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栏目 | 事工探讨 | 获得植堂异像:圣经基本原理——《救赎主教会植堂手册》连载之一

获得植堂异像:圣经基本原理——《救赎主教会植堂手册》连载之一

文/提姆·凯乐  艾伦·汤普森      译/以斯帖       校/锡安 煦

 

编者按:本文蒙许可摘自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的《植堂手册》。在今日美国救赎主教会及其其主任牧师提姆·凯乐(Tim Keller)的声誉和影响力日渐增长。救赎主教会开创十年内人数达4,000多(白领为主,包括许多亚裔);并且,20年内在世界35个重要城市开拓了超过150间教会;在曼哈顿当地建立和帮助了70多家不同族裔的教会,带来城市文化的转变,他的护教著作Reason for God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今日基督教》杂志评论凯乐牧师之所以有世界性的影响,就在于他在曼哈顿当地的影响。

 

在众多的植堂书籍和手册中,提姆·凯乐和艾伦·汤普森(J. Allen Thompson)的《植堂手册》鹤立鸡群。大多数书籍要么只告诉你为什么要植堂,而不指导你如何植堂;要么只是具体告诉你如何倍增某一特殊类型的教会模式。但是本手册却要装备有呼召的领袖,“帮助他们在任何一种环境下,在任何一种文化和人群中,有创意性地思考如何开始建立教会”[1]。此手册真正吸引教会牧者的关键因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贯穿一致、普遍适用的植堂核心原则(福音DNA)。1)福音不仅是一切信息的核心,也是人生与事奉的原动力。相信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也相信福音是“神的大能”,“要建立教会(植堂)”。任何事工最首要的,就是牢牢抓住福音的能力和福音的独特性来不断地拯救和更新人群和社区。2)解析文化背景和认识领袖恩赐都必须委身于圣经。在创建有效的事工模式时,教会领袖不可低估这两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3)教会最佳的成长在于着眼于整个城市的平安(Shalom)。教会存在的终极目的并不是自身,而是通过可见的基督身体,彰显不可见的上帝和他国度的荣耀。圣奥古斯丁相信,上帝子民的这一身份使我们能成为人类城市中最好的公民。

 

第二,恰到好处的实践神学——深刻的分析、惊人的实用和被福音塑造的品格之间的结合。这缘于这两位作者一流的神学教育装备(曾任神学院实践神学教授和成人教育的专家)和多年在复杂的多元文化中植堂的磨炼(植堂牧师和跨文化的宣教士),以及长期在上帝手中被福音更新塑造出来的敬畏神和与神为乐的特质。

 

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一些牧者们尝试将这以福音为中心的植堂手册的精髓,使用在华人教会的植堂、牧养和植堂培训中,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基督福音在教会、个人和社区里的转变大能。愿上帝让这个手册也成为本刊读者植堂和更新教会的良好工具。

 

本刊拟选登《救赎主教会植堂手册》的部分内容。该手册共分五大部分:一、获得植堂异像;二、调研与计划;三、创建教会;四、属灵更新的动态;五、改变城市的面貌。第一部分包括三章:阐述圣经原理;了解环境背景;了解领袖素质。本期刊登的是第一部分的第一章。

 

“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教会?”我们的异象可以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其实是由一个更深层的疑问引出的:“究竟为什么要植堂?”如果植堂如此重要,那么“教会应当是什么样子?教会以什么吸引人?教会要展现什么样的价值观?”

 

1.1为什么要植堂?[2]

我们用提姆·凯乐(Tim Keller)的基本理论来开始这个论题。为了:1)基督的身体,即教会,在任何一个城市人数上的增长;2)持续不断地共同更新和复兴城市中现有教会,强有力地、持续不断地建立新教会是最关键策略。除此以外,其他任何事工——布道会、社区福传计划、机构事工(para-church ministry)、发展巨型教会(mega-church)、实行会众参议、开展教会更新——都不会像有效地、广泛地植堂一样能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耶稣的呼召:

1、耶稣基本的呼召就是植堂。

事实上,新约中所有对于传福音的伟大挑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植堂的呼召,而不仅仅是与人分享信仰。“大使命”(太28:18-20)不仅仅是呼召我们“使万民作门徒”,更是呼召我们给人“施洗”。从使徒行传和其他书卷中能清楚地看到,洗礼意味着参与并融入一个敬拜的群体,这种联合是委身性的,也是界线分明的(参见 徒2:41-47)。

 

由圣经而得的结论:确定你正在持久地建立新信徒的惟一方法就是建立新教会。为什么?传统的传福音往往以带人“决志” 为目标。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决志经常维持不了多久,也不会带来真正的生命改变。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也许是大多数)的决志并不意味着生命真正转变,而仅仅是寻求上帝旅程的开始。只有当一个人在一个持续敬拜并被牧养的群体中归信基督,才能确保他将那至关重要的得救的信仰持守到底。这就是为什么宣道领袖C.彼得·瓦格纳(C. Peter Wagner)如此说,“建立新教会是最有效的传福音的方法”。[3]

  

保罗的策略:

2、保罗的整体策略就是建立城市教会。

历史上最伟大的宣教士使徒保罗有一个相当简单的策略,该策略分两步走:首先,到当地最大的城市去(参见徒16:9、12),然后,在每个城市植堂(参见多1:5——在各城设立长老)。当保罗完成了上述事工,他就能说,自己已经在那个地区传了福音了,那里已经没有可传的地方了(参见罗15:19、23)。

 

由圣经而得的结论

A)最持久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方法是影响它的主要城市。

B)最持久地影响一个城市的方法就是在那里植堂。

 

实践经验:

1、新教会能最好地接触到新生代、新居民和新群体

  • 年轻人总是更多地出现在新会众群体中。为什么?因为年代较久的教会的传统(敬拜的时间、聚会时间的长短、情感上的回应、讲道主题、带领模式、情绪氛围以及其他繁多的小传统)反映的是老一代领袖们的关注,他们的影响力和金钱左右了教会的生活形态。
  • 新会众更容易接触和吸引新居民。为什么?在成型已久的教会,你可能必需花上十年才能成为领袖,但在新教会,新居民能和常住居民拥有同等的机会。
  • 新会众更容易接触和吸引新的社会群体。例如:(1)在原农业社区的新的白领人士,会发现原有教会的定位是针对原先的社会群体。(2)在原白人社区的新一代的美籍西班牙人,会发现一个新型的、多种族并存的教会,比起较早建立的教会能给予新来者更广阔的文化空间。(3)新移民来的族群只能由能够使用他们语言的新教会来传福音。总结:新会众比起老一些的教会,更乐意或更容易装备新人。这意味着,植堂的目标不仅仅是“边缘地区”或是“异教徒”国家。一个基督教国家若想持守住信仰,必需不断地进行强有力的、广泛的植堂!

 

2、新教会能最好地接触到从未来过教会的人

  • 大量研究表明,一般的新教会赢得的新成员大多数(60%-80%)都是那些从未参加过任何教会的人。然而,有着10至15年历史的教会,则有80%-90%的新成员是从其他教会转来的[4]。这意味着,新会众带领归主的人数一般是同样规模老会众的6至8倍。
  • 原因何在?随着会众群体年代变久,内部组织的压力就会迫使其将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关注内部成员上,而非墙外的人。因此,较老的会众群体比较稳固和安定,这是许多人所需要并赖以成长的。老教会能吸引非信徒的只是他们在社区渊源长久、较稳定、且有较好的声誉。然而对于新教会来说,则必需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非信徒身上,并且要对非信徒的需求非常敏感。还有一个累积效应,在信主的头两年,我们会与非信徒有更密切和更多面对面的交往,这样,比起信主较久的信徒,新信徒会吸引5至10倍的非信徒到教会,新信徒又带来新信徒。
  • 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要大规模地带领新信徒,持久地连于基督的身体,惟一的方法就是植堂。

 

研讨与规划:考察你附近的教会

 

例子:城市A、城市B和城市C规模相同,它们分别有100间教会。在城市A,所有的教会都有15年以上的历史。那么即使那里有4至5间教会非常兴旺,成倍增长,该城固定去教会的人数将仍会缩减。

  • 在城市B,有5间教会的历史不到15年,它们和一些历史较久的教会都在为基督赢得新信徒。但是这些新信徒仅仅能弥补老教会减少的人数。所以,该城市固定去教会的人数将保持不变,不会增长。
  • 最后,在城市C,有30间教会的历史不到15年。那么在这个城市,固定去教会的人数在一代当中就可能增长50%[5]

 

对你预备植堂的目标区域附近的教会做一个快速的数字调查。

 

对方圆8公里范围内的教会作一个总结:

1)______间教会有15年以上的历史。

列出这些教会的类型:____间主流教会;____间灵恩派教会;_____间其他教会[6]

2)______间教会的历史不到15年。

列出这些教会的类型:_____间主流教会;_____间灵恩派教会;_____间其他教会

 

你认为在这一地区建立新教会是否合适?

 

 

经验法则:如果一个城市中三分之一的教会是新教会(20年以下),那么一般来说平均1000居民就有一间教会。这样,这个城市的基督徒数量将会蓬勃增长。(这些数字将取决于现已存在的教会的生命力。)

 

研讨与规划:植堂与教会出席率

 

阅读,并请标记:“!”表示对你有帮助的

  “?”表示你还有疑问的

1820年,每875个美国人中有一间教会。然而从1860年到1906年,人口每增长350人,基督徒就会另外建立一间教会。到了1900年,每430人中就有一间教会。1906年,整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教会其历史不到25年 [7]。结果,美国参加教会生活的人口比例稳步增长。例如说,1776年有17%的美国人口是信徒,但是到了1916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3%[8]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植堂事工直线衰落。当美国大陆的各个城市都有了教会之后,老教会就开始在所处区域内抗拒新教会。绝大多数教会在建立的前25年会达到最大规模,然后之后要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要么慢慢缩减。[9]为什么呢?一般来说,老教会不能很好地接触到新居民、新生代、新社会群体和从未去过教会的人。但是,随着这些人群在社区不断增长(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些老教会在它们所在的城市能接触到的人会越来越少,于是不上教会的人数比例就会不断增长。并且,老教会也会因为害怕竞争而反对新教会。权力集中的主流教会,最擅长的就是与新教会对抗,其结果,它们却是缩减得最厉害的。[10]

 

结论:整体上来说,美国教会的信徒和参与教会的人口正在不断减少。这样的局面,只能用最初成就教会显著增长的方式来翻转。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太可能再出现每500人就有一间教会,超过50%的人口是基督徒的局面了。

 

在纽约,有大约八百万的人口。这意味着,这里需要8,000间教会。官方估计现在有2,800间,我们都知道,这个数量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仍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你对你目标区域的观察:                                                                                                                                              

 

1.2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教会?

我们想要建立的教会,是符合圣经中教会的功能,以福音为其核心信仰,并以长老制(长老带领)为其组织结构。[11]

 

A.圣经中教会的功能

使徒行传2:40-47是描述早期教会和早期教会生活的典范,它的描述很简练,却也相当全面。约翰·斯托得(John Stott)曾经写到:“把五旬节称为‘教会诞生日’是不正确的。因为教会就是上帝子民的聚集,它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亚伯拉罕的时代。在五旬节发生的是……上帝的子民成为被圣灵充满的基督的身体。”(见《圣经信息系列:使徒行传》[The Message of Acts] 英文版81页)。所以,这里描绘出的图画,就是当圣灵的能力彰显时,教会表现出的景象。在灵性觉醒和复兴的时候,教会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到这种状态。认真研读这段经文,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基督徒应该如何在一起生活的重要教训。下面是对此的一些简单总结。

 

什么是世代?

140-41节:你认为彼得为什么要告诉他们,要救自己脱离“这个世代”?这个表述对于教会、对于一名基督徒意味着什么?

 

彼得劝诫听众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40节)。一个世代即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今天,大家都公认,每个世代都有其独具的意志、思想和行为特征。我们有“垮掉的一代”、“婴儿潮一代”,还有“新新人类”——每个世代都有其特有的思想倾向。彼得知道他的听众不仅仅是一些个体的罪人,更是身处在当时整个文化和世代的思想潮流和世界观中的一群人。所以,彼得告诉他们,现在他们的意志和心灵不再由所处社会的精神和思想作主,而是由圣灵和上帝的真理作主。这意味着,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就要改变一切看问题的方式;这将引导人从根本上审视自己的人生。这也意味着,福音和上帝的真理将引导我,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我的人际关系、我的家庭、我在世上的工作,我的种族和文化身份。

 

同时这也表明,教会本身就是一个“新世代”——一个新族群,一种反世俗的文化体系。在其中,我们在经济、种族、社会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关系,都和周围的文化截然不同。教会不仅仅是得救个体的集合,更是在基督掌管下人类应有的生活状况的“试验工场”。我们将向世界展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列出教会的特征和功能:

242-47节:列出这段经文中显明的早期教会的特征和功能。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该段的内容。在这里,我将列出一个较详细的表,以便大家能看到这段经文的丰富内涵。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试着分四方面探讨教会的特征及其事工。在此首先是集中论述,以下列出了经文中的一系列教导。

a)教会训练和教导她的成员。(“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42节)

b)教会经常将她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天天”46节)。他们不可能彼此不相干!

c)教会促使她的成员进入彼此扶持的团契关系中(“信的人都在一处”44节,“彼此交接”42节)

d)教会既有小组聚会(“在家中擘饼”46节)又有大型聚会(“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46节)

e)教会经常举行圣餐礼。(大多数学者认为,42和46节中所提到的“擘饼”就是以“主的晚餐(Lord’s Supper)”中的形式进行的。理解该处经文的关键就是短语“breaking of bread擘饼”前的“the(定冠词,表特指。——译者注)”)

f)教会花许多时间集体祷告(“祈祷”42节),很明显,这样的祷告既有在信徒家中的,又有在殿中的。

g)教会施行基本的管家制度和财产共享,并开展“慈善事工”,至少在教会内部如此。人们能按其所需得到基本的金钱和物质供应(“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45节)

h)有神迹奇事随之发生,以证实使徒所传的真道。(“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43节)

i)每次聚会,会众都灵里喜乐(“存着欢喜、诚实的心”,46节),赞美神(“赞美神”,47节)

j)这种群体生活非常吸引外人(“得众民的喜爱”,47节)

k)教会的福音工作非常有效,每天都有新的人归信(“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47节)

l)归信不单是个人性的。当一个人得救,他就被加入肢体中,他们深深地联结于教会这个身体里(47节),而不仅仅是和主有关系。

 

学习事工和团契事工:

3、从这段经文中我们能学到哪些有关教会学习事工和团契事工的功课?

 

学习事工(1)他们的学习是非常热切的。“恒心”(第42节)意味着他们对学习有着高度的委身。圣灵充满与运用理性并不冲突!(2)他们的学习内容是以“使徒的教训”为核心。他们不是学习普通的知识,而是学习使徒所教导的上帝的启示。当然,在今天,使徒的教训就在圣经中。(3)另外他们还学习“护教学”。他们不仅仅被教导所信的是什么,更被告知为何要信。

 

除非我们意识到43节不是一个独立的陈述,而是紧跟42节的,否则就会忽略一个要点。使徒们所行的神迹奇事证明了他们所传的道(第43节)。这些神迹不是不加掩饰地展示能力,而是一些记号。希伯来书2:3-4告诉我们,早期教会出现很多神迹的目的,是为了向听道的人证实使徒们所传的福音信息的真实性。我们若研读圣经就会发现,神迹不是随便地发生,也不是在每个历史时期平均的发生,而是在一段时期集中发生,是当上帝在新的启示阶段使用新的使者的时期。(因此,历史上也只有三个神迹“时代”——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代;以色列被掳以前,以利亚和众先知的时代;耶稣和使徒的时代。)我们不是使徒,所以在今天,不太可能有使徒时代那样数量和类型的神迹出现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43节所呈现的原则是,会众之所以被给予使徒教训真实性的明证,是为了使他们能够恒心遵守这些教训。

 

团契事工:(1)他们的团契也很火热。(他们恒心(Devoted themselves)“彼此交接”42节)。由此看来,这一切不是偶然发生,而是他们努力的结果。这表示他们对彼此的委身,并且有责任彼此关心、扶持、教导。(2)他们每天都有团契(“天天”46节)。他们不仅仅是在每周日见面,更是参与融入到彼此日常的生活中。(3)他们的团契即是属灵上的,也是经济上的(“凡物公用”第 44节)。他们认识到,他们不仅有义务花时间关心其他弟兄姐妹,也有义务提供物质资源上的帮助。(4)他们的团契是以小组/家庭聚会为基础的(“且在家中擘饼”46节)。如果我们将这段经文和其他经节——如使徒行传20:20及哥林多前书16:9保罗对“在他们家里的教会”的问候——结合来看,就会发现小组聚会在早期教会中的重要性。他们是定期聚在一起。所有(大型聚会里)相同的全套事工——学习、相爱、敬拜——在这些聚会中都以微型的方式进行,以此作为大型聚会的补充。(5)他们的团契非常灵敏。只要有人有“需要”(44节),其他人马上能知道。

 

敬拜事工和见证事工

4、从这段经文中我们能学到哪些有关教会敬拜、见证以及社区服务事工的功课?

 

敬拜事工:(1)他们的敬拜形式是集体敬拜。在42节,保罗写到“都恒心……擘饼、祈祷。”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里提到的就是“圣餐礼”——依照“主的晚餐”的形式进行,以及一些特定的祷告操练。这样的敬拜不是随意性地,而是有次序地进行。(2)他们的敬拜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既有在家中的,也有在圣殿中的(46节)。这表明,他们既有小组形式的非正式敬拜,也有正式的大型敬拜。(注:基督徒不太可能仍在殿中献祭,但是很明显,他们仍然参加圣殿中的祷告聚会,并且在殿中举行他们自己的敬拜聚会。)(3)他们的敬拜是喜乐和敬虔的。我们注意到,在小组敬拜中更强调喜乐和欢欣(46节),但在大型敬拜中,更强调对主的敬畏(43节)。这表明,敬畏/敬虔和喜乐的赞美都应该是敬拜的标记。

 

通过言语和行动为主作见证的事工:(1)他们的见证是有果效的。“天天”都有人归信主(47节)。(2)他们的见证是集体的见证。人们得救的原因之一,就是信徒之间的爱和对神的赞美深深地吸引了“众民”(47节)。这并不代表每个非信徒都喜欢早期教会,早期教会遇到很多的逼迫。但是这表明,早期教会在它的社区中,以无法抗拒的方式,向外邦人全面地展现福音。(3)他们的见证是言语和行为连成一体的。44节似乎表明,财产公用主要是在信徒内部和信徒之间施行。但是我们知道,早期教会中的善行并不局限于教会内部。保罗在加拉太书6:10说到,信徒们“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他们的财物共享更多在教会内部,但对教会以外也非常慷慨。(注:我们不能将44节理解为,禁止拥有私有财产。圣经在其他地方明确地说到,私有财产是正当的。所以,这里的共享,是一种自愿的,非正式的,为爱所推动,而并不是一种规条(参见 徒5:4中彼得对亚拿尼亚的责备)。在一些信徒群体中也自发地以不同的创意方式施行财产共享,其中一些比其他更具组织性。)(4)他们的见证是以教会为中心的。当有一个人得救,他/她就被“加入到他们的人数当中”(47节),并与教会连为一体。今天,许多人通过一些与当地教会联系甚少的事工而信主,结果,这些归信的人也和教会联系甚少。但是,早期教会的情况绝非如此。

 

健康教会的重要标志:

早期教会的五项事工同样是圣灵充满的教会应有的五个“重要标志”

A、真理里的学习事工 (第一个标志:神学的深度

B、团契里的相爱事工(第二个标志:亲密的关系

C、圣灵里的敬拜事工(第三个标志:喜乐的敬拜

D、言语上的见证事工(第四个标志:不懈地传福音

E、行为上的服务事工(第五个标志:牺牲的服务

 

5思考一下你当地教会的状况。教会如何能更好地彰显出这些“重要标志”

当然,每个教会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同样的“重要标志”在教会的小组或大的会众群体中都应有所体现。不过别忘了,没有一个小组或是一个地方性的会众群体能代表整个基督的身体。我们知道,属灵的恩赐有分别(林前12-14章)。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基督徒群体能在这五方面都做到一样好。某一个教会主要强调圣经学习,团契、敬拜和作见证的时间相对较少,这非常正常,也并没有错误。其他的教会可能主要强调团契/彼此负责,而在圣经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等等。但是如果想要保持教会的生命力,没有哪个教会可以完全忽略这五个重要标志!

 

研讨与规划:我们认为教会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以下是位于加州圣何塞的硅谷教会的教会事工活动摘要。[12]

1、敬拜:我们是一个敬拜的群体。我们的敬拜是为了建立信徒,以及挑战和帮助那些对福音仍有疑问的朋友或幕道友。美好的音乐和好的敬拜带领能吸引信徒和非信徒一起进入基督的同在,使主的名被尊崇。主日礼拜和热情的接待,能使新来者感到被欢迎。

2、团契小组:我们是一个相爱的群体。我们的教会是各个小组组成的集合体。在这些小组中,建立面对面的友好关系、发展彼此的鼓励和关心。

3、群体生活:我们亲如一家人。信徒之间互相提供家人般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单身、夫妻还是家庭,并以信仰传承来养育我们的下一代。

4、教牧关怀:我们是一个相互扶持的群体。通过各种扶持小组、课程以及研讨会,我们为信徒提供属灵成长的环境。在新的聚会点也会提供咨询服务,还有执事小组负责解决大家灵性上、情感上、财务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5、课程:我们是一个学习的群体。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尽管归信基督,但是对属灵的真理并不熟悉,也少有成员是出自基督徒家庭。因此我们设置了教导基要真理的课程,并帮助信徒成长为仆人式的领袖。我们也寻求如何在神所呼召我们的职场中卓越地工作并彰显出基督徒的独特性。

6、祷告:我们是一个祷告的群体。若没有祷告和对上帝恩典的信靠,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是枉然。我们每月都有共同祷告的时间,来寻求上帝的心意,并为他已成就的事赞美他。

7、做好管家:我们是一个慷慨的群体。我们的管理、人员配置和财务事工力求调配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财力、人员、技能),使其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8、怜悯事工:我们是一个有恩慈的群体。我们鼓励信徒发展新的关怀事工,关怀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社区发展和社会服务事工帮助重建我们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9、植堂:我们是一个有见证的群体。通过我们的见证在当地和世界主要城市分享福音。我们的梦想是在圣何塞建立3至5间新教会,并与其他PCA教会合作,在整个湾区建立新的教会。

 

评估:用以下问题来评估这9项事工,以1-10评分(1代表最不重要,10代表最重要):

“这一项对我们教会的健康成长有多重要?”

“圣何塞的硅谷教会是否忽略了教会五个重要标志中的哪一个标志?”

 

“该教会最强调那个标志?”

 

B.信念与信条

 

在建立以福音为中心的教会植堂过程中,我们持守什么信念?[13]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教会所信奉的教义。也就是信经或是对圣经中有关上帝、人类、救赎、圣经、教会、世界等问题的总结与概述。我们和所有教会一起持守《使徒信经》,并与所有的更正教以及改革宗教会一起持守《威斯敏斯特信条》的教导。

 

但是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作为教会都必须明确这些教义如何具体地概括和应用到教会所在地的人群中,即他们特有的问题、思想和心灵中。这可以称为教会的神学异象。以下面三点简述之。

 

福音的大能:

1、“第三种方式”

 

福音就是“好消息”。福音最基本的信息就是:“神使那无罪的[基督],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5:21)。福音告诉我们,我们是有罪的、失丧的和无助的,只有藉着上帝儿子的生和死,我们才能得救。而福音又告诉我们,那些单单信靠基督所成就之工而不是自己的努力的人,现在“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西1:22-23)。

 

透过福音我们得知,我们最根本的罪不仅是我们不能顺服上帝,而更是我们依靠自己的顺服来自救。所以,福音是“第三种方式”,既不是宗教性的,也不是非宗教性的。一个宗教徒会说:“我做上帝所命令的正确的事。”而非宗教人士会说:“我自己来决定是非对错。”但这两种方式都是拒绝让基督作救主(尽管他们可能仍将基督奉为榜样或帮助者)。两种方式都是自救的策略——事实上,两者都是试图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因此,福音一方面使我们远离律法主义和道德主义,另一方面使我们远离享乐主义和相对主义。

 

2、福音改变的大能

 

福音不仅是基督徒生活的入门,更贯穿基督徒生活的每一面。福音不仅仅是进入天国的道路,也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还是信徒生命成长的道路。如果我们相信我们能靠着我们的行为表现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话,我们要么会骄傲、轻视他人(成功时),要么会气馁和自厌(失败时)。而福音造就的是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

 

首先,它告诉我们,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加诡诈,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基督里,我们所得到的爱和接纳也远比自己所期待的多的多。事实上,如果福音是真实的,那么你越多看到自己的罪,就越能确信自己被救赎完全是出于恩典,也就越发珍惜这一恩典,并被此恩典所激励。因此,福音赋予我们巨大的能力来承认我们的过犯。其次,知道我们在基督里已被接纳,使得上帝的律法(第一次)显得极其美善,而非一种负担。我们藉着遵行律法,来讨这位赐予我们丰富恩典的上帝喜悦,而非用律法来引起上帝的注意,或赢得他的爱。前一种方式使我们的有道德的和舍己的生活成为一种喜乐;而后一种方式则使其成为一种负担。

 

因此,福音能改变一切。通过消除种族性的骄傲或自卑,它能拆毁种族间隔断的墙。通过消除自傲和自卑,它能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它卸下人的面具,使我们坦然承认自己的本相。事实上,福音影响着我们(救赎主教会)所有事情的做事方式——如何鼓励别人,如何帮助人摆脱困境,如何敬拜,如何接受批评。

 

3、福音创造出一个新的群体

 

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绝非个人性的。福音创造出一个新的群体,一个独特的共同体。“福音带来的立时的改变之一,就是从称谓上以‘我们’取代‘我’,以‘我们的’取代‘我的’。”[14]这种新型群体对于基督徒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上帝国度整体计划的一部分。

 

一个新的群体既是福音的结果,又是传播福音的管道。上帝对于救赎的应许是要创造一个属他的“圣洁国度”,一群永远与他同住的人。“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利26:12;耶30:22)。所以,基督徒既永远连于基督,也因此永远彼此相连。为了彼此的缘故,我们都是福音的使者。因为我们的文化对于真正的共同体知之甚少,我们就必须努力跟随圣经中的异象。

 

圣经中的异象是什么?真正的共同体是怎样的?我们的共同体应当是:

 

1.一个接纳的群体,反映出我们从基督那里领受的恩典。

2.一个圣洁的群体,彼此勉励去过讨上帝喜悦的生活。

3.一个讲真话的群体,因着福音的缘故,可以坦然地悔改,并坦然地接受别人的悔改。

4.一个彼此激励的群体,信徒之间彼此造就。

5.一个牺牲地奉献的群体,为着他人的需要奉献他们的生命和财富。

 

C.长老治理的教会

 

基督是教会的头,他通过所拣选出的领袖,借着他的话语和圣灵,管理教会,教导信徒(弗4:10-13)。治理教会的领袖包括教导长老、治理长老,以及执事。

 

当要开始一间教会时,植堂者通常由区会选召,成为一名专职宣教士(宣教牧师)。他的任务就是传福音,发展核心小组、开展基本事工,并开始训练领袖。当长老预备好以后,他们会接受区会的考核并按立。这时,这间教会在组织上就成为一个自治团体,在长老会的领导下运作。

 

 

研讨与规划:年轻教会的领导能力

 

当一间年轻的教会在组织上日渐成熟,它应当具有以下标志:

阅读并标记:“!”表示对你有帮助的;“?”表示你仍有疑问的

 

  1. 植堂者应认知并信奉威斯敏斯特信仰准则(Westminster Standards)[15]所教导的改革宗信仰,并结合当地的处境将此信仰教导会众。植堂者要委身于装备信徒,使其信仰纯正,在教义上有辨别能力,并使信徒能应用其信仰,处理在现今社会中遇到的各样问题。

这至少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会众进行了一段时间教义的教导。
  • 教导的方式是注重使会众明白这些教义对其日常生活的意义。
  • 指导会众如何运用这些教义解决在当今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1. 教会开始朝着长老制的治理模式发展。

这至少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慎重地对弟兄进行门徒培训,预备他们成为长老和执事。
  • 有灵性较成熟的弟兄开始在教会牧养事工中承担一些职责。
  • 会众参与选拔教会领袖。

 

  1. 植堂者和会众一同努力,作合乎圣经的管家,包括支持和推动教会在当地、在宗派内和在全球的发展。

 

这至少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适当的教会成员人均奉献。
  • 有关于管理时间、恩赐和财务等方面的教导。
  • 教会预算上表现出对支持本堂之外其他教会的投入。

 

你对教会的组织结构的观察:

 

 

1.3 我们该持有何种价值观?

城市中的教会各有不同。比如说,那些专注于贫民阶层的教会,需要帮助其会众重建社区。那些服事其它族裔草根阶层的教会,则需要对灵恩式的敬拜和事工的方式有正面的回应。而那些服事专业人士的教会,就需要在事工中注意专业求精和艺术与沟通的品质。

 

与这些不同的模式同样重要的是各个教会共同持有的核心的神学和事工价值观。若没有灵活和处境化,教会将无法接触到她所要服侍的独特人群。但若没有共同的异象,教会间也不能亲密同工,相互协作来推动植堂事工的开展。有下面三个问题值得思考:(1)什么是价值观?(2)价值观从何而来?(3)符合圣经的教会应该有的共同的“价值观”是什么?

 

研讨与规划:什么是价值观?

 

阅读并标记:“!”表示对你有帮助的;“?”表示你仍有疑问的

 

无论人是否意识得到,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终极关注,它能对一个人的生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什么是重要的,我委身于什么。价值观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决定其在特定情况下会采取的行动。请思考以下要点:

 

(1)价值观有一系列的基本要素:

 

内容:特有的价值取向,即认为什么是有价值的。

 

结构:支持该价值取向的理念,表达该价值判断的原因,即为何认为某些价值重要。圣经给出的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层结构(如,超过对律法规条的顺服——何6:6;太9:13;太12:7;罗7:6)

 

道德判断:行为背后的缘由。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来说是必要的,但并不是道德行为的保证。

 

道德行为:这种行为通常由道德性的缘由所支持,但并非总是如此。

 

(2)价值观是在个人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及个人经历,从而形成和获得的。从经历中一个人可以归纳提取出更广泛的观念和内涵。学习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思索并调整自己的观念。以下这一公式基本可以概括出我们获取价值观的方式:

 

圣经原则+个人选择(顺服、实践、评估)+时间=价值观

 

你的看法:

 

个案研究:胡安•埃尔南德斯(Juan Hernández)的价值观之旅

 

胡安18岁那年,在葛培理(Billy Graham)的纽约布道会上信主。他花了十分钟咨询有关于他的新信仰的问题,然后就被鼓励去找一间信仰圣经的教会。他拜访了一些教会之后,就加入了在布朗克斯(Bronx)的一间独立运作的浸信会。胡安观察到,有一些事情对于这个基督徒团体非常重要:

 

  • 教会拥有自己的房子,尽管只是一些铺面房;会众整齐地坐在长椅上;他们的着装都很得体;教会门口有接待员,他们负责迎接和散发公报。

 

  • 教会为每个人准备了诗歌本;不论会众能否读谱,每本诗歌本上都有歌词和歌谱;教会有一架管风琴(很少弹奏)、一架钢琴,还有一个小型唱诗班。

 

  • 教会在每周日有两堂聚会,早上的聚会结束后有主日学学习。教会每周三晚上有祷告会。周日的敬拜以带领者带领唱诗开始,然后会有报告事项、牧者祷告和讲道。

 

  • 这里的牧师是神学院毕业生,在去神学院之前并不属于这个教会。他是被这个教会聘请来,主要从事讲道工作的。他也会去探访病患和教会成员。

 

  • 教会要求其成员忠实地参加所有聚会。当一名信徒固定参加聚会一段时间并受洗后,教会会安排他参加主日学课程的学习。

 

胡安在属灵上不断增长,也在教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且参与教会的各项事工。由于他出色的演讲才能,也常常被作为替补讲员。5年以后,胡安觉得他有呼召,要自己建立一个教会。当时他还在一间公立学校任教,然而他辞去了工作,并去一间神学院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胡安在他的母会担任了几年副牧师之后,开始自己建立教会。

 

有关胡安事工价值观的问题:

 

1.尽管胡安进入神学院学习,使其信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他的脑海中可能仍保留了他刚信主时在母会中经历和观察到的一切。以下几点中有哪些可能是胡安的潜意识中的价值观:

a. 传福音

b.门徒培训

c.教会设施

d.教会事奉功能

e.教会领导能力

 

2.讨论:当胡安开始考虑植堂时,你认为他心目中植堂的工作将是怎样的?他将会建立什么样的教会?

 

3.对于胡安的教会(胡安想在纽约建立一个美籍西班牙裔教会)而言,这些重要的(对他来说根深蒂固的)事情中,有哪些是建立在坚实的圣经教导和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4.胡安对于在美籍西班牙裔中开始事工的想法,有多少是文化层面的?又有多少是跨文化的?

 

5.如果你是胡安的指导老师/上级,你将怎样帮助他?

 

共同的神学和事工价值观

 

特里·盖革(Terry Gyger)经过详细考察后总结出的,代表了救赎主教会植堂中心(Redeemer Church Planting Center,RCPC)[16]建立新教会时所期待的共同的价值观。

 

福音与恩典

以福音为中心能使教会成为有活力的教会,既远离律法主义和极端保守派的信仰,又呼召其悔改和顺服,使其以与主流教会截然不同。使人称义和成圣的“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基督”的福音信息,是改变个人生命、改变群体、改变教会建制的关键。事实上,这其中包括福音信息的传讲、国度性祷告和前瞻性领导力。

 

结论:福音既是植堂要传讲的信息,又是植堂的方式。福音是开拓性信息,将个体、家庭和群体带进上帝国度。然而在建立教会的过程中,也需要始终将福音置于首位。植堂工作必须以全备的福音为核心。

 

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督掌管着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这使我们不会将我们的生活割裂来看,比如将其分为圣的和俗的、集体性的和个体性的(像很多主流教会一样),或将其分为属灵的和属肉体的、属教会的和属世界的(像很多保守派教会一样)。

 

结论:我们相信改革宗神学中对恩典和改造文化的重视,能为城市和其中的基督徒带来许多益处。我们拒绝宗派得胜主义,而坚持应将改革宗的承传本土化、处境化,并愿意谦卑地(甚至带着悔改的心)向其它传统学习。

 

积极地面对所在的城市

有生命力的城市教会并不只是寻求她们自己的兴旺,或她们那一地区的和平,而是寻求整个都市的平安和繁荣。她们不会仅仅对其所在的城市抱有怜悯和同情,也会尊重其所在的城市,并向该城市学习。

 

结论: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并开展城市事工,能深化、更新和活化整个城市。a)城市是改变世界最具战略意义的地方。b)我们必须被城市所改变。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要培养对城市的积极态度,激励当地居民,并建立跨文化友谊。

 

多种族

有生命力的城市教会将会反映出她们地理上的邻里关系,事实上,几乎这些邻里关系都是多种族的。教会应追求彰显比周围社区更和谐的种族关系,来见证福音的真理。

 

结论:城市中的新教会将越来越呈出文化和种族的多元形态,来展示福音的合一。

 

整体性

有生命力的城市教会不会走旧式正统主义者的“只说不做”的老路,也不会重蹈自由派的“只做不说”的覆辙。她们将在两方面同等地装备,既强调领人归信基督(话语事奉),又重视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更新(怜悯事奉)。

 

结论:促进社区更新不是某个教会或某类教会要关注的事。这是福音的核心,即实际的怜悯行动与清晰、谦卑地传讲融为一体。在任何一个城市的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怜悯和公义。这必须在所有新的城市中心教会的宣教蓝图上。

 

以细胞小组为基础

细胞小组和家庭聚会,对于现今任何一项城市事工来说都至关重要。通过细胞小组,既可以接近不容易传福音的群体,向他们传福音,又能全面地牧养每个成员。细胞小组也便利和促进以社区为基础的门徒培训。

 

结论:城市的构成和特殊属性,需要我们以创造性的方式建立关系和建立群体。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城市植堂都有一些分散性的事工。

 

有计划地植堂

有生命力的城市教会不会认为植堂是特别的或不寻常的事工。她们总是会计划,并朝着建立下一个子教会的目标前进,正如她们一直从事教育事工、社区事工等等一样。

 

结论:在植堂的过程中,所有努力必须以传福音和植堂为优先。通过信徒的流动来增长,将永远不会赋予一个教会活力,也永远不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所有的植堂者必须委身于福音外展事工,所植出的教会必须持有共同的植堂运动异象并参与其中。

 

 

[1]《救赎主教会植堂手册》的前言。

[2]提姆•凯乐(Tim Keller):《为何救赎主教会如此看重教会植堂?》(Why does Redeemer put such a Priority on Church Planting?),2000年2月,未出版文献。

[3]彼得•瓦格纳(C. Peter Wagner):《成长策略》,格兰岱尔:Regal,1987,p. 168。

[4]莱尔•斯盖勒(Lyle Schaller),马盖文和亨特(D.McGavran and G.Hunter):《教会成长的有效策略》(Church Growth: Strategies that Work),纳什维尔:Abingdon,1980,p. 100引用。见 哈达伟:《美南浸信会公约中的新教会和教会成长》(NewChurches and Church Growth in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纳什维尔: Broadman, 1987).

[5]见莱尔•斯盖勒, 《植堂者需要的44个问题》(44 Questions for Church Planters),纳什维尔: Abingdon, 1991, p. 12。斯盖勒谈到“1%”定律,即,任何教会联盟每年应以现有会众总数1%的比例来培植新的聚会群体,不然这个联盟就会减小。这只是“维持”,如果想要成长80%以上,每年需植堂2-3%。

[6]译者注:主流教会(Mainline Church)原指有历史承传的更正教派。但目前在美国,主流教会一词已经演变为特指从传统背景转向自由派的教会。这里主流教会和灵恩派教会是相对于忠于圣经的福音派信仰而言。

[7]如上,pp. 14-26。

[8]罗杰•芬克(Roger Finke),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美洲教会1776-1990》(The Churching of America 1776-1990),加拿大新布伦兹维克省: Rutgers,1992,p.16。

[9]斯盖勒,《44个问题》,p.23。

[10]见斯盖勒的实例,缺乏植堂是导致清教徒主流教派人数消减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上,p.24-26。芬克和斯塔克指出,独立教会(如浸信会——译者注:17世纪从英国清教徒独立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主要宗派)植堂较自由而不受干涉时,他们迅速增长。《美洲教会1776-1990》, p. 248。

[11]以下章节取自提姆•凯乐的《使徒行传教程》, 传福音: 装备信徒宣教和社区福传事工,第二版,1998。

[12] 德鲁•菲尔德(Drew Field)《硅谷植堂项目》,2000,未出版文献。

[13] 提姆•凯乐,《救赎主教会介绍》,1996-97版,未出版文献。

[14] 尤金·毕德生(Eugene Peterson),《雷霆翻转》(Reversed Thunder)。

[15] 译者注:威斯敏斯特信仰标准,包括:《威斯敏斯特信条》,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问答。

[16] 提姆·凯乐和特里·盖革:《福音的价值》(Gospel Values), 1999, 未发表文献。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