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译/述宁 校/王培洁 编者按:本刊在上一期以“宗派与宗派问题反思”为题,探讨在中国教会面临神学、牧养和建制的转型与成型期,当如何看待宗派。此后,我们也请正在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攻读神学硕士的张继南弟兄,访谈了该院华裔教授周钧权(Jeffrey Jue)博士,请他就宗派问题从历史角度继续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应用到今天中国教会的处境,提出建言,以期带来启发和帮助。 张继南(以下简称张):感谢主给我们机会进行这次访谈。您肯定对中国教会有所了解,她有许多独特性。中国教会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徒群体。对于宗派问题,中国教会界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主张宗派,而有些人对此抱有疑虑。所以,我们希望您能从教会历史的角度给我们一些建议。第一个问题是:宗派产生的 …
阅读更多 »宗派制还有未来吗?[注1]
文/埃德•史特泽(Ed Stetzer) 译/王培洁 校/煦 宗派制的困境 许多宗派似乎都陷入了艰难时期,我自己所在的宗派也一样。有的宗派是因为在基督教核心信仰上的神学争议而被削弱,其他的受到古典自由主义的影响。少数几个宗派,包括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再次确认他们对正统神学的委身。甚至连一些保守的宗派也经历了艰难的日子。数据显示,一些较大的宗派(除了很少几个灵恩派外)会友人数都普遍减少。 许多教会领袖看到人数的减少,都认为宗派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听到许多牧师宣告说,宗派对于宣教更多是一种障碍,而不是帮助。人们过去对宗派的忠诚度也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弱,甚至在某些方面完全消失。 &nb …
阅读更多 »清教徒与圣灵的直接运行
文/克里斯托弗•班尼特(Christopher Bennett) 译/安娜 校/杖恩 一、引言 请思想这些话:“如今上帝不会不通过圣经而直接带领人们。现在并没有从上帝而来的‘预感’。上帝不会给人直接的内心影响,让人去做这做那。人们不会听到上帝在他们里面说话。上帝和个体人类之间并没有即时的、直接的、非文字形式的交通。如果圣经真是足够的,这样的交通就并不必要。另一方面,如果真有这样的交通,每个基督徒都可能是潜在的圣经作者了。”[1]再想想这些:“……我们仍然可能陷入这样的错误中,即认为圣灵虽然不再以文字、异象或异梦的形式给予我们特殊启示,他却可能、并且确实会给予我们一些直接的感觉、印象或确信,我们将这些作为圣灵给我们的暗示,在一些特别境况中他借此告 …
阅读更多 »宣告释放祷告的巫术特征与祷告中的位格际互动——对一个范本的研究
文/阿盟 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诗51:4)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 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21:2) 引论 “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提前2:1)向神祷告被视为基督徒的“属灵呼吸”,为人代求则是基督徒的基本职责。然而怎样祷告却是一个问题。“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罗8:26),门徒也曾向耶稣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路11:1)。祷告有特定的、百试百验的“秘诀”吗?从我们的祷告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于三一神及其创造和救恩有怎样的认识呢?今天的教会,对祷告到底应有怎样的理解呢?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祷告范本的观察来初步思考这些问题,首先从人类学的视角,指出这个范本所反映的祷告 …
阅读更多 »路德神学所宣扬的十字架
文/阿盟 一、引论:杀人者该隐 这一次研讨的主题是“十字架与受苦”。我分享的内容是“路德的十字架神学”,较稳妥的说法是“路德所宣扬的十字架神学”,因为这不是路德个人的发明,而是源自圣经的教导;更好的说法可能是“路德神学所宣扬的十字架”,因为一切神学的功用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圣经,而整本圣经则是为主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作见证。 西方教会第二个一千年的历史,如果用图示的话,本来应该是一条直线,但神兴起了一个人,这条直线就变成了一个两股叉。当然不只是这个人,而是从这人开始,神做了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基督教乃至西方的面貌。2017年是这件事的五百周年。这个人就是马丁•路德,这件事就是宗教改革。在此,我尝试从他的十字架神学来探讨基督徒的受苦。来看一段经文: 该隐与 …
阅读更多 »“基督徒的”受苦——对《十字架的功用》一文的回应
文/张凯 当我们思考作为一个基督徒或者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中”本质上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时,所需的仍是,也唯独是:神的灵把我们的灵带到各各他山上,仰望、定睛、注视挂在上面的拿撒勒人耶稣。若非确切地知道我们的王经过怎样的道路,作为他子民的我们就不能知道我们事实上已踏上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我们需要求主使我们再次地、不断地确认他在本丢彼拉多面前所做过的那美好见证,他说:我的国不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国若属这个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为我争战(参约18:36)——基督徒作为基督的子民,因臣属、联合于他们的君王而进入了基督的这个宣告中! 前一阵子读到伽芬(Richard B. Gaffin, Jr.)教授一篇题目为“十字架的功用——末世论和基督徒受苦”[1]的文章时,心中 …
阅读更多 »人性本善?——再思原罪
文/张圣佳 罪行还是罪性? 在华人界谈罪永远是个千古难题,更何况是谈原罪。说白一点,谈罪的人似乎是不健康,也注定要不快乐;因为这样的人似乎有不同的心理结构,气质敏感,对世界有一种消极负面的看法。 基督徒当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不管一个人接不接受“罪”这个名词,人性的幽暗在我们的记忆与心灵中是那么真实,就彷佛是人所无法摆脱掉的地心引力那样真实。只不过,这跟原罪有什么关系?在这个时代,罪的概念已经快被人本的心理学给解构掉,而甚嚣尘上的人性进化说也让负面的人性观愈来愈像是尼斯湖的水怪,只闻其名不见其影。面对这股潮流,似乎去正视罪的外在行为比谈节外生枝的原罪更务实,更何况,要说出罪行的实例易如反掌,但原罪是啥玩意儿却让人一头雾水。 最令人困窘的是 …
阅读更多 »十字架的功用——末世论和基督徒受苦
文/小理查德•伽芬(Richard B. Gaffin, Jr.) 译/赵刚 校/煦 编者按 末世论决定教会的生存形态与牧养哲学,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当年,末世论是家庭教会与三自运动的重要分野点之一——天国的超越性直接否定了建制性教会在地上参与建设人间天国的可能性。舍己背十字架、对超越性永恒天国的盼望让家庭教会走过逼迫的狂风暴雨。 今天,系统性意识形态逼迫已经成为历史,建制性教会与社会各构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常常体现为利益性的冲突,而基督徒个体更多面对的则是无处不在的诱惑。老一代家庭教会在逼迫中舍己背十字架的属灵传统似乎一下失去了用武之地,大批家庭教会的第二代子女变得不冷不热,而新型教会也不太谈论舍己背十字架的属灵传统。我们的战 …
阅读更多 »附录:伽芬(Gaffin)教授及其神学贡献
文/禾壮 伽芬(Gaffin)教授堪称当代改革宗神学的巨匠。他受教于创立威斯敏斯特神学院的第一代神学家,尤其是John Murray,E. J. Young(伽芬的岳父)和Cornelius van Til等大师,但他也继承了改革宗圣经神学的开山鼻祖,老普林斯顿神学院教授Geerhardus Vos的衣钵[1],同时吸收了当代荷兰改革宗神学巨擎Herman Ridderbos对保罗研究的重要贡献[2],从而集当代改革宗神学最优秀的成果于一身,进而产生出以基督为中心的救赎历史观。 从救赎历史(historia salutis)和救赎程序(ordo salutis)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救恩和上帝的启示,是公认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圣经神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
阅读更多 »发展救赎性的释经讲道
文/道德 引言 在中国教会的讲台上,充斥着各样不同的讲道法。由于神学思想、教育程度、宗派文化传统的不尽相同,中国教会普遍存在以下不同的讲道方式:知识普遍偏低的农村教会比较多采用分享个人见证及神秘经历为主的讲道,没有主题和大纲,只是读一段经文,之后就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见证与经历;在一些受神秘主义影响的教会里,信徒会比较喜欢灵意或寓意式的讲道,他们相信在圣经经文表面之下有真正的意义,是否能够找出经文之下的最高属灵意义成为衡量讲员讲道的标准;相对而言,那些发展比较有规模的教会(如温州教会)采用的则是主题式和经文式讲道,有题目,有大纲,而且主题明确,容易了解和记忆,但却是自由裁剪经文;另外,受到海外灵恩派的影响,新近一些比较开放的教会更是将讲道娱乐化,强调讲道过程中的回 …
阅读更多 »基督教牛肉面
文/康来昌 有没有“基督教牛肉面”? 没有,只有好吃或不好吃的牛肉面。基督徒做的牛肉面,不一定比非基督徒做的好吃,如果手艺不佳,材料不好,缺工具,厨师再敬虔爱主,也做不出好牛肉面。如果手艺好,材料好,即使厨师打老婆、酗酒、赌博,他仍能做出好吃的牛肉面。牛肉面好不好吃,与厨师信不信耶稣,有没有重生得救,死后上不上天堂无关,而与他的手艺、材料、工具好不好有关。这是常识和经验,你去某餐馆,不是因为那儿的师傅勤读经,爱祷告,是坚定的加尔文主义者,你去是因为那儿的菜好吃;你找油漆工,是因为他油漆得好,不是因为他是基督徒。烹调、油漆行业如此,医生、律师、老师行业如此,生活中每件事都如此。 有没有“基督教数学”?没有,只有正确和错误的数学[1]。基督徒算帐和非基督 …
阅读更多 »教会的基本牧养单位是什么?
文/小约翰 很多弟兄姐妹认为教会的基本牧养单位是小组,有的认为是团契,中国家庭教会普遍比较忽视家庭,其实,家庭才是教会的基本牧养单位。 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如下: 第一,圣经中上帝多次与代表家庭的家长立约,家庭在上帝眼中是一个最基本立约单位。 亚当代表全家乃至全人类与上帝立约(创2:15-17;何6:7;罗5:12),挪亚代表全家乃至全人类领受上帝的彩虹之约(创9:12),创世记9:1特地提到“上帝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亚伯拉罕代表全家乃至全以色列领受恩典之约,并以割礼为记号(创17:9-14)。其后,大卫之约也是如此(撒下7:8-16),上帝特别说:“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撒下7:16) 由此可知,在圣 …
阅读更多 »恩典更新[注1]
文/提摩太•凯乐 译/杨基 校 /煦 一、简介 17世纪早期,很多基督徒从欧洲移民到北美,满怀对新世界的憧憬,盼望信仰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逼迫。他们建立了数以百计由敬虔信徒组成的新教会。可是才过了两代人,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已经看不到属灵的生命力。虽然很多人认同正统的教义,生活方式符合伦理道德,受洗礼,领圣餐,但他们在生活中显示不出被圣灵重生以后的品格特征。他们虽然是受洗的教会会友,但他们却需要归信基督。 作为回应,很多新英格兰的牧师呼召教会会友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更新。随后,在复兴和“灵魂丰收”(soul harvests)的时代中,很多城镇居民见证了他们的属灵觉醒:好像从熟睡中被唤醒来拥抱基督。在18世纪,大西洋两岸的许多巡回布道家展开这 …
阅读更多 »教会被掳于阿米念
文/吕沛渊 马丁·路德在1520年所写的《教会被掳于巴比伦》,旨在说明:教会在中世纪沦陷,被掳于教皇专权的黑暗权势之下,宗教改革是要归回圣经,如同以色列民自被掳之地巴比伦归回。假如路德在今日看到教会的乱象,则他所写的书必定改名为《教会被掳于阿米念》。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自中世纪直到今日,一直是在半伯拉纠派“神人合作、天助自助”的祸音之下。而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会则不断遭受阿米念派思想的侵扰;阿米念派人本思想以不同面目在历史中出现,直到今日。 本文的目的,乃是从教会历史学到惨痛的教训,痛定思痛,坚壁清野,亡羊补牢,归回并持守宗教改革信仰。由于我们里面的老我旧人,正是人本思想的根源与大本营,它会伺机而动卷土重来;所以,我们必须时刻警醒祷告,穿上新人,治死 …
阅读更多 »加尔文主义与阿米念主义的共同点
文/林慈信 华人基督教圈子里,有些同工、同道忧虑基督徒对加尔文主义的兴趣日增,可能对教会的合一性有害。笔者写了这份备忘录,强调加尔文主义与阿米念主义之间的共同点。 各位主内同道,我们不论是加尔文主义或是阿米念主义者,只要真正相信圣经的默示与无误,相信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和已完成的救赎大工,我们在信仰上就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我愿意指出一些共同点,以表示我们在主里的合一。 我们必须用爱心说诚实话,指出我们的共同点与分歧之处。大部分的加尔文主义者与大部分的阿米念主义者,在很多教义上是一致的。让我指出以下十三个方面: 1.“叫一切信他的”﹕福音诚恳地呼召与白白的邀请 我们都同意福音是上帝的呼召、邀请和吩咐。上帝 …
阅读更多 »认识教会的敬拜
文/杜鹏 对基督徒来说,敬拜神是非常重要的事;但可惜许多信徒今日对于敬拜一事究竟为何,知之甚少。他们真愿意敬拜神,但却不知从何做起。到底何为敬拜,谁能敬拜神?在何处敬拜?如何敬拜?这些问题不知困惑了多少基督徒。 教会的敬拜聚会在各种聚会中至为重要,各宗派和教会,都以其主日的集体敬拜为活动核心,藉此标志着其教会的特色,荣耀其所敬拜的主。无怪乎现代的教会,不论中、西方,都或多或少注重其崇拜的素质,并且借着多方面的更新,希望能重燃信徒敬拜的热火。然而,在这些改革的背后,是否有扎实的神学基础以作配合,好叫其敬拜讨神喜悦;或只是抄袭别人的敬拜模式,但求哗众取宠,敷衍问题了事呢?我愿意再次思想怎样才是合神心意的敬拜,希望借此好叫我们所敬拜的神,得着配得的赞美和敬拜。 &nbs …
阅读更多 »加尔文论敬虔操练(上篇):敬虔和“与基督联合”[注1]
文/陈彪 2009年是宗教改革先驱加尔文诞辰五百周年,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他。许多人都知道加尔文是集大成的更正教系统神学家,《基督教要义》奠定了近代基督教神学的架构和内涵;同时,他也是天才的解经家,为几乎圣经每卷书都写了注释书;他的影响更远远超出基督教的范围。正如牧者兼史学家David Hall最近指出的[2],因着加尔文的贡献,现今世界在教育、扶贫、伦理、教会制度、国家议会和政治[3]、职业价值、经济利益、音乐和出版等至少十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著名的荷兰神学家、教育家、牧师和政治家凯伯尔( Abraham Kuper ) 在四通讲座[4](Stone Lectures)中,从五个基本方面,综述了加尔文的世界观对人类的积极贡献。 然而大多数人似乎 …
阅读更多 »加尔文论敬虔操练(下篇):教会和个人的敬虔
文/陈彪 在上篇中,笔者依据清教徒改革宗神学院院长约尔·毕克(Joel Beeke)牧师的著作,讨论了有关敬虔的定义和实质,以及与基督联合的关系。真敬虔包含两个方面的诚实情操:爱上帝如阿爸天父、敬畏他如全权之主;而敬虔的目的就是荣耀神。我们也分别讨论了敬虔的双重联合(圣灵与信心),敬虔的双重洁净(称义与成圣)。这是要确保,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基督才是我们敬虔的终点,而敬虔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他儿子的模样——完美的上帝的形象。 我们将进一步了解,本于圣经的加尔文敬虔观如何在教会群体和个人层面上,实际地透过一些蒙恩的途径,带领上帝的儿女过得胜的敬虔生活。 总体来说,整本圣经都在教导上帝的子民,要在人生的每一个层面荣耀上帝。“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 …
阅读更多 »“以客为本型教会”的研究与批判
文/王文基 一、研究动机及范围 台湾教会明显跟着世界潮流走,一波接一波,不断有新的方式取代旧的方式;“崇尚时髦而贬抑传统”,几十年来引进了一堆如:第三波灵恩运动、祷告山、敬拜赞美、内在医治、细胞小组教会运动、启示性辅导、先知与使徒运动、G12以及各式各样的“特会”等等,几乎每一种都是“外国进口”的“流行商品”。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只不过是手段、方法或媒介,背后操盘的其实是“教会增长运动”(Church Growth Movement)。 在如此情境下,“搞方法”变成最高指导原则,用一位牧师引用邓小平先生的话就是:“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笔者亦听闻,某牧师认为教义神学在宗教改革后业已定型,应处理的教义问题已经处理完毕,现在 …
阅读更多 »从三一论认识圣经启示的圣灵
文/闻则信 前言 16世纪以前,罗马教廷的腐败导致了教会的腐化堕落。于是神允许了人文主义对教会的反动,侵入了教会机体,并在教会里得势一时。当人文主义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圣灵就兴起了信仰归正运动来纠正人文主义的偏差,把基督的教会重新带回正途。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1:9)。从某种角度来看,今天教会里各种运动的汹涌发展与16世纪人文主义在教会中迅速得势隐约有许多相似之处。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廉价恩典”被高声叫卖、肆意兜售,教会里“反律法主义”盛行,导致教会与世界的分别几乎完全消失。根据欧美国家的一些调查,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在离婚、婚外恋、未婚同居等罪恶上已经几乎与不信的人没有任何差异。最近,多个传统上保守的基督教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