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文] 1867年9月,随着两家钱庄的关闭,位于南京的童跟福无法再收到杭州总部寄来的经费。当他把最后一块鹰洋兑换成中国铜钱时,他的仆人和助手开始担忧了:“钱用完了怎么办?”童跟福坦然地回答:“怎么办?我们自然是要‘倚靠耶和华而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实为粮’了。”(诗37:3)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11)
[文/亦文] 1866年深秋,船近杭州府,泊在城外僻静之处,以避人耳目,戴德生再次上岸打探消息,寻找可以租赁的房舍。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让这群新人不敢抱太多的希望。于是,玛莉亚将士气低落的同工们召聚起来,分享她当天所读到的经文:“谁能领我进坚固城?谁能引我到以东地?……神啊,你不和我们的军兵同去吗?”(诗108:10-11)在异国他乡重读诗篇108篇,给这群英国年轻人带来了新的亮光。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10)
[文/亦文] 1850年,决定前往中国的戴德生独自坐在手术室内,咀嚼失恋之苦,又反复思量神的爱与美善。最终,失去人之爱的他再一次被神的爱所包围,使他得以在试炼中仍能欢唱:“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1866年,遇到无数次风暴,几乎要船毁人亡的“兰茂密尔号”驶入吴淞口水域后,戴玛莉亚在信中写道:“我读哈巴谷书时,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临到我——‘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3:18)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9)
[文/亦文] “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短短一节经文,信息量却非常丰富。诚如一个半世纪以前改变戴德生一样:神呼召我们“去”,所“去”之地是“普天下”,而非同文同种的本族人;神甚至会把我们从本族本家呼召出来,“去”往天下的另一方水土。传道人当如何“传”?而所“传”又为何?何为“福音”?究竟如何才能够传遍“万民”?每一个世代,都要上交自己的答案。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8)
[文/亦文] 最终,戴德生以箴言24:11-12结束他的信息:“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将被杀,你须拦阻。你若说:‘这事我未曾知道’,那衡量人心的岂不明白么?保守你命的岂不知道么?祂岂不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么?”大会在一片静默中宣告散会。戴德生的话虽然戛然而止,他的信息却在听众的心头久久环绕。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7)
[文/亦文] 布莱顿海滩那天,戴德生的读经进度在约伯记,在页眉写下祷告的同时,他也在当天所读经文上作了记号,其中一节便是:“唯愿我的言语现在写上,都记录在书上;用铁笔镌刻,用铅灌在磐石上,直存到永远。”(伯19:23-24)35年后,神着实回应了戴德生在布莱顿海滩上的祷告。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6)
[文/亦文] 最终,神征服了戴德生的不信。即便宣教士全军覆没,只换来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得救,仍是值得的。属天的平安顿如潮水般涌入他的心头,如释重负的戴德生在随身所带的圣经页眉上写下:“求神赐下二十四位乐意而灵巧的工人。”(参代上28:21)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5)
[文/亦文] 然而,远在伦敦的舅父,她的监护人,会不会同意这门婚事呢?向神倾诉之后,玛莉亚拿起手边的圣经,诗篇中这两行字对她闪闪发光:“你们众民当时时倚靠祂,在祂面前倾心吐意;神是我们的避难所。”(诗62:8)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4)
[文/亦文] 在船经过水闸、驶向海面的那一刻,戴母终于无法抑制分离之痛,她那发自内心、带着绞痛的哭声,如刀刺透了儿子的心。这个刻骨铭心的场景,让他更深切地体会了“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3:16)的涵义。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3)
[文/亦文] 没有人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在那一刻,他忽然发现自己又能心口如一地见证神了。回到家里,戴德生跪在床前抓住神的应许向祂呼求:“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箴19:17)那时,他仍不知翌日的三餐如何着落。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2)
[文/亦文] 戴德生发现,无论是崇尚“修身养性”的儒家子弟,还是努力“积功德”的善男信女,都需要在“基督所做成的工”“成了”(约19:30)中得安息。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不仅是为了拥有福音上千年的英国人,也为了尚未接受福音的中国人,以及全世界的未得之民。
阅读更多 »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1)
[文/亦文] “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24:15)不知为何,这句话冒到他的嘴边。他的邻居夫妇正是如此事奉神的,但戴雅各可不是那种偏执的循理会人,何况今天是他结婚的日子,他正忙着打谷脱粒,哪有时间思考宗教的事。
阅读更多 »要想念那从前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 ——宣教灵修系列文章简介
自2024年5月21日(这一天也是戴德生的生日),《教会》杂志将陆续推出“戴德生宣教灵修日引”系列文章。现就该系列文章的写作初衷和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阅读更多 »“请差派更多的见证人来中国” ——记在内蒙古铁圪旦沟殉道的瑞典裔宣教士
编译/Little Paul 1900年8月初,宣道会华北区监督艾礼舜牧师(Rev. Emil Olson)等瑞典裔宣教士,为躲避义和团拳民和盗匪的袭击,携子女进入位于归化厅铁圪旦沟(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下辖四王子旗境内)的天主教教堂避难。8月22日,归绥道台郑文钦亲自统领千余清军和义和团拳民,把铁圪旦沟教堂团团围住,23日中午三面围攻教堂,后面则以火攻,下午四时,整个教堂变成一片火海,宣道会的宣教士及其子女共计十四位,全部殉道。 一、“安息在主所预备的安息中”——殉道者生平故事 1、艾礼舜一家 艾礼舜(1867-1900),瑞典裔美国人 宣道会宣教士,在华时间为1893-1900年 艾礼舜1867年5月2日生于瑞典斯 …
阅读更多 »一百二十年前的今天,在山西阳高殉道的宣道会宣教士
编译/Little Paul 一、宣道会瑞典宣教士来华传道的过程 在1893年及1896年,先后有近六十位瑞典宣教士分批来华,到华北的山西、蒙古工作。他们大多参加过范岚生牧师(Rev. Fredrik Franson)在瑞典举办的圣经宣教班(Bible and Missionary Course)。范岚生与宣道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这些瑞典宣教士接受宣道会的资助与督导。 他们是热诚、谦卑和舍己的工人,甘心接受每人每年不超过200美元的津贴,过极其简朴的生活,选择长城以北、长期被忽略的广袤区域为自己的工场。在宣道会的艾礼舜牧师夫妇(Emil & Hanna Olson,中文名又作“何尔逊”)的带领下,首先来到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在那里设立总部,然后 …
阅读更多 »“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 ——记在山西朔平殉道的福斯伯一家
编译/Little Paul 1900年6月29日,宣道会的瑞典宣教士福斯伯夫妇(Oskar Forsberg and Anna)在山西朔平府参加瑞典圣洁会的年会时,遭遇义和团拳民的袭击。夫妻二人连同他们约1岁的女儿,与圣洁会的10位宣教同工一同被暴徒用石头砸死。(详见:“一百二十年前的今天,瑞典圣洁会同工全体殉道于山西朔平”)福斯伯夫妇也因此成为宣道会在庚子之难中最早殉道的宣教士。 一、福斯伯一家生平 福斯伯(1871-1900),瑞典人, 宣道会宣教士,在华时间为1896-1900年 福斯伯(Oskar Forsberg),1871年12月13日生于瑞典韦姆兰省(Värmland)北部的一个郡。后来,全家迁往韦姆兰省首府卡尔斯塔德市 …
阅读更多 »十字架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近六十年中国教会历史
如果大家把这条十字架的主线厘清,再回顾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就会看到这段历史是神对祂儿女们非常好的恩典式训练,要我们深深知道与体会在没有任何指望之中,只要唯独信靠主基督,祂就一定以恩手引领看顾,使我们能一步一步走过来。神的儿女只要在“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里背十字架跟从主,就必定活在主恩典的同在里。
阅读更多 »纪念席胜魔牧师安息一百二十周年
120年前的今天,清代知名的戒烟英雄席胜魔牧师安息主怀。同为山西临汾同乡的作者作此小传,记念这位同蒙主恩的一个多世纪前的弟兄。
阅读更多 »安伯莲:宫斗失败的英国王后为什么被称为“最快乐的”
历史上,无论是“成王”还是“败寇”,都被一样的虚空和绝望捆绑,纵然手握权杖、俾睨天下,仍然是可恨可怜的罪人一个!安伯莲,这位英国王后将死之时,在一切都被剥夺、丧失净尽之时,在世人眼中最为悲苦绝望之时,却知道自己有一样东西,是谁也夺不走的。她遥望千年前的另一个刑场,她知道,她即将见到这位舍去自己生命来赎买她、爱她的主,于是,在极大的盼望和喜乐中,她安息了。
阅读更多 »杨崇恩:委身于他的话语——中国内地会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连载(十二)
夜幕初垂,人们纷纷逃离工作,拖着疲惫的步履踏上归家之路。虽然有着五光十色的妆饰,拥挤的车阵和急促的脚步仍难掩整座城市一日劳碌后的困倦。然而,在这样的时刻,有一群人赶着前往另一种安息——可能饭也来不及吃,甚至还忙着补写作业——国际查经团契(Bible Study Fellowship, BSF)正要开始聚会!或许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查经班,跨越六大洲四十个国家,每个礼拜有一千个以上的班次举行,超过二十万名成员参与其中。这个查经班规模如此庞大,但谈起它的故事,却得从一个小女子开始讲起——中国内地会的宣教士杨崇恩(Audrey Wetherell Johnson)。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