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page 56)

期刊

认识圣经辅导

文/洪奕蕾     人生总是充满了挑战、难题及迷惘。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人心理的问题就像被放在显微镜下,经常受到关注。无论是自己亲身经历或是看见周遭人的困难,我们经常需要别人的指引。有些人为了单身或选择配偶的问题而烦恼,有些人为了就业而担心,有些人为了婚姻、家庭里的琐事而需要接受辅导。此外,忧虑、脾气失控、嗜酒等也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因此,心理辅导就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不同学派的心理辅导争相涌现。但这些理论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非本质:人的罪性与缺乏了神的荣耀。这也是圣经辅导所不同的地方。   本文将简短地解释,什么是圣经辅导,圣经辅导的重点及怎样运用圣经辅导;让我们看到人罪性所带来的问题及神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什么是圣经辅导? &nbs …

阅读更多 »

圣经辅导运动简史

文/林慈信     “圣经辅导”(biblical counseling),又称“劝诫式辅导”(nouthetic counseling) ,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场福音派运动,不过,教会以圣经为准则与内容进行辅导由来已久。圣经对自己的宣称是:“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3:16)这正是圣经辅导的定义与步骤:教导神是谁,祂要求人如何生活;督责,指出人的需要和其根源;带领人归回正道,使人在圣灵的感动下来到十字架面前悔改,立志跟随主;教导人透过学习神的话,效法祂公义与圣洁的性情,效法主耶稣基督的样式。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加尔文等改教领袖都致力于讲解圣经,应用圣经,透过解经讲道喂养主的教会。十六、十七世纪 …

阅读更多 »

圣经辅导的神学根基及争论

文/林慈信 赵辰   赵辰(以下称“赵”):我第一次听说“圣经辅导”这个词是因为一篇《基督徒可能患抑郁症吗?》的文章[1],我当时想,不太可能吧?基督徒有神的灵内住,有主耶稣基督的保守,怎么会得这种好像只有那些没有盼望的世人才会得的病呢?但后来我发现,原来基督徒真的会得抑郁症,有的还很严重,这种“城市病”在教会里有时很普遍。于是我开始关注这类问题。   在《马可福音》第一章,主耶稣吩咐污鬼出来的时候,众人都惊讶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啊”(可1:27)。我的问题也很类似:教会历史上有“圣经辅导”这个东西吗?这是个新道理,新发明吗?   林慈信(以下称“林”):只要有纯正的福音传播的地方,正统的教会一直都用神的话来劝导人。保罗在《使徒行传》20:20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 …

阅读更多 »

我的教会“辅导”体会

文/彩虹   说是“辅导”体会,不如说是没有辅导的体会,因为很多教会并没有把对基督徒的辅导当作一项重要的事工。这里的分享无意批评任何人,只是把我一些经历和感想说出来,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反思。   我过去生活中曾经遇到很大的问题,虽然当时我也算挂名的基督徒了,也受洗了,但对真理认识不多,我一个人无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我需要帮助。   我先是在本教会求助,教会长老说:“你没信主前犯的罪,信主后自己要承担后果。”我想,我反正都是死,没指望了。我又跟弟兄姊妹讲:“我很痛苦,怎么没有办法啊?”结果她们回答:“那是你自己不愿悔改。”本教会没有希望,我又求助于外教会的一个弟兄,他们是灵恩派的,他说,不是你的错,这是魔鬼的错。然后带我到他们教会的内部小组,一群人一起说方言 …

阅读更多 »

是谁战胜了歌利亚?——给debar的一封信

文/小卫星     亲爱的debar:   平安!能在这里写信给你,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虽然我们并不相识,也从来没有见过面;但在听说你的情形几天之后,神把写这封信的感动放进我心里。关于怎么写这封信,我挣扎了好久,你现在读到的这一篇,是我写了几千字以后,又重新再写的,希望前面写得还会用得上。我也曾在忧郁症的死荫底下挣扎,后来被神医治(不是灵恩派或心理学的那种医治,可能看起来有点像,但是很不一样,请容我后面再分享);最近几年,神又给我机会学习圣经辅导,使我对于曾经走过的路,有了更深的体会。   神允许每一个人经历忧郁症的原因不一定相同,我所挣扎走过的路径,多多少少都会和你的不一样;再加上我们毕竟素昧平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分享能为你带来多 …

阅读更多 »

如何帮助忧郁症者

文/爱德华·韦尔契(Edward T. Welch)      译/魏孝娥  魏宁     忧郁症一直被称为“在地狱里的一间房”,“脑袋里的风暴”。远在1621年,Robert Burton 就如此指认忧郁症,“他们在极大的痛苦中,心灵充满了恐惧,心神不定,纷扰不安,充满持续的恐惧、牵挂、折磨、焦虑,他们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睡……”。他的叙述道出了成千上万至今仍受困于忧郁症者的经历。   忧郁症患者会使得周围最愿委身的朋友或传道人都觉得无能为力,因为有时他看似完全拒绝改变。但是,忧郁症患者就如同一般人,即使在痛苦中,他们的信心仍可以经历到更新。要按照合乎圣经的方式帮助他们,基本步骤就和帮助那些生理有问题的人类似(图表1略)。首先,需要了解忧郁症的经验;其次是, …

阅读更多 »

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文/董建林   最近几年,在教授神学和教会侍奉的同时,我一直兼职做心理咨询工作。我愿意基于对圣经辅导与心理咨询关系实践性的理解,对教牧辅导做些介绍,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探索出在《圣经》原则指导下,华人教会的教导与牧养新模式,让教会的教牧辅导和基督徒个人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帮助教会和个人的成长,也使更多的人有兴趣共同参与教牧辅导事奉。   作为基督徒,确认《圣经》的绝对真理性,这是不用置疑的事实。但作为心理咨询师,面对无信仰的心理障碍患者,用《圣经》原则直接作辅导,显然不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经常成为我的第一过渡性工具,也因此带领很多人,在心理疾病治愈的同时归信基督。面对基督徒的侍奉、婚姻、子女教育、工作等挑战,结合《圣经》原则和心理学的教牧方法,往往有很好效果。 &nbs …

阅读更多 »

人类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心理辅导是神学问题[注1]

文/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     译/高静       校/吴玲玲   一个人若想学心理辅导需要去神学院吗?想要从事心理辅导的年轻男女应该去神学院或圣经学院学习吗? 二十五年前,这种问题象是无稽之谈。就象问你为了研究佛蒙特州(Vermont)的地质要不要去维吉尼亚州(Virginia)一样可笑;或象问你是否会在汉堡王餐厅(Burger  King)点麦当劳的巨无霸(Big Mac)一样荒谬。人们去神学院是为了学习圣经、教会历史、神学和怎样讲道,要成为牧师、宣教士、传道人或者圣经教授。而心理辅导应该是那种严肃的、有目的的、一对一的交谈,是世俗研究院里才有的;神学则是对人宣讲的,不是对话交谈式的。   可是二十五年前我确实去神学院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培训。 …

阅读更多 »

个体性牧养工作的意义

文/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      译/单传航   本文选自《心意更新的牧师》(The Reformed Pastor)第三章第二部分《对群羊进行针对性的个人指导和信仰规范教育》。有节略。   当我察看面前的这项工作[1],想到在上帝的祝福下,如果能够正确地操作,这项工作就会产生美好的果效,我的心就禁不住要欢呼雀跃。是的,弟兄们,你所要开始的是最蒙祝福的工作,不仅你的心会为此喜乐,你的教区也会喜乐,整个国家也会一同喜乐,甚至那还没有出生的孩子也会一同喜乐。当我们成就这项事业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们都会因此而感谢上帝。尽管我们今天的任务是,要为过去长时间的疏忽这项职责而内疚并谦卑自己。但是,因为我们即将要从事的伟大事业,以及将要获得的那蒙受祝福的成 …

阅读更多 »

合神心意的敬拜

主讲/林慈信      整理/刘家光   本文是林慈信牧师在2006年6月印尼巴厘岛第十八届“圣乐大会”上所作讲座录音的笔录。本刊采用时有缩略和编辑,各讲的标题亦为编者所加。   音乐敬拜是教会生活和事奉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近年来教会中出现的新音乐形式,对于教会受到世界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在音乐敬拜上所发生的诸多变化,包括诗歌的歌词、旋律、演奏和信徒的参与方式,对于“古典圣诗”(hymn)、“赞美诗”(praise songs)与“短歌”(short song)的不同等等问题,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反思。教会逐渐认识到,一些新诗歌和敬拜形式中确实存在某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而林牧师这篇讲章则从建设而不是批评的角度探讨了敬拜的问题。以编者的理解,林牧师 …

阅读更多 »

教会之起源与形式

文/陈佐人     新约之使徒行传不只是使徒的行传,更是圣灵的行传。从中看到教会的起源,即教会是如何建立的;其次是教会的形式,也就是教会生活的制度。由此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思想与探讨教会真理的重要性:   一、从神真理的角度来看,教会如此重要,因为她是主耶稣生平工作一个必然的次序。   耶稣是在逾越节受难的,门徒则在五旬节被圣灵充满,那是逾越节之前五十天的事。神在历史中拣选这些犹太人的节期施行他的大能,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的旨意的。什么旨意呢?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反思:主耶稣复活后,为什么不与门徒常在、为他们设立教会、制订好一切规章制度,一次性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呢?为什么要升天,而且在升天前嘱咐门徒等候圣灵,然而才有了教会呢?这样不是太麻烦了吗?难道主耶 …

阅读更多 »

论释经讲道在教会的落实

文/ 苏 东   一、绪论   (一)讲道的概念   什么是讲道?这是我们在进入主题探讨前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圣经中,特别是新约中,大概使用了这样几个词来表达这个概念:   kerusso:宣告。这是四福音、使徒行传以及书信中所广泛使用的一个词,中文圣经译为“传道”。如太3:1,施洗约翰在旷野向犹太人传道,还有太4:17记着,“那时,耶稣传起道来”,所用的都是这个词;   euaggelizo:传福音。即宣扬神的好消息。在圣经中与kerusso可以替换使用;   martyreo:作见证。如约1:7,施洗约翰“为光作见证”;   didasko:教导。重点在于信息的目的与内容。如大使命中,主耶稣让门徒将主所吩咐的话都“教 …

阅读更多 »

谈谈教会的劝惩

文/ 裴 振     “圣道、圣礼、劝惩”在宗教改革时期被认为是真教会的三个标志。时至今日,每个教会都在宣讲圣道,大部分教会也都在执行圣礼(少数因圣职原因除外)。然而却鲜有教会能正常地执行教会纪律和劝惩。这反映出教会生活中存在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和思考。   一、今日教会还需要劝惩吗?   教会是神所呼召出来归自己的百姓之共同体,基督耶稣是教会的元首。头是圣洁的,身体也应是圣洁的。神在新旧约都对他的百姓(教会)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教会是圣洁的国度,圣洁乃是教会的本质。要保守这个本质,就需要劝惩。   教会的圣洁意义表现在两个层面:   教义上圣洁   基督耶稣是真理的本体(约14: 6),教会建立在这真理 …

阅读更多 »

超然信仰的社会实效性——王明道社会观念的再诠释

文/ 梁寿华   历史上基督教的表现是极具批判性的,这在王明道信仰中也可以充分看到。王明道思想的进取性出自他保守的圣经信仰。……福音的社会实效性只是福音的“非存心果效”,这种果效是要保持福音信仰的超社会性才能达致的,所以真正的福音信仰决不能像社会福音派那样实用主义地或功利主义地改造,若是这样的话,福音内容就被社会决定,对王明道来说,这种“福音”就不能使人重生进天国,同时也失去非存心的社会果效。   前言   王明道在现代中国教会中是一位最受注意和尊崇的人物,被视为至死忠心基督徒的典型榜样,其社会观念也备受争议。教会中不同的神学或信仰派别对他的生平和思想曾做出不同的评价及诠释,但是大致上却有一个相同的看法,就是王明道对现实社会采取一种疏离消极的态度,1 以致王明道 …

阅读更多 »

司布真论解经讲道——选自《释经书与释经》演讲二

文/司布真  译/文睿   在向你们介绍了解经家后,我现在一定要向你们强调其中一种最实际的使用他们的方法,就是你们自己在事奉神的聚会时,在众人面前公开讲解圣经。古时候的讲道和现在相比,讲解圣经所占的份量要大得多。我想,初期基督徒的讲道大部分是对旧约圣经长长的段落作解释;当教会可以得到福音书,以及保罗书信的抄本时,传道人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发表演讲,使使徒的教训深入人心,这演讲的主心骨会是一整段的圣经:那时可能只有一点点我们在现代讨论时所用到的分段,标题和要点的痕迹,但是那教导人的会跟着在他面前打开的一段经文的意思走,一边读一边解释。我想情况是这样的,因为一些早期的基督教敬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犹太人会堂的敬拜模式上的。我是说一些模式,因为我想主耶稣给了他的门徒脱离陈规和礼仪的自由 …

阅读更多 »

我对《皖北教会二十年兴衰路》一文的回应

讲述/小华      整理/何当     上一期发表《皖北教会二十年兴衰路》[1]这篇文章时,为了让读者关注问题本身,不纠缠于具体的私人恩怨,编者把所有的人名都改为化名,一些地名也作了省略。但是很奇妙,神预备了一个姊妹,之前就和编者认识,该文发表后,发现她就来自文中那个皖北教会,目前在城里打工。我们采访了这位姊妹,请她谈谈对该文的看法。当然,我们继续使用化名。     一些细节问题   何当:小华姐,你是怎么就一眼就看出来,这篇文章是在说你们那边教会的事情呢?   小华:反正看了,大概意思和我们那边发生的相似,就觉得是。我们那边一开始就只有赵先生一个传道人,所以就知道是赵先生。   何当:文章中的化名,那些人的真名是什么你 …

阅读更多 »

中国教会的专制主义危机

文/江登兴       你们当从门经过经过,预备百姓的路;修筑修筑大道,捡去石头,为万民竖立大旗。 ——《以赛亚书》62:10   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 ——《加拉太书》5:1     前言 当代中国教会发展的分水岭   作者初信主时,曾经拜访已故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先生听说我是基督徒,对笔者的信仰赞同之余,也不无忧虑地对我说:“中国文化是个酱缸文化,任何东西到了中国都要小心变质,包括基督教。”我当时不以为然,相信基督教一定不会被中国文化异化。   先生已逝,然而,随着对中国教会渐渐有了一些了解,我对李先生以上的告诫却越来越重视。近年来的一系列教案,使我们有机会了 …

阅读更多 »

独立登记的意义

文/刘同苏     朋友相处久了,会彼此影响;对手相向长了,也有同样的效力。一个人提出了一个伪命题,以达到某个荒谬的结论;与其争辩者不断地向对手证明该结论的荒谬性,却不知不觉地把对手的伪命题接受为真命题来对待。比如,某地方的行政长官规定,上街必须穿红衣服;于是,人们原本是为了反对穿红衣服的附加条件而拒绝上街,久而久之,该规定的反对者不知不觉地也接受了该规定的前提:“穿红衣服”与“上街”有必然联系,从而,因为不愿穿红衣服上街而完全拒绝上街(无论穿什么衣服)。在登记问题上,执政当权者与家庭教会的互动也具有同样的效应。“接受官方教会的管理”作为教会登记的附加条件,这原本是违反宪法原则的规定;无论于现行法律体系里面,还是在基本法律观念方面,该规定都是法律逻辑上的自我矛盾。家庭教会 …

阅读更多 »