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民
一、艰难而真实的处境
为了探寻圣经辅导对于当代基督徒、当代教会的价值,首先需要归纳在我们这个时代,基督徒、教会面对的三方面问题:
1、社会生活中暴露出来的生命问题
近些年,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局势都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也随之波动起伏。我们不必在此展开详述各个领域的变动,仅聚焦于三年多的新冠疫情这一切身事件,以及防疫、疫控和疫后的各样处境,便可以充分地暴露出我们生命中的诸多问题。
疫情期间,我们面对的是突然而来、威胁生命的流行疾病,大多数人心中都泛起对未知的焦虑与恐惧。不仅如此,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波及到了社会、家庭、个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很多过去被掩藏的问题如今被彻底地暴露出来。首先,当大家被封控在家时,家庭关系、秩序方面凸显出的问题最多。工作、网课都需要在家里完成,家长和孩子抢电脑,抢房间,有人开会、有人上课、有人跳操……绝大多数的家庭秩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尽管,教会可能有关于信徒家庭秩序和责任的相关教导,比如要有家庭敬拜,要有夫妻的“沙发时间”,父母对孩子要有陪伴、游戏、教导、训练、管教等。但是,在信徒生命中,这些不过是教会所倡导的理念,实施起来就因人而异了。
其次,身处严苛的防控政策下,我们也切实体验到社会生活在非常情况下所发生的转变。如今,一定比例的人在考虑移民,其中不仅有中产阶级通过投资移民,甚至还有许多人甘冒风险去非法移民。疫情以来,许多人因经济低迷而失业。以前当老板、做高管的人,如今去开网约车。一些高学历者不得不“脱下长衫”,加入外卖、快递的行列。受大环境影响,教会中也不乏失业的肢体。我身边有位弟兄失业在家几个月,他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已经三个多月没读圣经了,偶尔还会躲出去抽根烟,他不想让孩子看到不好的榜样,更不想让家人担心。大家都在随社会的变化而经历起伏,基督徒也不例外。
所以,疫情、防疫、疫控和疫后不断变化的处境,显出了我们生命中潜藏的许多问题,既涉及个人情绪、品格,也涉及家庭关系和秩序。然而,“问题不是问题,‘心’才是问题”,在处境中暴露出的问题,是检验我们的心的机会。生命的问题更需要以福音来解答,好在熬炼中而显出信心是大有力量的,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参彼前1:7),以至于在基督里长出与福音相称的生活样式。
2、教会生活中亟待更新的旧文化
目前中国家庭教会存在的普遍问题,体现为我们的生命特质、行事特征仍旧延续着旧文化、旧习性,与教会常常批判的社会问题如出一辙——说得好听些是“外儒内法”,说白了就是“明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家长制文化。前些年,一些家庭教会忙于建制,从信仰告白到规章成册,从纪律劝惩到议事规则,从成员制到按立长老、选立执事,期待通过建制可以解决家长制问题。但几年下来,大家常常感叹,无论怎样建制,都不能走出“东方模式”。教会的建制,往往不是基督掌权、高举圣经的“法治”,而仍旧是落实强势领袖意愿的“法制”。
我们曾经反思、批判“强人政治”,但教会面对外部压力、内部不同声音时,我们的应对方案,甚至我们期待的、认为更高效的方式,也同样是“强人治会”。我们在成员会议、同工会议中,应对、安抚怨言的方式,往往不是按解经、展示原则与程序、沿公义而行,而是以智慧、权力掌控会议议程,以事工的果效来自证合法、合理,以付代价、不谋私利的生命见证来回应(或者说逃避)对程序公正的诉求。我们曾就诸多历史事件批判掌权者不及时公布实情,不公开道歉,不革新举措,,但一些牧者在面对教会存在的问题时,往往也是缺少面对的勇气,缺少私下或公开的道歉,缺少挽回、弥补的措施,选择视而不见,以回避处之。
若你有机会和弟兄姐妹坦诚地、深度地交谈这些问题,便能从大家的叹息中感觉到灰心。甚至,不只是弟兄姐妹灰心,传道人们也普遍灰心,失去了过去模仿“标杆教会”的干劲儿。不可逃避的事实是:若不走出“明面上建制,实际家长制”的权力困境,教会或许还有少许的“信任资本”可以稳住年长、成熟的老成员,甚至对85前的“不年轻的年轻人”还有效,但大概率无法吸引和留住95后、00后的信徒、朋友了,尤其是其中那些爱思考又敏感的心灵。过去,教会有做事的信心和热心,仿佛只要读神学、教导信条、建制,明天就一定会更好。但如今越诚实越惆怅:“下一步,往哪儿走?!”
当下教会面对的挑战之一,是被福音更新的、不惧怕人的、敢于负责的品格,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被圣经支配的、按真理切实相爱的、敢于面质的文化,如何才能在教会中落地生根,更新旧文化、旧习性。
3、严重而棘手的问题
我们若对近期发生的几起自杀事件,如天门山跳崖事件、天津学生轻生潮等稍有关注,便能感受到社会中实际存在的绝望,便能体会到信徒与世人一同面对的艰难,便能预估出教会中实际潜存多少教牧难题。或许,有些问题暂时被掩盖着。然而,一旦遇到特殊议题,如:沉溺瘾症、关系破裂、精神疾病……往往就超出教会一般牧养、日常关顾所能支撑的层面。
更显复杂的局面是,敬虔爱主的同工家庭中所暴露出来的棘手问题。我个人印象很深的一对夫妻,他们都是自年轻时便坚定信主,为了信仰常常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但蒙主保守,都站立得住。他们在工作中、在教会里都安安静静地作工,愿意牺牲家庭时间牧养其他弟兄姐妹,为主付代价。他们的服事也很有果效,从两三人的查经小组,成长为多堂点的大教会。他们也不揽权,把教会托给其他同工来牧养和治理,夫妻俩仍热心地见证福音,尽己所能地服事教会。但是,他们的子女却慢慢暴露出许多问题,让他们和教会都束手无策。如今,年长的孩子已经工作,周日不愿去教会,与他们同住却气氛尴尬。青春期的孩子,不单单明确表示不信,还有情绪问题。孩子们虽然不会当众使父母难堪,但也会在父母张罗人来家里关心他们、向他们讲圣经时,站在“道德高地”指出父母的问题。这对夫妻被主熬炼,真是谦卑,他们在人前常表达愿意反思自己在家中的失职,愿意学习建立敬虔家庭的意愿。正因如此,才更令人心疼。这不是个例,类似的情况有许多。
我留意到,许多为主受苦甚至坐监的老长辈所带领、影响的教会,倡导走十字架道路、为主付代价,但敬虔的标准比较单一,缺少如何按着圣经建造家庭的教导。若家中一切平安,是蒙神保守;家中一旦暴露出问题,往往既棘手,又令人悲叹。
二、当代教会之需
1、问题显出需要
总结而言,所有的问题不过是两个问题:我面对的问题,我自身的问题。当代教会所面对的艰难,仍旧只是这两类问题:教会在牧养时所面对的、需要提供辅导帮助的问题;教会因自身的局限,仍须成长、有待解决的问题。但人的习惯往往是逃避问题。诚然,我们若在所面对的问题上做了逃兵,便亏欠了弟兄姐妹;我们若在自身的问题上做了逃兵,便亏欠了主。
在神的恩典中,我们更当有的反应是:如何解决问题?实际上,教会面对这些问题时,大家都在思考应该怎么办。即便不是教会同工,普通信徒也会思考。哪怕是性格内敛的信徒,只要教会中还有他在意的人(例如:他邀请来的亲朋好友),当他们的生命出现了问题,他发现教会在辅导方面的力量不足时,他就会跟着操心:“我身边的、我所爱的人,他们遇到困难了,他们怎么办呢?我能做什么呢?”这时候,教会对圣经辅导的需要,就呼之欲出了。
有些教会提供的方案是,实施教牧辅导,而拒绝信徒间彼此圣经辅导。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首先,为甘愿提供更多教牧辅导的方案感恩,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爱和付出。进一步来看,圣经辅导可以为教牧辅导提供支持、智慧。作为方法论的圣经辅导,不等同于信徒间的辅导,它可以成为教牧辅导的方法、工具。其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都在发挥着影响力——没有人对其他人没有影响力。因此,教会牧养中需要关切的要点是:信徒间彼此发挥的是哪一种影响力?不是要禁止信徒之间彼此影响——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引导、塑造出好的彼此影响的文化。作为教会文化的圣经辅导,不是在否定教牧辅导、抢夺教牧辅导的权柄,而是为信徒团契、彼此影响带来文化更新,进而助力教牧。
比较复杂的情况是,教会不仅要去处理一些牧养中的难题,更要去正视和解决因自身的局限和软弱而导致的诸多问题。或许,我们不愿意多谈这一点。但是,首先请不要惧怕。冷静地想一想:当教会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怎样回应?第一阶段,因为惧怕冲突而逃避。第二阶段,虽避开了一时的冲突,但人心中产生积怨、不信任的情绪,影响彼此的关系,影响教会的氛围。第三阶段,最终,在内心有怨言、苦毒的情绪的高压中,有人崩溃、爆发,对关系造成严重的撕裂,对教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我们听过太多类似的故事了,那些曾经在福音里相爱、信任的门徒关系,如今却尴尬到无法沟通,甚至如同仇敌,只能等待主再来时在天上和好。为什么不愿意尝试了解圣经辅导展示的“与福音相称、挽回与磋商”的模式和文化,好更新我们的“压服/怕人—掌控/躲避—积怨—爆发—冲突—冰冷”的模式与文化呢?
2、以教牧哲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圣经辅导
提到以圣经辅导更新教会文化,一定会有传道人说:“我并非没有接触就拒绝,而是接触了却发现圣经辅导仍旧没有作用。” 实际上,教会同工如此的感受和反馈,恰恰点出了圣经辅导的“当务之急”:需要教会牧者与圣经辅导推动者共同来把握圣经辅导的内在机理、教牧价值。
据我观察,大陆传道人群体与圣经辅导推动者缺乏有效交流,对圣经辅导的深度思考、对其教牧价值的认识,并不充分!过往,一些圣经辅导教师因其教师身份、海外文化身份,多在教导、灌输知识,而未能进入爱思考的大陆传道人的心灵世界,未能了解他们的牧养关切,未能认出他们的牧养模式和智慧,未能教导、引导传道人们对圣经辅导的圣经根据、神学原理进行查考、探究。而如今,圣经辅导的线上学习十分火热。这些课程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学习,需要投入几年时间系统学习,如同攻读本科、硕士一般;另一类是因需求而持续热门的讲座,如青少年瘾症、亲密关系与婚恋议题等。但长期的圣辅进修项目,参与的传道人非常少。而讲座课程,虽参加者多,但限于细节。并且,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某些问题在教会牧养中实在解决不了,教会虽不懂,也不那么提倡圣经辅导,但评估其无害也无需反对,既然问题有待解决,就推荐信徒参加圣经辅导的学习,以此作为教牧减负的一种手段。所以,接触圣经辅导的人虽多,但也都是问题导向、浅尝辄止。只有少数学习者,在自己的信仰知识体系中初建其规模,初尝其益处;但在和本教会的教牧沟通时,常发生的情况是,双方各执一词、沟通不畅。教牧人员的圣辅知识缺少体系、存在刻板印象,圣辅学员的神学装备、教牧视角不足,导致双方交流时存在“鸡同鸭讲”的状况,各自的前提知识,反而成了拦阻沟通的“咒诅与鸿沟”。
整体而言,大陆教会对圣经辅导的学习和应用,往往出于被动、限于局部。圣经辅导之于教会,好似小区门口的便利机,有需要时才去光顾;即便教会决定要开展圣经辅导事工,也只限于项目列表中的课程之一,且往往交由姐妹同工来负责。这一重要的教牧实践类课程,却很少被教会领袖关注、学习,并经过思考而用于教会牧养。圣经辅导没有成为信徒团契、彼此劝勉、激发爱主之心时的脊梁、支撑;也没能塑造信徒切实地按圣经生活,以更新教会文化,转“实用主义”为“限定原则”,并生出敬虔的智慧。这意味着,大陆家庭教会仍旧未能认出圣经辅导的教牧价值。
因此,跳出对单门课程、单本书籍的聚焦、钻研,而整体梳理作为学科体系的圣经辅导的内在机理,及介绍各专题、各书目之间的相互关联,无论是对于圣辅学习,还是将其应用于教会,都是很有必要的。这正是笔者所满怀期待的。当然,对于诸多深入学习者和践行者,或许这些已本不成问题;而盖因笔者为初入门的“赤脚医”,对这些需要的感受便格外强烈。
3、消除误解:圣经辅导反智么?
在进入系统陈述之前,容笔者再赘叙一点,好回应这样一种疑问:坊间传言圣经辅导反智?
我们从圣经辅导运动的历史背景——心理学运动谈起。“心理学”作为中文译名,引自日本学界。若我们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历史处境中,思考其英文名“灵魂学”(psychology)的意图,再检索和思考心理学大师们“离经叛道”的故事,我们对于在思想史上高举人的潮流中所出现的“灵魂学”和“灵魂学先知和导师们”,便会有些不同的体会:心理学不仅仅提供知识,还提供“安身立命的信念”,并为灵魂提供“先知”(心理学家和心理学读物)和“圣殿”(心理诊室)。
这是一场由思想开始,进而改变社会结构的运动。我们回顾心理学的历史便会吃惊地发现,从1939年弗洛伊德过世距今不足百年,但不同流派的心理学诊室已开遍全球,心理自助知识已颠覆了人们识别和回应艰难与复杂人生议题的模式。心理诊疗服务,丰富了服务产业的职业类型、工作机会,无论人是否喜欢,商业社会已为其提供了合法空间。
在这一场战绩斐然的思想与社会运动中,内部并非没有矛盾。不足百年间,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认知—行为、人本主义、脑神经科学等等,各个流派轮番登场。有属于哲学流派的,也有属于实验科学领域的。开创者们彼此相轻、攻伐之事也并不新鲜。这一场运动向外扩张时,并非没有冲突。如同一切新生事物,它是什么,效果如何,都需要观望、试探、评测。
那么,圣经辅导对此看法为何?圣经辅导反智、反心理学、反科学、反医疗么?首先,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在科学、医疗等议题上,其专业性超出了日常知识。《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第一章“圣经论”中论述的是,圣经在关乎生命与敬虔之事上是充分的。这意味着,在身体、生活的领域,圣经为我们留出/提供了智慧、自由的空间。在这一空间内,基督徒应当以常识、逻辑、整全的基督徒世界观、谦卑交流的态度,来区分“心智情绪”领域的科学、社科、人文知识、流行说法,再慎重地或采用、或对话、或拒绝;并在信徒作决定时,将民事选择的部分交权给当事者的良心自由。
但是,笔者也不避讳提醒,回到历史处境、公共场域来论理,我们不得不承认,除去脑神经科学、行为实验(实验对象多为小白鼠,而非人)的部分,心理学并不是科学。其理论中,虽不乏少数能干又聪明者的精妙见解,但那也不过是被其他同样聪明的人精妙地诋毁过的一家之言。圣经辅导对这些心理学家和这些观点加以批评时,搬出圣经及教义,如:人论、重生论、成圣论、律法的第三重功用等,反而显得过于“笨拙”地充满了敬意。
圣经辅导运动的“初心”,不是为了反智,不是为了拦阻信徒康复和成长,而是为了辨析、护教,提供真理和智慧,为教会关怀和牧养灵魂而探路。想一想吧,在西方曾经的基督教文化的民情、背景下,公共文化正在倡导和推动:面对愤怒、焦虑、上瘾、色情、婚外情、同性倾向、堕胎、性别选择等议题时,你做决定所诉诸的权威,不是圣经、教会的教导,也不是良心以微弱之音发出的提醒,而是花大价钱去诊室、见专家,最终得到的答案是——跟从你的心!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如何回应?然而,这是圣经辅导“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陆家庭教会与西方教会不同且未曾觉察到的处境,因而对内容之重点的理解和把握便产生了偏差。
不过,这种偏差的影响有多大呢?如今,当一位朋友跟随你去教会听到讲道之前,他或许早已通过心理学公号给自己贴上了好多标签;然后,他在听道时便在心里随手为传道人、为你们教会的风格贴上几张。
笔者尝试通过本系列的几篇文章,帮助大家看到:圣经辅导并不反智,而是帮助人倚靠主、跟随主的成圣智慧,是成熟地爱人与服事人的路径。
[1] 本系列文章整理自笔者的讲课录音,转文字稿后,又经修订而成。笔者在圣经辅导方面的知识框架受教于林安迪弟兄,而将圣辅与福音进行关联的部分,多得益于陆昆、以勒弟兄;修订与编辑时,蒙青青姐妹建议、帮助,濯扬弟兄“埋汰、挤兑”,在此一并感谢。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写作时,忍耐我对她的忽略和不做家务。——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