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page 52)

期刊

请你来当陪审员——扬州教案140周年纪念

文/亦文   民教冲突是中国近代教会史的重要特征,140年前发生的扬州教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一事件在中国被称为“扬州教案”,在西方则被称为“扬州暴乱”(Yangzhou Riot)。这一事件在国内受重视,因为这是近代史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早的一次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群众斗争”1;它在英语世界受重视,因为曾在英国政界掀起轩然大波;而它在教会史研究中受到重视,则因为这桩教案涉及到最大在华差会的创建人是否扮演过“不光彩的侵华角色”。在浏览古旧案卷的同时,笔者也邀请各位读者穿过时空隧道,扮演一回“陪审员”,评一评当年谁是谁非。   2003年10月在《档案与建设》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档案里的扬州教案》(下简称《扬州教案》)的短文,也许可以代表国内近代史普及出版物对这一事件 …

阅读更多 »

用爱心说诚实话——改革宗传福音之道[注1]

文/ 金·瑞德贝格  译/文睿   校/煦     (一) 何为传福音?   对许多人来说,基督徒生活的实质就是“向别人传讲耶稣”,但是在太多的例子中,传福音变成了向别人传讲自己,述说基督教是如何冲击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要为传福音下定义时,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我们发现人们经常混淆了自己的见证、个人经历和圣经对耶稣基督的见证之间的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尝试使别人相信的时候,会如此容易就去谈论自己,而不是单纯地叙述福音的事实。太多人以为传福音的实质就是个人见证,而非圣经的见证。   按照维尔•麦兹格(Will Metzger)那本很有帮助的书《说出真相》(Tell the Truth)的说法,圣经对基督作的“见证”(witness)和我们自己信仰 …

阅读更多 »

愿万国得知你的救恩!——从“光与盐”丛书看文字事工对教会建造的益处

文/老漫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光与盐”丛书带有浓重的宣教色彩,所推出的六本书中有五本是宣教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前两本,尤其是《穿越荣耀之门》,读了又读。   就在此时此刻,大约有5万名美国宣教士,1.5万名韩国宣教士在世界各地领人归主,而中国派出的宣教士寥寥无几。国内教会对社区传福音和短宣很熟悉,但是对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宣教(如去穆斯林国家)比较陌生,并且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光与盐”丛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一些对宣教朦朦胧胧、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   首先,当我们谈到海外宣教的时候,弟兄姊妹们马上的问题是:“在国内,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的人没有信主,我们为什么要劳民伤财,跑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呢?”《穿越荣耀之门》一书 …

阅读更多 »

现在是什么时刻?——福音派基督徒的危机与挑战[注1]

文/林慈信     现在是什么时刻?人类的历史已进入什么时代?教会应如何回应?   研究历史的进展,分辨所处的历史时刻,素来不是福音派属灵传统的一部分。除了认清主必快来,我们必须脱离世界,努力传福音,分别为圣,追求圣洁,我们的属灵观是分隔的:属灵的管属灵,属世的管属世,两者毫无相关。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转变。当前许多事无不令人担忧:天灾人祸,伊斯兰教的复苏,家庭与道德的崩溃,同性恋群体的政治力量,新纪元运动的兴旺,福音派神学与教会的无能,市场学代替上帝的话在教会大行其道,世俗心理学取代圣经辅导,上帝的儿女们饥饿。我们不得不问,现在究竟是个什么时刻?基督徒的生活,教会的事工模式,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属世。教会诚然在世界里,但世界不可侵入教会。事实上,我们要拒绝世俗文化, …

阅读更多 »

奥运后的中国与中国教会未来发展趋势

文/蔡少琪     编者按:奥运结束,中国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国家和教会此后的日子将会如何,相信是许多基督徒心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作者蔡少琪弟兄系香港九龙城浸信会牧师,曾于建道神学院任教八年。九龙城浸信会创立于1931年,为香港最大教会之一,会友达一万四千名,许多大型聚会,如著名的“港九培灵研经大会”即在此举行,建道则是香港最大和主要的神学院之一。相信蔡牧师所代表的,一定程度上是香港教会的主流立场与感想。本刊希望借此文促进香港和内地教会彼此更深的了解与交流,共同思考和面对文中所涉及的,诸多极有价值的问题。     又艰难又强盛的中国年   2008年是北京奥运年,也可以说是中国年。2007年年底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崛起”(WhatR …

阅读更多 »

浮沉后现代思潮中的教会

文/李健安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渐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潮,并于十年之间由边缘文化转为主流文化,渗透并且主导了学术各领域之前沿。这股思潮也侵入了教会,影响教会的诠释学、管理学、崇拜学等,使教会传统的“犹太-基督教伦理道德模式”转变成为更开放、更相对化的模式。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与了解,已是燃眉之急,不容迟缓。   本文尝试从各层面阐述后现代思潮对今日教会的冲击与影响。希望藉此启发教会正视危机,深思如何应对、化解、回应这一挑战,避免陷入更深之淤泥中。   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1.西方思想史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定位   从罗马帝国没落到文艺复兴(A.D.1400-1600)这一段时期,一般称为中古世纪(middl …

阅读更多 »

现代与后现代处境中的“圣徒相通”

文/曾劭恺     “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3:26-28     引言   这段经文讲在基督里的圣徒相通,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如何藉受洗归入基督,因信成为神的儿女,在主里合而为一。在当代的处境中,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文,因为它告诉我们,教会如何处理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性。在本文中,笔者将说明,现代主义如何藉由抹杀差异性来试图建立群体,而后现代主义又如何赋予“差异”神圣的地位。这两者同样面临一个非人性化的两难之境:各人的独特性遭到压抑,与此同时,人在社会中愈来愈被孤立。本文将讨论当代教会应该如何明白这段 …

阅读更多 »

影响人“心”的力量

文/迈克·艾姆雷特   译/高晶   校/小卫星   引言   有多少次你会听见被的人这么对你说:   “我会发脾气是因为他瞧不起人!” “难道太太对我不尊重的时候,神还真的会要我用牺牲的爱去爱她?” “当丈夫伤害我、忽略我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尊重他。” “我会精神抑郁,是因为脑子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泌不平衡。” “长期忍受着慢性疼痛的煎熬,我都已经绝望了。” “你根本就不能想象我作为一个CEO所要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又有多少时候,你自己也是在这么说、这么想的?这一类陈述里的每句话都在试图表达:是某个具体的环境因素影响了当事人对该事件的回应方式。事实上,被辅导者的“心”会受到各种影响力的试探验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要描述人的心灵,让他们或者以合神心意的方式 …

阅读更多 »

中国教会需要路加

文/亦文     没有路加的中国教会   如果问“中国教会是否需要路加”,也许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需要、需要 —— 但为什么不是保罗呢?”或是:“我们中间若真的出了个路加,又能指望他做什么呢?”   在讨论路加在教会中的职分之前,请允许笔者先分享几个真实的故事:   笔者看的第一部赴华宣教士传记:《戴德生与马利亚》是从英文原著翻译成中文的,虽然事情发生在中国,但却有股翻译小说的味道——西方人为在东方的西方宣教士作传,也算是勉为其难吧。   风闻梁发是中国第一位传道人,而直到几年前,笔者才找到唯一一部《梁发传》,竟然出自一位新西兰赴华宣教士麦沾恩(G. H. McNeur)之手!梁发那个时代,中国基督徒凤毛麟角,所以只能还是西方人来立传了——我 …

阅读更多 »

多元主义和基要主义[1]的张力场中的基督新教信仰

文/马丁·郝内克尔    译/蔡述宁     多元主义和基要主义是近现代社会和社会意识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们是指基督徒(以及其他宗教信仰者)面对社会的变革、启蒙运动和对个体自由(特别是宗教自由)的重视、社会的世俗化和世俗政权的兴起而有的不同反应方式。这样,关于多元主义和基要主义的讨论虽然首先是属于基础神学和宗教学领域的,但人们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它。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宗教社会学和世界观的议题。但它也会影响人们如何认识伦理任务以及对伦理判断的理解。     一、多元主义和基要主义的张力场   “多元主义”和“基要主义”所描述的首先是一个张力场的两极。多元主义和基要主义“之间”这一定位表明了我们的思考方向。而“新教”信仰这一概念则是 …

阅读更多 »

附录:现代和后现代张力场中的“不信派”神学——《多元主义和基要主义张力场中的基督新教信仰》述评

文/何当     一、引言   蔡述宁弟兄翻译马丁•郝内克尔的《多元主义和基要主义张力场中的基督新教信仰》(以下称“作者”和“该文”),是为抛砖引玉,“促进教会内部展开深入的神学反思和讨论,避免贴标签、分派别的简单而肤浅的作法。”我们很高兴借《教会》这个平台实现蔡弟兄的美意。唯编辑们读过文稿之后,感觉需要有一些说明和批评性的回应,在该文和读者之间搭建一个桥梁,才合适发表。   郝内克尔先生已年逾七十,他开始教授神学的时候,我尚未出生,时间又紧,故这个述评只能看作一个鲁莽的尝试。不管如何,至少我们对蔡弟兄的期待做了一个回应。当然,我还是贴了一个标签。概念是命题所必需的。   我想要说明,因为受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该文作者放弃了整全和明 …

阅读更多 »

神退民进的盛宴:一个关于存在与意义的历史素描——读薛华《前车可鉴》笔记

文/老漫     经济学家朗咸平写过一篇《国退民进的盛宴》,讲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过程中,国有资产如何被贱卖,肥了个人。最近我读了美国思想家薛华(Francis A. Schaeffer)的经典护教之作《前车可鉴》,作者以先知般焦灼之心,向深陷人本主义泥沼的西方社会大声疾呼,并对反基督教的思想潮流作了有力的回击。该书使我更加厘清了整个西方及人类主流思想变迁过程中,人本主义精神如何一步一步把上帝挤出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我有感动写下一些笔记的时候,“神退民进的盛宴”就成了最好的标题。   存在(existence)与意义(essence)的关系,是宗教、哲学和文化探讨的核心,也是每一个世代、每一个人不能回避的题目。这类哲学命题不只是神学家和哲学家们的问题,也关系到每 …

阅读更多 »

不能震动的国

文/王一乐   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 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                   ——希伯来书12章28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往今来,文明兴衰,王朝更迭,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在万千变化的世界历史中,上帝的救赎计划一直是真正的主线。   启示历史与救赎历史是希伯来书的主题。圣灵用整整十章的篇幅来阐述启示历史与救赎历史过程中旧约与新约的关系,讲论基督,指出基督在神的家中为儿子,是上帝启示与救赎历史的中心、高峰与总归;旧约指向基督,整个救赎历史指向基督。从10章19节开始,希伯来书进入信仰应用的教导。然而行笔至12章18-29节,作者又回到在前十章中不断重复的,关于两约的讨论,用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亲历上 …

阅读更多 »

走在地狱的边缘

文/蒲公英      “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太24:38-39)   当唐山大地震的恐慌和台湾9.21的阴影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色彩时,人又慢慢地重新在自己的生命中掌权,重新恢复自信与自豪,重新照常吃喝与嫁娶。正当人夸耀,可以保证奥运开幕式的那天雨水不落在北京市时,四川的地震震撼了整个中国,震撼了全球的人心。奥运火炬的传递,也因此而停了三天。进去灾区的人,看到灾难的严重与广阔时,没有办法不谦卑下来,承认人的有限与生命的脆弱,自己的渺小与无助,以及天命的不可知与未来的不可测。有神的人这时想起了一个比自己更大的权势,无神的人却落入无边无涯的害怕与恐慌。或许有些人可以佯作无事地仍然立起“人定胜天”的标 …

阅读更多 »

这是天父世界——5.12汶川大地震特讲 [注1]

文/西门   弟兄姊妹,平安!   地震发生后,很多人没有了平安,而我们仍要问候弟兄姊妹“平安”,这平安是基督给我们的,就让我们先来到基督面前,做个祷告:   主啊,我们感谢你把平安赐给我们!主啊,你说过,你已经胜过这个世界,在地上有苦难,但你让我们可以放心。这个世代不断有战争、瘟疫,有很多恐怖主义的事情。主啊,你让我们在这一切中仍然有平安。因为我们所处的,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世界;看似杂乱无章,却是天父的世界。主啊,是你在掌管,你在呵护。有时我们看不见,但主啊,今天你就透过你的话语,把你的作为彰显出来。耶稣啊,我拙口笨舌,没有办法想象你奇妙的作为,但祈求主用你的话语来开启我们的心。不是我们有什么好,实在是因为主你怜悯我们,我们才有这平安。主啊,求你继续怜悯我们, …

阅读更多 »

荒原上的关心与不关心[注1]——四川大地震救助事工的省思

文/李台莺     中国5.12大地震,引起世界的关注,金钱物资援助也大量涌进中国。我在中国从事圣经辅导训练事工,与几个大城市的教会领袖同工,同时也与去四川救援的基督徒面谈,知道中国仍是禁止基督徒传福音。电视台报导了佛教徒的赈灾,却禁止基督徒以基督徒名义赈灾。虽然中国发出呼声,需要持中国执照的医生及心理医生,却不许可基督徒传耶稣,基督徒医疗队只能医治。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的基督徒能做些什么呢?要怎么回应呢?   基督徒面对这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初期事工,应该和一般救助人员一样,针对灾区实际需要提供援助。在这方面,中国基督徒做的不错,虽然政府不许在灾区传教,但是基督徒仍从各地方到四川第一线赈灾,在没水没电的灾区,吃方便面、饼干,日头高温,实在应被主记念。   …

阅读更多 »

地震后的十一个反省

文/青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教会都派人进入灾区服事灾区同胞,有很多美好的见证并逐步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也有不少的地方值得我们深刻反省。我不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仅仅是一个在灾区待了一个礼拜的四川人,接触过不同的机构和个人,也到现场和当地的志愿者深入沟通,发现一些事实,有过一些想法,现在不成系统地记录下来一些,仅供参考。   1)为什么发生汶川大地震?   这个问题,不仅基督徒问,非基督徒也问,中国人也问,外国人也问。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答案,而带着不同答案进入灾区的人,心态和服事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其一:“审判,肯定是上帝的审判!你看四川多少偶像啊!”如果这个想法很强烈,进入灾区后不一定但更可能倾向宣告审判的信息和砸偶像,我 …

阅读更多 »

简介伤痛与恢复

文/蒲公英   汶川地震引起了一阵辅导热潮。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现象,大家开始注意人的心理问题。国内外各方豪杰蜂拥入蜀,希望能一展长才、造福黎民;电视媒体也不落人后,频频播报这方面的信息。笔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了一些入蜀从事辅导的豪杰义士。一般来说,国内人士大部分是公司人力资源人员,他们有些基本心理学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属一般性的无神论心理学;国外人士则是台湾9.21的服事人员,他们经历过地震的灾祸,有接触受灾者的经验。然而,笔者似乎并没有接触到真正辅导专业出身,又经过创伤恢复特别训练的人员。目前为止,似乎大部分的灾后辅导只着重在压力疏解的技巧和帮助孩童表达感觉的方法。这些技巧与方法在伤痛的初期能给予伤痛者一些情绪上的疏解。然而,技巧与方法永远无法解决伤痛问题本身,伤痛者的记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