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历史回顾 宣教士灵修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10)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10)

文/亦文

 

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3:18)

Yet I will rejoice in the Lord. I will joy in the God of my Salvation. (Habakkuk 3:18)

 

 

历史故事

 

戴德生传中,这节经文第一次出现,是他还在英国的时候。自从17岁那年重生得救之后,他便刻意在各方面装备操练自己,为去中国做准备。很快,他便经历到顺服神的呼召所需付出的代价:结识两年的女友明确表示想留在家乡,跟他正式提出分手。试探很快临到他: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中国呢?现在放弃还有转机。找一份本国的事奉,或许还能娶到她。几天后的下午,戴德生独自坐在手术室内,咀嚼失恋之苦,又反复思量神的爱与美善。最终,失去人之爱的他,再一次被神的爱所包围,使得他得以在试炼中仍能欢唱:“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

 

这节经文第二次出现,则是在戴德生的发妻玛莉亚的笔下。1866年,兰茂密尔团队在赴华途中,遇到无数次风暴,几乎要船毁人亡。负有领袖之责的戴德生爬上落下,安抚水手和第一次出海的同工们,齐心协力挽救船身。而已有四次远航经验的玛莉亚则始终在摇摆的船舱中,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如同一座灯塔般安静和温柔;她以她孤女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神以往的信实,安息在神的爱里。当残破的兰茂密尔号驶入吴淞口水域后,玛莉亚在信中写道:“我读哈巴谷书时,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临到我——‘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

 

这两段貌似不相关、相隔十五六年的场景,却因着同一节经文而前后呼应。我们在其中似乎看到了神的幽默和智慧:玛莉亚才是祂为戴德生所预备的佳偶。

 

原文精意

 

要正确认识哈巴谷书3:18,必须要回到3:17。在果树不结果、田地不出粮、牧场无牛羊的境遇中生出的欢欣(עלז)、喜乐(גיל),远比五谷丰登、牛羊成群的处境下的感恩戴德更为难得。其实整卷哈巴谷书的主旋律都是“苦中作乐”。当神挪去祂的祝福(“神”外之物,或身外之物)后,反而帮助先知更清楚地发现,只有救恩这份产业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在神的作为貌似不合理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因主喜乐,方能以神本体以及祂所成就的救恩而“欢欣”(rejoice)、“喜乐”(joy)。我们对罪的认识有多深,便对神的救赎产生多少感恩;对救恩的体会有多深,对神之大爱的领受便有多强烈。我们不够喜乐,不是因为神救我们不够彻底,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罪性的了解太肤浅。

 

今日应用

 

我们常说信耶稣可以得平安喜乐,但若深究,无非是因为“新教工作伦理”与儒家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诸事顺遂、五子登科。顺境中的喜乐,乃是安全感衍生出来的愉悦心情。而戴德生和玛莉亚则是在他们人生的风暴中(对前者是感情风暴,对后者是真风真雨),仍保持了以神为乐的生命特质。宣教事工,通常很难获得身边亲朋的认同,需要要放弃不少物质的丰富,同时又充满各种风险。我们究竟因何喜乐?又在什么境遇中才欢欣呢?

 

祷告

 

为神的本体而感恩。为那些离开舒适区、走上宣教路的工人们祷告,求神以祂自身来替代他们所失去的一切。也求神兴起性别比例均衡的团队,为每一位宣教工人预备合适的配偶,让家庭的生命见证成为禾场上最美好的诗篇和讲章,在处处碰壁、常常匮乏、频频遇险的日子里,仍然以祂和祂的救恩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