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历史回顾 金品三:天国侠医——中国内地会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连载(六)

金品三:天国侠医——中国内地会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连载(六)

文/饶以德

 

兰州自古以来便是丝路上的重镇,也是古代中国走向西域的重要前哨站。这个城市沿着黄河而建,加上南北两山夹峙,形成东西狭长的格局。黄河北岸有一名胜白塔山,它因山上的元代白塔而得名,其山沿河迤逦,彷佛兰州城的一道保障。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位于白塔山山脚。在繁忙的院区当中有幢灰色砖造建筑,它并不多言,仅借着一身古朴诉说自己的使命与故事——它原名博德恩医院,这所医院继承着一个未完的使命、一段开荒的故事⋯⋯

 

顺流而生

 

1887年,景色入冬,水落石出,但在汉水的行船上,金辅仁(George King)一家仍在飘荡。金辅仁是内地会的老骨干,早在1875年就来到中国宣教,甘肃、陕西和湖北都留有他工作的痕迹。这一年他奉派至陕西南部的安康,但在数月的奔走努力下,依然无法找到落脚的地方。金辅仁心中的无奈可想而知,他转身轻搂即将临盆的夫人邬贵贞(Harriette Black),原希望能在安康迎接孩子的出世,但看来是要落空了。金、邬二人在宣教工场相遇相知,他们也是第一对在内地定居的内地会夫妇。对他们而言,这不过是一时的失望,他们知道神的工作有其时间与美意,于是便叫船夫调转船头,之后再寻机会。“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太8:20),伴随父母的脚踪,金品三出生于汉水的行船之中。

 

在中国十几个年头过去,金辅仁越发感觉中国对医疗人才的需要,便趁着回英述职的机会,花六年时间攻读医学学位。再返中国,金辅仁已是金医生,他前往山东芝罘,在内地会为宣教士子女开设的学校担任校医。芝罘学校为一完全采用英制的寄宿学校,办学认真严谨,有人称其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西学校,学生高中毕业后可径升英国任何一所大学。除了智识方面的训练,这所学校更重视信仰方面的陶冶,六十余年的办学岁月中,共有一百五十多位毕业生奉献宣教事业,承继父母的使命。但金辅仁的医疗宣教开始得似乎有些迟,他在芝罘学校服事仅三年,便因为师母的身体孱弱,不得不告老还乡。金品三也随父母返英,结束在芝罘的修业,暂别中国。

 

从发现需要到正式成为医疗宣教士,金辅仁走了好长一段路,这些路程都被金品三看在眼里。他在英国的医学院“潜心学道”,等待“出山救人”的时机。1910年内地会的《亿万华民》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最大的需要是医疗宣教士⋯⋯,目前我们知道有两个地方的医院已具全套设备⋯⋯,但问题是:医生在哪里呢?”经过多年的准备,金品三终于等到上帝捎来的指令!

 

砥砺学信

 

由于小时候在中国成长,金品三很快就通过语言的课程,投身医疗工场,学习适应中国当时的医疗环境。他先是被派至开封福音医院协助柯维则医生(Dr. Sidney H. Carr)。这是个极度忙碌的医院,只有两个医生,但每年门诊人数却破万人。纵使见识了中国内地医疗资源的匮乏,金品三却没被忙碌淹没,他总是分出时间到乡村布道,因为他来中国不只是要救人的身体,还要救人的灵魂。与他一同下乡的伙伴中,有一位医学生名叫高金城,他是金品三重要的朋友与同工,这两个好兄弟日后将一同在西北大展身手。

 

在开封初试啼声后,金品三随即又被派至山西平阳的善胜医院,协助柯医生的弟弟柯维忠医生(Dr. John C. Carr)。善胜医院的前身是卫理森医生(Dr. William M. Wilson)开设的戒毒所与诊疗间,卫医生于庚子年殉难后,家人捐了一笔款项,希望能在平阳继续他未完的工作,于是便有了这所名字典出罗马书,彰显“以善胜恶”精神的医院。金品三在山西依然不改其志,他常与中国同工相处,也常常带医学生一起下乡布道。有一回,他为了在四个城门口张贴教会聚会的讯息,沿着平阳城墙走了一圈,路程有七公里多。他幽默地鼓励同工说这是一种“运动”。

 

从开封到平阳,彷佛是上帝耐心的磨练。对于中国的环境、医院的运作,金品三已经有相当认识,是时候将挑战交予金品三了——他受命前往兰州创设博德恩医院,延续博德恩在西北未完的使命(关于博德恩请看本刊微信于2015年5月6日所发的文章《博德恩:天国经理人》)。

 

奠开北荒

 

内地会在兰州的工作始于1885年,宣教士在这座城市可以接触到汉人、回人、藏人,也有宣教士从事医疗工作,但仅止于简单的诊疗所,始终缺乏像样的西式医院。1913年,博德恩在埃及倒下了,他虽没有机会亲历西北,但他的遗赠却让兰州的西式医院成为可能。金品三的任务就是要将可能化为事实。

 

除了经费就绪,兰州博德恩医院的创建可说是从零开始,金品三要负责买地、监工、统筹新医院的人事,平日还得行医治病,可谓分身乏术。幸好此时有一重要人物——护士夏裕恭(Miss Christina Shaw)前来帮助。这位小姐非常勇敢,从澳洲来到中国宣教,当她听到兰州有需要,更是义不容辞地亲往相助。她在前往甘肃的路上遭遇有名的大盗白狼,但她面对枪口威胁却毫无惧色,并向白狼传讲福音,最后白狼亲自向她道歉,将她安然释放。夏裕恭不但在医院事务上是金医生不可或缺的助手,次年春天,她更成为金品三的贤内助,两人结成一对大漠侠侣。而在金品三的力邀之下,高金城也放弃了在河南的医院工作,加入博德恩团队,前来西北助好兄弟一臂之力。

 

博德恩医院有80个男病患床位、40个女病患床位,还有门诊室、手术室、化验室、药房等设施,当时是甘肃最完善的医院,也是该省唯一的西式医院,常有人跋涉数周前来求诊。这几个医护人员,要支持一整个省的需要,他们一天大概要看40位以上的病患,另外还要照顾住院的病患。即使如此忙碌,金品三依然坚持训练中国医学生。他招募了12名学生,每天上课6小时,还要求学生课余必须到街头派发单张,甚至亲自带学生入乡医疗布道。创建博德恩医院不只是完成一幢建筑或一套制度,它最需要的是本地的传道医生。金品三很清楚上帝托付给他的任务,为此,他必须将医疗知识倾囊相授,同时不断鼓舞学生传福音的心志。

 

有一回,金品三跟着学生吴宝瑛前往秦州看诊。秦州是吴宝瑛的老家,他们在这里看了六百个病人、动了四十个手术,回程他们又在一个叫做马营的小镇看了五百个病人。晚间于马营的客栈休息时,小偷溜入了他们的房间,却被金品三逮个正着,没想到小偷心一横,索性拾起腰刀向他身上招呼,连砍数刀,竟刺中了金品三的腹部。看到敬爱的老师负伤,吴宝瑛等学生满是愤慨,几个同工一拥而上,制伏歹徒,将其扭送官府治罪。然而,金品三的反应出乎众人意料,他竟请求官府:“不予治罪,当庭释放。”为了基督的缘故,为了中国人的情感,他愿意放弃自己的权益,留下宽恕和爱。金品三的医者心肠和仁义胸怀赢得了镇民的尊重,一共有两百位男士自愿护送金医生出马营,让他回到兰州治伤。

 

类似马营的事迹还有许多,博德恩团队在甘肃的付出,下至贩夫走卒,上至地方显要,人人称道。他们曾应省长之邀至洮州阻止传染病的扩散,他们曾第一时间到静宁去救治大地震中的伤员,他们救治藏族人,也前往河州建立回民医院,甚至建立甘肃第一间麻疯病院。但在这些功绩的背后,金品三也有无数牺牲:1918年,夏裕恭因为肺炎而过世,为了照顾两个幼儿,他又与文济华宣教士(Miss Ivy Ethel Wallis)成婚,两人之后所生的孩子中,也有两个不幸夭折⋯⋯

 

浪涌不息

 

1920年代,民主和科学等西方新思潮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救星,加上国内外政局的推波助澜,许多知识分子将矛头指向基督教,称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与迷信的结合体。各地青年受到这些思潮和民族情绪的鼓动,纷纷发表反教言论,号召罢课、发动学潮,甚至攻击教会人员,破坏教会财产。面对强大的压力,许多差会只好将人员召回,有近半数宣教士返回母国,形成所谓的1927年“大撤退”。虽然内地会的政策是“不退反进”,何斯德主任在此时发起了两百位宣教士的征召运动;但同时间,总部也发出指令,要求内地的宣教士尽量往安全的区域移动。

 

转往天津避险的指令传到了甘肃,宣教士们在兰州集合,准备出发,总计38位成人、12位儿童,而金品三正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官。为了节省经费与时间,他们雇了8艘羊皮筏子,打算先沿黄河下行至包头,再从包头乘火车到天津。这段航程充满凶险。黄河出兰州之后便是一连串峡谷地形,水道暗藏无数漩涡与激流,羊皮筏子有时会搁浅,宣教士们必须协力将筏子推出浅滩方能继续行驶。在内蒙古靠岸时,他们还遇到土匪,在子弹的恫吓下,一行人也只能勉强留下买路钱。经过这次打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撤退队决定改为夜间航行,但摸黑行船也导致搁浅状况大为增加。6月5日,8艘羊皮筏子居然全数搁浅,金品三再次肩负起指挥的工作,身先士卒率领大家行动,一艘一艘地将皮筏自浅滩推出。正当金品三要推开最后一艘受困的筏子时,他却在黑暗中失去了重心,一道急流立刻将他卷进漩涡之中。同工们试图相救,但在黑夜与急流之间束手无策,他们又花了一整天试图打捞遗体,仍是一无所获。离开之前,他们告诉附近的乡民,如果有寻获金医生的遗体,可以到包头领赏。可惜的是,直至今日,仍然没有金品三遗体的下落⋯⋯

 

宣教是条漫漫长路,仅凭一人之力无法将福音传到地极,这必然是一场接力赛。金品三无疑是一个最称职的接棒者,也是最细心的传棒者。父亲金辅仁的医疗宣教策略、博德恩的西北开拓之梦,金品三都忠实地背负,尽心竭力将其完成。他对中国医学生的悉心栽培、在黄河浅滩上的奋力一推,都是为了让教会的下一棒走得更稳、更远。他的好友高金城继续西行,在甘州建立了医院和教会;学生吴宝瑛不但接手博德恩医院院务,又在家乡秦州创设医院;师母文济华则带着孩子继续服事,直到1945年才离开中国⋯⋯宣教路上,上帝的使者有如黄河浪潮前仆后继。

 

白塔山下,博德恩医院前的黄河依然奔流,百年来不曾停歇,滚滚洪流朝持定的方向直奔而去,彷佛一个没有终结的故事。故事还未完结,接力赛仍要继续。生于汉水,殉于黄河,金品三忠心地在宣教的浪潮中前进,跑尽了他当跑的路程。在这跑道上,你是递棒者,还是接棒者?你是否正为交接棒的那一刻作预备?

 

 

 

延伸阅读:

《舍命的爱》,美国中信出版社‧香港海外基督使团,2006年。

《长江杏林》,香港海外基督使团,2007年。

George King – Medical Evangelist,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