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历史回顾 曹雅直:中国耶路撒冷的拓荒者——中国内地会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连载(二)

曹雅直:中国耶路撒冷的拓荒者——中国内地会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连载(二)

文/饶以德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内地会”成立150周年。有一位弟兄,特别在内地会两千六百多位宣教士中,选择12位内地会宣教士,简短地书写他们的故事,以纪念这些回应神的呼召来中国传道的前辈们。他们为传福音给中国人,付上了自己青春、健康、生命甚至整个家庭的代价,虽然在这片土地上承受着华人的仇视和攻击,同族的轻视和嘲讥,以及数不尽的瘟疫、灾荒和战争,但仍然在这里几代人前赴后继地服事。感谢主,带领他们在中国建立了成百上千的教会,将福音深深栽种在这片敌对神的土地上,直至今日,提到他们时我们仍然心存感恩,备受激励。所以,我们也期待能通过微信平台,与众多的弟兄姐妹分享这个系列连载。这十二个故事,有的耳熟能详,有的从未听闻,但都饱含着神的奇异恩典,并且短小精悍,适于手机阅读。在文末附有相应的近来在良友电台播放的广播剧,声情并茂、内容充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年前辈所走的天路历程,是不错的通俗文艺作品,也推荐给弟兄姐妹。

 

温州,一个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获益匪浅的城市。除了经济方面亮眼的成就,它还有着超过两千间教会、估计破百万的基督徒,这为它挣得另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的耶路撒冷”。然而谁能想到,这座宏伟“圣城”的奠基者竟是一位学历不高,甚至只有一条腿的宣教士?

 

 

瘸腿的把掠物夺去

 

曹雅直(GeorgeStott)是苏格兰人,北地的开阔与严寒塑造了他坚忍踏实的性格,他从小便以农场工作为职志,但似乎上帝觉得有更适合他的差事。十九岁那年,他滑了一跤,膝盖碰上石头,没想到这个小意外竟酿成了左下肢白肿,两年后他只好忍痛将左膝以下切除。这场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在病榻和沮丧当中认识了上帝。之后他在学校教了几年书,也渐渐萌生了前往中国宣教的心志。当然,没有差会敢派一个瘸子前往中国,唯一的可能就是刚成立的中国内地会。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差会,又缺乏宗派力量的支持,客观而言,内地会确实难以吸引一些高学历、受过完整神学训练或是具良好社会地位的青年加入,但戴德生也不是很在意。他知道这些都只是外在条件,并非决定宣教工作的关键,而且他乐意让有心宣教的人投身服事,无论他们是农夫、工匠,甚或是妇女。虽然已经做了心理预备,但当戴德生见到曹雅直,还是忍不住要多问几句⋯⋯

 

“在中国如果发生暴乱,你要怎么逃?”戴德生必须为最坏的情况作打算。

“我不曾想过要逃跑”,曹雅直平静地回答,他又巧妙融会一句以赛亚书的经文,“而且我认为‘瘸腿的’将会得到‘掠物’。”

去中国毕竟是一趟凶险难料的旅程,戴德生还是想要再确认他的心志:“你只有一条腿,为什么还坚持要去中国?”

“有着两条腿的人不去,所以我必须去。”

 

1865年十月,曹雅直搭上前往中国的轮船,成为内地会的先驱宣教士之一,而他一生都忘不了戴德生的信任与接纳。

 

拓荒者的步履

 

1870年,曹雅直前往上海迎接他的未婚妻曹明道(Grace Ciggie Stott),这也是两年多来他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工场——温州。曹明道原本也要加入所谓的兰茂密尔团体,成为第一批派至中国的内地会宣教士,但却因为健康因素无法成行,只好转回家乡服事。同一时间,经过在宁波十八个月的训练后,曹雅直终于进入温州。他孤身一人、寸步不离,期间甚至有长达一年的时间未见一个英国脸孔,不曾听过一句英文。

当时的温州还未对外开放,西方的商旅甚少来到这个交通不便的港口,当地的居民对于白皮肤的外国人还有很多的猜疑与抗拒。当黄发碧眼的曹雅直步履蹒跚地在街头走动,有点规矩的人顶多就是转身闪避,但也有些少年直接冲着他喊“洋鬼”、“独脚番人”,还拿起石块朝他丢掷。当曹雅直好不容易觅得一个落脚处,隔天一早便有成群的民众前来捣乱,逼他搬出去。“你们很清楚看到我是个瘸子,如果我想从你们手中脱逃,我没办法;如果你们想杀我,那很容易,但会为你们招来麻烦;如果你们现在离开,你们将会发现我不会伤害任何人;总之,我既然来了,就不打算走。”曹雅直坚定的回复让团团包围着他的群众知难而退。

 

曹雅直的主要策略是开设学校,借着教育来传递福音,这也是他在苏格兰的拿手旧业。但是当时的温州民风保守,没有人愿意去向洋人学习洋学问,曹雅直只好锁定那些没钱送孩子读书的家庭,并且提供这些学生餐饮、书本、文具、住宿,甚至每月十大洋的补贴。不难想象曹雅直的忙碌,十二个孩子住在家里,他要督促他们晨祷、读书,张罗整个学校的生活所需,又要备课、准备讲章,还要去探访和布道⋯⋯虽然他如此尽心尽力,学校的情形也蒸蒸日上,但开始有传言说他办学的目的是要诱拐孩童,偷走他们的心肝内脏,这些谣言甚至吓得学生不敢来上学。

 

曹师母的到来,对于曹雅直而言,在情感和工作上都有莫大的益处。然而,两个人真的强过一个人吗?曹明道初至温州之时,北方的天津因为多名孩童失踪,人们将矛头指向了收养孤儿的宣教士,爆发了天津教案,对洋人的怀疑和愤怒快速蔓延,温州城内也情势紧张,暴乱一触即发,同样收容学生的曹氏夫妇自然是最显眼的箭靶。这时候的曹雅直已经不是孑然一身,可以毫无顾虑地向前冲,他开始思考是否要离开——为着妻子的安危。知道了曹雅直的心思,曹师母便向他陈述心志,她担心这一去将再也无法回到温州,因此她愿意留下,仰望神的恩典。对曹雅直而言,这是何等的安慰!往后师母不但称职地扮演女主人的角色,让曹雅直有更多时间心力去开拓教会,她还成立了女子学校,拓展了他们在温州的事工。

 

甲申之火

 

经过十数年辛勤耕耘,曹氏夫妇在温州的经营略有所成,花园巷教堂和学生宿舍陆续完工,城外的平阳、桐岭等地也建立了教会。然而,一场风暴正要降临。1884年,中法战争在东南沿海激烈展开,战争带来的财耗、劳役和紧张情绪也扩及至温州,人们遂开始将满腔怨气转移至洋人身上,并不分英人或法人。居民的挑衅也激起了信徒的火气,冲突终于在城西耶稣教堂爆发了。城西堂是由英国偕我会宣教士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主持的教堂,但暴动随后也波及到内地会、天主教的教堂与房舍,温州全城陷入混乱。

 

这次曹雅直不得不离开了。在教案爆发的那个夜里,曹雅直急忙将学生带入衙门,短短的路程中,无数石头向他们飞掷过来,也有好几个学生走散了⋯⋯多年辛苦经营的宿舍、学校、教堂都在暴乱中付之一炬。曹雅直只好先去一趟宁波,将学生们安置好,再回到温州进行乱后的复原工作——不只是房舍财产的重建,还要坚固信徒的信心。在如此庞大的仇外压力下,信徒们能够继续持守信仰不后退吗?令曹师母感动的是,在他们夫妇所服事的两百位信徒中,居然只有两个人因恐惧而退却。虽然历经火烧,中国耶路撒冷的工程却是更显坚韧。

 

最后之战

 

1887年,曹氏夫妇决定暂离温州,回一趟英国。这个决定主要是因为曹雅直的健康每况愈下。经过多年的辛劳,他的身体其实已经无法负荷,心脏、肺脏都出现问题,在医生建议下,他转往法国南部疗养。“你觉得我还可能回到中国吗?”在重病之中,曹雅直焦急地问着医生,但医生却避而不答,于是他接着说:“不用害怕告诉我最糟的情况⋯⋯,只要是出于他的旨意,我可以留下来受苦,我也可以去中国。”

 

或许曹雅直已经用另一种形式表现他对主的坚毅不拔,但师母却还在学习放手。师母一直在挣扎、与神摔跤,她甚至会在夜里醒来,求神不要带走曹雅直。“亲爱的,时间还没到,上帝会先等你愿意,然后他的时间才会到”,曹雅直说。接下来的几周,他们夫妇一起祷告,曹雅直带着曹师母讨论她未来的服事,包括她什么时候回中国、回去之后要做些什么事工——他们一同学习靠主战胜对于死亡的恐惧。1889年的复活节早晨,上帝接去了他亲爱的仆人曹雅直,曹师母陪伴他走过最后这段死荫幽谷,也同享从神而来的胜利与喜乐。

 

瘸腿的怎能把掠物夺去?为了福音的缘故,曹雅直展现了锲而不舍的决心,以及对上帝全然的信靠与交托,而温州教会也确实结出硕大甜美的果实。教会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之力,其间还有各样试炼的火焰,而我们是否能够坚定倚靠、坚持到底?

 

延伸阅读:《昔我往矣:内地会赴温州宣教士行传》:海外基督使团与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联合出版,2014。

 

广播剧:http://www.729ly.net/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28913&Pid=51&Version=0&Cid=1407&Charset=gb2312

第一集:曹雅直夫妇(上)

第二集:曹雅直夫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