么解释那段经文呢?他们是否因为提到亚扪人和摩押人就推论这处经文要排挤“所有外邦人”(尼13:3)?注意尼希米记13:2不仅说到外邦人的威胁,也提起上帝的保护。
这段经文有一种令人感到清新的简洁。当上帝的百姓按照上帝话语来安排生活时就会出现一种清新。他们的行为单单从他们在“经上所读到的”流淌出来。
读这段话时要在脑子里想着以斯拉记6:21。尼希米记13:3的分别的前提是这些人执着于异教。投靠耶和华的外邦人是受欢迎的。
因此,在生活中不住地赞美(12:44-47)、持续地洁净(13:1-3)是上帝子民的标志。
归正是一个事件还是一个过程? 或,教会持续面对的危险
(尼希米记13:4-31)
尼希米记13:4开头有一个令人困扰的短语。通常译成具有时间意义的词,例如“先是,此前”(NASB)。似乎是说接下来的祭司以利亚实将圣殿中的屋子给了多比雅的事件是发生在尼希米记12:44-47和13:1-3这两件事之前。后两段经文都以“当日”开头,是指尼希米记12:27-43举行城墙奉献仪式的时候,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应当与奉献仪式是同时发生的。
奉献仪式时尼希米明显在场。但尼希米记暗示以利亚实让多比雅住进圣殿是因为尼希米离开耶路撒冷去了王那里。我认为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听取Howard Crosby在《兰格解经书》(Lange’s Commentary)中提的建议。他认为13:4中的weliphne mizzeh应当被理解为处境意义而非时间意义,所以应被译为:“面对”。请看Crosby的注释:
“这应当是 ‘面对……’,取liphne mizzeh的处境状况而非时间意义。因为以利亚实的恶行是发生在亚达薛西32年尼希米访问苏萨的时候,而不是在奉献日之前。意思是大祭司以利亚实居然不顾尼希米在亚达薛西20年所开始的这一切归正工作,面对这一切,竟然在12年后趁尼希米不在就让多比雅住进圣殿中。”
让我们继续着重来看上帝百姓继续存在的危险。
妥协(尼13:4-9)
以利亚实是大祭司还是“普通”祭司并不重要。如果Crosby的语法正确,这里是挑衅。如果Crosby的解释是正确的,就越发显得异常悖逆;因为若是那样,以利亚实就是在公然对抗尼13:1-3中之前的归正工作,就是驱逐亚扪人和其它外邦人(而且多比雅就是亚扪人)。
4节后一句解释了他为什么那么轻易妥协:以利亚实与“多比雅很近”。这可能是指他们有很近的关系,或者是亲戚。也可能是联姻(参看尼6:17-19)。若是如此,他的行为就是在表明血比约浓。以利亚实认为取悦人比忠诚于上帝更重要。你必须不停地问自己是什么驱使着你,你的动机究竟是什么(阅读帖前2章可能会有帮助)。
妥协的时机是尼希米离开(尼13:6)。亚达薛西王32年是公元前433年。在此你会发现人的忠诚度。我们的忠诚是否取决于某人在场(在这里是尼希米)?如果没有外在约束,我们的忠诚会不会蒸发(就像以利亚实那样)?或者,我们的忠诚是否有内在驱动力?
尼希米的到来解决了妥协问题(尼13:7-9)!答案是驱逐。尼希米将多比雅的家具和游戏机、T恤衫、衣柜、床垫都扔到路边的垃圾堆里。以利亚实的妥协公然违背上帝的话语(参看尼13:1-3),因此他要得到严厉而不是温柔的处理。温柔有时候反而是罪。
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尼13:10-14)
利未人本靠什一奉献维持生计(民18:21),但却没有得到供应,尼12:44-47中的作法渐渐被废弃。利未人为要谋生只好“逃回”其它城市和他们的田地。上帝的殿就此遭到“离弃”(尼13:11)。
谁知道12节背后隐藏着多少尼希米所施加的压力?我们看到的只是:“犹大众人就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库房。”对上帝的顺服重新启动。并且为了保证这个制度不瓦解,尼希米任命了可靠的人来负责此事(尼13:13)。
注意14节中尼希米的祷告。这不是自我表功的祷告,这个祷告与希伯来书6:10、马可福音14:9以及马太福音10:40-42的精神一致。祷告的人知道上帝不忽视不配的仆人的热心事奉。尼希米求上帝不要涂抹他的“善”。善这个词是hesed的复数形式,用来指耶和华的“立约之善”。因此,尼希米的行为是出于约,是对耶和华委身之约的回应。
重商主义(尼13:15-22)
这个问题与安息日有关。冒犯是双重的:犹大人在安息日做工,还将食品运进耶路撒冷并且(明显)贩卖(尼13:15);也有外国人(推罗人),他们丝毫不在意安息日,在安息日卖鱼(尼13:16)。
尼希米的责备或警戒具有神学意义(尼13:17-18):这些违反安息日的人再次将以色列人置于耶和华的愤怒之下。参看放逐前先知耶利米发出同样的敦促(耶17:19-27)。
预防措施包括关闭和把守城门。尼希米让他自己的人把守,防止商人进入城市(尼13:19b)。20-21节他又警告那些不愿离开的人。也许这些人留在城外,想吸引人出城买东西。但尼希米堵住了这个破口。22节他颁布了一项更有持久约束力的法规来保证大家守安息日。
尼希米安息日政策的背景和神学依据:
出埃及记31:12-17(特别是13和17节)表明安息日是一个“记号”。它标志着以色列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因为其它民族没有安息日。奇怪的是,也许是出于反对后来的律法主义,现代教会对安息日持有负面的看法。甚至福音派虽然对安息日持一定程度的容忍态度,其实却对辩护为什么不需要坚持第四诫更感兴趣。
但注意出埃及记20:8-11。安息日是上帝的恩赐,因为他们在那日安息,他们停了工(出34:21)。只有自由人才能这么做。在埃及他们不敢停工!但当耶和华救赎他们脱离捆绑,上帝使他们能够每个星期停止工作!安息日是恩典和自由的标记,而不是捆绑。奴隶随时都必须工作,但自由人却有休息的自由,包括他的仆人、牲口和寄居者!这条诫命使社会得到益处。因此当你非要用工作挤占安息日的话:
- 说明你缺乏信心,因为你工作不安息就表明你不相信耶和华能供应你一切所需,你认为必须不停工作,因为你的生活全靠自己努力。
- 说明你缺乏怜悯,因为属于你的(家庭、仆人、牲口)都不能得享安息。这个社会学观点参看申命记5:14。
- 说明你选择接受捆绑,因为你将工作神化,将自己捆绑在永不停转的磨盘下,而上帝的本意是让你每周可以停一停。但你却说,“不,我就想要做奴隶,我想要回埃及;我想要在主日奔忙、受挫、疲惫,我要去超市,我想要在那日付账,我想要在那日完成神学作业,我想要洗车、锄草,计算所得税,去音像店。我想要做奴隶!我不想安息、安静、独处——免得我遇见上帝。”
耶和华的方式是:六日工作,一日休息。这是在说工作不是你的神。这些原则今天对上帝的百姓依然适合,尽管我们的文化和政府不守此约,也不在乎这些原则。
混杂(尼13:23-31)
我们又要面对与外族通婚的事。
注意在第二代人中出现的漂移趋势(尼13:23-24)。发生与异教徒通婚的事(尼13:23),显然儿女在文化根基上更接近母亲(尼13:24)。最后,信仰根基也是如此。柯德纳观察到一代人的妥协可以使几个世纪的工作化为乌有。
注意当时采取的行动(尼13:25)。尼希米看似用权压人!此外,他还“咒诅”他们。这是什么意思呢?芬尚(Fensham)[14]解释道:
“尼希米咒诅他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咒诅,而是在宣告宗教意义上的咒诅。在尼希米记10章,立约时规定不得与外族人通婚。如果一旦违约,宗教意义上的咒诅就会生效。这就是这里所说的。”
接着尼希米让这些人发誓不将女儿嫁给外邦人或为儿子取外邦女子为妻(尼13:25b)。这是他们在10:28-30已经发过的誓!
尼希米与他们辩论,他依据所罗门漂向异教的历史事实提出一个圣经-神学-历史的论点(尼13:26-27)。虽然所罗门独享诸多恩宠,但他就因着这罪而毁灭。当时此罪日趋恶化:异族通婚现象已经渗透进入以色列的祭司群体内部(尼13:28-29)。芬尚[15]再次提供了有益的总结:
“不仅是普通人犯罪背教,而且在首领中也发生了同样的事。大祭司的孙子以利亚实娶了和伦人参巴拉的女儿。利未记21:14禁止大祭司与外邦人结婚。处在大祭司族系中的任何人都能成为大祭司。因此这个局面很危险。另外,参巴拉是尼希米的主要敌人。因此以利亚实孙子的这一举动对尼希米的权威是一个直接挑战。因此被视为是最高形式的叛教。尼希米把他赶了出去,意思是将他驱逐出犹太宗教社会。”
已经糟到了这个地步。大祭司的孙子竟然成了参巴拉的女婿!这该怎么处理呢?按照尼希米的风格:“我让他从我面前逃走了”(尼13:28后半句的直译)。祭司原本应该在敬虔和守约上成为模范(比较民25:13)。
今天,这个事件肯定会激怒那种渗透到教会中的“任何时候都要温温柔柔,你必须赞同我的相对主义”的文化。这令人感到既可笑又悲哀。但这一段的要点无疑是“非常情况需要采取非常手段”(耶稣在太5:29-30阐明了这一原则)。记得今天上帝的百姓也会在通婚上妥协:就是与不敬虔的、不信主的人结婚。
现在我们从总体上看一下13:4-31:
尼希米叙述了他做的事情:
洁净(尼13:4-9))
重新设立什一奉献(尼13:10-14)
强制执行安息日(尼13:15-22)
管教背教者(尼13:23-29)
明白13章在说什么了吗?注意以上所列举的为尼希米所纠正的四项罪行在10:30-39的约中已经被禁戒了。在此基础上,请思考两段我认为中肯的引言:
“以斯拉-尼希米记最终的曲调显得模糊不清。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大大庆祝了防御敌人的城墙完工的人们会随后如此轻易地接受敌人住进圣殿和进入大祭司的家族。那些如此严肃地洁净自己(10章)的人怎么会这么快就回到那些根本不敬虔的行为上?如果我们感到尼希米对于努力恢复以色列家秩序的绝望,感到又需要将迷羊领回正路的疲惫,感到没有理由认为这次归正会比别的归正更成功,感到他毕竟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4、22b、31b),那么我们也许就捕捉到了这里真正的意思。”[16]
“尼希米记似乎以不太令人满意的方式谢幕了,不像伴随着轰隆巨响,倒像一阵呜咽哀鸣。最后一章中提到的所有的罪行正是早先对付的。虽然归正者尽力要消灭它们,但它们再次昂起头来……似乎这卷书指出自身的失败,提醒我们:完善的体系架构和常规再重要,也没有什么能取代人心层出不穷的败坏。”[17]
这些评价不是贬低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工作,而是暴露上帝百姓的靠不住。对教会归正过于有信心的人而言,以斯拉-尼希米记不正像一盏闪烁的黄灯那样起到警示的作用吗?不是不要推动这样的归正,而是有时在这其中会不会有一丝微妙的骄傲呢?“我们要与某某团体分开,建立一个新的派别,我们会保证它认信正统,培养敬虔,决不会在妥协的路上滑倒。”但它很可能还是会滑倒。看看苏格兰自由教会自1843年分裂后仅50年的状况。甚至在上帝的百姓中间都找不到真正的守信,即使人们发了神圣的誓言要保持忠诚。看到以斯拉-尼希米记如何暗示弥赛亚信仰了吗?圣经中以色列人的失败难道不会让你寻找那位不会失败的以色列人吗?立约之日何其庄严,违约之时何其轻忽!除了在我们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里,我们在何处能找到守约的人?以斯拉-尼希米记应犹如一记重锤打在我们心上,让我们出于神的启示和对自己的认识而拒绝相信自己,让我们清楚知道我们的虔诚有多么脆弱。“我深知道,我心软弱,容易离开我上帝。”只有看到这点,我们才是健康的。我们看到了以后,我们不就有盼望了吗?
[1] Fensham, NICOT
[2] 比较NICOT, 243页。
[3] EBC, 4:748-51.
[4] 第三版, 129页, 第170号地图。
[5] 121页。
[6] EBC, 4:580-83.
[7] 以斯拉与尼希米, TOTC, 121页。
[8] 有需要请查考与尼2、3章有关的图表。
[9] Evers Stan,Doing a Great Work(《干一项伟大的工作》)197页。
[10] Ryken Leland,Worldly Saints(《世俗的圣人》)209页。
[11] Kidner, TOTC, 127页。
[12] Williamson, H.G.M., NBC, 1994 版,440页。
[13] 111,115页。
[14] NICOT, 267页。
[15] NICOT, 267页。
[16] McConville Gordon,The Daily Study Bible(《以斯拉,尼希米和以斯帖》,《每日研经圣经》)149页。
[17] Williamson, H.G. M,New Bible Commentary(《新圣经注释》)1994, 4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