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page 51)

期刊

以斯拉-尼希米记注释:1-4章

/拉尔夫•戴维斯  译/恩惠  校/煦   这些以斯拉-尼希米记的注释主要涉及每章经文本身,不曾试图将所有材料整合成一个整体。我尝试用下面的内容帮助你们将这23章的注释做一个整合和总结。   整体大纲:   以斯拉-尼希米记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下面大纲中的大标题概括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我希望这些标题可以帮助你将如此庞大内容消化殆尽。在每个大标题下,我还列举了几个次标题,借以提醒你每一部分的脉络流程。或许我们可以将“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看作“灰暗天空下的新机遇。”   一、新圣殿(以斯拉记1-6章) 1、未来和希望(1章) 2、重建以色列的人(2章) 3、新开始及新歌(3章) 4、弟兄们,世人若恨你们,不要以为希奇(4章) 5、至高君王的诏令和王的谕旨 …

阅读更多 »

门徒训练理论与实践浅析

文/李喜乐   当前,中国教会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福音也正在从乡村走向城市,各地各方的教会都相继地兴办各种神学培训,显出教会对神学,对培养后辈人才的重视,可以看到中国教会在上帝恩惠的引领下的复兴与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教会面临的困难和危机:教会缺乏真理教导,也缺乏劝惩;所传福音不谈付代价之事,只说物质上的好处;信徒缺乏奉献和牺牲精神;祷告乏力,无爱心,无相交……。教会丧失异象,事工没有方向——缺乏异象就是缺乏好领袖,而门徒训练正是对领袖的训练。那么,怎样才能作好门徒训练事工呢?现在我们一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何谓门徒   门徒是指“跟从者”、“学生”,它不是一个新观念,按照希腊文的一般用法,指一门手艺的学徒,某一科目的学生或某一位老师的门生。门徒训练中强调门徒 …

阅读更多 »

传道人之王

文/曾霖芳   世界上最年轻的牧师,要算是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了,他十六岁就在乡村做牧养教会的工作,十九岁在伦敦做牧师,那时礼拜堂挤满了人,连门外也站满了人,已经成为报上的新闻了。听众由几百个增加成几千个,又增加到万余人;在伦敦可以听见马车夫喊着:“要去听司布真讲道吗?请坐我的车子!”大政治家格兰斯顿也是听众之一,伦敦市长、警察厅长也去听他讲道,甚至女王维多利亚也微服参加他的聚会,可见他讲道的吸引力,人称他为“传道之王”,实在是名符其实。   司布真牧师的一大特点,就是他的教会不是靠开特别聚会来增长,乃是靠常规的工作。上帝与他同工,听众逐渐增加,这种复兴比较有持久性,也能说明司布真所传的信息能扣人心弦,有吸引力,有圣灵的感动。 &nbs …

阅读更多 »

西方给东方带来了什么?——华人教会探源系列之一[注1]

文/林慈信       译/王培洁       校/煦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基督徒把某些神学观点或事工模式称为“西方”的。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这些观点和模式都来自西方,亚洲的教会必须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看看是否能够适用于亚洲的事工中。   “西方”这个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中国教会又从西方引进了哪些东西?   什么是“西方的”?    在第一和第二世纪中,耶稣基督的福音向几个方向传开。根据教会传统说法,使徒多马把基督信仰传到印度。基督徒也把福音传到波斯和中东的其它地方。还有些人把基督教传至非洲(因此北非科普特教会Coptic Church[2]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第一世纪)。其中的一个分支景教(Nestorians)在唐朝时期把基督教信仰传至中国(他们的 …

阅读更多 »

神赐的成长

文/马可•笛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教会成长。当教会一段时间不成长时,一些人就开始琢磨是哪儿出了问题。有人会说我们的标志太旧了;有人会说是教会传福音的方式不对;还有人会自责,认为自己不够友好、热情。传道人、同工领袖、周围社区都免不了被责备。但难道这些人是使教会真正成长的原因吗?难道神不是那真正应受责备的吗?我们基督徒应如何看待现代教会成长的思考呢?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圣经是一部宣扬成长的书,从创世记的伊甸园到启示录的上帝之城,神都透过成长来显现出一些他的生命和能量。在世上大多数的成长都是好的:我想做个更好的丈夫和父亲;我想提高工作能力;做为基督徒,我希望灵命成长。那教会呢——我们希望自己所在的教会成长吗?教会又是如何成长的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如 …

阅读更多 »

神在中国的手

文/杨安溪   编者按:本文主要选自杨安溪老弟兄口述见证《神在中国的手》的第二、第六部分,略有删节与编辑。杨老弟兄已于2009年1月19日安息主怀,本刊发表此文,不仅为纪念,也为分享老一辈的看见与劝诫。   中国教会为什么会被拆毁?   一、教会是为主受苦还是被主拆毁 为什么说中国教会是被拆毁,因为聚会没有了,传福音的没有了,见不到教会了。   关于这三十年(1949-1979)中国教会是不是被神拆毁的问题,观点不太一样。一般认为是为主的名受苦,为真理受逼迫。一些神的老仆人认为教会是神拆毁的,因为他们看到中国教会上层的问题。不过当时教会很多问题还没被揭露出来。   二、基督徒在监狱里能站住的很少 50年代后很多传道人入狱。我有一个同学和很多著 …

阅读更多 »

杨安溪弟兄

文/江登兴   杨安溪弟兄,山西省翼城县人,生于1930年9月30日,于2009年1月19日安息主怀。他于1949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系,是北京大学福音团契的聚会负责人。后由燕京大学、北大转到北京协和医院,1957年从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毕业。   1957年学校反右,他被打为右派,分配到天津工人医院。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坚持信仰于1975年5月被捕入狱,1979年3月才得到平反并释放,仍回到原单位,任内科主任医师,直到1990年退休。   杨安溪老弟兄出狱后一度在三自教会聚会,1993年11月,《天风》发表文章把基督教说成“从来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愚弄中国人民,剥削中国人民,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杨安溪弟兄看了,对找他谈话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说:“他们这样糟蹋我的信仰,我不 …

阅读更多 »

持守与超越 [注1]——从抗震救灾到基督徒社会使命

文/赵晓   当前,全球正在发生一场比5·12大地震还要大的经济地震。经济学界称之为地球上活着的人从未见过的大危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说:这次危机百年不遇。2008年[2]全美的失业人数高达260万人,创下二战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2009年最悲观的预计美国会有1000万人丢失工作。中国经济也正在遭受一场大地震。从2008上半年到下半年,全国最少有10万多家工厂关闭,30万家中小企业则面临停产或半停产,2000万农民工下岗。   这场危机不可小觑。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对于在灾区服事的志愿者来说,我们要感谢神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恩典,即我们永远不会担心失业,没有事做。我们的工作,传福音,作志愿者,是一直持续的、富有永恒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约翰福音13章1节说: …

阅读更多 »

四川救灾半年的简单反思

文/小庙故事   从灾区回来后,一直想写一点反思,可是不知从何写起。从圣经的角度写吧,我对圣经又不熟悉;从世人的角度写吧,似乎不够属灵。管它呢,写到哪里算哪里。得罪神的地方,求主饶恕;得罪人的地方,请大家谅解。我写的,有些是亲自经历,有些是听说,有些则只是感觉,权作大家的参考。   从哪儿开始呢?先说说我为什么回来。一个是天冷了,孩子在四川受不了,我自己也是身心疲惫,希望休息一下;二是我们团队经费不足,难以继续;三是受到一些排挤,外面的就不说了,主内一些机构互相打招呼,说“XX是民运分子,大家不要与他合作”。主外的原因我可以理解,唯独主内的原因使我伤心,到现在也不能平静。   在灾区,很多弟兄姊妹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这使我很感动,也让我们团队能够坚持半年之久。我希 …

阅读更多 »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读《亲历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基督徒》的随想

文/大卫   一、再度“受创” 汶川地震,震撼人心,至今不能忘怀,虽然我多次想把去年在灾区作志愿者的一些经历深埋。这次在朋友的“催逼”下,我再一次经历了“旧的创伤和新的创伤”,……这些无以言表的经历常伴着泪水发出呐喊:珍惜每一幸存的生命,让我们彼此切实相爱!   在一些朋友的推荐下,我仔细阅读了一位署名为“没有远方”的非基督徒朋友写的《亲历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基督徒》(以下简称《亲历》)的文章(该文部分内容附录于后)。虽然文章中存在着不小的错误与误解,但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深刻的省思与强烈的震撼。这类文章揭示了这个世界,包括今天的中国基督徒某些真实的一面。对此,我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尊重(虽然很痛)、赏识(或许不服)和接受(即使困难)。   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许多基督徒 …

阅读更多 »

《亲历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基督徒》选登

  文/沒有远方   ……5.12汶川大地震时,我正在离震中一千公里以外的老家四川省凉山州山寨里。……我这一次去只是简单的想尽自己微薄的一点力量,却从来没有想到在这以后的近三个月地震灾区时间里,让我见识到了和我无多大关系的中国基督徒的一些真实面目,以致日后倍受基督徒们的指责,攻击……   ……原来基督徒不远千里来到四川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传福音,利用大地震给人造成的心理恐惧,精神错乱,神智不清,对死亡的恐惧等心理空隙,向那些死里逃身,饱受苦痛的人们传福音。基督徒们都很欣喜雀跃,我听到的祷告词都是这样的:感谢上帝的震怒,【意指汶川大地震】让基督徒能有进入四川大规模兴旺福音的机会……没有比这样的乘人之危还可恶可耻的了。 ……我们一看老奶奶很痛苦难受的样子,急忙问怎么了。原来那位女 …

阅读更多 »

从诗篇看情绪处理——诗篇与情绪处理系列之一

文/依依   人生在世必有苦难。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我们难免会有情绪反应。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它们:大吃大喝,喝酒吸毒,发怒毁谤,甚至报复。那些用发泄的方式来解决怒气的人,认为怒气只是一样东西,发泄了也就没了。然而情绪并不那么单纯,背后藏有对神、对他人及对自己的看法,也含着自己渴望或惧怕的东西。如果情绪处理不适当,反而会加深我们原有的不当想法,所以情绪处理非常重要。   那么应如何处理呢?有人说,神既然给了我们情感,我们就应该诚实表达,包括可以对神发怒。其中一个理由是,圣经中的诗人也是向神如此诚实。有人说,我们不该如此,神是圣洁的,他要我们圣洁,我们不应该有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应压抑负面情绪以及对神的任何疑问。   或随意发泄,几近亵渎神,或努力地 …

阅读更多 »

忧愁河上的金桥:靠信心和爱胜过极度恐惧

文/安德鲁·H·塞勒   琼第一次来咨询就迟到了。她解释说,因为她的丈夫科特今天不能开车送她,因此她不得不绕远路来我的办公室。为什么要绕路?“我害怕桥。”“哦”,我想,“终于碰到一个令人愉快的、单一的问题。而不是那种混乱的关系问题。”然而,我沉浸在我愚蠢的幻想里只有几秒钟,她继续说到:“科特告诉我,他烦透了我和我荒谬的恐惧,孩子们也是;要是我不赶快长大成熟,开始自己开车,该死的,他就要离开我,否则他就要发疯了……他再也不关心我,也不理解我的处境了。”她含着眼泪请求说:“你能给我一些治疗——帮助我,并挽救我的婚姻吗?”   在长期的求助过程中,琼曾得到一张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诊断,她紧紧抓住这个标签,像抓住和蔼的老家庭医生诺曼•罗克威尔的可信的话语——既然这病有 …

阅读更多 »

数据化生存时代的中层同工培训

文/落麦   一、前言 提及“数据化生存”,可能有人会联想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十多年前的那本曾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首的《数字化生存》。这本被人赞誉为“人类的生存与思考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的畅销书,描绘了数字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而此名词经过十多年大众传媒的演绎,其原本的外延已经逐步扩展,被人泛指为与当代人息息相关的,被各种数字、数码、网络所包围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数字化生存为特点的新型行为模式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更有甚者,直呼“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人类无法选择的生活方式”。 …

阅读更多 »

古田教案

文/亦文   2004年初某日的《福州晚报》刊登了一篇有关“古田教案”的短文: “基督教、天主教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后就和中国文化发生了冲突。……在福州,面对传教士的蛮横,福州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反对教士不法行为的案件……发生在1895年的古田教案以其深远的影响被列为我国二十大教案之一.   古田位于福州西北,距福州约50公里,是民间秘密组织……斋教活动的地方。首领刘祥兴到处“园关”(当作“圆关”——笔者注),开会诵经,吸收会员,到1895年教众已达3000人,并有严密的组织。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割地赔款,刘祥兴号召人民抗税,以“官逼民反”发动群众,预定在十月间举行起义。驻福州的英、美领事从他们在古田的传教士方面获悉此事,要求闽浙总督边宝泉派 …

阅读更多 »

宗教改革运动思想离中国有多远——读《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文/许国永   有句成语叫“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指能看到人的表面,却不能洞察人的内心,也即难于识人。这个成语反映了明白人的“内心”在真正认识一个人上的重要性。正如人有其“内心”一样,一场运动也有其“灵魂”,也即主宰这场运动的思想。   在大多数国人眼中,宗教改革运动只是西方漫长历史长河中一个年代久远的事件。大家的记忆基本上都来自中学历史课本里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其中提到16世纪一个叫路德的人曾在一个教堂门口贴了张类似“大字报”的东西,然后就引发了一场运动,至于这场运动中的其他主人公,除了加尔文只是一笔带过之外,别的人更是只字未提。发生在16世纪欧洲的这场运动所涉及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历史课本当然是沉默不语的,更遑论这些思想跟中国又有什么关系了,而这些问题,估计也是很多 …

阅读更多 »

家庭教会的公共性与中国政教关系

文/江登兴   寻求公共政策与基督教信仰本质之间的和谐点,过去是,现在是,在可见的将来仍然是家庭教会政教关系问题的最大挑战。  ——题记       本文试图从一个家庭教会研究者的角度,阐述家庭教会政教关系的相关问题。由于家庭教会的复杂性,文中对家庭教会特点的归纳只是一种尝试。文中一些观点,不能代表家庭教会整体或者某个教会的观点,而只是研究者个人的一种建设性的论述。[1]   一、引言:信仰的超越性及神圣性   要探讨基督教家庭教会的问题,就需要先对基督教信仰下一个基本的定义。基督徒相信,人的生命是在恩惠中被至高者赋予和救赎的。他与这至高的创造主的关系的总和被称为信仰。   这种信仰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对于信仰对象本身,以及人如何与信 …

阅读更多 »

律法主义与灵恩

文/周功和   以往一百年来灵恩运动蓬勃发展,甚至有些观察家认为已成为基督教的主流。[1]灵恩运动主要的贡献,是提醒教会不要忽略超自然的恩赐。所谓超自然恩赐,就是说方言、先知讲说、医病、赶鬼[2]等与神迹奇事有关的恩赐。灵恩运动与基督教其他传统或运动一样,难免会受到律法主义的威胁。所谓律法主义,容在下面再提供定义。本文分四点来探讨灵恩运动与律法主义:(一)超自然恩赐的肯定;(二)律法主义的真面目;(三)灵恩运动的律法主义倾向;(四)律法主义的解毒。   一、超自然恩赐的肯定   西方教会部分福音派神学家提倡终止论,[3]即超自然恩赐不再有。终止论立场背后有一个信念,就是:圣经正典已封闭,因此不能再有特殊启示。特殊启示即无误的启示,包含圣经的正典。持终止论的神学家认为,任何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