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历史回顾 宣教士灵修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3)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3)

文/亦文

 

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箴19:17)

He that hath pity upon the poor lendeth unto the LORD.(Proverbs 19:17)

 

 

 

历史故事

 

1851年某个主日,在赫尔市(Hull)学医的戴德生主领完晚间聚会,一个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请他去为妻子做临终祷告。当时戴德生身上只剩下一枚硬币,币值二先令六便士,而雇主欠他的工资仍然遥遥无期。一路上听着这个可怜的穷人诉说他的困境,戴德生心里已经开始和神角力:“假如我有的是两个一先令和一个六便士的硬币,我一定会给这家人一先令。”等到他亲眼目睹这家人的惨状,他又和神讨价还价:“假如我有的是两个一先令和一个六便士的硬币,我一定会给这家人一先令六便士。”当人家请他祷告时,他发现自己无法做到心口如一:“假如我有的是一个两先令和一个六便士的硬币,我一定会给这家人两先令,自己只留六便士。”最后,当那位要养活一家九口人的可怜父亲请他看在神的份上施以援手时,戴德生终于降伏在神的命令——爱——之下,掏出口袋里唯一的那枚硬币交给这个家庭。没有人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在那一刻,他忽然发现自己又能心口如一地见证神了。回到家里,戴德生跪在床前抓住神的应许向祂呼求:“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那时,他仍不知翌日的三餐如何着落。第二天,女房东交给他一封信,其中掉出一枚半英镑,是他昨晚给出去的那枚硬币的四倍价值。

 

戴德生日后想起这件事,常说这是他基督徒生命的一大考验。若不是他顺服了圣灵的感动,靠着神的恩典得胜,送出身上的最后一枚硬币,恐怕他的灵命将会就此一蹶不振。

 

原文精意

 

“怜悯”(pity)的希伯来原文是חנן,也被翻译成“恩待”(generous),或者“恩慈”(gracious);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既指一种态度,也指一种行动。如果经文仅止于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便谈不到借贷给耶和华;也不会有下半句耶和华必偿还善行之谈了(参箴19:17)。用我们更熟悉的雅各书的话便是:“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怜悯没有施舍也是伪善的。基督教不是“坐而论道”的信仰,而是“道成肉身”的信仰,听道、传道和行道应该是一气呵成的生命见证。

 

今日应用

 

当年的戴德生有很多理由拒绝那个穷人的请求:他已经服事了一整天;对方不仅来自不同民族(爱尔兰),还持不同信仰(天主教);连神父都因为没有车马费而不愿探访;他自己被欠薪,去了也帮不上忙。但他还是去了。或许他曾羡慕新约中那个寡妇,至少她有两个小钱,可以选择投一个,留一个,但他最终还是掏空了钱袋。在财务这件事上,神对戴德生有很多种操练,并非每次都在12小时之内给予他四倍回报。但即便自己常常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戴德生始终是一个“怜悯贫穷”的人,最初是对母国的贫民,之后是对中国的“草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法之事的增多,国家福利的普及,教会对穷人的爱心,是否越来越冷淡了呢?我们是如何对待身边的弱势群体,以及来自不同信仰和不同民族的贫民的呢?

 

祷告

 

为我们有机会服事穷人而向神感恩。穷苦困顿虽然带来很多烦恼,却使人更容易求告神,亲近神。赴华宣教士们最早带领信主的往往是穷人中的穷人。求神在这末世,不断加添信徒们的怜悯之心,提醒富足安逸的英国教会,不忘记念弱势群体;也保守日益中产化的中国教会,恩待身边和天边的贫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