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page 36)

期刊

神学生的信仰生活[注1]

文/本杰明•B•华菲德(B. B. Warfield)       译/述宁       校/王培洁   牧者既要有学识,又要生活敬虔(religious)。这不是二取一的问题。他必须学习,但是应当像在上帝面前学习一样,而不是以世俗的心态来学习。他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特权:在学习的地方,关于上帝的信息和救人脱离罪恶的拯救的信息无处不在,连呼吸的空气都弥漫着这样的氛围。他也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参加集体崇拜,尤其是当他在神学院受训时。基督自己做出了榜样,指明了参与团契的集体性信仰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时间来祷告的牧养事工是可悲的错误。如果上帝的仆人想传达纯正、明晰并有力的信息,二者必须结合起来。[2]   我受邀向你们谈谈神学生的信仰生活。要谈这个题目,我不无惶恐。我认为,这是能让我们深 …

阅读更多 »

基督教在第三千禧年初神学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注1]

文/理查德·伯瑞特(Richard L. Pratt, Jr)       译/钟昊   首先,我要感谢亚洲神学协会(以下简称:ATA)的各位领袖及其成员,感谢你们使我今天有机会在你们中间分享。我不是你们协会的成员,我多年来一直在隶属于(美加)神学院协会的美国改革宗神学院担任旧约教授,目前仍然是兼职教授。因此,我非常清楚自己在这里是一名客人,一名被你们善意邀请的客人,但仍旧是客人。   与此同时,我想我也应该提及,我已在ATA所代表的8个国家有超过25次教授短期神学教程的经历。目前,我在第三千禧年神学教育资源中心任主席,那是一个提供神学院程度的免费多媒体神学教程的机构。如今,我们的教程已被译制成20多种语言,包括中文、蒙古文、印地语、现代标准阿拉伯文、印度尼西亚语以及英文 …

阅读更多 »

今天怎么顺服主——被神带领的事奉之路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有心事奉的信徒该怎样确认自己是否蒙召、是否要全职奉献、是否要进神学院接受装备,而在接受神学教育后又该如何重新投身事奉?对很多热心爱主的弟兄姐妹来说,这些难以轻易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前面的道路画上了不少问号。“过来人”生命历程的深入分享,或许能给在彷徨之中的弟兄姐妹带来启发。我们就此访谈了西门传道。他02年信主,04年全职奉献,06-09年读神学院,之后全时间牧养北京一间家庭教会堂点。从成长到蒙召,从受装备到服事,西门传道经历了神恩惠的带领,希望这些经历能给有心事奉的弟兄姐妹一些参照和指引。   一、得救与成长   本刊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西门传道,你是怎样蒙恩得救的? 西门传道(以下简称西门):读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学传福音给我。在他没有信主以前,我们就是好 …

阅读更多 »

你跟从我吧

文/孟恩   一、蒙召和装备的经历   我是2002年在北美信主的。2004年初我回到北京工作,一开始参加的是三自的聚会,大概有半年的时间。那时整个人活在罪中,非常痛苦又难以自拔,直到有一天早上,我向神流泪祷告,告诉他我不愿再这样下去了,求神拯救我,祷告后心中很喜乐。神听了我这个祷告,他在2004年底奇妙地把我带到了我服事至今的这间家庭教会。这间教会具有中国家庭教会的传统:强调认罪、过圣洁生活、走十字架道路、与世界分别、为主受苦。那时我觉得牧者的每一篇讲道(强调认罪悔改),都是对我讲的,从那时起,我开始离弃明显的罪。   回国后不久我开始参与一个网站的服事。一同参与这个网络事工的几位弟兄姊妹,都和我年龄差不多,虽然年轻,但他们的共同点是特别强调走十字架的道路、认 …

阅读更多 »

一八七六年的中国内地会(五)

文/亦文   九月 听见的人也该说:“来!” ——启示录22:17   幕后主编 约一年前,即1875年,内地会内部发生了一个不引人注目却影响深远的变化,那就是戴德生的妹夫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和妹妹戴贺美(Amelia Taylor)加入伦敦本部的团队,丈夫任总干事(General Secretary),妻子主持宣教士之家。这一年,海班明46岁,戴贺美40岁,他们已有十个孩子,还要照顾戴德生和玛丽亚及福珍妮所生的六个孩子。但自1875年8月搬到培兰路,他们在那里一住就是四十年。当时,内地会成立不过十年,观望、批评的人很多,以前的总干事不善调停公共关系,所编辑的《不定期报》(Occasional Paper)偏于呆板;而经商出身的海班明则见多识广、善于交际,迅速而周全 …

阅读更多 »

一位新生领袖的心声

我是一名新生领袖,您是一位在职领袖。我因神将您放在我生命中而深深地感恩,我真的很需要您!   首先,请您教导我神的话语——因为真理就是生命。真理可以改变我的思想,翻转我的生命。但是我渴望您的教导充满圣灵的恩膏和折服力,不仅仅是言语,而且充满确信和能力。   然而,请不要只是教导我。我需要您和我分享您的生命。请不要仅仅传授给我理论,请向我敞开您的生命,跟我分享您对神的经历,您所收获过的成功、所品尝过的失败、您的盼望、您的失意、您的喜乐、您的沮丧——请跟我分享这一切。   除了指教我以外,也请您真诚地参与到我的生命中来。我需要知道您是真的关心我,知道您训练我的意图不仅仅是为了有一天把我当成您军中的士兵打发出去。请不要只是用我;我需要知道您爱我,委身于我。但愿您透过各 …

阅读更多 »

传道人的蒙召[注1]

文/林刚   我相信,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里,正有许多不是神所召的人站在讲台上。因此,今天我所分享信息的第一点是有关传道人蒙召的问题。先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传道人”,不是指那种传福音的广义上的传道人,而是指那种拥有类似“牧师、长老”职分,在教会作领袖和出口的狭义上的传道人。   一、传道人是否蒙召事关重大   传道人是神的仆人,神的仆人是“神的”仆人,是神自己所呼召出来的人,所以传道人首要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有神的呼召,也就是说,他首先要关心的,是自己的职分是否合法。   其实不止在我们这时代,早在教会建立之初,保罗就曾提醒提摩太要防备教会中那些“想要作教法师,却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人(提前1:7)。这些人是犹太教化的律法师,他们好为人 …

阅读更多 »

全职读神学前的三个思考

文/始明   自从来美读神学以来,时不时会收到来自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肢体辗转发来的邮件、留言询问读神学的问题。有的是想要读神学,不得其门而入;有的是教会里有人要读神学,领袖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的是教会里有人要全职服事却不愿意读神学,领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此类问题实在是把我难倒了,因为我过去的服事和读神学的决定并不具有代表性,我的服事经验和神学根基也不足以让我给出一个权威性的回答。我相信神带领每个人全职服事都有各自独特的恩典路径,但是神的呼召也有他的共同性和圣经根基。我收到的邮件留言或是观察到的案例中,不外乎两种:第一是想读神学院,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蒙召全职服事;第二是信徒和教会都不清楚在蒙召这件事上如何互动。我想通过本文就这两个问题有一些分享和探讨。   一、读神学院是不是 …

阅读更多 »

以耶稣仆人的心志学习神学

文/约翰·弗雷姆(John Frame)       译/苗仲善       校/陈彪   三十二年执教于神学院后,或许人们可以恕我直言,向神学生、尤其是为那些刚刚进入神学学习的同学,谈谈我累积多年长辈般的劝勉。当你开始人生中这一新的里程时,其中一些忠告或许会有助于你(我是把你作为年青的神学家来谈的)。   从许多方面来看,神学院给我们一个非常正面的经历。你的思想将被激发到你从未想象的地步。我还没有遇见任何一个神学毕业生,他神学院的学习没有极大地影响其思想。你将结识一些极好的朋友,遇见一群你一生都会寻求他们辅导的人。你必经历不少塑造你敬拜、探讨、团契和娱乐的时光。然而,在通向服事的道路上还有许多的困难。一些神学生至少在其下意识里,期待神学学习就像夏令营里的那种“属灵高峰的 …

阅读更多 »

以福音为中心的神学教育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教会领袖的训练极为重要。因此,在当今中国家庭教会成长和转型的时期,很多教会非常关注神学教育和神学训练。但同时,当前的神学教育也显出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那么,从最基本的方面来看,神学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邀请了国内一所神学院的几位教师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限于篇幅,文中只节录了这次座谈会的几个部分。   神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崔老师:今天,我与几位老师一起和我们即将毕业的学生协谈,问他们:“你们在学校学习的这三年中最有收获的是什么?”非常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同学回答时会提到这几点:第一,最大的收获是确认了福音,原来对于福音没怎么想,没怎么关注,但是现在开始关注,也更清晰了;第二,一部分人说开始看懂圣经了;第三, …

阅读更多 »

如果要你来变革神学院,你会改哪件事?[注1]

文/柯林•汉森(Collin Hansen)       译/煦       校/李亮   持续闷热的暑期结束之后,各所学校将很快进入秋季学期。伴随着引进新学生和开设新学科的兴奋,神学院的校园将再次被一群上帝所呼召来事奉他的学生充满。这些神学生,他们身上带着上帝赋予他们的独特恩赐,也带着与此相应上帝所赐给的活力与热情。   但对许多新生来说,神学院其实与他们所期望的并不完全一样。有些神学生想要在神学院得到更多的实践指导,有些人则致力于掌握新的神学术语。有些人对课堂的限制感到挣扎,另一些人却从未想到要离开教室。与此同时,对神学生们的差派教会和支持他们的配偶们而言,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看待那些奇异的新概念,他们所爱的弟兄姐妹花那么多时间用于研究这些概念。以至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

阅读更多 »

神学院教育的新现实

文/狮亚   我们常常能听到从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回到教会后带来教会的分裂。因为神学毕业生迫不及待地要在自己的教会中应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或者神学生毕业后在教会中,表现得比较骄傲和强硬,在讲道中讲的“知识性”的内容比较多,但缺乏“生命造就”的内容。但也有的神学生毕业,回到自己的教会后,的确给当地的教会带来很大的祝福,教会在真理的建造、建制化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很多在神学院读书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的眼界被打开,他们接触到了很多在教会中未曾听闻的学识——在一个神学问题,或一个释经问题上,经历过百家争鸣的风暴之后似乎仍然没有定论;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感觉到,很多在神学院学习到的知识,其实是无法在教牧实践中直接运用的。甚至有些神学生们感到,当他们在教会中提到一些在神学院学习的内容之后 …

阅读更多 »

保罗笔下的好牧者——基于教牧书信的探讨

文/金生   教牧书信是保罗写给提摩太和提多的信件,主要是教导二人在各自教会牧养中的相关事宜。从形式上看似三封个人性的信件,然而在内容上却值得每一位委身于牧会现场的牧者去关注,越深地进入,就越能汲取丰富的营养。   笔者近期参与教牧书信的学习并作个人研究,发现保罗对二人的教导有一些相近或重叠部分,这些部分似乎是在暗示保罗对自己的属灵接班人在教会牧养上有共同的关注与期待。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的核心关注点,我意识到可以将三封书信置于同一个主题之下进行研究,以期在上帝的话语中获得充足的喂养。   通过阅读与查考,再加之个人性的事奉经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主题呈现于眼前:就是在教牧书信中,保罗笔下勾勒出的(或者说他谆谆教导并期待的)牧者形象是怎样的呢?这样的形象岂不正是上帝在 …

阅读更多 »

悲惨世界的救赎之路

文/天鹏   《悲惨世界》不是一部福音影片,写这篇影评也并非是在高举影片本身所传达讯息的属灵意义。由于笔者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关注点与本影片作为一个商业制作的关注点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文章中多有笔者对于人物心理和行动的发挥解读。虽是发挥,也并非没有根据,其根据就是影片和原著小说里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以及圣经正确的教义和基督徒所共有的信仰历程。   作为一篇赏析,本文也多有遗憾之处,诸如对于音乐剧极为精致的戏剧结构和音乐的鉴赏,对于除冉阿让之外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沙威、芳汀、爱潘宁、小伽弗洛什、安灼拉、马吕斯、德纳第夫妇)的分析等,因为本文主题和篇幅的限制,而无法全然呈现,请谅解,愿有机会与同趣者交通。但更愿的是:在舍弃这一切之后,单纯的在福音上的关注,能讨神喜悦,也与你一同 …

阅读更多 »

从中国内地会(CIM)到海外基督使团(OMF)的神学教育策略

文/亦文   中国内地会(简称“内地会”)是中国教会非常熟悉和尊重的一个西方差会。即便是内地会离开中国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在很多中国教会组织或领袖人物的历史传承上捕捉到“内地会基因”。这种“遗传现象”不得不归因为其宣教策略与神学教育的成功。与此同时,内地会离开中国后,虽然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但其运作模式(包括神学教育)中,仍体现出种种“中国经验”的印记。因此,对内地会在华期间和离华之后的传承与发展加以学术性研究,也对今天的中国教会反省神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以民国时期神学教育研究著称的徐以骅教授,将新中国建国之际的新教神学教育体系比做宝塔型:处在宝塔顶端的是招收大学毕业生的神学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只有燕京大 …

阅读更多 »

基督真正仆人的品格

文/司布真   在交谈中我从某人那里听说马修•韦克斯(Matthew Wilks)在审查一位想当宣教士的年轻人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我的判断而言,这试验的细节虽不合我的口味,但它的要旨是很好的。   这位年轻人想受伦敦差会差派去印度当宣教士。韦克斯先生受指派去看看他是否合适做这份工作。他写信给这位年轻人,告诉他第二天早上6点钟来见他。这位弟兄住在好几里路以外,但他准时在6点到了。然而,韦克斯先生直到几个钟头之后才走进房间。   这位弟兄等着,觉得奇怪,但很耐心。最后韦克斯先生终于到了,用他一贯的鼻音这样向这位候选人说话,“好,年轻人,那么说你想当一名宣教士?”“是的,先生。”“你爱主耶稣基督吗?”“是的,先生,我希望是这样。”“你受过任何教育吗?”“是的,先生,有一点点。 …

阅读更多 »

为基督,为教会——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文/王书亚   一、清教徒时代的基督教教育观   让我先以哈佛大学校训的三次变迁为脉络,简要描述清教徒的基督教教育观。   “为基督,为教会”,是哈佛学院早期的校训之一。哈佛是北美第一间清教徒传统的基督教学校,最初是一所培训传道人的学院,包括了神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哈佛的校训经历过许多次变化,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古典传统的哈佛校训:“真理”(Veritas)。意思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这句名言的一个通俗版本,叫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个校训,指向西方文明的精神,即从希腊到启蒙运动的哲学精神。基本上,这是对英格兰古老的大学传统如牛津、剑桥的继承。   第二,清教徒传统的哈佛校训:“荣耀归于基督 …

阅读更多 »

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圣经人论与基督教教育

  文/陆昆   教育是为了使人获得特定目标的发展而人为设立的系统和过程,以此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受控的环境和过程中,生成或者获得某种品格、信念、行为模式,以及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所谓基督教教育是指伴随并促成孩童全人成长的系统和过程,其知识和能力既包括圣经教义的学习和敬虔灵性的训练,也包括一般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指基督教的初中等教育。   基督教教育的提出是以目前已有的社会、学校、家庭和教会环境的总和不足以实现理想的基督徒的成长目标为前提。那么,这一设为教育目标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目前,国内基督教教育的推动者都能够感受到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力量使人渴望有一种基督教的教育。   1、消极: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教育者和父母对于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