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历史回顾 宣教士灵修 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灵修日引 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灵修日引(17)

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灵修日引(17)

文/亦文

 

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传11:6)

In the morning sow thy seed, and in the evening withhold not thine hand; for thou knowest not whether shall prosper, either this or that, or whether they both shall be alike good.(Eccles 11:6)

 

宣教历史

 

1890年,新来的魏姑娘(Miss W.)陪同曹师母前去探访桐岭一带的教会,一方面坚固老信徒的信心,一方面也向第一次听到福音的村民传讲生命之道。有些村落,村民光顾着端详“洋女人”,并没有注意她们在讲什么,只有一名男子买了一本小册子,嘟哝着说“教义虽好,遵守却难”;另一些地方,村民第一次听到福音就争相购买福音书册。有些地方的信徒邀请宣教士们到山坡上安静地查考圣经;而下一处的村民,却喧嚷着要求女宣教士们站上四周塑有偶像的戏台上,迫使她们提早离开。有些当地人请宣教士们为他们祷告求福,而另一村信徒的分享,却给在英国教会长大的魏姑娘带来了新的亮光。同样是第一次见到洋人,其中一个山村的百姓仍能遏制好奇心、保持安静听道;为了防止人们挤破房门,魏姑娘也体恤地走到屋外坐在人群中,任人品头论足,猜测她是男是女。

 

沿途探访的人家中,有一个信主的姑娘嫁到不信主的人家,小叔子还是赌徒。一开始,婆婆不许她聚会,也不让其他肢体来探望她,但她透过自己的温顺性格赢得了婆家人的心,婆婆开始允许她接待传道人,丈夫也定期参加聚会。另一家则是两代守寡的婆媳,儿子因病安息主怀,八十岁的婆婆又聋又瞎,抓住曹师母的手絮絮叨叨舍不得放开,但她至今尚未信主,之后因为耳聋眼盲,接受福音的机会极其渺茫。

 

一行人走走停停、边走边传,只要有人愿意听,她们就停下来讲,白天晚上皆有聚会,在各处停留的时间或长或短,结果如何也只能完全交托给神。[1]

 

经文默想

 

传道书11:6这节经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路加福音中关于四种土壤的比喻,只不过前者侧重于撒种者,后者侧重于受众。虽然按照常识,农夫应知何时撒种最有效,渔夫应知如何下网才能捕获,即便如此,日光之下仍然有很多非常态、非典型的事情发生。我们能做的,无非是有规律地坚持作工,并将事工的果效归于日光之上的那一位。无论是当年、还是当下,播种者的本分只是忠心撒种、持之以恒,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既不能控制土壤的好坏,也难以预测种子发芽的先后。既然人不能全然明了神的作为,唯一正确的行动便是不计成败地努力作工。

 

今日应用

 

在曹明道的时代,中国很多宣教站如同门市部一样,全年无休地对外开放,宣教士或传道人从早到晚都需要开口讲道;巡回布道时,也可能随时聚集起一批听众,工人轮番上阵,以至于声嘶力竭。今天的教会生活或布道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个人谈道,或网络传播,却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以24/7的节奏滚动进行。你是否看某一个传福音的机会过于另一个?神既是庄稼的主,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主日还是周间,线下还是线上,个人还是群体,有声还是无声,神都可以通过我们任何一次的传讲和见证,使祂的道在一人、一家、甚至一村中“发旺”。

 

代祷事项

 

1.为中国宣教士在禾场的福音拓展祷告。有的工人在禾场一待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但福音的果效不是那么理想,一想到要向后方交账就倍感压力。求主安慰祂的工人,因为有人蒙召是去撒种,有人蒙召则是去收割;也求主鼓励祂的工人,无论在哪个阶段服侍,都只将甘心和忠心献给主。

 

2.为中国宣教士在学习语言方面祷告。学会一门语言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是要用新的语言去传福音、带门徒、建立教会。求主帮助在禾场上学习语言的宣教士,赐他们智慧和悟性可以学会一门语言,好让福音以合宜的方式进入到当地人的心中。

 

[1] 曹明道,<第十六章:桐岭探访记>,于《二十六年》,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