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期推荐文章

本期推荐文章

在基督里看见神

[文/柯大卫(David Kranendonk) ] 荷兰改革宗基督徒有时会问到某位传道人的情况:“他是传讲基督的传道人吗?”当然,他们问的是,他是否传讲圣经中关于基督的教义。但他们也是在问,这位传道人是否将基督一切的丰富都充分地呈现出来,吸引罪人来到祂那里,在祂里面安息,与祂同行。讲道结束后,应该让人们因神的恩典而欢喜,又因看到基督的荣耀而战兢。

阅读更多 »

上帝之为上帝,首要在于祂的神圣荣美 ——爱德华滋论经验创造之美

[文/庆君] “美”和“经验”是爱德华滋思想的两个重要主题。爱德华滋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我们所见的令人惊叹的宇宙结构,其被造或被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对他而言,上帝不断通过“祂的话语和行动”启示祂自己,而遵守和赞美这些神圣的旨意,是人类尤其是基督徒的喜乐和责任。上帝不是美的一种,祂就是“美”这个概念的定义本身;受造物之美“相形于创造万有者那更耀眼的荣光和美”,是暗淡无奇的。而经验美,本质上就是经验基督,因为祂连接了造物主上帝和被造的人类。只有那些在基督里的圣徒,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真正美丽。基督教会正是这世间创造之美的最佳所在。

阅读更多 »

神的拆毁与建造

[文/江鸟医生] 通过这几十年的经历,神让我们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的生命其实非常脆弱幼稚,遇到一点困难就感到难以承受,似乎走到了人生的低谷。当我们看清这一切时,心中便无怨无悔了。原来,神是要藉此造就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奉献究竟是什么。神藉着人生的际遇把我带到了“零”的地步,好叫我在祂面前重新扎扎实实地成长。我将自己失败的经历摆在弟兄姊妹面前,希望你们能够吸取教训,看到神要在我们身上成就的工作,不是看到这个世界针对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看到背后神的手,神要磨炼每位儿女的生命,模成耶稣基督的形像,促成教会成长成熟。

阅读更多 »

末世论框架下的成圣模型 ——关于人如何改变、J曲线与保罗末世论的整合研究

[文/习安、苏民、亦行] 这个成圣模型有三个特点。第一,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末世现实。当我们闭上眼睛,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个模型,因此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我们正活在一个怎样的福音国度里。第二,在这个模型里面,我们的成圣动力完全是与基督联合,复活的基督赐下圣灵实施救赎,塑造我们越来越有基督生命的样式,我们活在其中。第三,这个模型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整全的成圣观。它可以应用于基督徒的属灵操练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继续使用“三棵树”的模型,但是我们会在末世论的框架下和在J曲线的视角中来使用。

阅读更多 »

罗马书5–11章中以色列与律法的关系——与保罗新观互动

[文/道格拉斯·穆尔(Douglas J.Moo) ] 保罗新观所预设的关于犹太教的看法更细致入微,虽然它本身多少有简单化和失衡的地方,却有助于纠正基督教在解释犹太教时存在的一些令人遗憾的成见。这场运动强调“子民”问题在保罗的神学议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纠错,因为传统上人们忽视此类主题。我与倡导保罗新观的人的争论往往不在于他们说了什么,而在于他们没有说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否全面地、平衡地对某些特定问题进行处理。

阅读更多 »

一种“更完美”的联合? ——称义和与基督联合的关系

[文/约翰·费斯科(John V. Fesko)] 近年来在认信改革宗的群体中,许多将归算和与基督联合对立起来的文献,无意中重复了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的一种错误性对立。虽然这些改革宗认信者毫无疑问地持守圣经默示性的坚定立场,但这一立场与任何假设保罗存在相互竞争的救赎模式(即司法性的和关系性的对立)的立场都不相符。在试图更完美地理解与基督的联合时,有些人把“神所配合的”给分开了。

阅读更多 »

加尔文的称义观及其当代误读

[文/约翰·费斯科(John.V. Fesko)] 与上一代的新正统学派一样,参与近期称义争论的人都试图声称加尔文是他们立场的先驱。与保罗新观有亲缘关系的人试图辩称,加尔文并不关心归算,而是认为与基督联合更为重要,以此证明他们的立场,但他们的论证失败了。如果说加尔文的称义教义只通过与基督的联合来实现,而忽略祂所归算的义,这就好比说一个人只要有心脏就可以活着而不需要肺一样——至少按照加尔文的理解是如此。同样,有人敢把当代关于称义新观点的术语归到加尔文身上,这便像是捏橡皮泥一样在利用这位改教家的思想。

阅读更多 »

平衡的讲道

[文/周毕克 (Joel R. Beeke)] 在许多方面,改革宗体验式讲道的讲道者,仿佛是在一条涂满油的钢丝绳上行走。他们可能会常常感到这样一种拉扯:为了要牢牢抓住基督教的某一重要方面,似乎就不得不放松对另一方面的持守……然而,讲道者必须坚定地持守神的全备真理,这样才会真正地使听道者全人得到更新。

阅读更多 »

为什么强尼不会讲道?

[文/大卫·戈登(T. David Gordon)]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阅读和写作这两项重要文化实践发生了严重的衰退,原因主要是:一个曾经以书籍为主要媒介的印刷文化,转变为了一个以影像和电子媒介为主的后印刷文化。如果我们的文化整体上无法或不再像以前那样进行阅读或写作,这将如何影响以仔细阅读古代文本和创作性地构思讲章为要求的讲道呢?我的新书《为什么强尼不会讲道》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问题。

阅读更多 »

徐光启的“天学”何以“补儒”? ——试分析徐光启是否在推动“天学”中牺牲了福音核心教义

[文/始明] 徐光启被称为天主教在晚明中国的“圣教三柱石”之一,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作为朝廷官员所主张的“补儒易佛”,即“天学”(即天主教)可以替代佛教成为儒家的有益补充。本文透过对徐光启两篇护教文献的分析和探讨,尝试辨析徐光启的信仰与新教福音派对福音核心教义的认识是否一致,以及他在“补儒”的主张中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妥协或弱化以期达成“补儒”的目的。

阅读更多 »

以文事主 ——《教会》杂志100期纪念专文(一)

[摘编/本刊编辑部] 作为媒介,文字的重要特征是安静。而神的百姓需要安静在神的话语面前。如今,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但依旧重要。文字事工也依旧重要。期待有更多的文字事工者兴起,以带领更多的神的儿女在神面前安静读字,由此共同经历在神里面的平安与宁静、成长与复兴!

阅读更多 »

神的话语应当被解释[1]

[文/布林格(Henry Bullinger)] 既然神将祂的话语启示给了人类,那么祂也会让人无论如何都能明白祂的话语。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因为一些难解的地方,而认为不可能对圣经有正确的理解。圣经允许人对它作出敬虔并合乎信仰的解释。然而,敬虔地解释神的话语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由神的话语本身所决定的。

阅读更多 »

拼命事奉:司布真教牧神学中的压力与苦难[1]

[文/利兰·布朗(Leland Brown)] 虽然人们常常将司布真所受的苦难与他的教牧事工分开探讨,但司布真本人却认为苦难与事奉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牧师必须受苦,因为他们是基督特别的仆人,是基督恩典的管道。他也相信,苦难能使牧师保持谦卑,使他们能同情自己的会众,也帮助他们经历自己所传讲的内容。

阅读更多 »

我与抑郁症:遭遇、认识、走出、服事(上)[1]

[文/苏民] 面对自己的困境、困惑,面对同样身陷抑郁的弟兄姐妹,面对令人扼腕心痛的教牧现场,我不得不开始去学习,与抑郁症相关的一些知识。随着学习的增多、加深,渐渐地,我能够藉着基于圣经真理的人论、与基督联合的成圣动力论,也结合一些专业知识、常识与经验,来面对自己的困境,来陪伴和服事身边的人。

阅读更多 »

爱任纽与约翰福音中的亚当预表基督

[文/马克·马科维茨基(Mark Makowiecki)] 保罗是唯一明确说到亚当预表基督的新约圣经作者,因此有人会认定,爱任纽的“新亚当”教义的使徒基础完全来自保罗。然而,本文指出爱任纽的“新亚当”教义的关键元素可以追溯到约翰福音的作者。在福音书中,约翰使用了互文对偶交错结构以及其他文学手段,将耶稣描绘成一个重演(recapitulate)亚当生与死的人物。

阅读更多 »

亲近神——越寒老弟兄谈灵修

[文/越寒] “灵修”不是提升自己,使自己有一个高超的灵性、一种神秘的经历,而是为了要与神越来越亲近。越来越认识祂,越来越爱祂,越来越为祂而活,这才是灵修的目的。亲近的前提是藉着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耶稣基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弗2:13)惟独有基督所赐的生命,才能亲近神。

阅读更多 »

应用才是讲道的灵魂——马思璀论讲道方法

[文/马思璀(Petrus Van Mastricht)] 我之所以称其为“最佳讲道方法”,是因为它特别有助于教会建造。它不仅对我预备讲道最方便,而且对我的听众也是最容易和最轻省的。我看到在慕道友中,有人借助它就能很好地复述我的讲道大纲,而且有听众曾公开承认,他们从这些复述中能得到与听讲道同等程度的好处。因着使用它,乌特勒支教会、不列颠教会的信徒得到了精心喂养,相当兴旺。

阅读更多 »

成为关爱受虐者、挽回施虐者的教会

[文/王濯扬、苏民] 笔者向大家介绍“教会关爱网”上《成为关爱受虐者的教会》的系列课程及配套资料,它可以帮助教会领袖了解,在应对各种虐待情况时,我们的福音与圣经根基是什么,需要考虑哪些要素,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流程,应当如何具体应对、牧养关怀、劝惩挽回;有助于教会在面对性虐待事件时,能够更正义公平地调查、裁断,更智慧、切实地帮助受害者,挽回施害者,“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彼前5:2)

阅读更多 »

赎罪的特性

[文/约翰·慕里(John Murray)] 在讨论赎罪的特性时,最好试着找到某种综合性范畴,把圣经所教导的多个方面都囊括其中。圣经对于基督的赎罪工作的描述,采用了更具体的范畴——献祭、挽回、复和及救赎。圣经相当多次地使用“顺服”,足以证明顺服具有广泛性,因此也有足够的涵盖性,可以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或整合的原则,以此来理解基督的赎罪工作;并且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基督在救赎工作的成就中的主动作用。

阅读更多 »

服务教会的历史神学

[文/詹森·迪辛(Jason G. Duesing)] 历史神学家的身份是教会的仆人,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提醒当下与未来的读者,使他们想起教会历史上早期的行动与神学发展。而历史神学,则是对出自圣经的基督教教义与传统发展的研究,由教会进行,并且为了教会。本文简要回顾了历史神学的历史,并列举了服务于教会的历史神学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