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文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
“If any man will come after Me, let him deny himself, and take up his cross daily, and follow Me.” (Luke 9:23)
宣教历史
曹氏夫妇首次返英述职归来之后,温州的教会出现了稳健的成长,一年内便有34人归主。曹明道主持的学道班也吸引了三十来名姐妹。但是相对于成千上万的当地百姓而言,仍只是杯水车薪。曹雅直每次施洗时,都又喜乐又不安,唯恐撒但引诱这些新人犯罪,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困难,让主名蒙羞。
会友中,一位穷妇人备受凌辱,临终都未能从残忍的逼迫中恢复过来。另一位老人,被人纵火烧了两次房子,最终被赶出来,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常有信徒,因为拒绝捐助建庙,被人抢割庄稼、砸烂农具,一年的收成毁于一旦,乡亲们甚至不许他们走村民集资所铺的公用道路。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位弟兄的妻子过世,邻居们逼他照传统的仪式举行葬礼,不然就不准下葬,既不许人抬棺材进村,也不许他把尸体带出村。去探望的弟兄都遭到毒打,甚至把他们绑在尸体日渐腐烂的床上,看村民举行迷信仪式。这位弟兄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村,到曹氏夫妇家哭诉。而另一位守寡的刘太太,为了不参与婆婆葬礼上祭祖拜神的仪式,主动放弃自己和独子的财产继承权,亲友纷纷问:究竟是哪路神仙,能吸引她看破红尘?这成为她接下来三天从早到晚向众人传福音的契机。最终,她只分到了应有财产的十六分之一,但同时也获得了族人的书面许可,自己的葬礼可以按照基督教的仪式举行。
曹氏夫妇自身也受到种种威胁和侵扰,故深能体会羊群的感受。常有人跟在他们身后弄出磨刀声,并用扇子砍自己的脖子给他们看。曹雅直在信中向英国的朋友慨叹道:“每进一步,都有魔鬼的搅扰,必须一小步一小步地为主赢得地盘。”[1]
经文默想
路加福音9:21,耶稣第一次预言自己的死与复活时,用了“被杀”这个比较笼统的表达,但在9:23对门徒的训勉时,则挑战他们背负十字架。十字架在当时唯一的功用便是将人残酷治死,所以门徒乍听之下,一定觉得匪夷所思。即便日后回想起来,也会觉得不服气:主自己上十字架,乃是一次功成,而作为门徒却被要求天天背负十架,而且是各人有各自的十架,并非轮流背负同一个。或许在这个默想过程中,有人会悟到,主在上十架受死之前,活出来的便是每天背负十架、日日舍己的生命。这里的舍己,不仅是舍己救人、为万人代赎,也代表每日否定自己,包括舍弃把石头变面包、从圣殿顶上跳下不受伤的能力。战胜旷野的试探彰显了神子惊人的自制力,或曰“舍己力”。因而门徒们蒙召跟从的主本身,就是一位每天背负十架、舍己而行的主。
今日应用
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信徒们所需背负的十架相对有限。但在十九世纪的晚清,一个中国人要信耶稣,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完全超乎西方宣教士的想象。人身攻击、财产损失几乎无日无之,可谓天天有十架可背,人人有十架要扛。按照《中美天津条约》中的“宽容条款”,宣教士可以代信徒出面要求政府主持公道,但这种做法容易产生洋教“包揽词讼、仗势欺人”的错误印象。正是看到天主教对这些条约特权的滥用引发的种种后患,曹雅直以极大的自制力,舍弃条约所赋予的权益,劝勉信徒祷告仰望、靠主伸冤。因此信徒们也学习了“舍己跟从”的功课;同样面对威胁的宣教士也与信徒一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今天在你的处境中,有什么需要舍弃的?在你的生命中,又有哪些需要否定的?你辨认出神为你量身定做的十字架了吗?你又当如何去勉励同行的新信徒?你有没有尝试凭己力去挪除自身和他人的十字架?从今天起,是否可以尝试祷告交托,让自己和同伴们经历神的大能和同在?
代祷事项
1.为中国教会的发展祷告。在不少地方,基督信仰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张力,信仰基督意味着要与自己的家族割裂,或意味着从此无法在仕途上有好的发展。以祷告托住这些在压力下的肢体,愿他们的信仰反而因张力而更加真实,更显活力,更为稳固。
2.为中国基督徒祷告。在苦难的经历中,容易滋生一种渴求:成为强者。其实耶稣教导过我们,祂的国不在这世上!愿主常常提醒基督徒,在苦难中单单依靠主耶稣,经历基督里的喜乐!愿主坚固中国基督徒,持续专注基督,不将指望投放在地上的权势。
[1] 曹明道,<第七章:稳固兴旺时,受扰乱>,于《二十六年》,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