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 D. 亚历山大(T. D. Alexander) 译/尘觌 校/和卫
人们在使用“圣经神学”这一表达时,有着许多不同的方式。一些现代作家用它来表示对圣经文本的任何神学解释,但传统上,“圣经神学”是指“整本圣经的总体神学信息”[2]。这一后来理解的前提是:组成圣经的各个书卷足够统一,共同提供了一个连贯的神学。
我们经常把圣经当作是一本书来看待,但实际上它是一本合集,由历代以来不同作者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和语言创作的较短的宗教文本组成。圣经的这一特性,对那些认为圣经具有统一神学观点的人来说,带来了直接的挑战。然而,圣经本身的见证是,尽管不同的人类作者创作了这些作品,但他们得到的是源自上帝的启示,以至于整个作品合集有着上帝作为作者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反对圣经神学的声音
作为一门神学学科,圣经神学有着一段曲折的发展史。在17和18世纪,圣经神学是与教义神学或系统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们在各个不同的主题(通常有24个主题)[3]下解释圣经的神学,并从整本圣经中收集佐证的经文来说明每个主题。
从18世纪末起,圣经学术研究深受一些思想的影响,这极大地破坏了认为旧约和新约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单一神学观念。当时人们想法是,圣经的不同书卷是由不同的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创作的,反映了不同的神学,因此是无法相容的。[4]所以,到了19世纪初,批判学者认为,圣经最好是被看作一本说明以色列宗教在几个世纪中如何演化的资料书。[5]甚至连新约,人们也认为其神学远非一致。如此看来,圣经不可能提供一种单一的,且包罗万象的神学。
鉴于这种背景,必须要肯定的是,从事“圣经神学”研究是一项认信活动,即承认圣经作为上帝所默示的话语的独特权威。明白圣经乃上帝所默示的(提后3:16),为贯穿整本圣经的单一神学的观念提供了合法性。
相互补充,还是相互矛盾?
人们通常认为,圣经书卷在体裁和由来方面的多样性,破坏了整本圣经拥有单一神学的可能性。虽然圣经各个书卷确实不是同质的,也不是由一个人类作者写成,但批判性研究甚至割裂了一些内在原本统一的文本,以便其宣传“圣经有着迥异不同的神学”的观念。在他们眼中,本来可以被理解为互补的内容,往往被看为矛盾或不相容。
可以在创世记头几章找到他们所讲的一个例子。第一章显示出上帝的超越性,祂从高处掌管所有受造物;而第二章则强调了上帝的临在性,因为上帝直接面质了住在伊甸园中的人类夫妇。神是超越的,也是临在的,这种观点反映在每一章对上帝的称呼上。第一章通篇使用的是通用的希伯来语ʾĕlōhîm,译为“上帝”(God);而在创世记第二章的伊甸园叙述中,则倾向于使用个体称呼yhwh,通常译为“主”(Lord)。这并列的两章给出了一个互补的上帝形像,强调了祂本质中不同却相容的方面。虽然有些人认为创世记第1-2章中,对创造的两种描述反映了截然不同的神学,但明显的是,创世记的作者希望他的读者将这两种描述视为是互补的。两种描述综合起来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神学,比各自的描述本身更丰富、更复杂。圣经神学的拥护者必须要时常抵制简化主义倾向,因为这种倾向无法公正地描述圣经文本中上帝的本性和祂行动的复杂性。
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在评估组成圣经的各个书卷的多样性时,将圣经比作人体或许会有帮助。作为一个功能完好的有机体,身体在多样性中展现出统一性。一只手和一只眼睛非常不同,但两者都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助于触觉,另一个提供了视觉。身体的完整性同时需要这两者。同样地,圣经的神学也因互补的多样性变得丰富。有时,这也像时钟的齿轮一样,圣经文本甚至可能看起来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比如,箴言强有力地表明,公义的行为将得到上帝的赏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伯记则严肃地提醒人,即使是最公义的人也可能遭受可怕的痛苦。乍看起来,约伯记似乎与箴言的教导相矛盾,但两本书提供的视角虽然不同,但却是相互平衡的。[6]尽管有着相反的论调,但在正确解释圣经时,却能带来惊人统一的神学。
一个全局的故事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圣经神学在帮助基督徒更好地理解作为上帝话语的整本圣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圣经神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系统神学是在特定类别下对圣经真理进行有组织的提炼,而圣经神学则专注于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所展开的宏大叙事,试图解释如何根据圣经的文学多样性和它所记录的历史发展来更好地理解它。系统神学重视教义式的断言或命题式的真理,而圣经神学则采用叙事的方法,试图描述圣经启示的轮廓,揭示了上帝过去如何与人互动以及祂未来将如何行动。这种叙事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展示事物如何随时间发展和变化,来解释圣经中的多样性。它提供了一种对救赎历史的理解。[7]这种对历史解释的前提是,将记录在整本圣经中的各个事件视作历史事实。
在《宣教中的上帝》(The Mission of God)一书中[8],作者克里斯·莱特(Chris Wright)强调了圣经作为故事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故事的宇宙”。我们讲述的故事塑造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真理藉着故事加以传达。然而,故事远不只是冷冰冰的事实陈述,它们也冲击我们的情感,塑造我们的想象力,还能影响我们的行为。有鉴于此,不足为奇的是:圣经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而圣经整体上讲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关于人类与上帝关系的元叙事)。重要的是,这个全局故事建立了基督教的世界观,解决了以下基本问题:我们在哪?我们是谁?何处出了问题?何为解决之道?[9]
许多学者认识到了圣经神学的叙事维度,他们试图找出合适的主题,来将圣经文本以有意义的方式凝聚起来。一些人主张采用单一、全局的主题[10],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承认一些平行主题的存在。[11]鉴于圣经故事的多主题性质,许多学者针对一些支持圣经神学统一性的特定主题编写了专著,但并没有宣称哪个主题应该看成比其他主题更重要。[12]
应许与成就
每个故事都有起头。创世记的头几章设定了场景。它们描述了上帝在创世之时建立的神人关系是如何破裂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悖逆上帝,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后果。他们没有向那敌对上帝的诡秘之蛇行使权柄,他们听从被造物,而不是造物主。由于不顺服上帝,他们和那煽动反叛的蛇一样受了惩罚。上帝宣告的惩罚具有讽刺性,也耐人寻味——蛇(在其它地方被称为魔鬼或撒但)最终将被女人的后裔打败(创3:15)。这个严肃的应许标志着一个故事的开始,而这个故事可以在创世记中追溯到一个独特的家族的后裔,从这个宗族中最终要出来一位击杀这蛇的人。沿着夏娃后代的家谱,上帝的应许一步一步地引入,产生了对未来的一位独特君王的期待,这位君王成为上帝向万国赐福的中保。从创世记到撒母耳记的持续性叙事,将这些应许与大卫的王朝联系起来。最终,这些应许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成就。[13]以这种方式,旧约和新约通过“应许—成就”的观点联系在了一起。
预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圣经的全局故事有一个预表的维度。高伟勋(Graeme Goldsworthy)在他的《以基督为中心的圣经神学:释经学的基础和原则》(Christ-Centered Biblical Theology: Hermeneutical Foundations and Principles)一书中[14],对这伟大故事的预表维度作了有益的介绍。根据他的观点,圣经历史从创造开始,且在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悲剧之后,随着亚伯拉罕被召以及上帝与他立约,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这一盟约构成了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之家出来,以及这些赎民领受上帝藉摩西所赐西奈之约的基础。这又反过来构成了以色列人向上帝当尽之责任的基础,因为上帝把他们带到应许之地,给他们应许之地的所有权,兴起一个君王,并建立锡安及其圣殿,作为上帝在祂子民中临在的焦点。
重要的是,高伟勋注意到了从创世到建造耶路撒冷圣殿之间的众多事件,如何为众先知讲述的末世盼望提供了模式。众先知盼望第二次的“出埃及”,最终使得百姓要在一个非凡的、新的耶路撒冷与上帝同住。在这种思路下,高伟勋解释道,被掳后的作品乃是表明,主前六世纪末从巴比伦的归回并没有成就众先知所期待的理想盼望。众先知的盼望指向一位独特的大卫式君王的出现,他将作为第二亚当,代表上帝施行统治。这位君王最终将统治万国,成就上帝的救赎计划。这一切将在全地的再次创造中达到高潮,使上帝与来自万国的被赎之人同住。
高伟勋的预表方法,使圣经的读者能够看到,与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来,以及他们随后在迦南地定居有关的事件,是如何为通过耶稣基督而来的那更伟大的救赎提供了预表。希伯来书的作者也使用预表,将耶稣所开启的新约与西奈山的旧约作比较。他提出,与利未支派的大祭司相比,耶稣是更美的大祭司,因为耶稣已进入天上的圣所,而地上的会幕只是“副本和影子”[15](来8:1-13)。
总结
圣经神学的研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理解作为上帝所默示的话语的圣经。圣经神学帮助我们看清全景,鉴赏将圣经维系在一起的众多主题,理解故事的发展,看到旧约的应许(有时通过约来表达)如何在耶稣基督身上得以成就(正如新约所见证的那样),并欣赏旧约如何提供模式或预表来解释故事的后续发展。
圣经神学的研究,关系到理解圣经每一部分如何以独特的方式为圣经的全局故事做出贡献,以及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如何影响我们对圣经每一部分的理解。当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圣经神学便会紧紧地围绕基督为中心。
[1] 本文原载于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essay/biblical-theology/,2022年4月17日存取。承蒙授权翻译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Brian S. Rosner, “Biblical Theology,” in The 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ed. T. Desmond Alexander and B. S. Rosner (Leicester: IVP, 2000), 3.
[3] 1644年,Henricus à Diest 发表了作品:Theologia biblica (Daventriae: Ioannem Janssonium), 1644。该作品中,他在23个教义主题下整理了圣经经文集。
[4] 甚至某一个人的作品也可能是由反映不同上帝观的早期文件组成。
[5] 例如,根据Georg L. Bauer 的The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或a Biblical Sketch of the Religious Opinions of the Ancient Hebrew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Christian Era (London: Charles Fox, 1838),在亚伯拉罕时期,上帝是一位“家庭上帝”,是众多神祇之一。在摩西时代,这位“家庭上帝”、他们祖宗的上帝,被提升到“国家上帝”的地位。后来,先知书和传奇故事将对“国家上帝”的信仰扩展为“一神论信仰”,认为上帝是“所有人的创造者”。
[6] 箴言和约伯记之间的对比不应过分夸大。箴言本身包含了足够多的评论,以消除“义人总是比恶人拥有更大的物质繁荣”的观念(见箴19:1,28:6、11,30:8–9)。
[7] Graeme Goldsworthy, According to Plan: The Unfolding Revelation of God in the Bible (Leicester: Inter-Varsity, 1991); Willem A. VanGemeren, The Progress of Redemption: From Creation to the New Jerusalem (Carlisle: Paternoster, 1995).
[8] Christopher J. H.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Nottingham: IVP, 2006). 类似的方法见Vaughan Roberts, God’s Big Picture: Tracing the Story-Line of the Bible (Leicester: IVP, 2003);Craig G. Bartholomew and Michael W. Goheen, The Drama of Scripture: Finding Our Place in the Biblical Story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Academic, 2004)。
[9]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55;参考N. T. Wright,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vol. 1, 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 (London: SPCK, 1993)。
[10] 例如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James M. Hamilton, God’s Glory in Salvation through Judgment: A Biblical Theology (Wheaton: Crossway, 2010);Peter John Gentry and Stephen J. Wellum, Kingdom through Covenant: A Biblical-Th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venants (Wheaton: Crossway, 2012);J. Scott Duvall and J. Daniel Hays, God’s Relational Presence: The Cohesive Center of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9)。
[11] 例如Charles H. H. Scobie, The Ways of Our God: An Approach to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Cambridge: Eerdmans, 2003);Scott J. Hafemann and Paul R. House, eds., Central Themes in Biblical Theology: Mapping Unity in Diversity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7);T. Desmond Alexander, From Eden to the New Jerusalem: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Kregel, 2009)。
[12] 例如Gregory K. Beale, 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Dwelling Place of God,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Leicester: Apollos, 2004);Richard M. Davidson, Flame of Yahweh: Sexuality in the Old Testament (Peabody: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07);Thomas R. Schreiner, The King in His Beauty: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Grand Rapids: Baker, 2013);Thomas R. Schreiner, Covenant and God’s Purpose for the World, Short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Wheaton: Crossway, 2017);T. Desmond Alexander, The City of God and the Goal of Creation (Wheaton: Crossway, 2018)。
[13] 见TGC关于弥赛亚盼望的文章。
[14] Nottingham: Apollos, 2012.
[15] 根据ESV圣经“copy and shadow”直译,和合本圣经译为“形状和影像”。——译者注
作者简介:
D. 亚历山大(T. D. Alexander)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联合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任教,是圣经研究高级讲师和研究院总监,他也是费兹莱长老教会(Fitzroy Presbyterian Church)的长老,著有多本圣经神学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