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文
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将被杀,你须拦阻。你若说:“这事我未曾知道”,那衡量人心的岂不明白么?保守你命的岂不知道么?祂岂不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么?(箴24:11-12)
If thou forbear to deliver them that are drawn unto death, and those that are ready to be slain; If thou sayest, Behold, we knew it not; doth not he that pondereth the heart consider it? and he that keepeth thy soul, doth not he know it? and shall not he render to every man according to his works? (Proverbs 24:11-12)
历史故事
1856年10月,戴德生在从上海到宁波的船上,结识了一名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中国青年彼得。在他尚未有机会与彼得进一步分享福音时,这个年轻人便不慎落水。戴德生先是自己跳下海,寻索不得之际,看到一艘带拖网的捕鱼船,大喜过望地求助渔夫们过来救人,不料船主用各种理由拖延,甚至和他讨价还价,直到逼他掏空了口袋里所有的钱,才肯划桨过来。渔夫只一网下去便打捞到了彼得,但因为溺水时间太久,戴德生用尽急救方法仍未能挽回他的性命。
1865年9月5日,戴德生在第三届苏格兰基督徒灵修大会上,向两千名苏格兰教牧领袖分享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会场中顿时阵阵耳语,都在指责中国人的冷漠和自私。戴德生随即切入正题:人的肉体和灵魂,孰轻孰重?我们指责那些不信主的渔夫见死不救,但对于中国正陷入沉沦的千万灵魂,我们却视若无睹,岂非与他们一样?苏格兰四百万人口,拥有上千名牧师;而中国有四亿人口,却只有91名宣教士,相当于一名宣教士要面对整个苏格兰的人口。最终,戴德生以箴言24:11-12结束他的信息:“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将被杀,你须拦阻。你若说:‘这事我未曾知道’,那衡量人心的岂不明白么?保守你命的岂不知道么?祂岂不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么?”大会在一片静默中宣告散会。戴德生的话虽然戛然而止,他的信息却在听众的心头久久环绕。
一个半月后,戴德生夫妇合著的《中国:属灵的需要与托付》(China:It’s Spiritual Need and Claims)首版,并在第二届“密尔美培灵大会”(Mildmay Conference)上分发。打开封面,跃入眼帘的便是箴言24:11-12。圣灵借着这段经文拷问每一位读者的心:原先或只风闻,现在你已确知,你当如何行?
原文精意
“衡量”(pondereth)一词传神地表达了原文(תכן)所含的测量和评估的意思,与其他英译本的选词“掂量”(weigh)或“评估”(evaluate)也相契合。无所不知的神既能鉴察人心,便也能试炼人的肺腑心肠。很多人不动,是因为不知,诚如箴言中人的自辩:“这事我未曾知道”,所以需要把“人之将死”的马其顿呼声广而告之。教会一旦获知这样的需要之后,便当顺服神的命令坐言起行,因那“衡量人心的”,也是“保守你命”、“报应各人”的那一位。
今日应用
从马礼逊来华(1807)到戴德生成立内地会(1865),虽然西方教会陆续在向中国差派宣教士,但大部分基督徒并不了解远东的情况。戴德生的前半生致力于拓荒植堂,后半生则侧重于差派和动员。在他以及同时代赴华宣教群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作为一个宣教禾场逐渐进入西方教会的视野。圣灵籍着他所呈现的事实和数据作工,不断感动人为中国的福音事工奉献金钱、祷告,甚至生命。
今天,神让你看到了怎样庞大的属灵需求,需要你唤起弟兄姐妹们的认知,并采取救援行动呢?当你了解到现今世界的需求,你还能像那些渔夫一样,面对即将丧命的落水者却无动于衷,或讨价还价吗?面对无数陷入沉沦的灵魂,你会不会生出“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切身之痛?
祷告
为神的救恩计划而感恩。曾经差派众多宣教士到亚洲劝阻溺婴、收留孤儿、戒除鸦片、营救妓女的英国,今天却被安乐死、辅助自杀、人工流产、酗酒吸毒、卖淫滥交的风气所侵扰;在基督教氛围中长大的民众反被新纪元和外来宗教(如佛教和伊斯兰教)所吸引,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数在近二十年内出现断崖式缩减。求赐人生命、衡量人心的主赐给教会智慧和勇气宣讲生命之道,祝福坚守生命的众多神圣性事工,并打发工人到“死地”“解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