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6年07月号(总第60期) 信仰传承中的“信二代”

信仰传承中的“信二代”

文/本刊编辑部

 

前言

 

教会中下一代的流失,不仅是海外教会,也是中国教会面临的巨大问题。在上世纪末农村教会的复兴和本世纪初城市教会的复兴中,难以计数的教会被建立起来并不断拓展,但在信徒的儿女成长起来后,却凸显出极多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并没有传承父母的信仰。从整体情况来看,可以说教会正在面对失去她曾经哺育、教导的这些孩童的极大危机,而这些孩子本应该成为被预备、造就成为能够服事他们这一世代的基督工人。

 

当我们为此唏嘘甚至灰心的时候,也要反思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以使教会不重蹈覆辙。因此,本刊编辑采访了几间教会的牧者、几位多年服事青少年的一线同工,将他们的经验、教训、思考、实践加以总结、分析和评述,形成这篇文字。因为所访问的教会、同工极为有限,所以只能窥豹一斑,希望对弟兄姐妹在此问题上的探求和讨论,略尽绵薄之力。

 

一、“信二代”流失的迷思

 

1、“不信”的“信二代”

 

在教会中成长的孩子,按照年龄大概可以分为0-12岁的儿童,以及12岁以上的青少年。在儿童阶段,孩子的信仰状况不好判断,但到青少年时期,许多隐藏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位青少年事工机构的负责人陈老师提供给我们一组数据,展现出青少年群体的整体状况:在2009-2011年,一家国际机构调查了中国的四千名青少年,其中60%的人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想过自杀,有37%尝试过自杀;暴力、性行为、成瘾、盗窃更是一幅世界性的画面。而教会中的孩子与教会外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并不会有太大差别,我们所访问的青少年同工,每个人都会举出令人震惊的案例,教会中的孩子一样会在夏令营中偷窃辅导员和同学的手机,一样会坚决抵赖不承认自己所犯的罪,一样会意外怀孕并感染性病,一样会以极为肮脏污秽的话辱骂人,一样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找不到人生方向。

 

并且,他们比未信主家庭的孩子更难牧养,在面对神的圣言时更加油滑和刚硬。陈老师在多年的青少年营会服事中,发现未信主家庭的孩子有些很真诚,也在思考什么是信仰,借着老师们的服事愿意追求、跟随耶稣;而所谓的“信二代”虽然从小就跟着父母去教会,领受了很多恩典,但却更容易自以为义,不仅不知道如何给其他孩子传福音,还强烈地排挤非信徒,没有怜悯的心。在一次青少年事工的研讨会上,专职服事青少年的牧者思源弟兄说:“我宁可牧养那些父母不信主的孩子,也不想牧养那些父母信主甚至是传道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你跟他说道理他都知道,但是活不出来。内心是叛逆的,表面上却假装顺服。”

 

行为的问题彰显出内心的问题,如果他们自称信主,这“信”却完全不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这样的“信”是怎样的“信”呢?对我们采访所得的资料加以总结,一般而言这些“信二代”的“信仰”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信仰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对实际生活没有影响力。他们对圣经故事相当熟悉,也了解教会生活,道理明白很多,因此对人的标准很高,常用道理彼此说教,彼此要求,但不能彼此接纳包容。对自己的罪反应迟缓,没有圣灵的责备,几乎难以自我反省,大部分都很自我中心,对悔改的反应需要引导和教导。

 

2)对福音的认识片面甚至错谬。他们很容易说自己愿意信耶稣,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信耶稣,也不明白耶稣十字架的代赎。对很多人而言,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位神就是信耶稣;而他们对这位神的认识也很片面,只知道神有恩典有怜悯,却不知道神对罪人的烈怒和审判,不知道罪是得罪了神。他们对信心所指向的对象、信心的内容是含混的,而对于什么是“信”,也不真明白,往往认为“信”就是“知道了”,“信”就是活出律法,活出爱,而不是将生命的主权交给耶稣、跟随他。对于自己是否重生得救,也很少省察,甚至认为去教会、听父母的话、读经祷告、自己身上曾有神迹奇事发生就得救了。他们对福音、对圣经一知半解,却觉得自己已经懂了,所以更难被牧养和教导。

 

3)对于聚会的模式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个人灵修。神仍然只是他们父母的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所谓的“信主”只是在口头上、概念上,因此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随流失去。甚至有些孩子儿童时期表现得很敬虔,积极做决志祷告,热心服事,父母以为他们得救了,而到了青少年时期开始独立思考时,就怀疑神的存在,不愿意再来教会。

 

从中可以看出,在多年的教会生活中,这些孩子并没有建立起对基督的真信心。一位青少年同工常在寒暑假的时候去各地帮助当地教会开办青少年营会,在她的观察中,参加这些营会的孩子有30%是在信仰上有所追求的,其余的70%都明显不信。这还是较为乐观的数字,另一位常在营会中服事的同工江弟兄说,真认识自己是罪人、耶稣是救主的孩子,一个150-200人的夏令营中也就三四个,大约占总人数的2%。一位曾在教会学校服事的师母告诉我们,学校中的30个孩子只有4个确认自己重生得救,其他人则对于属灵的事情特别抵触。另一间基督教高中的同工说:“有一次我们的校长问学生,谁确定自己已经得救了?有两个人举手,还是颤颤巍巍地举起来的,其他三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举手。”一位在儿童主日学、青少年团契服事多年的梅师母谈到在教会长大的第一批孩子时极为忧虑,他们现在二十多岁,一直接受基督教教育,在国外大学毕业后却都离开了神,回到世界去了。这些孩子会觉得教会外的教导、教会外的人更好,并且说:“这些人不装,而教会的人都很‘装’。”

 

这些数据和情况令人心寒,然而,教会下一代最大的危机,恐怕还不是孩子们明确地宣告自己“不信”,而是教出来一群“法利赛人”,而这一点在被称为“牧二代”的传道人子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难牧的“牧二代”

 

因为上学的缘故,不少“牧二代”们从家乡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通过介绍委身在距离学校比较近的教会和学生团契中。我们访问了一位以牧养知识分子群体为主的传道人,他举了三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以说明他在牧养“牧二代”时所感受到的情况。

 

第一个例子:一位弟兄,非常确定自己已经重生,在小组里分享常是一套一套的“属灵”话。但对于福音的认识(比如罗马书里面的一些重要真理),仔细确认的时候却发现很多问题。在实际的信仰生活中,服事几乎为零,福音热情几乎为零,缺乏灵里的活力,甚至长时间和未信主的女孩谈恋爱,看重学业远远甚于信仰。他不被所信的支配,但又不是彻底不信,并且因为觉得该明白的自己都明白了,所以往往抵挡、拒绝教会的教导。

 

第二个例子:一位姐妹,母亲是传道人,她从小就被母亲严格照圣经管教,但因为是律法主义式的管教,所以她心里有很深的怨恨。她平时表现出来的是“非常按照规矩而行”,但遇到一些关键的时刻,就显出怨毒,包括对母亲的怨毒。也就是说,平时是律法的,关键时候是反律法的,总之没有福音。和她确认重生得救的问题时,她基本上都在逃避。

 

第三个例子:一位弟兄,是非常“乖”的一个人。但每次小组分享,大家总觉得他分享不出什么东西,感觉他里面和神的关系很淡漠。他还曾想全职服事主,但被拦阻。一位有属灵经验的老师,看出他想要服事的动机是“做这个事情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教会当中做全职工人是光荣的、正确的、有价值的。他是出于责任、义务、荣誉而愿意服事,而不是出于救恩的激励。

 

在这位牧者的观察中,这三位“牧二代”都没有在基督里罪得赦免的蒙爱体验和对救恩的感激。他们在头脑中知道救恩,但对此没有体验,或者是很弱的体验,因此对失丧的灵魂也基本上没有负担。对于福音,他们很难有清晰的辨别力和火一样的活力,也有人是早已学会在“属灵的”伪装下过属肉体的生活。

 

不仅是这位牧者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所采访的教会学校的同工,以及常组织青少年营会的同工,都察觉到类似的情况。思源弟兄在营会中带领“牧二代”的小组,观察到他们往往热心服事,是否重生却很难讲,他和他们在一起吃住,一起玩,一起听讲道,一起小组分享,一对一陪谈……几天下来,他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竟然是“不知道福音”,就如前文所说,对于福音的认识是片面甚至错谬的。

 

在交谈中,思源弟兄发现小组的孩子们虽然读圣经,但并不真喜欢神的话,甚至觉得无聊。讲员在台上讲,他们在底下睡,因为觉得这些自己都听得太多了。辅导员讲的东西,确实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但实际一问,却都不是真知道。他们的父母当中,有些人是因为忙于教会的服事,忽略教导儿女福音;有些人是不单在家中没给儿女讲福音,在教会中对福音的宣讲也有很大的问题。思源弟兄说:“他们一直在听道,但为什么道的能力没有显明出来?为什么还是这样完全不信的生命状态?如果认真讲的话,最差的结果也应该是真道会揭发他的不信,可怕的是他们还认为自己是信的。他们不但认为自己是信的,还要在教会当中服事。”

 

这些孩子知道教会需要哪些服事,知道他们的父母在服事,也会告诉自己这是他们要走的路,父母也这样要求他们。但他们愿意服事的心,就如之前所说,是出于责任、义务、荣誉感,而不是出于救恩的激励。如果他们真的开始接替他们的父辈在教会中服事,对于教会而言,那就不是失去了下一代的危机,而是失去了福音的危机。

 

3、但他们其实不该这样

 

回顾教会历史,教会失去下一代的危机从来也没有消失过。在欧洲,许多教堂被卖作酒吧、餐馆、马戏团、清真寺,成为历史博物馆,这不仅是因为教会世俗化、失去了福音的活力,也因为教会老龄化、未能将信仰传给自己的下一代。甚至从圣经来看,对儿女的教养、信仰的传承也甚是艰难,备受仇敌的攻击。上一辈往往忽视了神所赋予的责任,就如申命记中,摩西多次叮嘱以色列人要将神的律例、诫命、典章、神的作为、神的救恩教导他们的儿女(参申6:7,11:19,31:13),但当约书亚世代的人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士2:10、12)。甚至许多属灵伟人,他们的后代也极为令人失望。例如摩西的后代、革舜的儿子约拿单做但支派的祭司,事奉米迦所雕刻的偶像(士19:30-31);撒母耳的儿子不行他的道,贪图财利,收受贿赂,屈枉正直。(撒上8:3)

 

但神果真并不看重信徒的儿女,以至于常常丢弃他们吗?“后代”的不信显出的是罪人对神的抵挡,而不是神向着他们的心意。圣经中有大量的经文是讲论孩童的,也有许多的教导是吩咐指教父母如何教养儿女的,神将孩子赐给我们为产业,不是为了让他们长大成为悖逆、灭亡的人,神比我们更喜悦我们的儿女成为事奉他的工人,罗以和友尼基“无伪的信心”理所应当传递给提摩太。圣经中的许多圣徒在年幼时就被神得着,被他使用,而教会历史中的许多神学家、牧师、宣教士也都是在年幼时便蒙恩得救、立志传扬福音的。

 

所以,“信二代”不应当“不信”,“牧二代”不应当“难牧”。他们是神放在我们中间,我们最应当传福音、教导他们成为门徒的群体,因为他们生在教会中,本来就应当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神的话语塑造为合用的工人。正如陈老师所说:“我们知道4-14岁是一个特殊窗口,他们是最容易信耶稣的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信耶稣的话,他会相信其他东西。这是和神的国度有关的问题,不是说孩子调皮捣蛋,沉迷网络,家庭破碎所以需要关心他们,而是从神的国度来看。神在教会中的下一代身上有他的心意,他们会影响教会的未来,会影响神国度的拓展。戴德生也好,王明道也好,宋尚节也好,都曾经是教会中的孩子。神拣选他们,呼召他们,传道一辈子,为神所使用,难道我们的孩子中不会出这样的人?”

 

担忧牧二代的“服事”的思源弟兄也说:“如果这些牧二代能够真信,并且信得清晰明确、有核心,那他们再接续刚来营会时所说的‘我要服事’,就特别好。因为这个生命是真的被神所喜悦、合乎主用的,是特别宝贵的。父辈一生服事主,儿女也能继续,这是何等大的恩典。”

 

所以在面对教会下一代人中的许多问题时,我们不仅应当思考“他们怎么了”,更应当思考“我们哪错了”。在信仰传承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我们应当悔改的呢?就我们所采访的牧者和同工的总结分析,教会中的孩子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三点:一是家庭在教导孩子时价值观的错谬;二是教会未尽到应尽的本分;三是无论家庭还是教会,在教导他们时,内容和方式都偏离了神的道。下面将就这三点展开分析和讨论。

 

二、原因剖析

 

1、家庭的问题

 

在与孩子和家长的交谈中,陈老师发现父母们虽然知道孩子是神所赐的产业,但是在养育的过程中,很难想到这一点。这对孩子们的影响,就是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成就爸爸妈妈的心愿。而所有的受访者们都观察到,教会中很多家庭教育孩子,基本还是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极为看重学习成绩、素质能力,并没有强烈的把孩子带到神面前的愿望,也不看重孩子的重生得救。江弟兄家中好几代人都是基督徒,他从小去教会,以为自己信,但在大学团契里才发现,之前的“信”只是“知道”而已,并没有个人和神的生命的关联。信主之后,他第一个电话是打给母亲,问道:“为什么这么久以来,你从来没有让我决志,没有让我受洗?”

 

公立学校课业的压力,已经导致稍大的孩子基本上没有时间参与教会的查经团契,而在一些教会学校学习的孩子也并不轻松。一间ACE学校的生命课老师告诉我们,走ACE体系、通过SAT和托福考试考到国外大学的这条路是很难的。7岁的孩子每天7个小时才能完成18页的功课,学生们每天都在赶功课,他们的父母也会给他们报种类繁多的兴趣班。她所在的班级有12个孩子,12个孩子没有一个不厌学的,他们生活的圈子也非常窄。从时间的分配可以看出学校、家长看重的是什么。这位老师说:“其实国外的ACE不像我们做的这样简单,例如它看重孩子有没有在教会、社区服事的时间。而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基督教学校的目的,并非是要把孩子栽培成为基督的门徒、敬虔的后裔,而是看重教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资源,或者是孩子实在不受父母的管教,在公立学校也待不下去了,才不得不送到基督教学校来。”

 

从事基督教教育的老师们,对于家长实际的价值观,有更直接的感受。一位在基督教学校服事的王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们普遍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升学,而不是他的灵性。在她所在的这间学校里,有许多学生是传道人的孩子,但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她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灵性的问题。例如一位长老送孩子来上学,替孩子向校长请假不参与主日崇拜,说他要买东西。又例如一位传道人,他的孩子违反学校规定转发App软件做生意赚钱,当学校管教学生、要求上交所赚的钱时,他却不让孩子交,理由是这是孩子用聪明才智在课余时间赚的钱。这一类的事情时有发生,令王老师十分忧虑,她说:“这些让我反思,什么是基督徒生命中最重要的?甚至,有多少传道人真正把耶稣基督当成他生命中的第一位?这是我们需要去面对的。”

 

孩子们能敏感察觉到父母实际的价值观与福音信仰的差异,也深受父母在生活中榜样的影响,父母所言所行并不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就非常大。父母往往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才把神的话语“请出来”责备孩子,用梅师母的话来说,是“拿圣经敲孩子的头”,而孩子的反应就是:“你说的挺好听,但自己是怎么做的?”于是,他对于信仰不但不当真,还越来越抵触。

 

另一个凸显出来的问题,是父母的时间分配中很少顾及到神对治理家庭、教养孩子的吩咐,他们忙于各种事务,很少花时间陪伴孩子。这尤其体现在父亲的缺席上,许多教会都是母亲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做头”,弟兄往往以忙于生计的理由推卸责任。甚至不少传道人也是如此,忽略了照管家庭的职责,因此儿女成为“放荡不服约束的”(参多1:6)。

 

还有一些家长,想要在品格、灵性上对孩子多一些帮助,却反而起了反作用。一方面,教会中的这些家庭往往都是第一代基督徒,在如何按照神的心意养育儿女上需要榜样,也需要指导;另一方面,管教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源于家长心中没有弃掉的偶像。

 

这些偶像可能是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期待孩子去实现;或者是自己的面子,期待孩子的成就让自己在人前被羡慕。父母批评、管教孩子时需要思考自己的动机。王老师说,她曾经服事过的农村青少年,每一个人都很自卑,自我形象特别差,因为家长管教他们时往往是用羞辱性的言辞和行为。而城市里的孩子,容易被宠溺,家长怕得罪孩子,惧怕人不惧怕神。她觉得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家长,在教养孩子方面都需要学习——在什么情况下管教孩子,管教的时候遵循哪些规则,怎样做有效的沟通,怎样在亲密关系和爱中管教,怎样通过管教让孩子学习功课、明白真理……但最重要的是,要与孩子一起面对他的罪,给他做榜样教他如何面对、处理自己的罪,而不是仅仅做个督查员和审判官。

 

一位青少年同工李姐妹在服事营会的时候,手机被一个孩子偷走了,这个孩子抵赖不过,只好承认。当李姐妹和孩子的母亲委婉地沟通这件事时,发现她一直没有积极正面的回应。这位母亲已经把孩子看成无可救药,她告诉李姐妹,每次孩子偷东西时,都会被父亲打,用鞋底打,吊起来打,但孩子还是照样偷,就算你带他认罪祷告也没用。当营会结束、家长来接孩子时,李姐妹专门去找这位母亲,想和她聊聊,但她只是敷衍说了几句,也没有道歉,就带着孩子走了。孩子看到母亲对罪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他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悔改呢?

 

梅师母感受到,教会中的母亲对孩子灵性的关心局限在每天是否读经祷告,是否表现得“属灵”。她们会每天提醒孩子:“你读经了吗?”但是自己的灵修生活却有很多问题。梅师母多次提醒教会中的姐妹,要自己定闹钟每天早上起来读经祷告,不要再像警察一样督查孩子,孩子的生命状况一定是跟着我们的生命状况。在服事中,梅师母常问孩子们:“你们什么时候会向神祷告?你们向神祷告会说什么?”孩子们回答:“有难处的时候。”他们对神的认识就只是到这个层面——一位24小时随叫随到的帮助者。这个答案和成年人很像。梅师母说:“我们的生命、跟神的关系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孩子会很敏锐地捕捉到。他们会透过我们对神的回应和态度去认识神。”

 

综上所述,很多孩子因为在父母身上看不到对福音的看重,又一直接受着父母错误的管教,所以问题越来越多,在他们心中,父母逐渐失去了管教他们的权柄。服事儿童、青少年的同工们,常常能感受到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很多伤害。童年时积累的问题,会在青少年时期爆发,这透射出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关系的问题,甚至父母信仰的问题。

 

2、教会整体性的忽略

 

教养孩童,家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家庭又和教会的牧养有直接关系,但并非教会扎根真道、忠心牧养孩子们的父母就能完全解决下一代的流失问题,因为信徒的状况总是参差不齐,父母只有一方信主甚至是被祖父母带来教会的孩子也很多。所以,教会必须要有服事儿童青少年的事工和同工,才能鼓励家长带孩子来教会,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孩子们在真道的浇灌下得以归正和成长。然而,从整体而言,能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的教会,实在不多。据陈老师了解,国内有青少年事工的教会很少,就地区而言,北京、温州、成都算是比较重视青少年的。可就算是在北京,每个主日有青少年聚会、团契的教会才有二十几家,占总体比例的1%还不到。两年前,陈老师在一个全国范围的、约有九百名教会领袖参与的培训会上做过一个调查,能常常为青少年祷告的牧者很少,而有青少年团契的教会只有五十家,有专职的青少年同工的只有十几家,有专职的青少年牧师的只有一家。

 

农村教会因为同工的缺乏,对儿童青少年的服事比城市更为糟糕。一般城市教会还都有儿童主日学,而农村基本上没有主日学,平时就是靠寒暑假的营会给孩子们谈谈信仰,而且办营会往往也是出于惯性和从众心理。不久前,几位同工去河北的一个地区办营会时,问孩子们:“认为人是猴子变的请举手?”当时营会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举手。他们都是教会的第二代、第三代,而且一直在教会中成长,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虽然跟着父母“信”,但是无论家庭还是教会,对他们都缺乏教导。一位来自农村教会、现在从事基督教教育的姐妹说,过去农村教会中,除非父母信仰比较清楚,才愿意把孩子带去教会,甚至很多传道人都是自己去聚会,把孩子留在亲戚家。教会有主日学也是走形式,不影响大人听道就行了。现在,虽然农村的主日学在复兴,很多传道人意识到给孩子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但又落实不下去,因为没有人担当。农村教会的牧养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青黄不接,年轻人太少,孩子却很多,于是教会抓住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装备,回来建造主日学,但这个年轻人可能对主日学根本没有负担,纵使服事了一段时间,也终会因为经济需要出去打工或在当地找工作,而一般村镇的工作都是没有周六周日的。所以,因为没有人带领,孩子们就又不来教会了。

 

而城市教会在儿童主日学、青少年同工的选拔和培养上,也未必能比农村教会好多少。陈老师有一次做青少年培训,在众多的姐妹中发现了一个小伙子,非常高兴,于是就交谈起来。陈老师问这位弟兄:“你信主多久了?”这位弟兄说:“我信主才一年。”陈老师非常惊讶,信主一年怎么就成为同工参与服事呢?弟兄回答说,因为教会里没有人来担当,而他是大学毕业。

 

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为了事工而事工,可能是许多已经开展儿童青少年事工的教会需要反思的地方。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忽略这些教会中的下一代,并且也暂时满足了孩子和家长的部分需要,但这些服事并不是出于教会整体的牧养理念以及对培养这些孩子成为基督门徒的关注。因此从外在表现来看,往往是需求导向,并且一些教会的儿童青少年事工与整体的牧养没有关系,被分割开来看成是另一个群体,服事的同工自己决定教导孩子的内容,而教会也对这些同工没有多少牧养。如果同工本身在真道上清楚,生命也较为成熟,那孩子们至少能听到福音,被带动着思考自己与神的关系;如果同工本身对所信的就含含糊糊、生命比较软弱,那他能教导孩子的,只能是圣经故事和做人道理,并且也不能真了解孩子的信仰状况。一位资深的儿童主日学老师说,她所接触到的主日学老师中关注孩子得救的,不到十分之一。

 

并且,儿童主日学老师很容易成为教会中最不稳定的同工,因为一些年轻人在刚开始进入服事时,教会会把他放在主日学的岗位上“操练”,而当他有所成长后,教会就安排他去做更“重要”的事奉,例如小组、团契、查经等等。这是在不少教会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从中能看出,在我们的观念中,对于孩子的服事是相对次要、锦上添花的事,不得不做,但不需要找“多好”的人去做。其实福音不仅要广传,也要代代相传,我们需要吸取农村教会的前车之鉴。

 

几位帮助农村教会做营会的同工发现,近来农村教会开始重视基督教教育了,徐州、安徽的教会领袖都开始思考,教会能不能自己来做幼儿的教育,也咨询有没有好的基督教学校可以把孩子送去读书,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据同工们观察,原因第一是在于教会里的很多儿童现在成为了问题少年,上网、打架、不认真学习,教会的牧者开始着急;第二,他们也反思孩子行为的问题是由于福音的缺失,以前教会对孩子的信仰教育没有尽到本分,晚了一步,其实是失去了这一代;第三,农村教会老龄化严重,之前几代教会领袖可能都很敬虔,但是这一代却很难回到教会参与服事,教会领袖发现后继无人,开始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第四,教会领袖的第三代已经出生了,他们的第二代读书、打工,现在的信仰光景让他们感到失望,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孙辈们不要重蹈覆辙。

 

3、教导的问题

 

我们当以国度的眼光看待教会的下一代,把他作为神国度事工的一部分,常常为他们祷告,寻求神的带领。但是,想要造就这些孩子成为我们向未来的世代射出的“箭”,首要的和核心的,还不是开展各样的事工,而是在教导方面的归正。

 

1)对孩子错误的定位

 

在教会历史上,对于教会中的孩子,围绕婴儿洗礼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把孩子看成慕道友,是神交给家长的福音产业,也是家长持续传福音的对象,在未信之前并不属于教会的会友;一种是认为神所立的盟约都有代代相传的特性,所以将孩子们看做是圣约子民,藉着婴儿洗礼归入教会,属于教会的不领餐会友。这两种观念,都不将孩子视作已经得救的人,并且他们都以类似的方式教导他们圣经、培育他们的信仰,藉着洗礼或奉献礼将他们从小奉献给神,在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确认他们的信心,届时这些孩子会在洗礼或坚振礼中亲自公开地宣认信仰,并期待他们一生为主而活,成为事奉主的工人。[1]

 

然而,在国内许多教会当中,却常常不自觉地把这些孩子看做已经得救的人,以至于忽略了向他们传福音的重大责任。例如许多广为流传的现代儿童诗歌多是向孩子们灌输天父爱他们、他们是耶稣的小羊的观念,孩子一开始所接受的关于他与神的关系的教导,就远远绕开了耶稣基督作为中保的教义。而且,许多儿童事工都很少向孩子强调他们要重生得救、要成为基督的门徒,而是更多地直接讲论如何做一个合神心意的好孩子。思源弟兄说:“当我把这些孩子当做不信的,讲福音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其实特别艰难。因为他们的父母就不接受我对他们孩子的观点。他们会想:我的孩子从小在教会听道,而且每次都来,他怎么会是没重生的人呢?但实际他真的是。”

 

父母对孩子有错误的定位,孩子就更容易对自己有错误的认识,生在基督徒家庭、听着圣经故事长大的这些孩子,去教会是他们的生活内容之一,这容易让他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是得救了的人。在营会中,老师观察到他们可能对于天国没有多少向往,但吵架的时候会骂未信的孩子是“要下地狱”的。

 

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很难从他们外在的表现判断他们的信仰状况。他们的人格、思维并不独立,是在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但是这并不是说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我们都不要试图判断他的信心,也不是说在他没有认信之前,都不要以基督徒的品格和行为规范来要求他,而是说,我们要始终在他们的重生得救上有警觉,要专注地给他们传福音,留心观察福音是怎样影响他们的,而不是在他们实际不信的时候宣告他们是有信心的,或者在牧养的时候把他们当做是属灵的,误导了他们。如果神还只是他们父母的神,他们人生的方向还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却以为自己得救了,那必然会导致前文所说的一系列的信二代问题。

 

2)偏离了福音的教导

 

江弟兄在营会中问孩子们以后想做什么,很多孩子对他说:想去传福音。但当他问:什么是福音?却一个人都答不上来。这是外显的、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方面,更严重的问题暗藏在许多看似“属灵”的、惯常的教导中。一位牧者反思教会儿童主日学的服事时说:“在一次大学生事工的研讨会上,大家普遍说到现在的学生事工与十几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做学生事工,主要是指到校园里去给不信的学生传福音,带领他们信主,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事工却主要是牧养信二代。过去的学生事工从整体而言产生了大批的传道人和教会骨干,但是后来的学生事工消耗了大量的牧养力却果效甚微。我觉得这和过去教会在灵性上的弱点相关,教会实际上没有那种自觉和见识去确认福音的核心,牧养也就相对来说失去目标,儿童主日学中自然也是同样的问题。我曾经问过一位主日学的教师:‘姐妹,对你所爱的这些孩子们,你期待通过你的服事达到怎样的结果?’她说:‘我最期望孩子们能从小学会信靠神。’于是我就跟她说:‘那你有没有意识到圣经实际告诉我们,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想要信靠神,是信靠不住的。’她就以相当大的怀疑和敌意看我,说:‘不是的啊!’这位老师没有认识到人和神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和严重的敌对状态这个事实,因此在她对孩子们的教导中没有试图以任何方式面对这个事实,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福音,没有中保的代赎。万不以有罪为无罪的,而且要追讨人的罪的神,竟成了称罪人为义的神,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是福音的要点。如果缺乏对于神对罪人的忿怒和追讨的自觉,自然就会把人试图以某种方式依靠神,当成教导中主导性的目标。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老师和父母零星地教孩子各样支离破碎的圣经知识,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各样辖制性的训练,而内心中因为缺乏对永生的关注,关注点仍然是在今生,并且把落实点放在今生的果效上。我觉得信二代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由这样的教导造成的。不少教导儿童圣经的教材,以极为生动活泼又非常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错误地解释圣经,就造成孩子将来无法听牧师讲道。牧师讲的那些他早就知道了,但却是错误的“知道”,那些故事在当时丝毫没能使他的生命认真地面对神,因此他内心中也鄙夷这些故事。”
“”
 

这的确是需要我们沉思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接受采访的同工们,一致认为家庭、教会教导孩子的时候,对罪的教导太少,对祝福的教导太多,对福音的教导太少,对行为的教导太多。其结果就是,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学会了伪善,学会了打官腔,学会了写标准答案,而他们心里又厌恶和嘲笑这些,并且最可怕的——用自己所以为的“义”抵挡神的义。

 

梅师母给我讲了她辅导关心多年的一个男孩的故事,这个孩子从四岁起就在教会成长,他的母亲是教会最早的一批信徒和同工,热心于服事,因为是单亲家庭,母亲遇到管教难题时会请牧师扮演父亲角色教导他。这个孩子在儿童时期也曾认信、受洗,但是到了青春期后,却表现得非常叛逆,逃学、离家出走、不服管教。母亲在生活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行为上极为严格地要求,以至于这个孩子到现在为止特别在意的事就是母亲从来没有认可过他,他也觉得教会中与母亲同辈的叔叔阿姨不接纳他。他离开教会、放浪形骸,但他说自己还是相信神存在,圣经里说的话都对,神是好的,耶稣没有一句废话。他甚至对自己的女朋友说:“你一定要相信神,别看我,我是个混蛋。”他会犯罪,但是内心不安,他没有办法像一个完全不信的人那样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不能享受罪中之乐,却也不愿意从罪中出来。他说自己是个罪魁,也知道耶稣基督为他死,但是他对传道人非常挑剔,对自己所认识的、亲近的基督徒都很不满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嘴上说的可好听,实际活得可恶心”。他羡慕教会外的一些人很好的品质,认为他们虽然不认识神,但是活得实实在在。

 

初听这个故事,是觉得这个男孩被教会中的人绊倒了,但仔细思考他对自己信仰状态的陈述,却发现许多问题。对这个孩子而言,神是个“好神”,却不是“称罪人为义的神”,他被教导人应该是“义的”,他也在教会里的人身上试图寻找某种他认可的“义”。他没有从基督徒身上看到这些品质,并且这些人还说教他,这就让他非常反感。看起来他的怨恨是向着人而非向着神,但这怨恨却带他远离神,而他觉得自己的怨恨是公正合理的。因此,便看到他正是在用自己所认为的“义”抵挡神。我们很难说这个孩子是得救的,也很难说他没有得救,也许他现在只是迷失了,但无论怎样,他对福音的认识是不完全的。基督的十字架其实粉碎了人自以为的所有的“义”,指出了人无法自救,因此所有试图倚靠自己得着神的认可和祝福的人都敌对十字架,十字架在本质上不是人所能理解的“牺牲”、“高尚”等美好的价值,而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神让完全无罪的儿子替罪人死的神的作为,这是并不符合人公义标准的“公义”,也是并不符合人慈爱标准的“慈爱”。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神的公义和慈爱时,一定不能绕过十字架实在的含义。而我们教导孩子人的罪、人的完全败坏时,也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理解能力让孩子看到人的败坏不仅表现在人能察觉的许多罪恶上,也表现在人所推崇的许多“美善”上,这些“美善”无不带着腐败、虚假的气息,并且人以这样的“美善”抵挡神的救恩。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孩子们纵然得救了,信心也总受人的行为的牵绊,要么容易个人崇拜,要么容易被人绊倒。

 

3)忽略了实际对福音的体验

 

如果教会、家庭对孩子的教导只是讲圣经故事、传递知识,孩子不可能不厌倦,如果孩子的信心被建造在对圣经错误的解释上,那这样的信心也不可能是“以致得救”的信心。但如果是在正确的根基上教导,孩子还是没有改变,那还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理性上、头脑上知道福音,但是内心并没有面对。这也是在成年人中常常出现的状况。

 

一方面,这可能是忽略了对圣经真理的应用造成的。对孩子而言,很难把抽象的道理应用在生活中,需要父母、老师帮助他分析自己的问题,引导他将自己熟知的真理应用在学习中,以及和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中。在这样的实践中,他会被挑战,也会被挑旺,在信靠中经历神的信实。另一方面,要用孩子更能体验的方式讲解真理,孩子年幼时逻辑性比较弱但感受力很强,所以需要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比喻、故事讲解他们难以明白的真理,并且,父母和老师应当多给他们讲自己信主的故事,使他们感受到福音在一个人身上的能力。

 

一位也是“牧二代”、现在从事基督教教育的庞弟兄讲述自己的信仰经历时说:“我一直知道福音,福音的要点都能讲得出来。从小不管是在教会,还是在家里,我都被看做敬虔的孩子,我也从小就祷告说要摆上自己服事主,不管神要在哪里用我,我都愿意去。但是初中离开父母住校后,我发现这样的心志越来越淡,经历到一些不好的事,就埋怨,实在感觉自己走不过去的时候,才会来到神面前祷告。因为学校强制周日也要上课,就不能去教会,后来基本上也没有读经了。直到高考失败,人生面对巨大挑战,后来又去青少年的夏令营服事,我才真正地开始反思信仰,不是说‘哦,我就是基督徒’,而是反思神与我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在灵修、读经、祷告当中,我发现自己十几年来一直这样信主,十分可悲。以为自己信,但可能只是在天国门口徘徊。感谢主,那段时间我重生得救了,真正体验到我在神的面前的污秽,真正地确信主的宝血为我而流,我愿意把我的生命献出来服事。回顾以往,虽然父母也一直在用圣经上的世界观来教导我,但我可能更多倾向于理性上知道,因为父母信主,我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基督徒,并不觉得自己与神有很强烈的个人性的关联。父母问:‘你有没有得救啊?’我就说:‘我得救了啊。’‘将来能上天堂吗?’‘我可以啊。’ 但我每次回答都很苍白无力,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坦诚、有力量地说出来。但当时我还要这样说,为什么呢?因为我周围的人都在说自己已经得救了,我不能说自己没得救嘛。很多的信二代也和我以前一样,其实很怕否定自己的得救,虽然内心里怀疑。这一是碍于面子,不愿意把面具揭下来,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对于得救的体验,没有这样的经历。福音他们都听惯了,但是他们没有去经历。”

 

让一个人在生命中体验到自己的污秽败坏、体验到神的拯救,确实是圣灵的作为。然而,我们也有应尽的本分,最重要的,是迫切地、长期地为孩子的得救祷告;其次,我们也应不忌讳“确认重生”的话题,使得思考是否得救、是否对救恩有体验,成为教会牧养中正常的服事和分享。当孩子们看到教会的长辈们都在省察自己是否有得救的信心,他们也会省察,并寻求真正地在生命中体验到福音。

 

三、对建造教会下一代的几条建议

 

综上所述,“信二代”的问题根源在于“信一代”,而“信一代”的问题则显出教会整体的状况。“信二代”的流失,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养儿女方面的问题,而是家庭教会过去整体在神学、牧养、建制上的不健全造成的。而要对这个问题做有效的回应,也不仅仅是重视起来、做一些相应的事工,而是教会整体要回到福音的根基上建造,关注信徒的重生得救,教导他们带着对天国的盼望,在地上过一个被福音支配、彰显神荣耀的生活。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邀请受访的同工就教会如何建造下一代人成为基督的门徒提出建议。

 

1、教会要首先建立一个个家庭

 

陈老师特别强调:“做孩子的事工必须要和父母一起来做,家庭不兴起,这个事工做不持久,虽然也有孩子被改变后家长也被改变的案例,但这只是少数情况。教会一定要非常清楚,牧养孩童首先是家长的责任,因为圣经是这样教导的。今天有许多的父母一心赚钱,将教养儿女的责任推给教会的牧者、公立学校、各种教育机构,这需要悔改。教会要让父母看到神托付给他们的责任,按照圣经的教导养儿育女。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家庭视作一个牧养单元,把家长和孩子一起当成门徒来牧养。圣经中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申6:5-7)大诫命首先是在家庭实现的,要把他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层面,‘殷勤教训’孩子,好像不断地锤击,将钢印刻在孩子心里一样。这是借着每天生活中的榜样,而不只是说教。”

 

家庭成长,首先要兴起父亲。父亲在教养儿女中的缺席,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教会中的严重问题。不少教会开始建立专门的父亲团契和培训,训练父亲真正成为家中属灵的带领者。当父亲追求属天的事情,就不会再单单定睛于孩子的学习成绩,陈老师说:“要训练父亲们建立家庭祭坛,带领妻子孩子,家中每个人都有一个灵性成长的目标。在学习圣经上、属灵成长上,今年要达到什么目标,明年应该怎样。随着孩子身心灵的成长,给他设立具体目标,这样来做就不一样了。”

 

传道人的家庭也是一样。许多传道人很舍己地服事,但因为常常不在儿女身边,所以对他们没有影响力,儿女看不到他们的榜样,也不了解这是对主的摆上。当然,主纪念他仆人的付出,但我们应当省察自己的内心,热衷于服事的时候,是真的在神家中尽忠心吗?还是掺杂着许多属世的野心、工作的成就感?在家庭中应尽的本分,是不可以以属灵的借口推卸的。一个在教会中以神的道喂养神儿女的工人,回到家中也应当用神的道喂养家人。思源弟兄带的“牧二代”中,有一个孩子是真有得救确据的,他的父亲从小给他讲福音,而且不停地讲、不停地对付他,甚至他读大学之后,父亲也总找机会去看望他,所以这个孩子被建立得非常扎实。不少同工都建议,传道人服事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把孩子带在身边,影响他,教导他,使他与父母作为一个家庭一起事奉。梅师母说:“我的女儿始终是陪着我们,我们到哪服事,她都跟着,我们带青年团契她会旁听,我们前一段时间带启示录查经,现在她就对启示录很有兴趣,但不太懂。我说不懂没问题,妈妈也不是太懂,我们可以一起学。”

 

所有受访的同工都强调了建立家庭的重要性,王老师说:“推动家长是很重要的,家长聊到孩子的问题时,我能说一些道理,但作为一个单身的人,我不一定能体会他们。如果家长有团契、有关于家庭教育的小组能一起看视频、看书、分享,针对一些具体个案进行讨论,是会挺有帮助的。”

 

江弟兄说:“家长们往往把孩子当做一个重担去背,没有把孩子看做是神托付给他的有神形像的人。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很差,对待别人却很有耐心。其实孩子最像的是他的父母,孩子要改变应该家长先改变。无论服事儿童还是青少年,同工的目标应当是恢复孩子和父母和神之间的关系。当同工进入到孩子的群体当中了解他们的问题和成因之后,讲台就可以很好地对家长说话,这样才是一种自上而下正确的恢复,而不是以同工代替家长,孩子可能看上去很好,但和父母的关系还是不怎么样。家庭式的牧养、建造和恢复我觉得是比较健康的。”

 

北京一间教会的儿童主日学老师白姐妹说:“我们和父母的联系非常多,每个老师会认领两三个小孩子,专门为他们祷告,并且每周会给孩子打电话,问他:这个星期在主日学怎么样?在家干什么?有什么需要老师为你祷告的吗?聊完以后我们也会和家长说几句,了解家庭情况和孩子情况。孩子就看到,老师和家长不是分离的,而是一起的。家长也会问老师的代祷事项,为老师祷告。”

 

“父母要承担起按照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儿女的责任,而教会在真道上要对父母有督导,比如一些系统性的训练和讲座,推荐纯正的儿童圣经故事等等,”成都一间教会的儿童青少年事工负责人苏传道说,“我们教会特别注重家庭建造。一对年轻人开始预备结婚,牧师会亲自辅导他们,经过几个月到半年的辅导才进入婚姻。他们进入婚姻之后,又会通过夫妻的营会加入夫妻小组,帮助建立夫妻间的关系。我觉得夫妻之间、夫妻与神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方面。所以,我们也会强调他们要建立家庭敬拜。”

 

建立父母必然影响到孩子,而建立孩子也是在建立家庭,上海一间教会的谢牧师说,在牧养中他会关注信徒的孩子,如果明显看到孩子不顺服父母,或者在聚会中没有秩序,一般是反映出他的父母在家庭中没有尽到责任。他也发现,有时孩子比父母更能领受真理,并且给家里带来和平。例如成人虽然都知道要“彼此饶恕”,但是真的需要饶恕人时,他很难做到。但是孩子听进去就会领受,有时看到父母吵架,有不合乎圣经的地方,他会讲出来纠正他的父母。

 

2、教会要让孩子在属灵共同体中成长

 

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但在孩子的成长中,影响他的不只是父母。尤其是教会中的孩子,因为教会是一个属灵的共同体,弟兄姐妹之间的相交是很深的。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父母对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在管教时常感孤单无助甚至挫败;而同龄人、老师、年纪稍长的朋友、所尊敬和信任的长辈,对孩子的影响力会加大。所以教养孩子不仅仅是在小家庭中,也要在大家庭——神的家中。神既然将我们召聚在一起,使我们互为肢体、各尽恩赐、彼此配搭建立神的教会,那么在造就教会中的下一代时也应如此。谢牧师在主日证道和会友课程中,会鼓励教会成员和小朋友们建立关系,看到自己服事他们的责任,因为这些孩子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神托付给教会的产业,并且是神放在我们当中长久的福音对象。

 

苏传道说:“现在的孩子受流行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当他不顺从父母、游离于教会,这时候教会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探访,甚至通过教会学校,使这些孩子重新回到跟父母、跟教会的某种关系当中。”

 

要让孩子们在属灵共同体中成长,不仅是通过营会、儿童主日学、青少年团契等等,使他们与教会的弟兄姐妹建立信任关系,在老师的陪伴中成长,也要令孩子们形成一个属灵共同体。他们每周都在这个团体中受教,彼此之间成为好伙伴,在面对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时,就会给对方很大的帮助。梅师母说:“他们的心都很像,彼此之间一个眼神、两句话的讨论起到的果效是老师、家长取代不了的。一个接纳我的、与我状况相近的伙伴,本身就是很大的安慰。教会里的孩子还是在公立学校的多,他们遇到的较多的问题是:想和同学传福音,但是不好意思;或者因为没有勇气和别人不一样,和同学去了KTV、穿一些不合适的衣服,心里有负罪感。有一些问题他不容易和老师说出来的,但很容易和主日学中的同伴说。哪怕说的时候另一个孩子不会给他什么建议,只是说:‘对啊,我也会这样。’那他也受安慰,他被倾听、接纳、认同之后,其实孩子有能力做出对的决定,他一直被教导,他知道方向在哪里。”

 

孩子们先是在共同体中被服事,当他们年纪渐长后,也要带领他们服事他人,受操练、受造就,在彼此相顾中与教会肢体更深地连接。在举办营会时,不少青少年同工都会将年纪较大的孩子组织起来服事小孩子,这比只是让他们在讲台下听课有果效得多。梅师母教会中的孩子自发联系了一个留守儿童的学校,给他们做了一个礼拜的营会,这对参与这项服事的孩子的造就很大。儿童主日学老师白姐妹说:“有一个孩子在主日学成长,小时候淘得让老师发愁。现在他是高中生了,一直在主里,教会办儿童营会他做老师,与我同工。我服事过的一些孩子现在已经开始服事我的孩子,他们看到我也很感恩,因为小时候在主日学里服事他们的老师,现在还在那里服事。”

 

3、教会要有意识地呼召和装备服事儿童青少年的工人

 

教会可以建立起主日学、团契、青少年堂、营会甚至教会学校等事工来牧养和造就下一代,但无论怎样的事工,都需要成熟的、能够委身的工人。我们不能再犯“大学生就可以辅导青少年”的错误,而是要预备一批真正有负担和心志服事下一代的工人。正如一位师母所说:“既然主耶稣都那么看重孩子,把他们抱在怀里按手为他们祝福,我们怎能随便对待他们?在他们年幼的时候,你多多投入、撒种浇灌,将来神会在那里收获。在孩子身上,教会应该是非常舍得的。”

 

那么,教会选拔主日学老师和青少年同工应当有什么标准呢?受访的同工们建议,首先一点就是在真道上有根基。北京一间教会要求必须参加过一年制的周间圣道班,有话语服事的装备并且在教会里委身服事的同工,才能参加对于主日学老师的培训。其次是呼召、生命、恩赐。既然期待孩子们成为主的门徒,牧养他们的时候就一定要有门训的理念,那么教会觉得怎样的工人是可以带门训的,就应当把怎样的工人放在服事孩子的岗位上面。

 

谢牧师教会负责儿童事工的吴姐妹说:“我们对主日学老师的选拔标准是信主三年以上、牧者对其属灵状况比较了解的会员,并且对服事孩子有负担。主日学老师如果对信仰的认识是‘要做个好人’,教导孩子也会是让他们做好的小朋友。当老师对恩典有正确的认识,对孩子的教导也会以此为重。”

 

这样的标准对教会构成很大挑战,家庭教会普遍缺乏工人,如何能有如此成熟的同工投入对孩子的事奉呢?受访的同工们建议,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同工的牧养和培训力度,不是把儿童青少年事工交给他们就不管了,儿童青少年其实很难牧养,需要极大的耐心,所以服事的同工需要牧者常常关心和代祷。另一方面,要“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8),在讲台上宣讲栽培下一代的重要性,呼召有负担的人出来担当,并且鼓励他们长期委身,与孩子们建立稳定的教导关系。苏传道说:“我们教会规定,如果有同工要离开,必须要提前三个月说明和报告。我们选拔同工时既然有基本的考核和判断,就不会随便让他离开这个岗位,去别的岗位服事。”

 

建造团队同心事奉也很重要,白姐妹的教会,每年有两次对主日学老师的培训,就是建造团队和同工的服事心志。而不同班级的老师在每次主日学结束之后都会彼此分享,老师之间的连接很紧密,团队也更加强壮。

 

因为儿童青少年事奉需要一定的专业度,所以教会也可以邀请了解的机构对本会的同工、老师加以培训,或者邀请外教会经验丰富的同工帮助做一两次营会、团契、主日学等,边做边学,再持续地跟进和牧养本教会的孩子。作为机构负责人,陈老师也看到,大部分家庭教会基本上规模很小,没有资源、能力来做专业性比较强的培训,所以确实需要兴起扎根福音、信仰告白清晰明确的机构服事教会。教会需要彼此连接、帮扶,才能培训出一批成熟的工人服事下一代,这不仅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也是从国度的需要来看。

 

4、教养孩子时要抓住重点

 

在养育儿女时,我们应当常常想到主耶稣说的一句话:“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是否重视一件事情可以在时间上衡量它,父母应当在信仰的传承上认真,关注孩子的信仰,把孩子的时间更多放在属灵的成长上,并为此在属世的益处上有所放弃。梅师母说:“如果我们以神的眼光来看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会知道孩子的时间该怎么安排。哪些事情是优先考虑的,哪些事情不那么重要。”

 

确认了这一关键次序后,在每天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省察,回到重点,分清主次。

 

首先,千万百计地把真道教导给孩子,抓住时机教导孩子福音,并且是带有分辨力的教导,要把福音的每个要点都讲清楚,神的神性,什么是罪,罪的结果是什么,什么是义,神的救法是什么……正如思源弟兄所说:“圣灵藉着道工作,当我们把使人得救的道讲给他,就期待神会工作,否则我们的期待一定会落空。即使孩子不信、抵挡福音,那也会揭发他的不信,而不是使他在教会有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第二,关注孩子的问题之前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诚诚实实地与孩子交流,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影响力,一个悔改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苏传道说:“我们有时也会跟孩子们分享我们实际的软弱和真实的生命成长的状况,所以他们也不会过高地估计,会用一种基督徒的现实主义适当地认识自己。因为你如果过高地对他们有属灵的期待,不断地制造一种压力,它会带来假冒为善。所以我想要让他看到我们真的是靠神的恩典、靠基督的代赎而不是我们的任何努力得救的,当然,我们也要活出这样得救的生命。”从事基督教教育的王老师说:“要多和孩子讲讲自己是怎样经历神的,否则他头脑中只是一些概念。例如对罪的认识,有时候孩子很容易用谎言或者其他方式遮盖内心中的动机,然后合理化,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省察。父母也要敞开自己,和孩子真实地分享,谈自己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而这样的错是怎样得罪了神,袒露自己的罪和自己的挣扎,让孩子看到父母也不完全,甚至信主之后也会犯错,而神藉着耶稣基督是怎样拯救父母、改变父母的。孩子一方面是通过圣经认识神,另一方面是通过他所处的世界,尤其是他能接触到的最亲密的父母来认识神。”

 

第三,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是教导他们的前提。一直以来,信二代听的说教太多了,所以受访的同工们的办法就是首先跟他们建立信任关系,真诚地聆听、陪伴、接纳,了解他们的心理,再慢慢地去引导。出于对自己信仰状况的反思,庞弟兄对服事“信二代”有很深负担,他说:“从小到大,我一直没有一个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他听的对象。我见到所有人都是说一个固定答案,里边的罪恶其实是很不愿意跟人讲的,我感觉这样很累。现在我辅导的这些孩子也是一样,都戴有一个伪善的面具。他戴着这个面具,说出他的标准答案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重生得救的;而把这个面具去掉时,就会发现可能自己跟神没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很少跟他们去说教,而是先问他:你怎么看?往往他们会提供标准答案,那么我再问他:你自己真正心里边是怎么看?在彼此信任的关系中,他能够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接下来,我再慢慢地引导他们反思。我也会跟一些孩子约定,陪他祷告一段时间,读经后一起分享交流。”

 

第四,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们不犯罪,而是建立他们在基督里的信心。他们是罪人,怎么可能不犯罪?在面对他们的每一个罪的时候,如果我们是去建立他们在基督里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神救恩的宝贵,让他们真的爱上神,那就有了一个源源不断的动力,罪的诱惑力就会越来越小。梅师母说:“我认识一位服事大学生的同工,她所服事的一个女孩主动找她说:‘我喜欢了一个女孩’。这个姐妹什么反应呢:‘真的?什么时候?’如果是我,真的会变了脸色,恨不得拉她赶快跪下来祷告让她认罪。她是犯罪了,是得罪神了,但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让她知罪吗?她做这一切事情的时候,不知道她在犯罪吗?我以前也是流于说教,但在说教的时候,孩子就是会给你一张面具,他认错,你带他祷告,像完成了一个流程一样。出了门他和同学做一个鬼脸,他的生活照样。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错了一定要马上指出来,这是好心,但是并不智慧。孩子都会有一堆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有先后次序,知道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现在一定要解决,什么事情可以放一放。有一位牧师的儿子,有一段时间穿很低腰的牛仔裤,他爸爸就告诉他,这样穿不合适。第二次他还穿,他爸爸又提醒他。第三次,他爸爸没有再说他,因为他看到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儿子与神的关系。当时这个孩子和神的关系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他穿低腰裤只是诸多表面现象之一。所以,目的最重要,方式可以灵活,要在充足的恩典中观察他们的需要,看怎么做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里面的生命成长。正如哥林多后书1:24所说:‘不是辖管你们的信心,而是帮助你们的快乐。’我也会以神一步步带领我的方式来反思我对孩子的教养。”

 

第五,避免保护过度。“生活中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娇气、逆商低,属灵的保护过度则会让孩子流于表面的敬虔,对于乖孩子,容易讨好人的性格,更是如此,真正犯错时不让你知道,因为你不允许他犯错误,”梅师母说,“我曾经给一个16岁的女孩写卡片说:‘我希望你不经过流泪谷就可以得胜。’但是我现在的想法变了,我知道流泪谷是必须的。我们不想让孩子经历一点挫折,看到他们的某个罪后就想赶紧把他们拽上来,捆也把他们捆到神面前,但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当他的心向着你封闭,你就失去继续引导他的机会了。神是以他的慈绳爱索把我们挽回回来,而不是捆回来,也很难捆回来。传道书的‘有时’,让我看到神是坐着听祷告,一切都在他的掌控里面,他的膀臂并非缩短,他的耳朵并非发沉,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能够拯救到一个灵魂的深处。我们着急是很愚蠢的。有时候神允许我们留在黑暗中,是要我们把自己内心的问题挖出来,当他光照时,我们就发现,原来他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5、有意识地挑战他们付代价跟随主

 

对于学业繁重的孩子而言,每周坚持主日聚会就是一个挺大的挑战,所以几位儿童主日学的老师,在观察孩子生命的改变时,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们是否愿意付代价来教会,是否愿意参与主日学之外的教会的活动,是否渴慕属灵的事情。而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弟兄姐妹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似乎最能帮助这些孩子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带孩子去服事的福音对象。

 

庞弟兄说:“我带他们去传福音,这是一个很好的、能够让他们走进信仰的事情。在公园、小区、学校,直接带他们给陌生人传福音。在他们讲的过程中,别人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无知,而每当他们讲一遍福音时,都会问自己:‘我确实是这样吗?’我们传福音回来后,有两个孩子开始真正地去追求,见到年纪比他们大的基督徒就会和他谈福音,问他说:‘你怎么确定你已经得救了?你能告诉我一些真正的这样的经历吗?你到底怎么从生活中经历神?’通过传福音给别人,他们的信仰被挑战,他们的面具被撕开。有一个孩子传福音回来后说:‘说真的,我讲的这些东西,我知道跟我没多大关系,确实,我需要真正地重新回到神的面前。’他的变化很大,每年寒暑假会去孤儿院,并且他准备去云南自己组织一次夏令营。所以我真发现需要多给他们提供这样挑战他们信仰的机会,让他们能有所突破,真正去面对,发现自己需要福音,需要跟神真正建立关系。”

 

王老师说:“我们做夏令营的时候,发现最具果效的不是课程,而是带他们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剪指甲、洗脚。他们在服事的时候,似乎里面有什么沉睡的东西被激活了。他们与老人交谈,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状况,设置一些项目来帮助他们、服事他们。所以,我觉得一些体验性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孩子的潜力,千万不要觉得他们年纪小,神不会使用他们,我们不单单是牧养他们,也要让他们成为牧养他人的人,这也是主耶稣在带领门徒的时候所做的。我特别鼓励带他们去参加一些公共服务,北京就有几家教会组织起来带领孩子去帮助那些贫穷地区的人。在服事当中,他们会受到挑战,会经历神。孩子的成长,一方面是通过陪伴、引导和示范的教育,另一方面是通过体验性的东西。所以我也很看重青少年出去短宣,让他们真实地去经历福音在别人身上的改变,同时也在他生命中经历到这位神是又真又活的神。”

 

挑战教会中的下一代,令他们正视自己的信仰状况,不仅仅是通过传福音、短宣、服事有需要的群体,也要以十字架道路的“主动受苦”和“被动受苦”来挑战他们。仆人不能大过主人,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都要受逼迫,我们在告诉他们神在基督里的各样祝福和应许时,也不能避讳跟随基督一定会付出的代价,一定要走上的“苦路”。一位牧者告诉我们,因为父辈是传道人,他在文革期间备受攻击,他觉得自己最倒霉的事,就是受父辈的牵连被看做是“基督徒”。因此,他年龄稍长之后,便以各样的方式证明自己不是,打群架、加入黑帮、盖庙宇、辱骂传道人,直到主怜悯他、救恩临到他的日子。我们今日可能不会再遇到像当年文革般严酷的环境,但也需要预备自己和孩子的心,操练为信仰付代价,以至于在许多艰难临到的时候,孩子不至于失了信心,反而因为知道是与基督一同受苦,而充满喜乐和盼望。

 

结语

 

虽然文章以“信二代”为题,但我们并不愿意将这样一个标签化的表述加诸在教会中的这些孩子身上。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也要自己来面对神,建立与神真正的生命关联。然而,“信二代”这个词也有它正面的含义,因为它提醒我们,我们所要传给孩子的,不是“富二代”的财富、“官二代”的特权,而是在基督里无伪的信心。把福音传给教会中的下一代,并不比把福音传给邻舍、同胞、远方异族更难,但也不简单,同样需要对真道清晰、热切的宣讲,对基督坚定、忠心的跟随,对属灵争战的警醒,对神所托付的百姓的挚爱。

 

感谢主,将这些孩子赐给我们为产业,并使我们所亲爱的他们,能从小在真道中被养育,在神的家里成长。在这块园地中,如果我们不撒下福音的种子,仇敌就会使之长出各样的荆棘蒺藜来,结局就是被焚烧。我们若不警告他们那不信的结局,任他们在罪中沉沦,该是何等亏欠他们啊!并且,我们不仅期待他们能够得救,也期待他们成为被教会预备好的、有素质的基督工人,能够回应神的呼召,服事下一个世代的人。让我们为此祷告,也为此摆上,靠着神的恩典与应许,与我们的儿女一同奔向那“不被震动的国”。

 

“主所行的事必传与后代;他们必来把他的公义传给将要生的民,言明这事是他所行的。”(诗22:30b-31)

 

 

 

[1] 参《研读本圣经——新译本》中的神学专文“婴儿洗礼还是信徒洗礼:我们该为婴儿施洗吗?”,环球圣经公会,2011年第三版,第1882页。此处未涉及圣公会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