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恩膏
引言
祷告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圣经不仅鼓励信徒互相代求,恳切祷告,并肯定“义人”的祷告是有果效的(参雅5:15-16)。因为神乐意聆听人的祷告,也乐意向人施恩。然而当我们思想神对事情的发生都有他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时,心中不免产生疑问:“祷告到底能否改变神既定的目标和计划?”问题的关键在于神是否“不能转变”(immutable)。
“开放式神论”认为神的本质是“能够转变”的,这位慈爱的神会随时因为人的祷告而转变。[1]例如,以色列人犯罪离弃神,神告诉摩西要他毁灭以色列人,摩西代求后,神便“后悔”,不再灭绝以色列人。所以开放式神论得出结论“神的未来总是开放的”[2],也就是说神不能确知将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神的期望和美好计划也不一定都能实现[3],因为神的计划必须因着人类的自由抉择而转变[4]。神不知道或不需要知道将来的每一样细节,所以“人祷告,神就转变”。[5]如此说来,神赐恩惠给人,就不是他主动的行动,乃是人祈求的结果,这样的结论完全违背了圣经中说神是历史的主宰。[6]
“开放式神论”对于祷告的理解,乃是建基于神的本质“能够转变”。[7]那么,到底神的本质是否“能够转变”呢?本文将从“古典神论”对“神不能转变”的理解,探讨圣经中“神会后悔”的真实含义。以便读者更好地实践祷告生活。
一、神“不能转变”的含义
神的“不能转变”包括三个方面:
1、神的“永恒性”超越时间,同时又参与在时间之内
神的“不能转变”并非以希腊哲学的方法去理解,不同于柏拉图哲学的理型世界[8],将精神与物质、永恒与时间都看做是相对的,“古典神论”认为神的“永恒不变”并不是一种没有时间性的状态,对于神来说,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神和时间的关系,并不等同于人和时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神的永恒性不仅是在时间线之外的一种整合性时间,它也参与在时间之内”[9]。住在永恒当中的神,超越且不会受制于时间,却又能够参与到历史时空之内,这与柏拉图的二元论世界观所理解的神“不能转变”完全不同,圣经中永恒的概念,超越了“时间”与“永恒”相对的概念。[10]
2、神“不能转变”是指“神的本质”、“意旨”和“知识”永恒不变
(1)前文已经解释过“神的永恒”是一种穿梭于时间线内外的永恒,“神的本质不能转变”就是说自有永有的神,既超越时间及时间内的任何一种转变,同时也参与在时间之中而又不受时间的限制;
(2)“神的旨意”永恒不变正是建基于“神的本质不能转变”,是指神对人的意向是永恒且全知的,[11]神只是在不同时间、环境下,以不同形式的行动和态度来对待人,但神对待人的意向,也就是他的旨意,乃是不改变的[12]。
(3)“神的知识不能转变”是指神拥有全备、全智的知识,并不需要人的指导,也不需在时间的进程当中学习新的知识。神从时间的开始就已经知晓时间的末了,神在永恒之中就已经知道会发生在世界中的每一件事情,神能参透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神并不需要回头向后看过去,也不需要向前观看未来[13]。一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物,都永远且明明白白地陈列在神的面前,他在“永恒”之中已经“知晓”了这一切[14]。
3、“不能转变”的神,能够与时间之中的人建立关系[15]
事实上神很乐意与人建立关系,正如巴文克(Bavinck,1854-1921)所说:“虽然神本身是永恒的,但是神临在于时间之内;虽然神能够超越所有空间的关系,但是神存在于空间中每一点。”[16]也就是说,本质“不能转变”的神以各样不同的形式临在;在不同的时空当中,神以不同的形式引领人,与人建立不同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并没有影响神“不能转变”的本质。由此来看,人的经验是在不断转化和进深的,而神本身仍然是“不能转变”的[17]。
二、神的“不能转变”建基于圣经
古典神论认为,根据神对自我的宣称:“我是自有永有的”(出3:14),证实神的“不能转变”来源于圣经。我们可以从“永恒”和“历史时空”这两个角度来理解神的自我宣称。[18]
1、从永恒的角度来看
神的名字“我是自有永有的”表明了神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神的存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在时间未有以先,在天地万物未曾造成之前,神已经存在,从亘古到永远,神是存在的(参诗90:2),因此一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物都是在神的掌管之中,也就是说,将来所要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会限制和影响神。
圣经中神表明自己本质是“不能转变”的宣称还有:“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1:8)。因为“将来”已经在神里面,神的知识和旨意已经知道将来,所以对神来说没有任何的不肯定,神的将来并不是“开放”的[19]。“因我耶和华是不改变的”(玛3:6)。加尔文早就指出:“他(神)自我存在,所以是永恒的;而且赋予一切受造物的存有和存在。”[20]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神的本质的“不能转变”建基于圣经。
2、从历史时空的角度来看
当神向摩西启示他的名字“我是自有永有的”,表明这位永恒之中“不能转变”的神,愿意让人知道他的名字,愿意跟人建立关系。而且神并不是以陌生人的样式向摩西显现,他把自己的名字与以色列人的列祖联系在一起,表明他是他们列祖的神。神宣告他是“你们列祖的神”(出3:15),列祖是几世纪以前的人,但神却一直未有改变。[21]然而这位在永恒之中“永不改变、信实且永远一致的神,绝对不会离弃他的百姓”,[22]他亲自参与到历史当中,表明他是历史的主宰:“神过去怎样帮助以色列人的列祖,今天也会怎样透过摩西帮助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捆绑,将来也会继续保守和供应以色列人。”[23]
因此,圣经中神的自我宣称:“我是自有永有的”,清楚地说明了神的本质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不能转变”的;同时这位“不能转变”的神,愿意参与到历史时空当中与人建立关系,并借着不同的关系和表现形式,将恩惠赐给人。
三、正确理解神会“后悔”或“回心转意”
1、表面后悔与实质不变
既然神是如此“不能转变的”,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圣经中有些经文提到“神会后悔”呢?这是否表明神的旨意会“转变”呢?古典神论认为经文中神会“后悔”不能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需要依据“上文下理”进行解释。当圣经用“后悔”来形容神时,并非表明“神的本质”或“神的旨意”转变了,乃是因为人类的有限性,圣经必须用一种“婴儿的说话”来表达出人类能够理解的意思,[24]即“说话的神,用人的语言来表达神的话” [25]。奥古斯丁指出,人的经历感觉到似乎神“后悔”了,然而事实上神并没有转变,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在神的永恒计划之中,永恒不变的神,随时可以使用不同的“工作方式”来执行神“永恒不变”的旨意,也就是说:转变的是神“工作的方式”,而非神的本质或旨意。[26]加尔文同样指出,根据人所能够理解和认知的模式,圣经采用不同方法描述神[27],意即:“相对于神本身的意旨”,神是不会“后悔”的;“相对于我们而言”,为了“迁就”人的理解能力,圣经便用“后悔”来形容神,实质上神是“不能转变”的。
有限而又有罪的人,却又同时可以对神有知,正是来源于神的屈尊[28],神愿意俯身与人建立关系。圣经之所以“后悔”来形容神,乃是出于“迁就”人的理解能力(加尔文)及根据神的不同“工作方式”(奥古斯丁)来表达而已,实质上神的本质、意旨和知识都是“不能转变”的。[29]
2、一个实例:摩西的祷告
当摩西在西奈山领受十诫时,以色列人却在山下为自己铸造了一个金牛犊,敬拜它,声称这就是领他们出埃及的神。耶和华神非常愤怒,他对摩西说:“你且由着我,我要向他们发烈怒,将他们灭绝”,摩西便恳求耶和华(出32:10-13),“于是耶和华后悔,不把所说的祸降与他的百姓”(出32:14)。从表面上看,似乎神原本的计划是要灭绝以色列人,但因为摩西的祷告神改变了自己的“旨意”。
然而,倘若我们更加细心地查看经文的每一个细节,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当摩西在山上领受诫命之时,他对于山下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是神主动将这件事情告诉摩西(出32:1-8),倘若神真的“定意”要灭绝以色列人,他完全不需要先告诉摩西。神之所以告诉摩西,为的是要“引导”摩西为以色列人代求。原本以色列人因为背叛,祭拜偶像,已经失去了神选民的资格及神的恩典,然而借着摩西的代求,神为以色列人提供了一个重新得救的机会,如此神也能够继续实现他对亚伯拉罕的应许[30],继续他救恩的计划。换言之,摩西的代求不仅早在神的预料之内,更是神一手促成。摩西代求的祷告,以及神回心转意“不把所说的祸降与他的百姓”都是神“永恒计划”之中的一部分。
正如派博(John Piper)所言:“神的后悔是一种在全智和对将来完全预知的情况下的经验,虽然这经验是真实的,但是并不像有限的人所经验的。”[31]如此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于是耶和华后悔”,并不是因为出现了神意料之外的事情,以至于神不得不“感到”后悔,或者神的“心意”被人的祈求改变了,乃是神在“不同环境下”,借着不同的“工作方式”来执行神“永恒不变”的旨意。转变的只是神“工作的方式”,而非神的本质或旨意。在神永恒的旨意当中,祂早已参透一切“新”处境的发生,事实上在永恒当中神也早已进行了抉择,只不过等到特定的历史时空才充分地表现出来,藉此神与人在这些“新”的处境中相遇,[32]从而建立关系。
四、祷告的真实含义
既然神的本质和神的旨意是“不能转变”的,这似乎告诉我们“祷告”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因为无论人怎样祷告,都无法改变神的“意愿”。这种自下而上的祷告观:“人的祷告,影响和改变神的旨意”,实际上是不明白祷告的真实含义。祷告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祷告生活是一个基督徒确切的特征。[33]古典神论解释真正的祷告乃是建基于神的主权,它首先从神的恩典开始,然后才临到人那里,再由人归回神[34]。
1、祷告是与三一神的对话:改变自己的心意更加符合神的旨意
真正祷告是自上而下,由神所引发,在祷告当中人与三位一体的神展开对话。当我们祷告的时候,就是神的生命在我们口中、心里运行,[35]是神与人建立关系、交流的过程。我们在天上永恒不变的天父,因着他的慈爱和怜悯,在我们心底动工,引导我们向他祷告。虽然天父本身不会受时间的限制,于他而言也不会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别,但他却愿意透过圣灵和圣子的工作,引导我们在祷告中与他沟通、建立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向神祷告时,我们与父神之间并没有时空的距离,并且他总是临在我们当中聆听一切祷告。”[36]圣子和圣灵的工作,就好像父神的“一双手”,在我们的祷告中,圣父借着这双手真实地与我们同在。由此可见圣子耶稣及圣灵就成为我们真实祷告的动力和源头。耶稣以“道成肉身”的方式降生,他的到来与死而复活,使生活在时间限制当中的我们,生命得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与“永恒不变”的神得以建立关系。唯有借着耶稣,我们才能与父神建立最真实、亲密的关系,因此一切的祷告,都应当是透过耶稣而发出,并以耶稣基督的“教导”以及临在我们心里的圣灵的“感动”而进行,而不是按着我们自己的心意。
正是因着父神“永恒不变”,我们得以认识神是大能的,他在我们祷告以先已经知道一切,知道我们会遇到的一切困难,知道我们一切的需要,他也早已在永恒的旨意当中,为我们预备了充足的恩典。也就是说“祷告”不是我们向父神索要好处的手段,而应当是我们借着基督与父神建立关系、领受从天而来的祝福和恩典的管道。
如此,神的“不能转变”不仅不会显得生硬、刻板、悲观,反而成为我们的确据和保障。因为神的“永恒不变”性,所以他不会因着人的懒惰、疏忽或失败,而无法将恩典赐予我们;相反,无论人的光景如何,神仍会在各样的环境、时空当中,引导我们向他祷告,不断地看顾、供应我们。因为真理的圣灵会赐给我们了解神心意的智慧,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合神心意的祷告。这样一位本质上“不能转变”的神,借着圣子和圣灵的工作,保证他一切的慈爱、恩典可以充分地临到我们。
总体而言,真正的祷告是与三位一体的神进行“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从圣父而出,透过圣灵在不同的处境使用多样化临在的模式,让人心里感受到神的爱,并激励和引导人向神祷告;圣灵的工作同时会引导人认识圣子耶稣,再透过圣子的教导,将人引导向上连接圣父。在此过程中人与三位一体的神的每一个位格都发生关系,借此过程,我们得以认识神“永恒不变”的旨意,并且顺服在其中。所以真正的祷告并不是转变神的“心意”,而是改变我们自己。
2、在神永恒旨意之中祷告
对于基督徒来说,祷告不是选择而是要求。关于真实的祷告,主耶稣基督已经给予我们正确的教导:“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如此,日常生活所需用的“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神的国和神的义”就是我们祷告的主要内容,我们不是要强迫神为我们做什么,乃是要努力在神面前谦卑下来,寻求神的心意如何,并且迫切地祈求“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太6:10),包括行在我们整个生命当中。圣经应许说:“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约一5:14-15),因此明白神的旨意对于祷告而言极为重要。神的旨意就是神永远的计划,即他在创世以前就已计划好要使之发生的每一件事,[37]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美好的计划[38]。神的旨意就是要我们顺服他的话语,遵守他的命令,因此明白圣经是祷告上的一大助力[39]。主耶稣也劝诫我们说:“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15:7)因此读经、背经,时常思想神的话语,会帮助我们明白神的旨意,也会给予我们正确的祷告方向。
我们的祷告也是神永恒计划的一部分,所以祷告是真实有效的,会促使事件发生,“当我们热切地为一个特定的人或事祷告时,我们通常就会发现,神已经命定了我们的祷告会成为他所使用、带来改变的一个方法”。[40]所以明白神的旨意乃是“不能转变”,不仅不会让我们失去祷告的兴趣,反而会激起我们迫切按照神的心意祷告的热忱。
即使我们因着自己的罪和有限不能清楚明白神的旨意,但“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罗8:26-27)。当我们真正认识到神的“不能转变”以及祷告的真实含义,就能很容易地明白这样的教导了。因为,在我们祷告以先,天父已经知道我们一切的需要,甚至父神比我们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他为我们预备了比我们所求所想更丰盛、更美好的恩典。他已经定义要把“最好的”给我们,就必然做成,只是有时神看为最好的在我们看来不一定觉得最好,此时我们就要存着谦卑和信心,“相信神的智慧高于人的智慧”[41],并且祈求神能够开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认识神旨意的美好。同时祷告不仅可以表达出我们对神的信靠,也是增长我们对他的信靠的好方法[42]。借着信心我们将自己交托给神,并在祷告当中进入与神更深入的交通,得着更加坚固的信心。
正如阿奎那所指出的:“我们祷告并不是要改变神的意向,乃是要得知神的意向所要达成的,然后为这些事情祷告。”[43]如此祷告时,敬拜真神就不再是一种操纵偶像的心态,我们就不会再把神当做能够帮助我们生活更美好的工具,而是真正视他为我们生命的主宰。因此,真实的祷告与等候、交托相连,等候神所命定的时间,并把一切的结果都交托给神,唯独信靠和仰望他。
结语
开放式神论认为神的本质是“能够转变”的,从而得出“神的将来总是开放的”。也就是说,神其实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所谓神的“预知”都只不过是神的期望和美好的计划,而神的这些期望和计划甚至不能实现,必须因着人类的自由抉择而转变。如此世界的走向、神的行动实际上都等同于被人的“意向”所左右。“人祷告,神就转变”,历史的主宰不再是神,而成了人,这完全违背了圣经的教导。
古典神论依据圣经的教导,认为神的本质是“不能转变”的,转变的只不过是神工作的方式,由此说明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神会“后悔”。如此,祷告的真实含义就不再是从人的意志出发,企图改变神的旨意,“祷告也不是自言自语,或治疗性的自我分析,更不是一种宗教性的仪式”[44]。祷告是与“三位一体神”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从神而来,透过圣灵和圣子的工作,帮助、教导我们认识神“永恒不变”的旨意,从而改变、塑造我们,按着“神的心意”进行祈求和代祷。如此神的恩典和慈爱,毫无阻拦和差错地临到我们及我们代祷的对象!
[1] Donald Bloesch, Essentials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2 Vols., New York: Harper&Row, 1982, 1:31. See also 1:27-31; 2:57-58.
[2] Clark Pinnock, “Systematic Theology,” in The Openness of God,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4, p.120.
[3] David Basinger,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Openness of God,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4, p.165.
[4] Cf. Paul Helm, Eternal God: A Study of God without Tim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2, p.91.
[5] David Basinger,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Openness of Go,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4, p.161.
[6] Bruce A. Ware, God’s Lesser Glory: A Critique of Open Theism, Leicester, England: Apollos, 2000, p.175.
[7]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浸信会出版社(国际)有限公司,2009年,第250页。
[8] “理型世界”(intelligible world)是根据柏拉图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而对世界产生的认知。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人类感官可见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对更高层次“精神世界”“完美理型”的一种投射,理型世界的“理”相对于现实世界中随时会改变的投影,是永恒不变、真实、完美而静态的
[9] 同上,第236页。
[10] Vladimir Lossky, Orthodox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Crestwood, New York: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78, p.62.
[11] Paul Helm, “The Impossibility of Divine Passibility,” in The Power and Weakness of God, ed. Nigel M.de S. Cameron, Edinburgh: Rutherford House Books, 1990, p.122.
[13]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37页。
[12] Augustine, City of God,11:21.
[14]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38页。
[15] 同上,239。
[16] Herman Bavinck, Doctrine of God, trans. By William Hendrikson, Grand Rapids: Eerdmans,1951, p.151.
[17]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39-240页。
[18] 同上,第252页。
[19] 奥古斯丁:《论三一神》,第5章。
[20] 转引自卡森·亨利:《神、启示、权威(二)》,校园书房出版社,2013年,第131页。
[21] 同上。
[22] Herman Bavinck, Gereformeerde Dogmatiek, vol.2, Kampen: kok, 1918, p.131.
[23]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54页。
[24] 同上,第255页。
[25] 卡森•亨利:《神、启示、权威(二)》,第112页。
[26] Augustine, Psalms, 132:11; City of God, 11.18, 21:14:9, 11.
[27]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I.17.12-14。
[28] 卡森•亨利:《神、启示、权威(二)》,第188页。
[29]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55-256页。
[30] 同上,第257页。
[31] John Piper, “Why the Glory of God Is at Stake in the ‘Foreknowledge’ Debate,” Modem Reformation 8.5 , Sepetember/October 1999, p.43.
[32]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57页。
[33] 史普罗:《祷告能改变事情吗?》,王兆丰译,2004年,基甸联机。
[34]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60页。
[35] 于力工:《祷告和祷告学》,橄榄基金会承印,1997年,第59页。
[36]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61页。
[37] 古德恩:《系统神学》,更新传道会,2011年,第325页。
[38] 于力工:《祷告和祷告学》,第84页。
[39] 古德恩:《系统神学》,第379页。
[40] 同上,第327页。
[41] 方镇明:《经验神:基督教神学2上:与神对话》,第269-270页。
[42] 同上,第372页。
[43]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ae IA, q. 19, a.8, r.2.
[44] 史普罗:《祷告能改变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