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求知
在初期教会将福音外传的记事中,明显可见的一个传福音原则就是“走出去”。但是,在当下大学生事工的禾场上,一贯遵循的是“请进来”原则,而非“走出去”。然而,正是对这一原则的忽略,致使大学生事工在现今这雨后春笋般林立却又险象环生的内外环境中陷入困境。古人云“穷则思变”,对教会而言,在此点上的变通之道就是归回圣经的教训,践行“走出去”的大使命。
笔者所在的教会发端于大学生事工,是由大学生团契在发展过程中,转型为一个包含各年龄段人群的综合型教会,时至今日已有数十余载。自教会建立之初,我们就始终坚持将大学生事工作为本教会教牧实践的重中之重,期间也在不断探索与思考与大学生事工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事工的重要性,大学生事工与主日学事工、青少年事工的关联,及其对教会建造与发展的意义等。近两年来,在大学生事工的现场,我们可谓是遭遇到了“瓶颈”:(1)所在城市的大学生团契或教会越来越多,相互之间在大学生事工上产生“张力”,特别是大学开学期间的“扫楼”或“刷楼”(进入学生宿舍楼找寻新生中的基督徒);(2)大学新生中基督徒的“供不应求”促使我们越发意识到,大学生事工不能再过于依赖开学季的“扫楼”;(3)在大学生事工不断深入的同时,相伴而来的社会压力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加增。
面对以上现实处境,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视这些年所走过的大学生事工历程,进而展望下一步的方向。并且,就大学生事工的普遍性而论,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困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那些开展大学生事工已经有五年以上经历的团契或教会可能有更深的共鸣。因此,基于自己所在教会面对的处境,期待通过回归圣经,回溯历史,寻求一条在当下既不脱离既有成果,又不至于陷入困境的具有普遍性的大学生事工之路,这就是建基于圣经教导,并佐证于教会历史的“走出去”之路。
一、从耶稣基督与使徒们的事工,看“走出去”的福音原则
1、在马太福音9:35-38中记录了耶稣基督自己的福音事工(太9:35-36),以及他对门徒的教导(太9:37-38)。耶稣基督自己是主动地“走遍”城乡,进入以色列百姓中间去,将天国的福音带到他们中间;继而,在耶稣基督对门徒们的教导中,他强调的是收割的工人要被打发“出去”,这是一个具有农业特征的比喻,要点就在于要求门徒们关注“庄稼的主”——耶稣基督对他们在天国事工(传福音)上的差遣,要求他们进入待收割的庄稼中间去,这与马太福音结尾部分也是相关的。
2、马太福音28:18-20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大使命”的内容。马太记述了耶稣基督复活之后对十一个门徒的差遣,使徒们被差遣的前提是复活的基督已经得着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被差遣的首要行动就是“去”,就是进到万民(福音对象)中间去。关于使徒们接下来的行动,路加记述在了使徒行传中。
3、在使徒行传1:8中,路加记述了耶稣基督升天之前的教训,要点就是圣灵的能力在教会身上,使他们能够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作基督复活的见证。那么,使徒时期的教会又是如何沿着耶稣基督所言的地理路线去作见证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走出去”。即便使徒时期的教会在“走出去”这件事上显得很被动。如使徒行传8:1所记述的,教会因着在耶路撒冷遭遇逼迫而被迫分散到各地,进而就将福音从耶路撒冷带到各地。与之相似,使徒保罗的宣教路线图,通常都是因着逼迫而“被动地”向前铺展(当然,这其中有上帝主权奇妙的作为),如此一来,耶稣基督在升天前“走出去”的教训就成就在教会身上,福音从耶路撒冷走向撒玛利亚,从犹大走向安提阿,从亚细亚走向欧罗巴,从巴勒斯坦走向罗马……福音就在这不断地“走出去”的过程中得以持续地传扬。
从耶稣基督与使徒们的见证可见,“走出去”是天国在地上透过教会彰显并得以拓展的原则,这就是福音的原则。因此,我们对“走出去”原则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走出去”意味着教会进入到福音未得之地,进入失丧的人群中宣讲福音,而不是抱着“守株待兔”的思想,等人上门(虽然福音书中的确有人主动寻求耶稣,但这也是以耶稣首先愿意主动进到人群中间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走出去”意味着不以现状为满足,主耶稣再来的那日,才是教会在地上停止“走出去”的步伐之时,也就是“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因此,“走出去”的原则在教会历史中一直被持守着。
二、简述历代教会对“走出去”原则的践行
就使徒时期与初代教会而言,我们用祁伯尔的话作以总结:教会历史的前五百年“一共转了三个大弯,第一个弯是转在教会这支神的军队被逐出耶路撒冷,进军犹大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叙利亚的安提阿。第二个弯转在基督精兵在保罗的领导下侵入罗马帝国的异教世界。第三个弯转在这只军队经过三百年血战后,于公元313年因米兰诏谕而获得全面胜利。”[1]
在第三个转折点[2]——公元313年米兰敕令之前,教会在第一个三百年中是以和平的方式向外扩展[3],而不是在罗马帝国数十次的逼迫中停滞或者消亡了;甚至这一和平的扩展近乎延及了罗马帝国版图的全部,更深入到罗马帝国的皇宫和贵族家庭中。教会就是在这样内有异端邪说外有疯狂逼迫的处境下,坚定地向外“走出去”。此后,教会所到之处,包括“从耶路撒冷到西班牙,从地中海东岸到地中海西端……我们也抵达了许多城市,包括耶路撒冷、撒玛利亚、该撒利亚、安提阿……罗马、米兰、塔迦斯特和希坡。”[4]教会“走出去”的步伐从未停息过。
到了中世纪,因着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教会失去了罗马政府的保护,而历经蛮族的统治。”其中许多蛮族部落全是属于异教信仰,都是“野蛮、无知、未受教育、没有文化的人。因此教会站在中世纪的门槛前,面对这样一个野蛮的异教世界,也必须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把福音介绍给他们,一方面要教育这些人。”[5]自此,中世纪的教会开始向蛮族世界——甚至包括向海对面的不列颠和爱尔兰——“走出去”,继而带来了法兰克人、不列颠人与日耳曼人和荷兰人等民族或部落归信基督,使欧洲逐渐基督化。
及至宗教改革,改教家的思想也同样经历着在西欧不断地“走出去”,不仅在路德所在的德国,同时在法国、荷兰乃至苏格兰和英格兰[6],这些广泛的地区都受到了复原教的影响。改教家们的思想和著作迅速传播着,带来了对圣经的归回,以及教会的变革和更新。
在18世纪的教会大复兴中,怀特菲尔德和约翰·卫斯理,都是在原有建制的教堂以外,以“露天讲道”的方式,走进下层社会群体(祁伯尔特别提到了矿工)中去,将福音带给他们——而这些人以前都是不进教堂的群体,从而点燃了复兴之火。[7]
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言,“若要一一细说……时候就不够了”(来11:32),通过回溯历史我们已经看到,自使徒们开始,教会始终走在一条“去使万民作门徒”的道路上,福音是以“走出去”而被持续宣讲的。但其间时常也会有教会因安于现状而不愿意走出去的情形,或者是教会因着观念上的短见而未意识到应当走出去。但是,耶稣基督赋予教会的使命必然不会失败、不会落空。因此,“庄稼的主”就时常会藉着教会的外在环境来迫使她“走出去”,践行自己的使命——这正是大学生事工在当下所面对的状况。
三、起步于“请进来”的大学生事工,绝不能止步于“请进来”
1、近些年来,大学生事工的发展一贯以“请进来”为主要策略。
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事工在各城市教会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园小组、大学生团契、大学生教会、大学生事工机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大学生事工逐渐成为诸多城市教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许多教会因着这一事工而受益颇丰,既培养了新一代收割庄稼的“工人”,又使教会的会众结构年轻化、活力化,大学生事工呈现出朝气蓬勃之势。
十多年来,根据各地大学生事工的发展情形,我们对其发展策略一言蔽之,就是“请进来”。“请进来”是与“走出去”相对应的,本文的“请进来”更多的是针对牧会现场“扫楼”事工而进行阐述的。为什么说大学生事工目前的主要策略是“请进来”呢?一方面,大学生团契或教会的会众绝大部分在来之前就已经有信仰背景了,而非拓荒意义上的传福音所得;另一方面,在牧会实际中,大学生团契或教会失去了“走出去”传福音的紧迫感,反而更容易满足于现状。就第一方面而言,新成员的加入是通过开学“扫楼”,或者熟人介绍等方式。基本上,这些学生都是成长于有福音背景的家庭或者文化中[8],来到大学以后,就顺其自然地进入某一个最先“找到”他的大学生团契或教会中。可以说他们是因着入学的缘故,而理所当然要进入一个地域意义上的新的教会。就第二方面而言,大学生事工的对象——大学生是一个流动性极大的群体,通常每年7月份毕业生即会离开团契或教会,随后的秋季又有新生被“找来”。因此,在数量上,大学生团契或教会能够在暑期之后实现“流出流入平衡”。先流出后汇入,不用去传福音也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只要专心关怀和牧养每一年新“找到”的学生就可以了。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危机:大学生团契或教会很可能会失去“走出去”传福音的主动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请进来”会成为大学生团契或教会发展的主要策略,而非“走出去”呢?这是因为相对于“走出去”所面临的外在环境的压力,“请进来”策略具有明显的优势。
2、“请进来”的发展模式的优势所在。
其一,发展效率高,见效快。开学季也是“收割季”,各地的大学生团契或教会的同工全体动员上场收割。基本上,一夜之间就能找到几十个基督徒并留下联系方式。下一步就是迎新、建立新的小组……一夜的劳作,赚够了接下来一年的发展“本钱”!感恩!这样的发展效率与成果,岂是“走出去”向未得之民传福音所能及的?我相信几乎所有身处大学生事工第一线的工人都有过类似体验。这也是近些年来许多三十人以下的微型团契人数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其二,投资收益高、风险小。就“走出去”传福音而言,大学生群体中,即便是被基督徒室友带到教会来的非信徒,在听见福音后,能够悔改归信的,即便有,也是比率较低;再往前进一步,即便有人悔改,能够通过有效牧养使其成为一个信仰生活正常的基督徒的,比例又将打一番折扣。如此,大学生事工的可见回报与投资就难成正比了。反观“请进来”,找到的基本上都是有信仰背景的学生。这些在开学之时就愿意在陌生人(“扫楼”的肢体)面前承认信仰的同学,他们委身团契或教会,甚至参与事奉的比例明显高于“走出去”的收益。同时,“走出去”的策略总是会带着风险,特别是在现今的大环境下,不论何种形式,主动向未曾听闻福音的大学生传讲福音,都是要承担风险的;相对而言,“请进来”的风险系数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
其三,牧养顺畅、方便。对于这些在“请进来”之时就已经是弟兄姐妹的新成员,大学生团契或教会的牧养职责就是督促其过一个正常的信仰生活,并为其营造温馨的团契氛围,甚至是家庭般的呵护,再加之寒暑假的营会,一套完美的大学生事工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并且这套模式屡试不爽,因为每年都毕业一群又进来一群,因为对象在不停变换,方法自然就可以照旧了。
因此,大学生事工的专注力自然就倾向于“请进来”,一旦成功地将人“请进来”,水到渠成接下来就可以专注于牧养栽培了。如果形成惯性,长此以往很容易淡忘了“庄稼的主”对“走出去”的要求了。
3、在当下,“请进来”将面临困境。
虽然“请进来”发展策略有着以上种种优势,但这些优势是建立在大学生事工处于内均外稳的前提之下的,倘若这个前提的任何一方面出现了起伏,“请进来”战略都将面临瓶颈与困境:
(1)内在均势被打破。大学生事工就像是切蛋糕。一个城市的高校数量和招生数量都是基本稳定的,并且近些年有整体下降的趋势。换言之,每年因升学流入一个城市的基督徒的总量基本是稳定的。理论上,一个城市的若干大学生团契或教会将依据“请进来”策略而均分这些新生。但是,实际存在的两种情形会打破这一均衡,一是会不断有新成立的团契或教会进来分切大学生“这块蛋糕”,从而每一个团契和教会分到的“蛋糕”就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就是某一家或几家团契或教会在开学季争当先锋,收获颇丰,而步伐落后的团契或教会就会收获惨淡。后者也导致另一种情形发生,就是同一个新生同时被数家团契或教会邀请,这就是近些年所谓的大学生事工禾场上具有竞争色彩的“抢羊事件”[9]。
(2)“抢羊”将带来大学生事工禾场的“生态破坏”。不言而喻,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开学季,会数次被不同的“扫楼工人”找到,从而不知道去哪一家教会好。对于“寻羊者”而言,同样面对困扰和挑战,就是贬低对方而褒扬自己的倾向。如此一来,同一城市的大学生团契或教会彼此间的沟通会越来越难,甚至不相往来;同时,对于未曾归信的大学生而言,也会对一波又一波的“寻羊工人”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对教会产生负面印象,甚至不满情绪!这不仅阻碍了“扫楼”事工,更是对校园禾场环境的破坏。笔者已经得知,上海某高校和福建某高校寝室楼已经安装门禁(或许有些地方早已经有此种情形)。由此可见,大学生事工靠一次的“扫楼”来维持和发展的生态模式,已经不是最佳策略。
(3)最为致命的,就是大学生事工过于依赖“扫楼”作为发展的手段,致使教会丧失主动传福音的能力,这是教会失去其身份意识的危机。即便“走出去”传福音的意识或者口号始终存在于大学生事工的禾场上,但是真正以此为主导的,实在少之又少。况且,外在环境对大学生事工始终施加程度不等的压力,更是令人在践行“走出去”这一福音原则上,心有余而胆不足。一些大学生团契或教会不仅意识不到需要向外传福音,甚至不知道怎么传福音,以致不敢传福音。耶稣基督死而复活的福音,竟有落到此种地步的可能,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4)外在的压力加增。“请进来”策略一直有效的另一原因在于高校的大门并非封闭,收割的工人们才有机会进入,在一夜之间完成“收割”。但是,现状却是高校对宗教越来越敏感,开始抵制在校园内的一切宗教活动,尤其在开学季开始有针对性地防范。这致使许多团契或教会的“收割大军”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大获丰收了,有时候甚至是无功而返。此种压力不仅是在开学季,更存在于日常校方对学生信仰的干涉,甚至是向学生的父母施加压力。高校不愿意再让我们这些“工人”进出自如地收割,不愿意他们的子弟如此顺利地就被“抢”到教会。
大学生事工的发展遭遇困境与“新瓶颈”[10]的原因何在?不是工人无力,更不是牧养无效,而在于过往大学生事工的发展过于依赖单一的“请进来”策略,这样做忽略了甚至是违背了圣经所教导的“走出去”原则。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回到神的话语中来寻找解决之道,就是回到“走出去”的福音原则中去。
四、归回古道,再次“走出去”
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就是大学生事工将重心转移到未得之民,关注失丧的灵魂,将真光宣告于黑暗中,这才是对圣经中福音原则的归回。从狭义讲,通过“扫楼”以及间接介绍的方式“请进来”的这些基督徒,只能算是在别人福音预工基础上的跟进,是一个接续主日学与青年团契的继续牧养工作,是对前两者成果的一次集中“收割”。一项根据一千多份问卷所做的调查分析显示:“进入大学时才接触信仰的人数有316位,比例是24.4%;读大学之前已经接触信仰的有979位,比例是75.6%。”[11]在这一千多人中,几乎八成可能都是家庭、主日学与青年团契所结出的果子,也就是因入学而被“请进来”的,而并非是大学生团契真正通过传福音所结的果子。这组数据恰恰印证了近些年大学生团契的发展的确是“收割进来的多,生养出来的少”。长此以往,教会将渐渐失去其被基督赋予的外向性为他作见证的能力,而只能内向性地自我消化。换言之,就是“啃老本”。这样下去,教会的主很有可能要像对待使徒时期耶路撒冷教会那样,再次“迫使”他的教会走出去。
作为当下教会福音性事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事工坚持“走出去”得着未得之民的外向性发展策略,并非是一种新洞见,也不是前无古人的新尝试。这样的发展策略正是对古道的归回,更是对圣经中教导的传福音基本原则的归回。
不论外在的大环境如何跌宕起伏,圣经的教导和教会历史中显明出来的不变道理,就是教会的生存之道在于“分散”而非“集中”。大学生事工必须归回“走出去”的原则,才能为家庭教会塑造基督精兵,才能在任何的境遇中坚定地传扬福音,见证基督。
归回“走出去”的发展原则,是大学生事工在被动的困境与瓶颈面前翻转为主动的选择。教会若不主动“走出去”,就会安于现状,就会在内外交杂的环境中疲于应对。只有通过持续地走到失丧的灵魂中去,才能操练教会为死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的能力,福音的大能方能在死亡之处彰显。基于“走出去”,大学生事工中的蛋糕逐渐变大,这是因着基督徒基数不断增加带来的,从而突破了以往由青年基督徒地域转换而带来的“啃老本”式的变大。于是,有份于大学生事工的众教会都将在这不断变大的“蛋糕”面前,得着属于自己的越来越大的“蛋糕块”。
我们当然知晓在短期内归回“走出去”的原则并非没有艰难。其一,坚持“走出去”传福音的原则,与以往的高收益相比,大学生团契或者教会的增长就会显得缓慢,会使人感到乏力甚至灰心。其二,学生团契与教会真正的传福音能力十分薄弱,会众缺乏胆量,不知怎么传讲,以及要承受文化与环境的压力等等。其三,团契或教会对这一原则的关注程度仍旧偏低,其事工重心仍旧是在牧养现有会众上。
然而,艰难并非意味着错误,即便短期内会“流泪撒种”,但时候满足之际,必将“欢呼收割”(诗126:5)!古往今来,教会发展登上新台阶,往往并非人的自愿,因为人总是喜欢既有且熟悉之路,而不愿意踏入未知之地。但是,并不能因为人的软弱,基督国度的拓展之势就会因此停歇。反倒是,基督对初期使徒们的教训要再次回响于教会中——“去”!因此,现今愿意“走出去”的大学生事工,都是顺服基督与归回圣经之举,是与历史中的众圣徒同行之计,是以实际行动有份于神国的拓展。
五、有关大学生事工原则最后的几点澄清
1、提倡“走出去”并非否定或完全放弃“请进来”。
提倡“走出去”乃是期待那些长期依赖“扫楼”的团契和教会把重心主动地向“走出去”转移,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平衡;并且,在转移的初期,“走出去”仍旧要依靠“请进来”,如此方能保证团契人员稳定与均衡。一方面,始终是要双管齐下,但另一方面,又当有见识地厘清主次,大学生事工的发展策略应逐步从依靠“请进来”转向主动“走出去”。
2、“请进来”是收割,这也符合神的心意。
通过“扫楼”,大学生事工的的确确在“收割”主日学和青少年团契的果实。但我们可以从主耶稣的话中明白主的心意,他说:“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约4:37-38)主的话仿佛就是在描述今天的学生事工,同时也表达了这样“收割”的合理性。并且实际上教会正在养育和栽培“请进来”的信徒,训练他们传福音并邀请自己的同学、朋友来教会,从而实现“走出去”的初衷。
3、教会需要平衡。
就教会的目的而言,古德恩在其著作《系统神学》[12]中论及教会在养育信徒和传福音上的平衡。如果忽略传福音,教会就会停止成长,不能发挥影响力,变得只向内长,至终会开始萎缩。如果教会只强调养育,就会倾向于产出许多熟悉教义,却在生活上显出属灵枯干的信徒。如果教会只强调传福音,而忽略其他,至终会产生不成熟的信徒,他们只强调数字上的成长,却越来越少在敬拜上向神表露真实的爱,在教义上也不老练,在个人生活上也不成熟。一个健全的教会必须平衡。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收割”既有成果并进一步养育上,这势必会带来不平衡。故此加强“走出去”来达成教会的健康与平衡,才是明智之举。
4、对“走出去”的一些建议。
首先,教会应当在传福音事工上装备妥当。教会在真道上的装备,也包括文化知识的装备。在为福音争战的胆量上,以及传福音的技巧上,都需要不断操练和预备。同时,教会在对慕道友的引导与栽培上,也应当有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适当方式。李紫罗兰在《21世纪使命教会的21个趋势》一书中提出传福音影响力最大的策略有:“信徒个人见证、翻译圣经、耶稣传电影、教会植堂、媒体”。其中“耶稣传”影视影响了2.25亿人。[13]
其次,应当了解我们的福音对象。就时代背景而言,后现代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最为明显的体现,就后现代文化的特征[14]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牧养,是我们应当考虑的。就年龄段而言,我们的福音对象是一群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对于这一群体的身心特征,以及针对他们传福音的有效切入点以及牧养方式,都是教会的题中之要。同时,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大城市大学生群体在学业压力、人生追求以及个性气质上,都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在大学生事工中应当意识到的,因为并没有一套能够通行遍地的事工模式。
再次,一对一门训是宣教增速快的方法之一。此处强调的门训,是指从对未归信者的关注,以及与其交流、建立关系开始。马太福音28:20:“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门训自然离不开“教训”,教训的内容其实就是“凡我所吩咐你们的。”当然,现今教会中的门训教材颇为丰富,大学生团契或教会应当有甄别地使用。不过,就笔者所在教会的门训而言,除了教导所吩咐的,最重要的秘诀是约翰福音1:37-39:“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主问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同在、同住、同学、同行,是笔者对门训的理解,这也是“走出去”原则落实中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极为有效的策略。
[1]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海外基督使团,1999年,第48页。
[2] 同上,参第27页。
[3] 同上,参第28页。
[4] 同上,第48-49页。
[5] 同上,第54-55页。
[6] 同上,参第224-229页,“西欧的改教运动”一章。
[7] 同上,参第305-316页,“循道派”一章。
[8] 求知:“大学生事工的必要性——根据一千四百份调查问卷所做的简要分析”,《教会》,2015年7月第4期,总第54期,第65页。
[9]“反思大学开学季的‘抢羊’”http://m.qzone.com/details?ticket=&srctype=61&isappinstalled=0&from=singlemessage
&bp7=&bp2=&bp1=&g_f=5757&res_uin=850098059&appid=2&cellid=1441844347&no_topbar=1&subid=&g_ut=3
[10] 当下大学生事工的瓶颈不只此一个,婚姻观的世俗化、对毕业生的牧养等都是困境与瓶颈。就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新瓶颈,在各地的体现程度可能不同,但是这不得不引起大学生事工者的重视,未雨绸缪总是明智之举。
[11] 求知:“大学生事工的必要性——根据一千四百份调查问卷所做的简要分析”,《教会》,2015年7月第4期,总第54期,第65页。
[12] 古德恩:《系统神学》(第四版),更新传道会,2013年,第878-879页。
[13] 李紫罗兰:《21世纪使命教会的21个趋势》,Missio Dei Books,2013年,第234-235页。
[14] 耶孙:“神的国与后现代处境中的传福音与牧养”,《教会》,2015年7月第4期,总第54期,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