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彼得 今天是个奥秘显明的日子。因为一个婚姻的成就不是通过一连串的猜测、希望,而是通过一个要持守终生的决定。今天我们真的看到,新郎新娘通过这个决定走到这里。在这之前他们可以有很多的猜测:这个人是上帝为我预备的新娘吗?这个人是我要跟他走一生的丈夫吗?然后在相处的时候也不断地设定、推翻,再设定、再推翻。也可能抱着很多的期望:将来我们会很幸福吗?有时候心里也会有很多怀疑。但一个婚姻得以成就是通过一个决定。 我们看到今天那一切的怀疑、一切的推测都已经烟消云散。爱情现在已经胜过了胆怯,确信已经胜过了怀疑。他们以热切的希望决定要把今天的爱情确认为一生不改变的伙伴关系,这就是婚姻的意义! 年轻人,确实是爱情带领你们进入这样的婚姻,但是不能期望继续以爱情来维护、保 …
阅读更多 »约中之爱[ 注1]
文/Moses & Grace 新郎篇 Moses:在情感中所经历的福音 一、将最好的时光献给主 信主以后,我曾经祷告把自己最好的光阴献给主。后来主真听了我的祷告,让我等候了这么多年。 在带领我进入婚姻之前,上帝了在我身上进行差不多八年的工作,慢工出细活。这八年是怎么过来的?在首先的三年里,上帝让我知道我在感情上是彻底败坏的罪人;之后的五年里,让我学习谈恋爱和预备结婚。 二、你们命已经死了的生 我原来因为受磨练,没有机会思考感情的问题。等我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我这个原来自认为很忠诚的人,其实很难对一个人有专一的感情。我可以今天对这个人有好感,但是不久后又对另外一个人有好感。 大约在2003年,有一次在东三环的时候, …
阅读更多 »按上帝的心意预备婚姻——婚前辅导事工访谈
文/陈彪 旭光[1] 问:陈彪牧师、旭光师母,谢谢你们接受《教会》杂志编辑部的采访,想问你们第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待婚前辅导事工在教会牧养当中的地位和意义? 答:这是很好的问题。我会从四个方面、一个整合的图画来看婚前辅导。我们往往在看待某项事奉时,会说这是我们教会的婚姻家庭事工,这是福音宣教事工,这是教会讲台,这是门徒训练,这是主日学。这当然是一种分法。但是我们更应该有机地看待各项事工,因为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交叉和相互的关联。 当我们看婚姻事工时,首先要问:上帝为什么要设立婚姻?这会帮助我们使婚前辅导能够从一个较大的图画入手。因为婚前辅导涉及到实现上帝在创世之初设立婚姻,达成生养众多、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同时,也提到“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表明每一对夫妻都要单独来实现上帝的 …
阅读更多 »改变生命的婚恋事工——访谈高真牧师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以往有相当一段时期,中国教会不太重视婚姻家庭的事奉,不仅是不重视这方面的事工,甚至很多传道人在自己的婚姻家庭上,也有许多的忽略。但近十年来,这方面有很大的改变,这不能不说是神的道所带来的悔改与更新。改变在渐渐发生,但可以说,真正建立比较健全的婚恋事工的教会还不是很多。为此,我们专访了北京福音教会的高真牧师,他们教会从开始婚恋事工至今已有七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目睹了许多生命的改变,也正在与许多难题搏斗,我们期待他的分享,能促进我们在这方面彼此的交通,并给教会的婚恋事奉带来帮助。 本刊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谢谢高牧师接受我们的采访。听说您去年9月份在一个单身营讲过“从盟约神学看婚姻”,所以今天您能不能先谈一谈对于婚姻的一些神学性思考? 高 …
阅读更多 »建立以基督为中心的婚姻——亚特兰大Perimeter教会婚姻事工访谈
文/以诺 译/路加 校/杖恩 编者按: 任何一个事工,从根本上来说都只能是“形成”的,而不是“发明”出来的。神自己会照明他工人的眼睛,使他们看见他国度的需要,明白他的心意,又引导他们逐步进入有效的服事。近来在教会中十分热切地关注婚姻事工,我们盼望造就弟兄姊妹的婚姻以荣耀神。这固然很好,但“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美国亚特兰大周边教会(Perimeter Church)的牧者们在神的带领下,从自发到主动,形成了以基督为中心、以福音为出发点的、非常有效、切合教会实际的婚姻事工,帮助了许多的家庭,又将福音传开,真是祝福满满。为此,本刊编辑部委托以诺弟兄专访了他们的三位牧者:凯博、迪克和麦克。盼望他们的分享,能给中国教会建立成熟的婚姻事工带来帮助。 教会及牧 …
阅读更多 »“你喂养我的小羊”——浅谈学生团契婚恋事奉
文/亚萨 我所在的教会,是一个典型的学生团契,由100多名年龄相近的80、90后组成。我和妻子在这里信主,之后委身事奉,如今是带领人。这群年轻人虽然各自的生活背景不同,但绝大多数内心的处境却极其相似。在团契之中,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婚姻家庭;不论是对婚姻的渴望,还是少年人的私欲,几乎都是每个年轻信徒内心最大的挣扎。我们没有办法回避这个“谈婚论嫁”的年龄,因此必然需要就婚恋方面的原则、立场、经验等方面加以教导和帮助。很多弟兄姐妹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切实的帮助,于是我们逐渐开始了婚恋事奉。因为这样的帮助需要私下单独进行,所以辅导者必须单独分别出时间服事,平均下来事奉者大约每个月要拿出4-6个小时帮助他们。我们其实很缺乏系统的教导和专业的帮助方式,主要的帮助就是邀请来家里吃饭,一起祷告,同 …
阅读更多 »像那个孩子,以上帝的事为念——《听妈妈讲那圣经里的故事》序[ 注1]
文/王怡 挑选一本最敬虔的圣经故事,犹如挑选一座最昂贵的私立学校。 一直以来,各种中文版的圣经故事在坊间层出不穷。连越来越多的非基督徒父母,也打算把圣经作为童话、神话或历史故事放在家庭教育中。所以给孩子们看的圣经故事,也渐成庞大市场。我收藏的读本,已超过了三十种。但即使是基督徒父母,也感到难以选择,甚至失去了识别的准尺。是熏陶还是教导?闲暇还是必修?文化抑或福音?预备还是浇灌?陪伴还是替代?防守或者抵抗?儿童圣经之于基督徒父母和家庭的意义,面临巨大挑战。 离开房龙,走向圣经 不能不先提一个影响中国读书界几代人的最著名的版本,就是美国通俗作家房龙的《圣经的故事》。和本书作者一样,房龙也是荷兰人。所以这种对比不但严肃,也很有趣。荷兰曾是清教 …
阅读更多 »极大的奥秘[ 注1]
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1-32) 保罗说:当一个人离开父母——这是极大的奥秘,当一个人和他的妻子连合——这是极大的奥秘,当他们两个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 但是保罗跟着说道:“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 一个人离开他的父亲——我是在讲基督。因为他爱我们,基督离开他的父亲。他成为一个人——马槽里的一个婴儿。不因为他和上帝是同等的而逞强,反而克己、谦卑、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一个人离开他的母亲——我是在讲基督。因为他爱我们,基督在受难日离开他的母亲,当他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另外给了他母亲一个儿子,他对她说:“妇人,看你的儿子。”而对约翰说:“ …
阅读更多 »文化使命和新约的福音使命
文化使命和新约的福音使命
文/哈瑞德·梅尔(W. Harold Mare) 译/以诺 校/煦 在《西方思想之黄昏》一书中,Herman Dooyeweerd 以如下的观点作为“历史感与历史性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一章的结论: 对于全人类来说,如果基督不曾成为世界历史的属灵中心,如果基督的国度不曾成为世界历史的最终目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个进程将是毫无希望的。[1] Dooyeweerd 进一步阐释:“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个正常的、规范性的人类天职会将其自身显露出来——那就是在创造伊始就委托给人的文化任务。”[2] Taylor进一步扩展这个思想,他指出:包括教会、家庭、大学、商业群体、农场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团体,都有着一个“直接从创造主而来的文化使命,以达成 …
阅读更多 »普遍恩典与今日教会[1]
文/周钧权 我坚决地相信,福音和普遍恩典是现在的教会需要更加明白的。第一,我们要更加明白福音,按着圣经去明白,把福音传清楚,教清楚,要护卫福音;第二,在今天这个世界中,教会面对很多挑战,我觉得改革宗神学的“普遍恩典”概念可以帮助我们。 什么是普遍恩典 什么是普遍恩典?加尔文的描述是:“圣灵为了人类共同的益处,随己意分配的最好的恩惠。”对他而言,普遍恩典也是圣灵的恩赐,是为了人类的益处,照神的旨意赐予他要赐予的人。还有一个约翰·慕理(John Murray)教授的定义,普遍恩典就是:“在这个不配得着、且被罪恶咒诅的世界中,上帝在救恩以外施与的各种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恩典。”慕理还强调:“普遍恩典是为了特殊或救赎恩典而存在,而救赎恩典有其特殊目的,也就是为了 …
阅读更多 »教会与文化
文/提摩太•凯乐 译/杨基 校/玲波 一、文化之争 在当代福音派里,最容易引起分裂的问题就是基督徒应如何处理他们与文化的关系。传统上讲,美国福音派大多对文化持冷漠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终将灰飞烟灭,所以最要紧的是挽救更多的灵魂。如果我们能救更多的灵魂,社会就会“每天进步一点点”。仍有很多美国教会和基督徒持守被称为“敬虔主义”的立场。然而,在过去一代人的时间里,美国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态度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改变,这使很多基督徒感到与他们自己的社会脱节,觉得需要回应这些改变。除了这种敬虔主义的立场以外,还有其他三种处理教会与文化关系的策略。 第一类,我称为“保守的行动主义者(conservative activists)”,认为今天主要的问题是人们缺乏绝对的 …
阅读更多 »圣经终末论的整体图景
文/陆昆 一、引言: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基本概念 现在是末世,也是末世论的时代。多元化、因特网、生态恶化、能源危机、核武器的威胁、家庭和社会结构的迅速瓦解、严重且普遍的道德堕落、此起彼伏的社会冲突和种族暴乱,这一切都会让人们很直接地感受到世界和历史正在不可遏止地走向一个终结,新的开始却无从设想。《夺宝奇兵》《末世迷踪》,特别是《2012》等大众作品正在毫不犹豫地宣泄着、也引发着普世的末世性焦虑和恐惧,同时带来使人惊异的兴奋感。 所以在今天,末世论对很多人来说绝不仅仅是宗教的、学术的或者理论的概念,而是基本的生活体验:我和我所在的这个世界,都不会长久地照着现在的样子和方式延伸,而是正在速速走向不知所终的结局。 事实上,有多种对于宇宙和历史的终结的末世 …
阅读更多 »“以神为中心”的服事——从《上帝之城》看教会的社会角色
文/提摩太 在《上帝之城》第十一卷起首,奥古斯丁重申他的任务:“我不会忘记人们期望我做什么,不会食言。我会谈论地上和天上的两个城,我曾经说过,在这个尘世中,两个城的居民相互交织混杂。我会谈到二者的起源、变迁、应有的结局”[1]——“在这个尘世中,两个城的居民相互交织混杂”,这便引出了本文的议题:教会的社会角色问题。本文通过理清奥古斯丁对天上和地上两个城的说明来指出:教会当“以神为中心”来服事社会。 一、透过《上帝之城》理解“教会”和“社会” 奥古斯丁在对比中描述了两个城的不同特征: 我把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按照人自身生活的,另一类是按照上帝生活的;我们把这比喻为两个城,就是两种人的集团,其中一个注定要永远与上帝一起为王,另一个则要永远与 …
阅读更多 »越来越坏,还是越来越好?——《圣经终末论的整体图景》读感
文/阿盟 天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当下最混乱的神学议题之一。陆昆《圣经终末论的整体图景》一文(以下简称“陆文”)虽然诚如作者所言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讨论[1],但已经很好地揭示并澄清了这个混乱,因为问题主要不在于学术,而在于人心。对于基督被这个世界所抵挡和排斥的事实,他的新妇现在看起来有一些不太高兴。“我不是不接受上帝,阿辽沙,只不过是把入场券恭恭敬敬地退还给他罢了。”[2]以一个穷苦孩子眼泪的名义,这世界断然否定了神的义。由此,教会面临试探,消解天国闯入此世所引发的末世性张力,使基督教的神义论难题成为一个仅仅属于这个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之内可以被解决的难题。 但是,正如耶稣拒绝将石头变为烤馕,教会也应当拒绝将福音变为福利。这无关乎我们对烤馕或者福利本身价值的评价,而关乎天 …
阅读更多 »照天国君王的旨意敬拜他
文/钟百恩(Jon D. Payne) 译/杖恩 校/煦 在今天的美国福音派教会中,合乎圣经的敬拜正在经受闪电战一般的攻击。实用主义、新花样和娱乐式的敬拜等炸弹,正慢慢毁坏教会对主日崇拜之本质与实践的理解。这波轰击的幕后主使,自然是撒但自己了,它知道如果成功地动摇了基督徒敬拜的神学基础,神国的百姓必陷入混乱和损伤(例如,王下21:9;林前10:1-22,11:17-34)。《当代改革》杂志(Modern Reformation)的读者会知道,我们这些在宗教改革和威敏传统下的教会并不是不会受到这些攻击的影响。相反,我们的教会正处于奋战的前线。我们在战斗中也曾失败退后,为了合乎时尚而不经意中出卖了不合流行文化的属灵军装。为了击退魔鬼的攻击并复兴合乎圣经的敬拜神学,我们有必要领会、 …
阅读更多 »教会展示神的荣耀——国会山浸信会印象记
文/始明 笔者有幸在5月中旬,神学院的暑假密集课程开始之前,造访华盛顿的国会山浸信会(Capital Hill Baptist Church,以下简称为CHBC),参加为期四天的周末研讨会(他们称之为Weekender)。国会山浸信会是《健康教会九标志》一书的作者狄马可担任主任牧师的教会,也是这本书能够写成的教会背景。我在国内时就读过这本书,对书中所描述的九个标记向往不已,但是总觉得在自己教会中要推动改革是那么困难重重,甚至都不敢迈出第一步。因为我自己都没看到过书中的教会是怎样的,我怎能告诉我的同工这会是一个理想的、健康的教会呢? 对于此书的作者来说,一定也有无数像我这样苦恼和渴望教会治理改革的传道人或者同工不停地咨询他,把他搞得招架不住了,所以干脆每年两次开放自 …
阅读更多 »传教士与电报
文/亦文 很多年前,笔者伴随外子到东北出差。某晚,与外子的同事夫妇一起用餐,便与对方的太太晓芹(非真名)攀谈起来。交谈中了解到晓芹是退休军人之女,晓芹也了解到我正在研究近代赴华传教士,说着说着就讲到传教士与谍报的关系。晓芹曾听父亲说,发电报需要类似电线杆般的高层建筑,在偏远地区,教堂的鼓楼和钟塔是唯一能提供这种技术支持的基础建设,由此推论,传教士可能是唯一胜任的谍报人员。这段对话激发了我对传教士与情报(尤其是电报)之类话题的研究兴趣,但因为不了解电报的技术性构成,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多年后,最早从事近代赴华传教士研究的国内学者之一顾长声先生的回忆录,重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顾先生写这篇回忆录时,已是88岁的老人,其中提到一段轶事: 有一次我遇见一位保 …
阅读更多 »我们的悔改——读《子女心,父母情》有感
文/海伊 小时候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母鸡都能做到。作为父母,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成为基督徒之后,我们仍然是极尽所能地体贴着孩子肉体的需要:好吃、好喝、好住、好玩;我们也随从今世的风俗去培养孩子:美术班、舞蹈班、钢琴、围棋、跆拳道……各类培优班占据着我们和孩子的时间及精力。很多的基督徒和他们的孩子都精疲力尽地忙碌着,成长着。不知不觉中,父母不再能够把握孩子的心,也无法与他们畅快地交谈,父母的话也不再能够影响自己的孩子。 子女心,心系何处;父母情,情何以堪? 有幸与几个家庭一同学习了Tedd Tripp的《子女心,父母情》一书,也清楚地知道神的恩慈是要领我们悔改,我愿将自己的收获及悔改的内容与各位基督徒父母分享,共勉,彼此劝诫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