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hurchChina (page 9)

ChurchChina

希伯来书中的警戒经文与新约共同体

[克里斯托弗 W. 考恩(Christopher W. Cowan)]根据“救恩手段观”的观点,希伯来书的作者警戒信徒(而不是假信徒)要避免背道和相应的永恒咒诅的责罚。然而这一观点仍然主张,这种警戒不意味着信徒可能或将会背道。圣经中的警戒是“神用来拯救和保守祂子民到底的手段”, 真信徒会留心听从这些警戒,并且坚忍到底。那些脱离圣约共同体的人,表明他们从来就不是内心已经转变的真信徒。

阅读更多 »

为福音燃烧的文字激情 ——司布真与书的故事

[游冠辉] 司布真坚信文字的力量,他自己从历世历代的好书中获得滋养,而且竭力推动他人去读书,对于那些缺乏资源的人,他建立机构,不余遗力地将图书资源提供给他们。他一面不停地讲道,用口传讲福音真理;一面不停地写作,用文字将福音传扬到他的声音无法抵达的地方,甚至传给了后来的世代。司布真在讲台上的影响力巨大,然而他用笔所写下的文字,其威力毫不逊色。而且我们可以预期,他的作品会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主再来的日子。

阅读更多 »

牧者的进修、阅读和写作

[本刊编辑部]牧者的进修当然是需要的。现实中,不是所有的牧师都读过神学,很多做牧师的人与他应该具备的神学知识,本来就有一定距离。而我们在读神学的时候,主要是获取知识,不见得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即使是形成了观点,也没有想过这个观点怎样应用、实践和教导。我们还需要将已形成的对相关问题的立场,放在复杂的环境中加以检验。神学进修和教牧现场的经验交互,会不断地磨锐我们的神学思考,使我们更好地做牧师。

阅读更多 »

牧师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

[凯伦·普赖尔(Karen Swallow Prior)]许多人认为,牧师放下手中的服事阅读文学作品是误入歧途。但文学作品邀请我们进入另外的世界,以别样的方式看待、想象和思考问题。经典的文学著作直达人心,帮助牧者学会通过人的透镜来了解某些观念。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牧师的个人生活,也丰富他的讲道。文学作品使牧师在用理性领悟之外,还能通过文本巧妙的呈现形式,学会用心灵感悟和体验,并知道如何打动弟兄姐妹的心。

阅读更多 »

打造爱读书的教会,牧师是关键

[汉东尼(Tony Reinke)]重生之后,我们的阅读味蕾开始喜爱上帝的话语,开始了真正的阅读之旅。基督是我们一切阅读的中心,因为祂就是真理,一切的智慧知识都藏在祂里面。但被福音改变的基督徒绝不会心胸狭窄,基督也成了我们阅读其它书籍的拱顶石,祂是为我们的阅读体系赋予意义的太阳。如此,打造爱读书的教会便成为可能,牧师是其关键。作为在圣道上殷勤人,牧师还要在个人读书和帮助弟兄姐妹阅读方面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劳作,并且要成为对抗世俗流行文化的阅读者,以忌邪之心保护自己和会众的阅读,为教会营造健康的读书氛围。

阅读更多 »

司铎主义的危害 ——神职人员如何取代了圣灵的工作

[华菲德]司铎制度影响到个人的实际救恩的实质。根据该体制,上帝真的渴望拯救所有人,并在教会及其圣礼系统中为他们的救恩做了充足的预备;但祂将教会及其圣礼体系的实际工作托付给第二因的运作中,通过教会及其圣礼体系,恩典的实施才是有效的。由于这种第二因的系统属于祂对世界管理的一般规定,因此,这种上帝通过教会和圣礼实际分配恩典。对于那些因获得圣礼而得救的人,以及那些因错过圣礼而失丧的人,无论得救或失丧,都不是由于上帝的命定,而是由于第二因的自然工作。这并不符合祂仁慈的意旨。

阅读更多 »

教会兴起——1903-1905年山西各地宣教站事工报告

[亦文]山西各地寄出的报告,都指出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集市布道空前受欢迎。如此惨烈的教难之后,仍有人愿意去除偶像,受洗归主,本身便是一个神迹。随着宣教士的返回,各地渐渐恢复常态,重新举办联合聚会,开启了由宣教士为主到由本地同工为主的转型。盛况再现之际,抚今追昔,物是人非,定令老同工们百感交集。原先前景良好的福音站,现在一蹶不振,难以为继。而一个曾经供奉八座庙的二十来户的小村庄,却全民归主,庙堂变教堂。神在不同的时候,兴起不同的人;没有永远的圣地,也没有撬不动的硬土。

阅读更多 »

来读《亿万华民》

[亦文]中国教会史是华人神学培训中比较被轻视的一门课。过去学习中国教会史,只是了解一些通史性的知识。而《亿万华民》刊物中的史料会为中国教会史的研究提供许多能“丰富血肉”的细节和故事。并且,当今天中国教会思考、探索、参与、投身跨文化宣教的使命时,这些史料又起到了另一种“教学作用”,成为一份“案例教材”。西方宣教士在中国禾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哪些失败的教训需要吸取,我们都可以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

封三:要避开的书籍

文/汉东尼(Tony Reinke)   1、避开某些书籍是为了时机的缘故   不仅因为书籍的内容,更为了时机的缘故不去阅读某些书籍,是明智的作法。一个男孩要成长为一名战士,他首先要学习的是关于战争的策略,以及养成战士的肌肉与本能。因此,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孩子——还有所有在信仰中的孩童——在受呼召运用圣经的世界观来对抗非基督教书籍中列阵的文化大军之前,需要花时间先在圣经的世界观中扎根建造。   对于应该选择哪些书籍来阅读,通常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决定,而是现在/以后的决定。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刚信主不久的年轻信徒。在尚未具备足够的洞察力来阅读的作品上,应当小心谨慎。有些时候,谦卑暂缓是基督徒恰当的读书方式。   2、避开某些将邪恶美化的书籍   这并不是要 …

阅读更多 »

“线上教会”真的是教会吗?

[罗纳德·吉耶斯(Ronald L. Giese, Jr.)] 纯粹的“线上教会”真的是教会吗?本文提出,尽管教会也会利用技术,很多的事工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但并不存在所谓的“线上教会”。保罗对教会的主要隐喻之一是上帝的圣殿,而这个词在圣经中通常都是指一个地方。今天,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互联网将身处各地的个体连在一起敬拜,可以看为上帝临在于这一间地方教会吗?另外,教会中的团契相交和彼此的服事可以不通过身体进行吗?本文通过审慎的考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阅读更多 »

若隐若现的荣耀

[杰拉尔德·比尔克斯(Gerald M. Bilkes)] 以前曾有先知到来,教导人们有关将要到来的君王及其国度的很多事情。现在,基督自己亲自登上了历史舞台,以暗语在讲述天国的信息。事实上,这位君王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以血肉之躯来到地上,宣告和讲解祂那独一无二的天国信息。当这些比喻以暗语讲述天国的信息时,就令上帝的国度以荣耀且奥秘的方式进到人们心里。借着这些比喻,基督扩张了祂的国度,得着许多人的心。

阅读更多 »

行在两条沟渠之间 ——摩西律法、神学系统和基督的荣耀

[杰森·迈耶(Jason C. Meyer)] 如果我们爱圣经超过爱我们的神学系统,那么我们就会渴慕用圣经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系统。我在本文想做两件事:第一,探讨神学系统如何影响我们如今看待摩西律法的进路;第二,阐明一种渐进圣约神学对律法的理解。我一点也并不想说这个问题很简单。确实不简单。没有哪个思想体系是完美的。我们都是透过镜子模模糊糊地看。摩西律法与基督律法的深奥本质,要求我们认真聆听经文,也认真聆听别人。在这些问题上的总体一致,不应成为彼此相爱的前提。我在这些讨论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叫基督的荣耀发出烈烈的光辉。

阅读更多 »

圣洁的榜样与和睦的教会

[安老师] 神非常看重事奉祂、传讲祂话语的仆人,立他们做全群的监督,牧养祂的教会(参徒20:28)。作为领袖,首先你要知道,你是在服事一位圣洁的神,你是站在圣洁的讲台上,依靠圣灵,向着神的圣民,传讲祂的圣言。其次,你必须要触动、影响、改变会众的心灵,带来真正生命的翻转。而这仅靠传讲圣经是不够的,你要成为敬虔的榜样,在这个充满谎言、私生活堕落的黑暗世代中,做一个可信赖的、个人生活显出美好见证的人。

阅读更多 »

冲突中的良机

[肯尼斯·桑德(Kenneth Sande)] 一般人面对冲突的反应方式大致有三类:逃避式、攻击式、与人和睦式。这些不同的反应可以用一条有弧度的山坡线来表示。在左边的山底是“逃避式反应”,右边的山底是“攻击式反应”,中间则是“与人和睦式反应”。试想这个山坡上覆盖了一层冰,所以,你如果走得太靠左边或右边,就可能失脚顺着斜坡滑下去。若是你想留在山顶,必须做两件事。首先,求主帮助你抵制天然人想以逃避或攻击来回应冲突的倾向。其次,求主帮助你培养依照福音来生活的能力,采用与人和睦的模式去解决冲突。

阅读更多 »

外一篇:在教会培养和睦的文化

[肯尼斯•桑德(Kenneth Sande)] 使人和睦是借由行动表达出来的一种态度,这个态度的核心是完全了解基督福音所产生的喜乐与感恩(腓4:4)。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死,使我们能从罪的权势中被释放出来;祂用祂的生命作为赎价,为我们获取自由,使我们能归回神那里。现在祂要我们将这和好的无价礼物藉着使人和睦的方式传递给他人。这样的态度与行动并非与生俱有,为了建立和睦的文化,教会必须同时做修剪与栽培的工作,帮助人们离弃世界解决冲突的方式,拥有使人和睦的态度与行为。好消息是这样的工作不是只有少数的精英分子可以做,教会里凡有恩赐的弟兄姐妹可以一同来分担。

阅读更多 »

世俗灵性简史

[麦克·霍顿] 西方已失去了它的宗教,但它的灵性却一如既往——被前人视作“异教崇拜”的信仰、假设和实操,正在晚期现代的荒漠中欣欣向荣。我们所发现的与其说是前现代和现代(更不用说后现代)思考方式之间的断层,不如说是结合了自然哲学(“科学”的旧名)和泛神论式或万有在神论式的活力论的长久历史,而后者反对或至少偏离了传统的神论框架。其结果就是艾布拉姆斯所说的“自然的超自然主义”。甚至在我们“已启蒙 ”的时代,世俗化的潮流在西方依然没有平息,对于传统神论的不信并没有带来彻底的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而是与对神秘学日益增长的兴趣齐头并进。

阅读更多 »

灾后重建 ——1902年返晋同工山西通讯

[编译/亦文] 庚子教难虽然给山西教会带来刻骨铭心的创痛,但也极深地将福音烙刻于这片土地之上,无论是重建失足的信徒,还是宽恕仇敌、放弃赔偿,无不比和平时期更多彰显了与基督的联合。殉道的中西信徒,皆成为后来事奉者的榜样。好几位宣教同工的报告中都提到了殉道者事工的果效,在身后仍然发挥作用。殉道者的榜样、当地信徒的期盼和中国禾场的巨大需要,以及在苦难中更深认识基督的福音,是当年这些宣教同工们多重的激励,岂非也是我们今天奔走天路的驱动吗?

阅读更多 »

当弃绝暴戾的言语说和平的话

文/王明道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15:1)   “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西4:6)   败坏人的言语不一定是毁谤、虚谎、论断、辱骂等等的恶话,就是一句平常的话如果用暴戾的态度与音调说出来,也常会弄出极不好的结果,惹起人的愤怒争端,有时甚至闯出大祸。你对人说暴戾的话,属血气的人谁也不能逆来顺受,必要用比你更暴戾的话来对付你;你听了他所说暴戾的话,不自己省察自己的错失,反以为人对你无理,于是用更暴戾的言语来对付他。言谈之间,越激越烈;始而口角,继而动武,至终不弄出极大的风波不止。但追本溯源,不过因为一两句暴戾的言语而起。暴戾的言语所有的害处是何等大啊!   或者与你谈话的人是比你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