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4年12月号(总第100期) 忧伤有一位救主 ——《司布真的哀愁》书评

忧伤有一位救主 ——《司布真的哀愁》书评

/沙仑

 

与一位深受抑郁之苦的牧师对话

 

1856年10月19日晚上,年仅22岁的司布真站在萨里花园音乐厅的平台上,他要在这个主日向台下数千名听众讲道。当时,司布真和他亲爱的妻子苏珊娜刚刚结婚不满一年,正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他们的双胞胎儿子还未满月,他们像所有的新手父母那样每天手忙脚乱,并且他们在一个多月前刚刚搬了新家,到处都是还未打开的箱子……这一切看上去是如此地生机勃勃,充满期待。然而,这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极大地影响了司布真的人生。

 

敬拜开始后,司布真正在祷告。突然,有一个人恶作剧般地喊了一句:“着火了!”人群立刻骚乱起来,人们陷入恐慌之中,开始冲向楼梯,拼命向门外挤,他们挤断楼梯的栏杆,有人被挤倒在地,然后被慌乱的人群踩踏。这场事故最终导致7人死亡,28人受重伤。[1]司布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毫无意义的悲剧和公众的指责,几乎粉碎了他的心灵。司布真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完全失控,有人看守着我,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会做出什么事情。”[2]他的妻子苏珊娜谈及那时的司布真说:“我所爱之人的痛苦是如此地深刻凶猛,以致几乎失去理性,有时我们很担心,他可能永远无法再讲道。”[3]然而,两周之后,司布真再次登上讲台。但是,这次事件对司布真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之后,司布真经历多次严重的抑郁症发作,直至他在1892年离世得解脱为止。

 

2014年,美国圣路易斯河滨教会的主任牧师扎克·艾斯怀(Zack Eswine)以司布真的抑郁症为主题,出版了这本《司布真的哀愁》[4]。书的开篇就讲述了在这次事件之后,司布真第一次向会众讲道的情景,那时司布真谈到自己的抑郁:

 

今天早上,我几乎不敢冒昧地站上这个讲台,因为我感觉完全不可能传讲对你们有益处的道。我原以为,过去两周的安静和休息,可以除掉那可怕灾难的影响;但当我再回到这个地点,尤其是站在这里向你们说话,我又感受到那些过去几乎打倒我的痛苦情绪。因此,求你们原谅我,……我一直完全无法研读,……哦,神的灵啊,求你在仆人的软弱上彰显你的能力,即使他的灵魂被打倒,求你让他能够荣耀他的主。[5]

 

司布真当时的做法,仍然使150年后的艾斯怀牧师感到震撼: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浸信会牧师,他可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型教会的牧师,怎么可以站在会众中间公开谈论自己的抑郁?艾斯怀认为,司布真在这篇讲章中公开承认他的软弱,表达了牧师和会众之间的信任,这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从司布真的故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故事。这位反复挣扎于信心和怀疑、苦难与盼望之间的牧师,成为了我们天路旅程中的伴侣。在书中,艾斯怀牧师亲切地称司布真“查尔斯”,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亲密的导师和朋友。这也是本书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是两位牧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在基督的爱里情感的共鸣,是一位牧者被先贤圣徒激励而有的表达和传承。

 

一本指导手册与一个见证人

 

1、写给抑郁基督徒的指导手册

 

艾斯怀牧师的这本书,将司布真的抑郁症作为个案进行研究,以司布真的故事为起点,以司布真的相关教导为核心。实际上,这本书更像一本指导手册,它可以给陷入抑郁的基督徒带来切实的帮助。因为,司布真不仅是亲历抑郁症的受苦者,他更是一位帮助者,他饱尝抑郁之苦,因此他更能理解和体谅处在幽暗深坑中的人。艾斯怀牧师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专注在司布真的抑郁症这一主题上,他去研究司布真如何理解、定义抑郁症,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以及如何在抑郁中得胜。

 

这就形成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第一,了解抑郁症;第二,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第三,学习如何与抑郁症共处;分别对应着“诊断、帮助和治疗”。其实这三个方面是大部分抑郁症类书籍都会涉及的内容。虽然在思考角度和论述方式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本书几乎涉及了所有层面的问题,并且颇具洞见。艾斯怀牧师在每章中做了总结、应用和说明,并辅以古今多位神学家和牧者的观点作为补充,因此兼具教导性和实用性。

 

1)了解抑郁症

 

司布真将导致抑郁症的原因分成三类:境遇性、生理性和灵性。这是一种质朴的划分方式。简单来说,一个人得了抑郁症,可能是环境原因,他正处在令人心碎的环境中,比如遗弃、丧亲、拮据、内疚、失望和失败等;或者是身体原因,他可能天生就具有忧郁气质,也可能是他身体的问题导致某些化学物质失衡,因而陷入低落的情绪中,在谈到生理性抑郁症的时候,司布真也会平衡地处理医疗的问题;又或者是灵性原因,他陷入了灵性低潮中。艾斯怀牧师总结说,司布真的抑郁症来自环境,来自他对自己是否已经奉献给神的质疑,也来自他身体上的化学反应。[6]

 

境遇性、生理性两种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但关于灵性的原因,我们需要透过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在司布真的那个时代,当时的《精神医学手册》(Manu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列出了“宗教性抑郁症”(religious melancholia)这一分类,此形式的抑郁症让人时刻痛苦地意识到神的不悦,并心生恐惧。[7]

 

司布真认可抑郁症是有其灵性层面的原因的,因为他自己亲自经历过这种远离神、看不到希望的光景。这种感到被神遗弃的痛苦,司布真称其为“灵的重压”,他认为这是“比地狱的煎熬只略逊一筹”的折磨。[8]司布真坦白地承认,当他的身体和心灵承受巨大苦痛的时候,他对神的信心无法不动摇。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圣经辅导运动以来,圣经辅导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下教会在面对很多特殊议题时,有了更深入的视角。比如,在考虑抑郁症其灵性原因的过程中,会更多涉及人内在的信念,即“心”的部分。心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司布真虽然很少谈到罪人的心如何运作,但他非常注重心灵的医治,他同理受苦者,并建立他们的信心。

 

2)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

 

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司布真怎样应用圣经真理来面对和治疗自己的抑郁症,以及他通过自己的经验讲述应该怎样正确地帮助抑郁症患者。艾斯怀牧师将如何帮助抑郁症的探讨放在医治抑郁症之前,并且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这是很有深意的,也许是受到司布真的启发。当他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司布真在这个主题上的讲道文献时,发现司布真对于抑郁症者内心深处的感受非常了解,并且在如何帮助抑郁症者方面有非常细致、深入的思考和谈论。

 

因此,艾斯怀牧师明确指出,他的这本书不是一本论抑郁症的详尽文字或枯燥论文,而是一封盼望那些深陷抑郁之苦的读者能够康复的书信。这封信如同司布真亲手所写,字里行间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司布真对于和他一同行走在忧伤之路上的人深深的怜悯之情。他竭力地认同他们的感受,呼吁帮助者在爱心和智慧中去回应他们。这同样也是艾斯怀牧师的初衷和期待,从他使用抑郁者熟悉的语言所表达的深沉情感中,可以看出他是从帮助者的心入手,引领他们进入抑郁症者的内心世界,倾听那些忧伤的语言,勉励他们使用与创伤深度相称的语句,与受苦者认同,改变对其刻板的态度,预备妥当同情心,随时准备付出。

 

在帮助者这一主题上,司布真强烈地为伤痛者辩护,并严厉地责备那些危害性的帮助。他勉励那些想要帮助抑郁症的人,在他们忍不住要给出建议之前,一定要对这所“抑郁监狱”有更多的理解,对其中所关押的“犯人”有实在的同情。如此,可以避免一个真实的错误——帮助者虽然满口谈神,所提供的却是不切实际的盼望。

 

司布真认为真正的帮助,是把忧伤的灵魂带到一个更大的故事——耶稣的故事——中去,耶稣了解人的忧伤,因为祂也曾忧伤。耶稣是忧患之人真正的帮助,祂自己就是忧患之子(参赛53:3)。耶稣更大的故事,也是司布真每天对付他绝望光景的途径,他与这位忧患之子的关系,给予他力量:“一直以来,在极度痛苦的时期,在每次折磨的辖制下,知道主耶稣有共患难之情,乃是最深的安慰。我们并不孤独,因为一位像人子的,和我们在火窑中一同行走。”[9]

 

3)学习如何与抑郁症共处

 

司布真针对自己的抑郁症所使用的主要治疗,是以祷告的心专注于神在圣经中的应许。他说:“精通属天药房的人,以及知道善用神之应许的医治大能的人,有福了!”[10]司布真每日依靠神的应许而活,他甚至把写满神的应许的纸条张贴在家里。神的应许点燃了他心中真实的盼望,进而缓解了他心灵的重担。神的应许对于司布真来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极其真实的神的默示,他在祷告中“谦卑地仰望神会完全应验经上的每句话”[11]。司布真常常在祷告中获得难以名状的慰藉,他的身心得到休息。艾斯怀牧师在这部分总结说,神的应许不是魔法,不是满足我们的欲望,而是神的同在,祂永远不丢弃我们;应许也将我们带回到耶稣基督里面,祂是我们的救主。

 

在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方面,艾斯怀牧师也提到了药物。虽然司布真处在那个药物比较粗暴也不太有效的时代,但他仍然认定服用药物是一个有信心的智慧行动。[12]艾斯怀牧师提醒我们,今天抗抑郁症的药物品类繁多,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医疗问题,药物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但它只能作为辅助使用。司布真更推荐天然的帮助,如笑声,司布真在生活中用心地追求喜悦,积极收集愉悦的故事和短语,以宣泄他的心情和愁绪。此外,他也选择消解而非刺激愁绪的生活方式,有安静的时间和平静退修的时间,找机会接触大自然和阳光,以及尝试适量的兴奋剂、甜酒和温水浴等等。也许有人并不认同某些帮助方式,但不能否认这些曾对司布真带来帮助。当然,也提到了教牧关怀——指导和谈话,这是目前教会在帮助各类抑郁症者时最常使用的方式,然而司布真注意到,教牧关怀也有其局限性,抑郁症者需要多重帮助。

 

司布真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他的时代和当今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无论是人们对于忧郁症的理解和认识,还是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深受清教徒神学影响的司布真,他的神学和实践都有很明显的清教徒精神,一方面他极其看重和喜爱神的话语,另一方面他也深深地了解人性;这使得他可以通过圣经,平衡且睿智地去看待抑郁症这一议题,并根据圣经真理给出解决方案。

 

在当今这个世俗心理学高歌猛进的时代,人们仿佛对心理疾病的定义越来越清楚了,治疗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了,但是罹患心理疾病的人似乎不减反增。诚然,这其中有社会、文化等各样复杂的因素,但笔者在这里想说明的是,当我们想要医治人的灵魂的时候,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耶稣是唯一的灵魂医生。那些忠于圣经的牧者和圣经辅导员深知这一点,他们同样跟随着清教徒和历代圣徒的脚踪,在圣经中寻找答案,给那些身处暗夜中的灵魂带来亮光。因而,司布真对抑郁症给出的定义,以及对于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所给出的指导和建议,在当下仍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2、见证忧伤有一位救主

 

艾斯怀牧师的这本《司布真的哀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深陷“沮丧潭”,与“绝望巨人”搏斗的先贤的范例。艾斯怀牧师的这个尝试对于读者来说,需要作适当的心理调适。每当人们提起司布真这位传奇的牧者时,所谈论的都是他极高的属灵恩赐和非凡的成就,即便谈到他的身体和心灵所遭受的苦难,也是匆匆带过,只为了突显他敬虔的品质。然而,当艾斯怀牧师深入探究司布真的心灵深处,进入到他的苦难中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司布真的另一面。

 

司布真一生走在忧伤之路上,心灵一角总是笼罩在黑暗绝望之下,他曾经深深地感到无助,他的双膝也曾发软跌倒,但他直面自己的景况,在耶稣的受苦中看自己的受苦,靠着神的恩典,为人为己地与抑郁共处。最终,他坚持了下来,向同时代的人,也向今天的我们见证:忧伤有一位救主。

 

司布真是有着和我们一样性情的人。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有限的罪人,他在极大的试炼面前会软弱、无助、双膝瘫软,也会在心灵的重压之下信心摇摆不定。然而,他更是一位圣徒,他直面自己的人性,坦然向会众分享自己的软弱,当他在抑郁深重,甚至有了求死的渴望的时候,他展现出最勇敢的信心行动和智慧——他倒在施恩宝座前。同时,他也是一位受苦者,他如此描述自己所受的苦难:“我的心灵忧伤到一个可怕的程度,我希望你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极度悲惨。” 司布真所展示的这三重身份:罪人、圣徒、受苦者,也应当是我们每一个寄居地上的基督徒对自己身份平衡而正确的认识。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司布真,他穿越历史的洪流,陪伴在我们这些同是神的百姓的人身旁,就如希伯来书12:1所说的,他是那些如云彩般围绕在我们身边的见证人之一。他所描绘的画面如此真实,以至于每一个有相同处境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并因他的话语感到被理解和得到安慰;也使我们这些想要为抑郁症者做些什么的人,得着提醒和教导,知道怎样才能够为其提供合宜的帮助。

 

这就是本书独特的价值,作者透过一代伟大圣徒的真实经历,让人更清晰地认识、了解和面对抑郁症。当今人们更倾向于把它物化为一个医疗诊断,远离我们的人性,但艾斯怀牧师发现,抑郁症是司布真人性本质的持续经验。这带给我们新的眼光,使我们在司布真的抑郁症中学习到宝贵的功课。

 

苦难如何成为益处

 

本书的最后一章,艾斯怀牧师开始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思考受苦的意义。他发现,司布真在他的讲章中多次提到忧伤带来的益处,这些益处是非经苦难而不能学到的。而且司布真认为,苦难成就了他的人生美事:“我确信,我靠着跛腿奔跑,比靠着健全的腿跑得更快。”[13]这样的结尾带给人安慰和盼望。神将司布真的哀愁化为祝福,祂藉着抑郁症雕塑他,使他成为祂大能手中的器皿。

 

我们可能会想,若当年22岁的司布真没有经历那场悲剧,他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他可能会和他的妻子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心灵温暖平静,不会时时滴血且不断经历狂风骤雨;而且身心健康又智慧超群的司布真可能会有更高的成就。然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如同有一根刺在身的保罗一样,司布真的抑郁症没有拦阻他的生活和事工,他在生活中是好丈夫、好父亲,他的事奉果效也硕果累累。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抑郁症不仅没有拦阻司布真的事奉,反而成为他忠心服事神的强大助力。这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司布真是一位受苦者,他也成了受苦者的帮助者,这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主旨。我们不是第一批受苦的基督徒,在教会历史上,所有那些一心跟随耶稣的人都曾遭受苦难。我们这些受苦的前辈,他们洞悉这悲惨世界的一切愁苦,也深谙在我们的神所允许的苦难中靠祂的应许而活的得胜之道。他们深思、谈论、教导、写作,将他们的属灵看见分享给同时代的人,也作为遗产留给我们这些后世的人。因此,这些宝贵的资源是我们基督徒生命成长与成熟不可或缺的,我们千万不可忽视。

 

最重要的一点,司布真之所以能在他的受苦中得安慰,并去安慰其他的受苦者,是因为他在深重的抑郁之苦中,更深地认识了耶稣,并明白自己是与耶稣一同受苦。不仅如此,他也认识到耶稣是忧伤的救主,在天国之外,悲伤没得治。唯有耶稣能将我们的忧伤变为喜乐,因祂是天父所差派的忧患之子,祂为我们饮尽苦杯,又将福杯递给我们。这是我们的忧伤得医治的唯一方法,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轻率之言。

 

 

作者简介:

沙仑,专注圣经辅导及相关议题,在教会中服事姐妹团契。

 

 

[1] 阿诺德·达里茂,《司布真传》,陈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84。

[2] Charles Spurgeon, “Joy in Place of Sorrow,” MTP,Vol.43(Ages Digital Library,1998),446.

[3] Charles Ray, The Life of Susannah Spurgeon, in Morning Devotions by Susannah Spurgeon: Free Grace and Dying Love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2006),166.

[4] 本书原版出版于2014年,中文版出版于2017年。扎克·艾斯怀,《司布真的哀愁》,宋梅琦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7)。

[5] 《司布真的哀愁》,20。

[6] 《司布真的哀愁》,21。

[7] 《司布真的哀愁》,52。

[8] 《司布真的哀愁》,56–57。

[9] 《司布真的哀愁》,111。

[10] 《司布真的哀愁》,124。

[11] 《司布真的哀愁》,133。

[12] 《司布真的哀愁》,146。

[13] 《司布真的哀愁》,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