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该
2006年,在韩国爱的教会两位牧师的课堂上,我第一次意识到门徒训练的重要性。现在看来,不论我当时对课程内容掌握了多少,从动员的角度,他们无疑是成功的——课程尚未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筹划要开始这项被他们描述为“教会本质”的事工了,尽管他们在课上一再强调:不要轻易开始,否则很快就会失败!如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我一直进行着门徒训练,在吸取了若干次的经验、教训之后,我的想法、做法改变了很多,但一直坚持的是:我知道门徒训练的重要性,且或主动或被动地在这方面进行着思考、总结和实践。本文就源于我在这个摸索过程中的一些收获。
——题记
何为门徒训练?门徒训练(以下简称“门训”)是这样一个过程:基于基督的福音训练信徒,培养信徒形成基于神子民身份的自觉,将敬拜神逐渐落实在他们的人生中。这个定义包含四个关键的要素:福音、训练、基于神子民身份的自觉、敬拜神。下文中,我将从后往前,逐一展开探讨。
一、门训的终级目标:将敬拜神落实在信徒的人生中
或许有人认为,将敬拜神设定为门训的目标,过于宏大了。不过,敬拜神确实应该成为每一位基督徒终极性的人生目标。因为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神——人的这一功能——是神造人时设计的,是人犯罪之后失去的,是神通过救赎要在祂子民身上恢复的,也是在基督完成救赎之后,被救赎的群体在永恒当中要永远持续的。我将这句话放在门训定义中,并不是在理想化地看待自己的事工,而是想以这一目标来指导、规范我在门训过程中的一切行动。
1、圣经叙事的一条重要主线——从敬拜到敬拜
敬拜神,是神造人的目的,也是神救人的目的。整本圣经,就是一部从敬拜到敬拜的叙事史。神学家们将圣经描述为由四大篇章构成的叙事:创造—堕落—救赎—成全。敬拜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第一篇章:创造,敬拜的建立。最初,神造人的时候,无论圣经围绕着创造这一事件有怎样的描述,神赋予人的核心身份是“敬拜者”。因此,人做的所有工作,都具有“敬拜”的内涵。
第二篇章:堕落,敬拜的丧失。罪的本质,是人不再敬拜神,而转向敬拜受造之物,“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罗1:25)由此,人各个方面——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创造界的关系,都发生了大范围、深层次的恶变。
第三篇章:救赎,敬拜的修复。一部救赎历史,就是耶和华神以祂的大能、智慧、作为,在基督里引领祂的子民重回神圣敬拜的历史。
第四篇章:成全,敬拜的彻底恢复。当基督再来时,祂将完全恢复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启示录中,使徒约翰为我们一再描述了在天国中永恒的与神无隔阂的敬拜。
“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祂。”(太4:10)敬拜神,既然是整本圣经的叙事主线和最终目的,就应该成为门徒训练的最终目标。无疑这一目标是宏大的,但所有“务实门训”的牧者不应拒绝它,因为神本是伟大的;应当帮助信徒认识神,并期待大家在对神的认识中,心被震撼,以至于被激发起对祂真诚的敬拜。
2、敬拜将影响人全部的生命
人一切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唯一的问题,是敬拜的问题——敬拜错了对象!其他任何问题,诸如无法合宜地看待自己(自卑或骄傲)、人际关系问题、贪恋世界、内心有无法填补的虚空、对失丧的灵魂没有负担,等等,都是“敬拜”这一问题的外显,是因为敬拜错了对象而引发的生命失常。大卫说:“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16:4a)
因着救恩,敬拜在一个人里面发生了。敬拜的恢复,将引发一个人各个方面的恢复。法国作家安东尼[1]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敬拜一旦在一个人里面真实地发生,人就会被那比他自身更伟大、更荣美的神圣事物所激励,从而改变,从而行动,他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按神的心意自然到位。
关于敬拜对人生命的影响,罗伯特·帕兹米诺在《基督教教育的基本问题》一书中,有一段极佳的描述:“敬拜,就是与神相遇。在这个相遇中,将会有下列事件发生:上帝的真理将喂养理智,上帝的圣洁将洁净良心,上帝的恩典将激励情感,上帝的荣美将净化想象,上帝的荣耀将鼓舞信心。在这个经历中,人们向上帝的心扉将被打开,从而会为了上帝的目标奉献自己的意志。一次圆满的敬拜经历能以释放性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全部生活。”[2]
这绝不是理想化地看待问题。我知道,由于罪的存在,信徒直到见主之时也不可能完美完全,但无论如何,总要把敬拜神作为门训的异象,让这异象引导我们的每一步:每一次选择教材,每一次学习,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祷告。
二、门训的过程目标:培养信徒形成基于神子民身份的自觉
当以敬拜神作为门训的终极目标,并向此迈进时,培养信徒形成作为神子民的身份意识的自觉,和与这身份相关的经营自己生命的真智慧,就必不可少。我将此作为门徒训练的过程目标。一个人会敬拜哪个对象,端看他有怎样的自我身份认知。一个属世的人,或者一个以属世眼光看待事物的基督徒,无法不追求世界。如果想改变一个人的敬拜,就必须重建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自觉地认识到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
1、落实“基督徒”为信徒的底层身份
需要培养信徒把“基督徒”这一身份,落实为自己的底层身份——最具有支配性的身份。一个人往往拥有很多身份。所在的国家、地区,他的民族、职业、职位、学历、信仰等等,构成了他复杂的身份认知系统。这些身份的重要性各自不同。所谓培养信徒落实“基督徒”为他的底层身份,是指帮助、训练受训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在众多身份中,他最根本的身份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使他在各种场合中,都能有“我是基督徒”的自觉。
我用下面的“身份认知塔”加以说明。假设,一个人有下列身份:博士、工程师、丈夫、汉族、父亲。这人信主之后,又加上了一个身份:基督徒。众多身份由下而上的排序,代表在此人的意识中,这些身份的重要程度,越往下越重要,越往上越不重要。
一个对信仰不够委身的人,他的底层身份并不是“基督徒”。如图1所示,对这个人的思想言行最具有支配性的身份是他的博士学位。
图2中,这个人的层级排序改变,随着他的基督徒身份逐渐下移,他的思想言行越来越受这一身份的支配。如此,他就不容易受自己的职业变动、收入变动、环境变动的影响,而且不像以前那样争名夺利、患得患失。他将以圣经原则,而非自己的私意和世俗文化为根据行事为人、做决定,包括如何交友、如何在自己的家庭尽责,以及如何使用金钱、如何安排时间和精力,等等。
2、培养对基督徒身份自觉的三个具体方向
(1)对十字架神学的自觉
培养信徒建立十字架神学的自觉,通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看待神,看待神的工作,以及看待自己的人生,这是基督徒身份意识的一个要素。
“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2:2)保罗这句著名的宣告,无论有何其他深意,它起码有这样的一个内涵:保罗定意,要从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视角来解读一切,关于神,关于人,关于世界。神启示祂的真理时,使用了一个人类文化的产物——文字。文字被用来记录神的超然启示——一位超然的神,以超然的方式,要将超然的恩典,赐给祂的百姓。为担此大任,圣经里的一些关键词汇是被重新定义过的。从某个角度看,圣经虽非用密码写成,但其中的信息都是经过十字架编码的。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按原编码来解码圣经文本,我们不但无法正确掌握其中的内容,反而会以与其本意正好相反的意思去理解它们。
因此,当我们在圣经里读到关于神的位格与工作的词汇,如荣耀、大能、智慧、慈爱、恩典等,以及一些语句,如神为祂的子民争战,我们的仇敌被彻底胜过等,我们必须从十字架神学的视角,重新定义这些字词,以及在这样的定义中重新理解相关语句的意义。卡尔·楚曼在其文章《路德的十字架神学》中,以“能力”一词为例,让我们看到了神学词汇的意义需要在十字架的光照下被修正的必要性:
……当荣耀神学家在圣经中读到“神的大能”,或在他们的神学中用到该词时,他们会认为神的大能与人的力量类似。他们以为,借着把他们能想象得到的最大能力进行无限扩大,他们可以真正理解神的大能。而在十字架的光芒中,这样的解读与神的大能的真义完全相反。神的大能乃是在十字架的软弱上被启示出来——表面上,耶稣败在邪恶力量和属地败坏的权柄下,实际上,这恰恰显明了耶稣征服死亡和战胜所有邪恶力量的神的大能。因此,当一个基督徒论到神的大能,或是教会和基督徒的能力时,都应当根据十字架的意义来理解:这是一种隐藏在软弱下的能力。[3]
我们不但应该基于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来解读关于神的启示,也应该以此视角来理解我们的身份,我们的经历,并让十字架神学支配我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伦理抉择。何为蒙福、何为咒诅,何为生命、何为死亡,何为领袖、何为仆人,何为荣耀、何为羞辱,我们必须从十字架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基于十字架神学的自觉,我们可以认出并领受一份超然的福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10)基于十字架神学的自觉,我们会视来自世界上的逼迫为一份荣耀,当我们因耶稣的名受苦时,能“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5:41)。基于十字架神学的自觉,我们可以在身无分文时享受富足,并且“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都得了秘诀”(腓4:12)。
(2)对天路客身份的自觉
耶稣说:“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路12:34)因着耶稣基督这句话,我们知道了一个绝对没错的“投资大方向”。愿我们尽量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尽量不浪费任何资本,单单思念并倾注于天上的事。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是客旅。无论我们在地球上拥有什么——房子、车子、名誉、地位,总有一天,这一切都会与我们分离。我们最好把这些看作是临时用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冠以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心也要在“我的”中间加上“暂用”两个字,使之变成“我暂用的”。我们真正的基业在天上,耶稣基督早就已经为我们预备好了。盼望我们都能爱上巴克斯特的《圣徒永恒的安息》[4]一书,欢欢喜喜地憧憬天国,并期待回到那永活的居所。
耶稣基督再来的日子实在近了。我们不知道救主具体会在什么时候来,但我们知道,我们正处在祂再来的倒计时中,每过一天,“那日”就更近一步。万物的结局近了,世界历史的尽头并不遥远。退一步讲,即或救主的“那日”尚远,但距我们的“那日”,可绝对是一个不太长的年数,甚至指日可待。因此,我们绝不该再优哉游哉地行事了,做任何安排、任何抉择,都应该意识到“那日”的临近。
(3)对积极履行大使命的自觉
基督的门徒必须把大使命意识融在自己的生命里。传福音是所有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只属于某些高级基督徒的专利,应当让“使万民作主的门徒”成为每个信徒自觉的反应。当看到熙熙攘攘、追逐名利的世人时,信徒理应认识到世人正在走向灭亡,并因此产生一种负担,期待那些人能认识救主,得到永恒的生命。
门训带领者不但要帮助门训对象对灵魂产生负担,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关注神的荣耀——神的子民应该愿意世界上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族群能认识耶和华是独一的真神,期待看到“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2:14)。
可以借着一些途径拉近信徒与大使命的距离,比如,在主日崇拜的时候为教会的福音事工祷告,在祷告会的时候分享宣教士的事迹并为他们代祷,邀请宣教士分享他们的事工和见证,阅读相关书籍,组织短宣活动,等等。目的是让大家认识到:或自己进行个人布道,或被教会为了基督的名而差派出去,或接待宣教士们,或支持那些愿意为主的名而出外宣讲福音的人,或为那些宣教前线的神仆代祷,都是大使命工作的一部分,应当尽己所能地参与进来。
我喜欢“自觉”这个词。一个人作为神子民的自觉一旦被建立了起来,诸如属灵操练、服事、作光作盐、拯救灵魂等,便不再是勉强行事,他会更加自发地不再效法这个世界,而是心意更新而变化,积极地寻求神旨意的成就。
三、门训的过程:刻意训练必不可少
我在本文开头将门训定义为一个通过训练来实现的过程。信徒生命中对基督徒身份的自觉,以及对神的敬拜,都不会自动发生,门训带领者必须靠着神的恩典,采取主动,乐意将自己的生命倾倒在受训者的生命中,有意识地、主动地训练他们迈向目标。在这样的训练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考虑整全的人格,搭建认识真理、就近恩典的台阶,有实操性的训练。
1、考虑整全的人格
训练时,需要对受训者的知识、情感、意志一并重视。首先,要重视知识的传递,这对今天城市教会的牧者来说,应该不陌生(尤其在改革宗教会),门训带领者要用真理归正、规范受训者的头脑,帮助他们建立基于圣经的对事物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受训者情感的归正,需要让他们的情感投入到真理中来。只有如此,受训者的意志才会愿意降服在真理之下。
上述三点中,我个人长期忽视的是情感。一个人,无论从知识层面看多么精通真理,如果他没动感情,他的心没被福音激励起来,要么他很难在意志层面降服于真理,要么会陷入律法主义的泥潭中,痛苦地强迫自己顺服,结果就会常立志、常失败。门训带领者应该追求让受训者的心与真理产生共鸣,真实地感受到基督的爱。
作为神借以训练祂子民的媒介,当我们的口传讲基督的信息时,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反映基督的特质,“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1:14)。只有我们的情感被归正了,我们所传递的信息才具有穿透力。忽视被训练者的情感,原因固然有很多,但门训带领者自己在情感方面欠缺,是最主要的原因。归正别人的情感,门训带领者自己的心要先被基督得着。一个自身冷冰冰的人,不大可能带出一批动情地爱神的门徒来。固然,神可以使用一个“冰块”传递祂的爱,使用一个品格败坏的人造就祂的儿女,就如祂当年使用对尼尼微怀恨在心的约拿传递祂拯救的信息一样。但那不是神惯常作工的方式。往往,神是借着我们的人格倾倒祂的真理。巴克斯特在《心意更新的牧师》[5]一书中如此说:
我必须承认,我自己的可悲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我曾经把我心中病态的内容讲给我的群羊听。当我的心冷漠的时候,我的讲道就冷漠。当我的心迷茫的时候,讲道也迷茫。我常常发现,当我讲道冷漠的时候,即使我的听众竭力做好,也会变得冷漠。我听到他们的祷告也同样受到我讲道的影响。我们是基督小羊的护理者,如果我们自己不注意吃饭,他们也会饥饿。这一点会很快从他们的贫乏以及他们对责任的迟钝反应上看出来。如果我们让自己的爱减少,群羊的爱怎会增长?同样,如果我们减少圣洁的关心和敬畏,那么我们的讲道就会相应地反应出来:即使从内容中看不出来,也能从言行举止中看出来。有丰富的信仰、爱和热情,就能在会众中看到这样的流露。如果我们用腐烂的食物喂养他们,例如错误的教导和无意义的辩论,那么我们的听众所得到的食物会更加腐烂。因此,如果我们有丰富的信仰、爱和热情,那么,我们的会众将会得到何等的更新,他们当中的恩典将会成倍加增!
这段话本来是说给讲道者听的,但其中的原则可以应用在我们任何的牧养事工上。巴克斯特指出,如果想保持属灵生命的旺盛,我们需要常常与神在一起,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祷告和默想,从神那里支取属灵的热量,“你必须支取属天的火种来点燃你的献祭”。还有,我们需要经常检查我们自己的内心,常常进行自我反思,要警觉我们作工的动机,警惕属灵的骄傲占据了我们。当作为教牧人员的我们面对会众时,“应该在心里保持一种愧疚和敏锐的感受,这样的话才能让心里保持活力,才能温暖听众的心”。此外,阅读相关的书籍,如法蓝斯·巴克的《常常祷告》[6]、查理·薛伯斯的《压伤的芦苇》[7]等,且用心思想其中的内容,也可以在情感的归正上对我们有所帮助。
2、注意搭建认识真理、就近恩典的台阶
神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的各样属天福分确实很美,能使人真正得到饱足。然而,属天福分的超然性,却也使得它与需要它的人之间存在着隔阂。保罗说,“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的美福,其中的几个“未曾”让那福分更显伟大、美好;然而,这几个“未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福分与人类感官之间的鸿沟。
在教会实际的牧养中,我们总是能够感受到这鸿沟对信徒生命的影响。他们对福音的认识常常是知识层面的,缺乏全然委身于基督的意愿,更难在情感上对耶稣有热烈的回应。究其原因,信徒之所以不能真正体认基督的恩典,因而生命软弱无力,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到达那目标的“台阶”。相当于我们指给了他们应该到达的楼层,但没指出那楼层与他之间的楼梯在哪里。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来自神的智慧,帮助信徒努力跨越这鸿沟。
这方面,让我们看看主耶稣的做法。我们以五饼二鱼的神迹为例。福音书中主耶稣所行的神迹,以及所有与祂有关的神迹,其意义是要印证主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及工作。神迹不仅仅是奇妙的作为而已,它们是记号,是指向主耶稣特殊身份和工作的记号。[8]五饼二鱼的神迹,也是这样的一个记号,是要指出耶稣才是人生命的供应者。
然而,当耶稣行这神迹时,绝不只是画了一个不带情感的记号,这记号里满含救主的怜悯与慈爱(参太14:14)。人无法一下子理解和接受永生的食物,但饼和鱼的味道及作用,人们一定不陌生。人无法一下子理解天地的主宰舍弃独生爱子的怜悯究竟有多大,但感受那位体恤他们肚子饿的夫子的心肠并不困难。因此,事实上,五饼二鱼,以及融在其中的耶稣的怜悯,就相当于台阶,以让其中的一些人借此登高。其真正的目的,是想让人能认出耶稣是生命的粮,以至于最终能“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约6:27)。
平心而论,谁是用轻功到达属灵高度的?谁是靠自己属血肉的心琢磨、悟出真理的?有谁认识耶稣,不是借着祂提供的台阶达成的?因此,我们要效法主耶稣爱和怜悯的心肠,对那些教会里的“后进生”心怀包容和恩慈,并设法帮助他们进步。与他们实际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应该引导他们以信心的眼光关注、认识那超然的恩典,但也不应该不顾或轻忽他们眼下实际的需要,而是尽量体会、理解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困难和软弱,并为他们祷告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有实操性的训练
我以前一直认为“真知道”一定会带来“真行动”。一个人只要真知道自己是天国子民,他的基业在天上,他一定会轻看今生,一定会多多地奉献自己的财物;一个人只要真知道天堂和地狱都是真实的,他一定会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传福音。但如今,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然,我依然认定“真知道”是重要的,是一个人产生相应行动和改变的前提、基础,但是“真知道”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行动或恒久的行动,除非刻意训练他。
让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吩咐一个人不停地用力挤眼睛,半天时间,他就会形成不停挤眼睛的习惯。他明知这样不好,有损自己的形象,但让他停止下来恢复常态,并不容易,单单让他认识到不该这样,并不能使情况改观。这时,刻意地训练就是必须的。
使徒彼得,这位耶稣基督亲自带领过的门徒,这个深知福音要义又不断地传福音的人,在明知外邦人也能因信被神接纳的情况下,依然在某个场合装假,行出与福音真理不合的事(参加2:11-13)。使徒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身边的弟兄姐妹们?他们无论在知识上有多少储备,在读经、祷告、传福音、奉献、忍耐、怜悯等方面,都需要接受实际训练。一个人没有属灵的习惯,反而有一些不敬虔的坏习惯,这实际是过往长期有意或无意训练的结果。因此想让他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我们必须施以相应的训练。
以上三个方面,都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如果我们只是用嘴来门训,大概只能填充受训者的头脑而不入他的心,只能给他展示超然的恩典而无法让他就近那恩典,也只能让他一再陷入自己的问题中无法自拔。若要拉近他的心与真理的距离,为他搭建台阶助他循序渐进地接近恩典,为他建立一个对抗恶习顽疾的敬虔习惯,我们必须投入时间、精力、情感,对他进行陪谈、陪伴,与他一同阅读,一同查经,一同祷告,一同踏入福音禾场。
四、门训的基础:耶稣基督的福音
用另一句话定义门徒训练,就是以救主耶稣基督的完美生命为目标,操练信徒走成圣的道路。固然,达成此目标,训练不可或缺。然而,有更基础、更根本的内容需要我们关注,那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门训过程中,门训带领者需要时刻意识到,任何人,无论何等努力,如果他的努力不是建基在基督过去、现在及将来所作的工作上,他就绝不可能操练或被训练出神所期待的样式来。
1、帮助门训对象认识自己堕落的光景
首先,我们需要不断地引导信徒看到自己真实的属灵光景。要想让福音恩典成为一个人成圣的推动力,那么帮助他看到自己的罪以及罪的严重性,就是十分必要的。信徒追求圣洁的拦阻之一,是对自己的罪的可恶程度和可怕程度认识得不够。莱尔说:
任何人如果想要对基督徒的圣洁这个题目有正确的认识,他必须从考察罪这个巨大而严肃的题目开始。一个人若想建得高,他必须挖得深。若在这里犯错误,将造成最大的损害。对成圣有错误的认识,往往来源于对人性的败坏有不足的认识。 [9]
一个人对神在基督里成就的救恩认识、体会得不够深,往往是因为他对自己冒犯神的程度估计不足。确实,探索神的爱和恩典的深度,会推动我们追求圣洁。然而,要想探索神的爱和恩典的深度,需要我们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探索——我们自己的败坏的深度。人如果不知道后者,他也就永远不可能知道前者。
通过圣经和教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认罪”往往正是神要改变一个人时、祂首先在那人身上所作的事。当神开始要塑造某人时,祂常会从那个人生活中的某些罪开始,进而,会让他的罪由浅入深地逐渐现形,让他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个坏透了的罪人。《天路历程》的序言中,作者如此描述神在班扬身上的工作:
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通过认罪,帮助信徒认识神在基督里的恩典,也帮助他认识到他对神恩典的持续需要,以此为他认识和领受基督的福音打好基础。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查考、默想神的话语,反思各人的行为、动机,看到自己的真实光景,以期待以赛亚在荣耀的神面前的经历(赛6:1-5),出现在我们的门训过程中。
2、不断地传福音给门训对象
对自己的罪的体认,是人真正领会福音的前提。当人们了解到圣经的要求以及他们个人的有限时,他们心中会感到刺痛。这时候,神儿子耶稣基督成就的救赎信息,就成了他们灵魂的良药。
我不会默认信徒都是真正理解福音真理的人,以至于忽略了给他们讲解福音。事实上,教会里充满了靠自己的行为称义的人。很多受洗多年的基督徒,在成圣方面的迟缓滞后,日常生活中有各种软弱,从根本上来说,未必是他们的品格和习惯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接受基督的义。这样的基督徒,可能也不是对十字架的道理全然不知,但他们所谓的“知”,也只是在神学上对这个教义的承认。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表现为依靠自己的成圣来称义,即颠倒了成圣和称义的关系——把称义建立在成圣的基础上,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向人表现出来的爱心、不像别人那样犯一些严重的罪,来展现他们的虔诚,来赢得别人的高看。从根本上讲,这样的弟兄姐妹并没有安息在神称义的恩典中,当一个人不确信神在基督里爱他、全然接纳他时,他就会用行为或言语,呈现他的“属灵”特质与果子,而事实上,他的这些表现恰恰表明他属灵状况令人担忧。
因此,应当不断地引导信徒,把他们真实的属灵光景带到十字架下。用各样的方法、机会,不断地向信徒传递福音,让他们在福音恩典中看待自己,面对自己的罪。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神的公义已经完全被满足了。耶稣基督完美的顺服,满足了神律法最严苛的要求。而祂做这一切,是作为我们的代表,替我们做的。在神看来,有罪的我们已经承受了祂的审判,现在站立在祂面前的我们,是完美地遵守了祂全部律法的、圣洁无瑕的人。借此,我们帮助信徒不再逃避认罪,帮助他们从福音里得着成圣的力量,按神的旨意追求过得胜的生活。信徒一旦发现他在基督里,律法就会成为他人生最好的导师。一个不在基督里的人,律法只能让他知罪,只能让他看到自己多么罪大恶极,他只会备受律法的谴责;一个不在基督里的人,即使竭力遵行律法,也是在走一条绝对会失败的自我救赎之路。但如果他接受了基督白白的义,那么他就能使用律法,来表达他对神的爱,来感谢神、服事神、敬拜神。
毕哲思说:“有件事你要清楚,当你定意认真追求圣洁,你将开始意识到你是个坏透的罪人。如果你在福音的根基上不稳,或者没有每天向你自己传福音,你会感到灰心,在追求圣洁上松懈怠惰。”[10]如果离开了基督的恩典,我们就不是在训练基督的门徒,而是在训练苦行僧,且绝对无法达到神所期待的目标。因此,向门徒传福音,帮助弟兄姐妹摆正称义与成圣的关系,让称义成为追求圣洁的基础和动力,就必须是门训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结语
写下此文时,正值我带领的一个新的一对多门训班开始之际。这个门训班里的一位正在经历艰难的肢体,时而会在我们教会早上的晨更祷告之后,有感于当天在默想和祷告中领受的恩典,而回应以一首她自己写的小诗。我的期待是,我们中间有更多的诗人兴起,即使不会写诗,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也常常被主的荣美和祂奇妙的作为激发出诗意来。我期待,借着福音的宣讲,和合宜地量着受训者脚步的训练,将那些被神从世界中呼召出来的、如今依然挣扎在世界中的主的儿女,归正为被真理支配的、自觉以天国子民的身份并以自己的全人从内而外敬拜耶和华神的人。
作者简介:
哈该牧师,在北京牧会。看重“道”在教牧中的重要性,致力于建立以天上的事为念的信徒共同体。
[1]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是二十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小王子》的作者。——编者注
[2] 罗伯特·帕兹米诺,《基督教教育的基本问题》,北京爱光翻译服务有限公司译(尚未出版),40。略有改动。
[3] 卡尔·楚曼,《路德的十字架神学》,《教会》19(2009),2。
[4] 巴克斯特,《圣徒永恒的安息》,许一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 巴克斯特,《心意更新的牧师》(又名《新牧人》),张澄道译(台北:改革宗经典出版社,2003)。
[6] 法蓝斯·巴克,《常常祷告》,刘康龄、蔡岳书译(台北:加尔文出版社,2004)。
[7] 查理·薛伯斯,《压伤的芦苇》,郭熙安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7)。
[8] “神迹奇事”(signs and wonders)……虽然这短句通常是指非常的现象,但其核心意思却不必然是指自然律被停止或破坏,而是指上帝介入人类历史;其要点不是叫人目瞪口呆,像看魔术一样,而是因上帝介入而知道要作出适当的反应。故“神迹奇事”是一个指路标,提示人不要注意神迹本身,乃要注意神迹所遥指的事实∶上帝已介入我们的时空行事。这是新约神学最突破的思想。(摘自《当代神学词典》,杨牧谷主编,1071。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
[9] 莱尔,《圣洁》,李漫波、朱保平译,基督教经典译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
[10] 毕哲思,《恩典作王》,张书筠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